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爾夫球袋,特別涉及一種球桿保護罩可自動升降的高爾夫球袋。
背景技術:
本申請人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1110327020.6,申請日為2011年10月25日,名稱為《高爾夫球袋》)公開了一種在高爾夫球袋的外桶內設置可上下移動的球桿保護罩的技術方案,平時不打球時,球桿保護罩由外桶內拉出并將外桶內的球桿的桿頭遮掩住,再將設置于球桿保護罩上的頂蓋拉鏈拉住,即可將所有球桿封存于外桶內。使用時,拉開頂蓋拉鏈,向下按壓球桿保護罩并將球桿的桿頭露出即可很方便地將球桿由球桿保護罩的上端口拿出。
但其仍存在如下不足:
1)向上提拉或向下按壓球桿保護罩比較費力。
在球桿保護罩的內壁上設有滑套,在外桶內的底殼之上設有滑桿,球桿保護罩是通過其上的滑套套接在滑桿上來實現上下移動的,其間未設剎車結構,即當球桿保護罩的外壁與外桶的內壁之間為光滑相接時,球桿保護罩是不能拉出穩定停留在懸空位置,它會受重力作用自動下滑。實際產品中,通常,為了美觀,在外桶的內壁和球桿保護罩的外壁與內壁上均包裹一層裝飾層(帆布、皮料或纖維布等),這樣,依靠外桶與球桿保護罩上的裝飾層之間存在的較大摩擦力將球桿保護罩提拉并停留在懸空狀態。如此,較大的摩擦力,令使用者在提拉或按壓時需要費較大的力,若其間的摩擦力過大時,會在向上提拉時將整個球袋提起。
2、外桶內的空間利用率低。
由于上述滑動機構是安裝在球桿保護罩的內壁與外桶的底殼之間,多根較長的滑桿由外桶內的上部下穿至底部會占用外桶內不少的空間,由此,會降低外桶內的空間利用率。
3、由于球桿保護罩在收桿不用時,總是處于升高位置,只有球桿保護罩外壁與外桶內壁之間存在一定的摩擦力,球桿保護罩才可處于懸空狀態,因此,球桿保護罩和外桶的外表面總需一層皮革、帆布或纖維布等裝飾層包裹,因此,生產時,球桿保護罩和外桶的材質、材質的軟硬、色彩和球桿保護罩的外表光滑度選擇的范圍較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占用空間少且可使球桿保護罩沿外桶軸向自動上下移動的高爾夫球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本實用新型的具有自動升降球桿保護罩的高爾夫球袋,包括外桶和套接在外桶內且呈筒狀的球桿保護罩,在外桶內,位于球桿保護罩上的下部或者外桶內壁上,固設有至少一部可驅使該球桿保護罩沿其軸線方向上下移動的驅動裝置;對應的,在外桶內壁與球桿保護罩外壁之間或者球桿保護罩的內側設有將所述驅動裝置輸出的動能傳遞給球桿保護罩的傳動機構;還設有與控制所述驅動裝置工作的控制電路以及啟動或關閉該控制電路的開關部件。
所述驅動裝置為一部;在所述球桿保護罩外壁與外桶內壁之間且位于所述傳動機構之外的區域設有滾珠滑動機構,所述滾珠滑動機構為僅設置在外桶內壁上且沿垂直方向排列的由若干個球珠或滾動軸承構成的滾珠列,或者為由豎直設置于外桶內壁上斷面呈“凹”形的滑道和設置于球桿保護罩外壁下部的彈珠組件構成的彈珠滑槽,或者為由所述滾珠列和設置在球桿保護罩外壁下部且能扣合在該滾珠列上的軌槽構成的滾珠滑槽;所述滾珠滑動機構至少二組,其環繞外桶的內周壁和/或球桿保護罩的外周壁間隔設置。
所述驅動裝置固接在球桿保護罩上,所述傳動機構由豎向設置在外桶內壁上的齒條和設置在球桿保護罩外壁上且與該齒條相嚙合的齒輪構成,所述齒輪通過變速組件與所述驅動裝置相接。
