本實用新型涉及體育訓練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搏擊訓練擊打器。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搏擊是一項通過靈活施展拳、腳、肘、膝和摔跌等各種立體技術,以最終擊倒或戰勝對手為目的的體育運動;進行搏擊活動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鍛煉人的意志品質,同時也可以掌握一種自我防身保護的技能,因此,廣受人們的喜愛。
目前,人們在進行搏擊訓練時所用到的擊打裝置一般為沙袋或者諸如木樁等立式擊打靶;其中,沙袋大多只能吊掛在專用場所內,受使用環境的限制較大,而現有的立式擊打靶由于在結構設計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其普遍存在如下問題:1、結構配置不合理,沖擊力較大,很容易造成練習者受傷,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2、結構復雜、可拆裝及移動性能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搏擊訓練擊打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搏擊訓練擊打器,它包括防護緩沖柱、置于防護緩沖柱的下方的配重座、上端部穿設于防護緩沖柱內且下端部置于配重座內的撓性主梁桿、裝設于撓性主梁桿的下端的緩沖球頭、封裝于配重座內以用于供緩沖球頭的下半部對位嵌合的底端球頭盈合器、套裝于撓性主梁桿的下端以用于包裹緩沖球頭的上半部的頂端球頭盈合器以及置于配重座內且套裝于撓性主梁桿的下端部上的彈性復位器;
所述彈性復位器包括若干個環繞撓性主梁桿的下端部均勻分布的復位爪,每個所述復位爪均包括一沿撓性主梁桿的軸向方向鎖固于配重座的內壁上的復位固定板部、一由復位固定板部的上邊沿作向下傾斜彎折后所形成的復位臂板部以及一形成于復位臂板部的內邊沿并與撓性主梁桿的周壁相抵的V形彈片部,所述V形彈片部位于復位臂板部的上方。
其中,優選方案為:所述配重座包括一配重底座板、一形成于配重底座板的上表面的第一配重連接套以及一與第一配重連接套螺紋套接為一體的第二配重連接套,所述底端球頭盈合器置于第一配重連接套內并與第一配重連接套鎖固為一體,所述頂端球頭盈合器置于第二配重連接套內并與第二配重連接套鎖固為一體,所述復位固定板部貼附于第二配重連接套的內周壁上并與第二配重連接套鎖固為一體。
其中,優選方案為:所述配重座還包括一用于將配重底座板、第一配重連接套和第二配重連接套包覆為一體的防護緩沖套。
其中,優選方案為:所述底端球頭盈合器包括若干個環繞緩沖球頭均勻分布的底端球頭彈性爪,每個所述底端球頭彈性爪均包括一縱向側壁鎖固于第一配重連接套的內周壁上的L形臂板部以及一由L形臂板部的橫向側壁的內邊沿作向上傾斜彎折后形成并貼附于緩沖球頭的下半部的外表面上的底端球瓣部。
其中,優選方案為:所述頂端球頭盈合器包括若干個環繞撓性主梁桿的下端均勻分布的頂端球頭彈性爪,每個所述頂端球頭彈性爪均包括一沿撓性主梁桿的軸向方向鎖固于第二配重連接套的內周壁上的球頭固定板部、一由球頭固定板部的下邊沿作向上傾斜彎折后所形成的球頭臂板部以及一形成于球頭臂板部的內邊沿并貼附于緩沖球頭的上半部的外表面上的V形球瓣部。
其中,優選方案為:它還包括一置于防護緩沖柱的上方的擊打球,所述撓性主梁桿的上端外露于防護緩沖柱的上表面并與擊打球鎖固為一體。
其中,優選方案為:所述防護緩沖柱和/或擊打球包括一密封外套以及填充于密封外套內的填料。
其中,優選方案為:所述填料為空氣、橡膠顆粒、聚氨酯顆粒及谷物顆粒中的一種。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通過對彈性復位器的結構改進(即:利用復位臂板部與V形彈片部之間的結構作用關系)形成彈性緩沖或者彈性復位的效果,以對防護緩沖柱的擺動幅度進行限位,并且在防護緩沖柱受到外力擊打后能夠限定的幅度內進行自動復位,可避免因整個擊打器因采用類似于木樁的結構而容易降低擊打器的訓練效果的問題或者避免擊打器因沖擊力過大而容易導致練習者受傷的問題;其結構簡單緊湊、拆裝方便快捷、沖擊力小,有助于提升練習效果,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市場推廣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裝配狀態下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搏擊訓練擊打器,它包括防護緩沖柱1、置于防護緩沖柱1的下方的配重座2、上端部穿設于防護緩沖柱1內且下端部置于配重座2內的撓性主梁桿3、裝設于撓性主梁桿3的下端的緩沖球頭4、封裝于配重座2內以用于供緩沖球頭4的下半部對位嵌合的底端球頭盈合器a、套裝于撓性主梁桿3的下端以用于包裹緩沖球頭4的上半部的頂端球頭盈合器b以及置于配重座2內且套裝于撓性主梁桿3的下端部上的彈性復位器c;其中,緩沖球頭4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結構形式,如與撓性主梁桿3采用一體式結構,也可利用螺絲等五金連接件直接鎖固在撓性主梁桿3上;而彈性復位器c則包括若干個環繞撓性主梁桿3的下端部均勻分布的復位爪(復位爪的數量優選為三個或者四個,以對撓性主梁桿3形成夾持作用),每個復位爪均包括一沿撓性主梁桿3的軸向方向并通過諸如螺絲等五金件鎖固于配重座2的內壁上的復位固定板部5、一由復位固定板部5的上邊沿作向下傾斜彎折后所形成的復位臂板部6以及一形成于復位臂板部6的內邊沿并與撓性主梁桿3的周壁相抵的V形彈片部7,V形彈片部7位于復位臂板部6的上方。
