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風寒濕痹型痛風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制劑,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風寒濕痹型痛風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0002]痛風是由單鈉尿酸鹽(MSU)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特指急性特征性關節炎和慢性痛風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發作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尿酸鹽腎病和尿酸性尿路結石,重者可出現關節殘疾和腎功能不全。痛風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現。
[0003]痛風依病因不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風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引起;繼發性痛風指繼發于腎臟疾病或某些藥物所致尿酸排泄減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腫瘤化療所致尿酸生成增多等。
[0004]傳統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病機為外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以致關節、肌肉疼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證,由于感受外邪的性質不同,或有偏勝,臨床表現亦不同,風邪偏勝者為行痹,風邪善行而數變,故關節疼痛游走不定;寒邪偏勝者為痛痹,寒主收引,其性凝滯,故關節疼痛有定位;濕邪偏勝者為著痹,濕性重著粘膩,故關節肌肉麻木重著腫脹;熱偏勝者為熱痹,經絡蓄熱,故見關節紅腫灼熱,痛不可近。痹證初起屬實證,久則正虛邪實,虛實挾雜。痹證容易出現下述三種病理變化。一是痹證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血脈瘀阻,津液凝聚,以致瘀血痰濁痹阻經絡,出現關節腫大,關節周圍瘀斑、結節,屈伸不利等證。二是病久氣血耗傷,呈現氣血雙虧或肝腎虧損的證候。三是痹證不愈,由經絡及臟腑,出現臟腑痹。
【發明內容】
[0005]根據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風寒濕痹型痛風的中藥制劑,其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0006]風寒濕痹型痛風癥狀為肢體、關節疼痛,或呈游走性痛,或呈關節劇痛,痛處不移,或肢體關節重著腫痛,肌膚麻木,于陰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脈弦緊或濡緩。針對風寒濕痹型痛風的治療,傳統治療方法主要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為治療手段,但是該治療手段只從痛風病癥的外因入手,忽視了痛風內因的作用。痛風的內因是由于正氣不足或勞倦過度,其中,勞逸不當是指勞倦過度,耗傷正氣,或汗出當風,外邪乘虛而入,以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成痹怔。正氣不足是指素體虛弱,或病后等氣血不足,腠理空虛,衛氣不固外邪乘虛而入,痹證日久不愈,血脈瘀阻,津聚痰凝,由經絡及臟腑,導致臟腑痹。因此,治療中忽視對痛風內因的治療,導致在治療過程中病情容易反復,無法徹底治愈。因此,申請人在大量臨床中總結提出以下治療方案:
[0007]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治療風寒濕痹型痛風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數計,由以下中藥原料制備而成:白桂15?20份、冬里麻15?20份、矮衛矛10?15份、吹風藤5?10份、趕草根1?15份、菅茅根15?20份、鐵線透骨草5?1份、蘆子藤1?15份、雙參5?10份、女貞子10?15份、蕨麻10?15份、鳳尾七10?15份、澤瀉5?10份、地龍5?10份。
[0008]其中,優選方案如下:
[0009]可以是按照重量份數計,由以下中藥原料制備而成:白桂15份、冬里麻15份、矮衛矛10份、吹風藤5份、趕草根10份、菅茅根15份、鐵線透骨草5份、蘆子藤10份、雙參5份、女貞子10份、蕨麻10份、鳳尾七10份、澤瀉5份、地龍5份。
[0010]也可以是按照重量份數計,由以下中藥原料制備而成:白桂20份、冬里麻20份、矮衛矛15份、吹風藤10份、葒草根15份、菅茅根20份、鐵線透骨草10份、蘆子藤15份、雙參10份、女貞子15份、蕨麻15份、鳳尾七15份、澤瀉10份、地龍10份。
[0011]也可以是按照重量份數計,由以下中藥原料制備而成:白桂18份、冬里麻18份、矮衛矛12份、吹風藤8份、趕草根12份、菅茅根18份、鐵線透骨草8份、蘆子藤12份、雙參8份、女貞子12份、蕨麻12份、鳳尾七12份、澤瀉8份、地龍8份。
[0012]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治療風寒濕痹型痛風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按照以下方法制備:按照配方稱取中藥原料并加入到容器中,加水漫過藥面浸泡10?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騰再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取濾液;然后再加水沒過藥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騰再改用文火煎煮15?20分鐘,然后去渣取濾液,兩次濾液合并即可。
[0013]服用時,每次300ml,一天兩次。
[0014]藥理分析:
[0015]白桂:澀、辛,平。祛風除濕。主治感冒,月經不調,寒性胃痛,腹脹,風濕性關節炎,半身不遂,骨折,濕疹疥瘡。
[0016]冬里麻:甘,涼。解表清熱,活血,利濕。治小兒急驚風,麻疹不透,風濕性關節炎,咳血,痢疾,跌打損傷,毒瘡。
[0017]矮衛矛:辛,苦,微溫。祛風散寒,除濕通絡。主風寒濕痹,關節腫痛,肢體麻木。
[0018]吹風藤:辛,微溫。祛風散寒,除濕通絡。主風寒濕痹,腎炎,勞傷。
[0019]葒草根:辛,性涼,有毒。清熱解毒,除濕通絡,生肌斂瘡。主痢疾,腸炎,水腫,腳氣,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蕁麻疹,瘡癰腫痛或久潰不斂。
[0020]菅茅根:性溫,味辛。解表散寒,祛風濕,利小便。治風寒感冒,風濕麻木,淋病,水腫。
[0021]鐵線透骨草:味辛,咸,性溫,小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主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木,拘攣疼痛,牛皮癬,疥癩。
[0022]蘆子藤:辛,溫。舒筋活絡,溫經利濕,行氣止痛。治風濕,月經不調,胃痛,跌打損傷。
[0023]雙參:甘、微苦,平。健脾益腎,活血調經,止崩漏,解毒。用于腎虛腰痛,貧血,咳嗽,遺精,陽萎,風濕關節痛,月經不調,倒經,崩漏,帶下,不孕癥。外用止血。
[0024]女貞子:甘、苦,涼。歸肝、腎經。滋補肝腎,明目烏發。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須發早白,目暗不明。
[0025]蕨麻:甘,平。補氣血,健脾胃,生津止渴,利濕。用于病后貧血,營養不良,脾虛腹瀉,風濕痹痛。
[0026]鳳尾七:甘、微苦、澀,溫。補血調經,養陰。用于月經不調,陰虛潮熱,頭暈目眩,婦女虛勞。
[0027]澤瀉:甘,寒。歸腎、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