所述驅動裝置固接在外桶內壁上,所述傳動機構由豎向設置在球桿保護罩外壁上的齒條和設置在外桶內壁上端部且與該齒條相嚙合的齒輪構成,所述齒輪通過變速組件與所述驅動裝置相接。
所述傳動機構由螺桿與套接在該螺桿上的螺母構成,所述螺桿豎向設置于球桿保護罩的外側或者內側或者開設于球桿保護罩外壁上的凹腔中,對應的,所述螺母固接在球桿保護罩下部的外壁或內壁上,所述螺桿的下端與所述驅動裝置相接,所述驅動裝置固接在外桶內壁上或者與外桶內壁連接的支架上。
所述傳動機構由螺桿與套接在該螺桿上的螺母構成,所述螺桿豎向設置于球桿保護罩的外側或內側,對應的,所述螺母固接在設置于外桶內壁上的支架上,所述螺桿的上端與所述驅動裝置相接,所述驅動裝置固接在球桿保護罩下部的外壁或內壁上。
所述傳動機構由螺桿與套接在該螺桿上的螺母構成,所述螺桿豎向設置在開設于球桿保護罩內壁上的凹腔中,在球桿保護罩的下方設有支架環,該支架環固接在所述外桶內壁上,在該支架環上間隔設有至少二根所述的螺桿,螺桿的下端穿過一個轉輪安裝在設置于支架環上的軸承上,所述轉輪通過皮帶傳動與設置在該支架環上的驅動裝置相接,所述螺母固接在所述球桿保護罩的內壁上。
在所述外桶內壁設有向外凹入且長度略大于球桿保護罩升降位移高度的豎向腔體,所述驅動裝置固接在該豎向腔體內,所述傳動機構設置于該豎向腔體與球桿保護罩的外壁之間。
所述驅動裝置固接在所述豎向腔體的下端,所述傳動機構由螺桿與套接在該螺桿上的螺母構成,螺桿的下端與驅動裝置連接,其上端沿該豎向腔體向上延伸,所述螺母通過連接件固接在所述球桿保護罩外壁的下部。
所述驅動裝置固接在所述豎向腔體的上端,所述傳動機構由螺桿與套接在該螺桿上的螺母構成,螺桿的上端與驅動裝置連接,其下端沿該豎向腔體向下延伸,所述螺母通過連接件固接在所述球桿保護罩外壁的下部。
所述驅動裝置設置于所述豎向腔體的上端或下端,在驅動裝置的輸出軸上套接輪緣表面為齒形的主轉輪,在該豎向腔體內與驅動裝置相對的另一端設置與所述主轉輪結構相同的從轉輪,在主轉輪與從轉輪之間套接有同步齒形帶,在同步齒形帶的外表面與球桿保護罩外壁的下部之間固接有連接桿。
所述驅動裝置設置于所述豎向腔體的下端,在豎向腔體的上端設有滾軸,在驅動裝置的輸出軸上套接有卷揚軸,在該豎向腔體內設有滑道,在該滑道的下端設有拉桿,拉桿的外端卡置在該滑道內,拉桿的內端固接在球桿保護罩外壁的下部,在拉桿、滾軸與卷揚軸之間設有可纏繞在卷揚軸上的繩纜。
所述驅動裝置固接在所述豎向腔體的下端,所述傳動機構由螺桿與套接在該螺桿上并與該螺桿形成螺旋傳動結構的主動磁性組件構成,螺桿的下端與驅動裝置連接,其上端沿該豎向腔體向上延伸,在與該主動磁性組件相對的球桿保護罩的外壁或內壁的下部固接有從動磁性組件,所述主動磁性組件與從動磁性組件以異性磁極相對的方式設置。
在所述豎向腔體的兩側近鄰的外桶內壁與對應的球桿保護罩外壁之間設有防止外桶內壁與球桿保護罩外壁因磁吸觸接在一起的控隙組件。
所述的外桶內壁與球桿保護罩的外壁均為硬質光滑表面。
在所述外桶內壁臨近其上端口的周壁上設有限位孔,對應的,在所述球桿保護罩外壁的下部設有可卡入該限位孔中的彈珠或彈銷。
在所述外桶內周壁臨近其上端口的位置均勻間隔設有若干個能使球桿保護罩平穩升降且可轉動的穩位球珠,該穩位球珠觸及所述的球桿保護罩的外壁。