由此,利用裝配于配重座2內的底端球頭盈合器a和頂端球頭盈合器b可形成一個類似于球殼狀的結構,以對緩沖球頭4形成包裹并使緩沖球頭4能夠相對于盈合器產生球頭連接結構所具有的轉動效應(或者最終能夠使緩沖球頭4帶動防護緩沖柱1相對于配重座2在配重座2的徑向方向作一定角度的擺動);而通過對彈性復位器c的結構改進(即:利用復位臂板部6與V形彈片部7之間的結構作用關系)形成彈性緩沖或者彈性復位的效果,以對防護緩沖柱1的擺動幅度進行限位,并且在防護緩沖柱1受到外力擊打后能夠限定的幅度內進行自動復位;基于此,可避免因整個擊打器因采用類似于木樁的結構而容易降低擊打器的訓練效果的問題或者避免擊打器因沖擊力過大而容易導致練習者受傷的問題。
為優化整個擊打器的結構,增強整個擊打器可拆裝的便利性以及放置的靈活性,本實施例的配重座2包括一配重底座板2-1、一形成于配重底座板2-1的上表面的第一配重連接套2-2以及一與第一配重連接套2-2螺紋套接為一體的第二配重連接套2-3,底端球頭盈合器a置于第一配重連接套2-2內并與第一配重連接套2-2通過諸如螺絲等五金件鎖固為一體,同理,頂端球頭盈合器b則置于第二配重連接套2-3內并與第二配重連接套2-3通過諸如螺絲等五金件鎖固為一體,復位固定板部5貼附于第二配重連接套2-3的內周壁上并與第二配重連接套2-3鎖固為一體。由此,將整個配重座2設置為分體式結構(即:配重底座板2-1與第一配重連接套2-2為一個整體結構件,第二配種連接套2-2為一個獨立的結構件),并將盈合器與復位器分別裝設于不同的連接套內,有效地提高了整個擊打器可拆裝的便利性,并為擊打器的靈活放置提供了便利的結構條件。
為避免訓練者因為操作不當而受到配重座2的硬性磕碰,本實施例的配重座2還包括一用于將配重底座板2-1、第一配重連接套2-2和第二配重連接套2-3包覆為一體的防護緩沖套2-4。本實施例的防護緩沖套2-4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諸如由橡膠一體注塑成型或者采用氣囊等具有一定柔性及彈性的結構形式。
為便于對底端球頭盈合器a進行拆裝,同時降低整個擊打器的結構復雜性,本實施例的底端球頭盈合器a包括若干個環繞緩沖球頭4均勻分布的底端球頭彈性爪(其優選的數量為三個或者四個,以對球頭的下半部進行包覆),每個底端球頭彈性爪均包括一縱向側壁通過諸如螺絲等五金件鎖固于第一配重連接套2-2的內周壁上的L形臂板部8以及一由L形臂板部8的橫向側壁的內邊沿作向上傾斜彎折后形成并貼附于緩沖球頭4的下半部的外表面上的底端球瓣部9。由此,利用多個底端球瓣部9可拼湊成一個近似于半球殼狀的結構,以為緩沖球頭4提供放置空間并作為緩沖球頭4的支撐件來使用。
為輔助彈性復位器c對撓性主梁桿3產生更加明顯的限位效果,并配合底端球頭盈合器a完成對緩沖球頭4的包覆及固定效果,本實施例的頂端球頭盈合器b包括若干個環繞撓性主梁桿3的下端均勻分布的頂端球頭彈性爪(其優選的數量為三個或者四個,以對球頭的上半部進行包覆),每個頂端球頭彈性爪均包括一沿撓性主梁桿3的軸向方向通過諸如螺絲等五金件鎖固于第二配重連接套2-3的內周壁上的球頭固定板部10、一由球頭固定板部10的下邊沿作向上傾斜彎折后所形成的球頭臂板部11以及一形成于球頭臂板部11的內邊沿并貼附于緩沖球頭4的上半部的外表面上的V形球瓣部12。以此,可利用多個V形球瓣部12形成一個類似于半球殼狀的結構,以對緩沖球頭4的上半部作一定程度的包覆和夾持,通過球頭臂板部11與球頭固定板部10和V形球瓣部12之間的結構彎折效果,使整個頂端球頭盈合器b具有一定的彈力效果,當防護緩沖柱1受到外力擊打后,頂端球頭盈合器b可配合彈性復位器c對防護緩沖柱1的擺動幅度進行限位以及復位。
為增強整個擊打器的實用功能,使其具有不同高度及結構的擊打部位,本實施例的擊打器還包括一置于防護緩沖柱1的上方的擊打球13,撓性主梁桿3的上端外露于防護緩沖柱1的上表面并與擊打球13通過諸如螺絲等五金件鎖固為一體。
為避免練習者因擊打器本身的硬度過硬而受傷,本實施例的防護緩沖柱1和/或擊打球13包括一密封外套d以及填充于密封外套d內的填料e。填料e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空氣、橡膠顆粒、聚氨酯顆粒及谷物顆粒中的一種。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