所述開關部件為設置于高爾夫球袋上的手動開關和/或無線遙控開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在外桶內,位于球桿保護罩上的下部或者外桶內壁上,設置微型驅動電機,對應的,在外桶內壁與球桿保護罩外壁之間或者球桿保護罩的內側設有將所述驅動電機輸出的動能傳遞給球桿保護罩上下移動的傳動機構,使得球桿保護罩的上下移動實現自動化,由此,大大提高該高爾夫球袋的品位,同時,也可避免產生因向上提拉或向下按壓球桿保護罩給使用者帶來的煩瑣操作。進一步的,為了節約成本,本實用新型優選采用一組驅動電機和傳動機構與至少二個且分別設置在外桶內壁與球桿保護罩外壁之間不同圓周位置的滾珠滑動機構配合使用,使得球桿保護罩在升降過程中遇到的摩擦由現有技術中的滑動摩擦改進為摩擦力較小的滾動摩擦,由此,在僅使用一組驅動電機的情況下輕松實現球桿保護罩的升降。另外,本實用新型中驅動電機與傳動機構基本設置在外桶壁或球桿保護罩的罩壁上,或者外桶內壁與球桿保護罩之間,并不使用由外桶內的上部延伸至其底部用于支撐球桿保護罩的支撐裝置,所以其占用外桶內的空間較小,從而避免現有技術中球桿與支撐裝置時常碰撞摩擦而致損的現象發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高爾夫球袋9外形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球桿保護罩3收攏在外桶1內時的示意圖。
圖3為球桿保護罩3收攏于外桶1內簡略示意圖。
圖4為驅動電機41設置在球桿保護罩3上且為二個以上時的示意圖。
圖5為驅動電機41設置在外桶1內壁上且為二個以上時的示意圖。
圖6為驅動電機41通過支架43固接在外桶1內壁上且為二個以上時的示意圖。
圖7為僅一部設置在球桿保護罩3上的驅動電機41與至少二組滾珠滑動機構6配合時的示意圖。
圖8為僅一部設置在外桶1內壁上的驅動電機41與至少二組滾珠滑動機構6配合時的示意圖。
圖9為僅一部通過支架43固接在外桶1內壁上的驅動電機41與至少二組滾珠滑動機構6配合時的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1的示意圖(其為圖7中A-A剖視情況之一例)。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2的示意圖(其為圖7中A-A剖視情況之二例)。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3的示意圖(其為圖7中A-A剖視情況之三例)。
圖13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4的示意圖(其為圖8中B-B剖視情況之一例)。
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5的示意圖(其為圖8中B-B剖視情況之二例)。
圖15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6的示意圖(其為圖8中B-B剖視情況之三例)。
圖16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7的示意圖(其為圖8中B-B剖視情況之四例)。
圖17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8的示意圖(其為圖8中B-B剖視情況之五例)。
圖18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10的示意圖(其為圖8中B-B剖視情況之六例)。
圖19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11的示意圖(其為圖9中C-C剖視情況之一例)。
圖20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12的示意圖(其為圖9中C-C剖視情況之二例)。
圖21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電機41與傳動機構5相配合的實施例13的示意圖(其為圖9中C-C剖視情況之三例)。
圖22為本實用新型的滾珠滑動機構6的第一種結構(又稱滾珠列61)的示意圖(其為圖7中G-G剖視情況之一例)。
圖23為本實用新型的滾珠滑動機構6的第二種結構(又稱彈珠滑槽62)的示意圖(其為圖7中G-G剖視情況之二例)。
圖24為本實用新型的滾珠滑動機構6的第三種結構(又稱滾珠滑槽63)的示意圖(其為圖7中G-G剖視情況之三例)。
附圖標記如下:
外桶1、底殼11、內腔12、豎向腔體13、球桿2、桿頭21、球桿保護罩3、凹腔31、連接桿33、袋蓋34、驅動裝置4、電機41、減速組件42、支架43、支架環44、同步齒形帶45、環形皮帶46、傳動機構5、齒條51、齒輪52、螺桿53、螺母54、主動磁性組件55、從動磁性組件56、控隙組件57、滾珠滑動機構6、滾珠列61、彈珠滑槽62、滾珠滑槽63、限位孔7、穩位球珠8、高爾夫球袋9。
具體實施方式
一、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
如圖1、2、3、4、5、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具有自動升降球桿保護罩3的高爾夫球袋9,包括外桶1、置于外桶1內的球桿保護罩3和懸空設置在球桿保護罩3內的頭框(圖中未示出)。
如現有技術一樣,在外桶1的底部設有底殼11,由此,構成一個插置高爾夫球桿2的內腔12。所述球桿保護罩3為中空筒狀,其外形為柱形,其斷面形狀可為圓形、正四、五、六邊形,所述外桶1的斷面形狀與球桿保護罩3的斷面形狀適配。本實用新型優選球桿保護罩3和外桶1的斷面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
球桿保護罩3可沿外桶1軸線方向上下移動,當使用者收桿要離開球場時,將球桿2由球桿保護罩3的上端口插入外桶1內,再令該球桿保護罩3上升到其上緣高于放置在外桶1內的高爾夫球球桿2的桿頭21為止,即將所述球桿2完全隱匿于球桿保護罩3與外桶1內壁構成的內腔12中,之后,將設置于球桿保護罩3頂部的帶拉鏈的袋蓋34拉上,即可所有的球桿2封閉保護起來。若進場打球需要取出球桿2時,拉開袋蓋34,令球桿保護罩3下降并使其上緣低于所需的球桿2的桿頭21為止,此時,所需球桿2的桿頭21裸露于外,方便取用。
本實用新型有以下兩大特點:
1、在該高爾夫球袋9上設置可使球桿保護罩3自動升降的控制系統,該控制系統由提供動能的驅動裝置4、將所述動能傳給球桿保護罩3并使其升降的傳動機構5、采用手動控制或遙控控制的開關裝置和主控電路。
2、所述球桿保護罩3和外桶1均可采用硬質材料所制,其表面可為光滑表面或亞光表面,所用材質可為金屬、硬質塑膠、亞克力、鋼化玻璃或竹質編織物。其也可按現有技術中的高爾夫球袋9一樣,在已形成的球桿保護罩3與外桶1的表面包裹一層裝飾層,但無論怎樣,球桿保護罩3的外壁與外桶1的內壁之間應留有一定的動態間隙,以此徹底消除球桿保護罩3在升降過程中其外壁與外桶1內壁之間產生的滑動摩擦力,同時,考慮給所述的驅動裝置和傳動機構預留安裝的空間。
本實用新型優選的最小動態間隙應控制在0.5mm-3mm(注:所述最小動態間隙是指當球桿保護罩3與外桶1作上下相對移動時,球桿保護罩3的外壁與外桶1的內壁之間出現的最小距離)。
所述的驅動裝置4可采用小型普通直流電機41、步進電機41、伺服電機41。若從電機41購入成本考慮,主要采用普通直流電機41,該電機41通過減速組件42將其動能傳遞給所述的傳動機構5;若追求球桿保護罩3升降高度的準確可控性考慮,則采用小型步進電機41;若從球桿保護罩3升降的智能化考慮,則可采用價格昂貴的小型伺服電機41。
所述驅動裝置4設置數量根據球桿保護罩3的斷面形狀可為三組、四組等(如球桿保護罩3的斷面形狀為圓形、橢圓形則為三組,若為正四邊形則為四組,以此類推),分別環球桿保護罩3周壁或外桶1周壁均勻設置,具體位置大致有以下三種:
1)固接在球桿保護罩3的罩壁的下部,其可隨球桿保護罩3上下移動。
2)固接在外桶1內壁上。
3)固接在由外桶1內壁沿其徑向向其軸線延伸的支架43上,其位置在球桿保護罩3完全收攏于外桶1內時處于該球桿保護罩3下方臨近其罩壁下邊緣的位置。
所述傳動機構5的數量與所述驅動裝置4的數量適配,其設置位置與匹配的驅動裝置4相對應,其可采用螺旋傳動、齒輪52齒條51傳動、帶輪傳動、鏈條傳動、磁吸傳動。
二、改進
如圖7、8、9所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是,采用一組驅動裝置4,而在其他二組驅動裝置4的位置設置滾珠滑動機構6(注:設置二組滾珠滑動機構6,是在球桿保護罩3的斷面形狀為圓形時的最少設置。若球桿保護罩3的斷面形狀為正四邊形,則需在其它三組驅動裝置4的位置設置所述的滾珠滑動機構6),該組合結構既能降低成本,又能達到球桿保護罩3平穩且上下流暢移動的目的。
1、所述滾珠滑動機構6有以下三種結構:
1)滾珠列61
如圖7、22所示,其為僅設置在外桶1內壁上且沿垂直方向排列的若干個球珠或滾動軸承,其中的球珠或滾動軸承通過轉軸固接在外桶1內壁上,其內表面(臨近外桶1軸線為內,遠離該軸線為外,下同)與球桿保護罩3的外壁觸接并對球桿保護罩3在徑向方向上起平衡支撐作用。當球桿保護罩3上下移動時,其外壁與滾珠列61中的球珠或滾動軸承處于滾動移動,期間的移動摩擦大大小于滑動摩擦,由此,可降低驅動裝置4的承載負荷。該結構既可使球桿保護罩3在驅動裝置4的驅使下平穩升降(所述平穩是指球桿保護罩3在升降過程中,其軸線與外桶1軸線處于重疊狀態),而且還因該滾珠列61與球桿保護罩3外壁之間的滾動摩擦力較小在選擇驅動裝置4時要求的成本會降低。
2)彈珠滑槽62
如圖7、23所示,其為由豎直設置于外桶1內壁上斷面呈“凹”形的滑道和設置于球桿保護罩3外壁下部的彈珠組件組合構成,所述滑道可由成本較低的鋁合金或硬質耐磨橡膠所制,滑道的內側面為光滑表面,所述彈珠組件中的滾珠觸及滑道的底面并在球桿保護罩3升降時沿該滑道上下滾動,其中,所述彈珠組件中的滾珠與滑道底面的觸接也對球桿保護罩3在徑向方向上起到平衡支撐作用。
所述滑道的斷面形狀可為敞口的矩形、梯形或三角形。敞口的周向寬度優選5mm-30mm,具體寬度視滾珠的大小和球桿保護罩3的重量而定。
當然,也可將滑道設置于球桿保護罩3的外壁上,將彈珠組件設置在外桶1的內壁上,以實現對球桿保護罩3的平穩升降,但該實施結構存在的缺點是:當球桿保護罩3向上移動至其上的部分罩壁露出外桶1的上端口后,其上的滑道即裸露在外,影響美觀。
所述彈珠組件,可采用現有技術中市場銷售的帶有壓簧的彈珠成品,也可采用微型滾動軸承,如外徑小于30mm的滾動軸承,其中,滾珠最好選用鋼珠。
3)滾珠滑槽63
如圖7、24所示,其為由所述滾珠列61與設置在球桿保護罩3外壁下部且能扣合在該滾珠列61上的軌槽組合構成,所述軌槽由成本較低的鋁合金或硬質耐磨橡膠所制,軌槽的內側面為光滑表面,其軸向長度至少大于滾珠列61中相鄰兩個球珠或滾動軸承之間的距離。所述滾珠列61中的球珠或滾動軸承應觸及軌槽的底面,在球桿保護罩3升降時,所述軌槽在所述滾珠列61上移動。同樣,滾珠列61中的球珠或滾動軸承與軌槽底面的觸接也對球桿保護罩3在徑向方向上起到平衡支撐作用。
當然,也可將滾珠列61設置于球桿保護罩3的外壁上,將所述軌槽設置在外桶1的內壁的上部,以實現對球桿保護罩3的平穩升降,但該實施結構存在的缺點是:當球桿保護罩3向上移動至其上的部分罩壁露出外桶1的上端口后,其上的滾珠列61即裸露在外,影響美觀。
2、設置限定球桿保護罩3上升位置的限位結構
如圖10-20所示,在所述外桶1內壁臨近其上端口的周壁上設有限位孔7,對應的,在所述球桿保護罩3外壁的下部設有彈珠或彈銷,當球桿保護罩3上升一定的高度至所述的彈珠或彈銷與所述的限位孔7處于同一水平時,在彈簧的作用下該彈珠或彈銷上的前端部嵌入該限位孔7中,同時,主控電路收到限位傳感器發出的上限位信號并向驅動裝置4發出停止工作的指令,由此將球桿保護罩3限定在設定的高度。當球桿保護罩3下降時,由于所述彈簧的彈力有限且彈珠或彈銷與限位孔7的周邊間為光滑觸接,在驅動裝置4的作用下,所述彈珠或彈銷可以克服其與限位孔7間的摩擦力而脫離該限位孔7,從而使球桿保護罩3順利下移,直到球桿保護罩3降到使用者所需的位置(當然在本實用新型中還設有下限位傳感器。當將該高爾夫球袋9設計成智能產品時,如前所述,可采用伺服電機41驅動球桿保護罩3升降并鎖定到使用者所需的任何高度)。
3、進一步提高球桿保護罩3平穩升降的穩位結構
如圖10-20所示,環繞所述外桶1內周壁臨近其上端口的位置均勻間隔設有若干個穩位球珠8,該穩位球珠8的內球面與球桿保護罩3的外壁觸接,該穩位球珠8在外桶1周邊方向上應避開所述的驅動裝置4、傳動機構5和滾珠滑動機構6。在豎直方向上,可位于所述的限位孔7的上方。
該穩位球珠8可由成本較低、不易破碎的塑料、樹脂、木質或玻璃球制作,當球桿保護罩3上下移動時,該穩位球珠8可繞其軸原位轉動。
該穩位球珠8不僅對球桿保護罩3在徑向方向上起到平衡支撐作用,而且與所述驅動裝置4、傳動機構5或滾珠滑動機構6中可以觸及球桿保護罩3外壁下部的觸點構成對球桿保護罩3在上移或下降過程中穩固的作用,即不會使球桿保護罩3在直徑方向上搖動。
三、驅動裝置4與對應的傳動機構5設置的位置及結構
以下實施例均為一部驅動裝置4與至少二組所述的滾珠滑動機構6的結合。
1、驅動裝置4設置在球桿保護罩3的罩壁上
實施例1
如圖7、10所示,所述驅動裝置4包括電機41和減速組件42,所述電機41固接在球桿保護罩3的下部,所述傳動機構5由豎向設置在外桶1內壁上的齒條51和設置在球桿保護罩3外壁上且與該齒條51相嚙合的齒輪52構成,所述齒輪52通過減速組件42與所述電機41相接。上升時,電機41通過減速組件42驅使所述齒輪52順著齒條51向上爬行,由于齒條51是固定不動的,而齒輪52、減速組件42、電機41和球桿保護罩3之間為剛性連接(即齒輪52、減速組件42、電機41相對球桿保護罩3無位移),因此,齒輪52的上移也帶動球桿保護罩3上移。
實施例2
如圖7、11,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所述傳動機構5由螺桿53與套接在該螺桿53上的螺母54構成,所述螺桿53豎向設置于球桿保護罩3的外側,對應的,所述螺母54固接在設置于外桶1內壁上的支架43上,所述螺桿53的上端通過減速組件42與所述電機41相接,其間為剛性連接結構。由于螺母54固定不動,上升時,電機41通過減速組件42驅使螺桿53旋轉,旋轉的螺桿53相對螺母54上移并帶動球桿保護罩3向上移動。
該結構當球桿保護罩3上移至螺桿53、減速組件42裸露于外時,有礙美觀。
實施例3
如圖7、12所示,與實施例2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所述螺桿53豎向設置于球桿保護罩3的內側,對應的,所述螺母54固接在設置于外桶1內壁上的支架43上,所述螺桿53的上端與所述驅動電機41相接。本實施例中的球桿保護罩3的升降原理與實施例2相同。其相對實施例2具有整潔外形美觀之優點,理由如下:由于螺桿53隱匿于球桿保護罩3內,所以,不論球桿保護罩3上升或下降,由外部均不會看到螺桿53裸露于外。
2、驅動裝置4設置在外桶1內壁上
實施例4
如圖8、13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正好相反,所述電機41固接在外桶1內壁的上部,所述傳動機構5由豎向設置在球桿保護罩3外壁上的齒條51和設置在外桶1內壁上端部且與該齒條51相嚙合的齒輪52構成,所述齒輪52通過變速組件與所述電機41相接,本實施例中球桿保護罩3的運動原理與實施例1相同,其與實施例1相比,存在的缺點是當球桿保護罩3上移至齒條51裸露于外時,有礙美觀。
實施例5
如圖8、14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所述螺桿53豎向設置于球桿保護罩3的外側,對應的,所述螺母54固接在球桿保護罩3下部的外壁上,所述螺桿53的下端與所述驅動電機41相接,所述電機41固接在外桶1內壁的上部或下部。
隨著螺桿53的旋轉,螺母54帶動球桿保護罩3沿螺桿53上移或下降。其相對實施例2而言,具有整潔外形美觀之優點。
3、驅動裝置4設置在外桶1內壁上的豎向腔體13內
如圖15、16、17、18所示,在所述外桶1內壁設有向外凹入的豎向腔體13,該豎向腔體13的長度應大于球桿保護罩3升降位移高度,所述電機41固接在該豎向腔體13內的上端或下端,所述傳動機構5設置于該豎向腔體13與球桿保護罩3的外壁之間。
實施例6
如圖8、15所示,所述電機41固接在所述豎向腔體13的下端,所述傳動機構5由螺桿53與套接在該螺桿53上的螺母54構成,螺桿53的下端通過減速組件42與所述電機41連接,其上端沿該豎向腔體13向上延伸并限制于該豎向腔體13內,所述螺母54通過連接件固接在所述球桿保護罩3外壁的下部。
本實施例球桿保護罩3升降原理同實施例5。
實施例7
如圖8、16所示,與實施例6不同的是:所述電機41固接在所述豎向腔體13的上端,所述傳動機構5由螺桿53與套接在該螺桿53上的螺母54構成,螺桿53的上端與電機41連接,其下端沿該豎向腔體13向下延伸,所述螺母54通過連接件固接在所述球桿保護罩3外壁的下部。
實施例8
如圖8、17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6、7不同的是:在所述電機41的輸出軸上套接輪緣表面為齒形的主轉輪,在該豎向腔體13內與電機41相對的另一端設置與所述主轉輪結構相同的從轉輪,在主轉輪與從轉輪之間套接有可往復運動的閉環式的同步齒形帶45,在同步齒形帶45的外表面與球桿保護罩3外壁的下部之間固接有一根連接桿33。
本實施例球桿保護罩3升降原理是隨著電機41朝設定方向旋轉時,帶動同步齒形帶45運動并通過所述的連接桿33攜球桿保護罩3上移,當電機41反向轉動時,該同步齒形帶45反向運動并通過所述連接桿33攜球桿保護罩3下移。
實施例9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8不同的是:所述電機41設置于所述豎向腔體13的下端,在豎向腔體13的上端設有滾軸,在電機41的輸出軸上套接有卷揚軸,在該豎向腔體13內設有滑道,在該滑道的下端設有拉桿,拉桿的外端卡置在該滑道內,拉桿的內端固接在球桿保護罩3外壁的下部,在拉桿、滾軸與卷揚軸之間設有可纏繞在卷揚軸上的繩纜(該結構圖中未示出)。
實施例10
如圖8、18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機41固接在所述豎向腔體13的下端,所述傳動機構5由螺桿53與套接在該螺桿53上并與該螺桿53形成螺旋傳動結構的主動磁性組件55構成,螺桿53的下端與驅動電機41連接,其上端沿該豎向腔體13向上延伸并限制于該豎向腔體13內,在與該主動磁性組件55相對的球桿保護罩3的外壁或內壁的下部固接有從動磁性組件56,所述主動磁性組件55與從動磁性組件56以異性磁極相對的方式設置。
本實施例中球桿保護罩3升降原理是:當旋轉的螺桿53驅使主動磁性組件55沿該螺桿53向上移動時,由于異性相吸作用,上移的主動磁性組件55帶動從動磁性組件56攜球桿保護罩3上移并固定在一定的高度;同理,主動磁性組件55下移帶動球桿保護罩3下移。
異性磁極相吸會使球桿保護罩3的外壁與外桶1的內壁靠攏在一起,這樣即可導致球桿保護罩3的軸線偏離外桶1的軸線,從而不可能使球桿保護罩3平穩而流暢的升降,所以,為了避免該現象發生,可在外桶1內壁上靠近所述豎向腔體13的兩側設置控隙組件57,該控隙組件57可由所述的滾珠滑動機構6替代,也可為多個定距滾珠。該控隙組件57可確保處于所述豎向腔體13位置的球桿保護罩3外壁與外桶1內壁之間的距離保持一定,同時,由于控隙組件57與球桿保護罩3之間為滾動移動,因而也不會給球桿保護罩3的升降帶來較大的阻力。
4、驅動裝置4設置在由外桶1內壁向其軸線延伸的支架43上
實施例11
如圖9、19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所述電機41固接在與外桶1內壁連接的支架43上,所述傳動機構5由螺桿53與套接在該螺桿53上的螺母54構成,所述螺桿53豎向設置于球桿保護罩3的內側,對應的,所述螺母54固接在球桿保護罩3下部的內壁上,所述螺桿53的下端與所述電機41相接。
升降原理:隨著螺桿53的旋轉,螺母54帶動球桿保護罩3沿螺桿53上移或下降。其具有整潔外形美觀之優點。
實施例12
如圖9、20所示,本實施例是在球桿保護罩3的內壁上開設2-3個豎向的凹腔31,每個凹腔31中設置一組傳動機構5,所述的傳動機構5由螺桿53與套接在該螺桿53上的螺母54構成,螺桿53豎向設置在所述的凹腔31中,螺母54固接在所述球桿保護罩3下部的內壁上。
其中一組傳動機構5中的螺桿53的下端與驅動裝置4相接,所述驅動裝置4安裝在一個通過連接板固接在外桶1的內壁上的支架環44上,其它幾組傳動機構5中的螺桿53的下端連接在設置于該支架環44上的軸承上。在每根螺桿53的下端固接一個轉輪,所有螺桿53的轉輪通過一條環形皮帶46相連接,當驅動裝置4工作時,與該驅動裝置4相接的螺桿53旋轉并通過所述皮帶帶動其它的螺桿53旋轉,從而使球桿保護罩3上升或下降。
實施例13
如圖9、21所示,本實施例是在球桿保護罩3的外壁上開設豎向的凹腔31,在凹腔31中設置一組傳動機構5,所述的傳動機構5由螺桿53與套接在該螺桿53上的螺母54構成,螺桿53豎向設置在所述的凹腔31中,螺母54固接在所述球桿保護罩3下部的內壁上,所述螺桿53的下端與所述電機41相接所述電機41固接在與外桶1內壁連接的支架4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