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功能拔罐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拔罐器。
【背景技術】
[0002]拔罐(俗稱拔火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于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于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于“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于后世的火罐療法。而國外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也曾經盛行拔罐療法。拔罐的治療機理比較復雜,其利用負壓在皮膚上作用一段時間,使局部毛孔逐漸擴張,并同時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起到治療患處的效果。此外。拔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細血管甚至破裂,紅細胞破壞,發生溶血現象。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釋放對機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它可通過神經系統對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同時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膚對外界變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其次,負壓的強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張開,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強,皮膚表層衰老細胞脫落,從而使體內的毒素、廢物加速排出。然而,拔罐也是有限制的,當皮膚表面有某些炎癥、或是出現潰破等受損情形時,該類患處皮膚是不能進行拔罐的,否則就會加重皮膚的破損,而此時,若想要進行患處附近的拔罐治療,就會受到很大的制約。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能應用于普通拔罐治療,且當需拔罐處有皮膚潰破等制約因素存在時,也能合理避開該類皮膚受損處,利用盡可能少的罐體快速、順利地實現拔罐,且具備震動按摩功能,施治效果好,功能全面的拔罐器。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多功能拔罐器,包括一端開口的主罐體,所述的主罐體包括外側壁筒、外頂壁板,所述的主罐體內設有一內環筒,內環筒一端與外頂壁板之間密封連接,內環筒另一端具有開口,內環筒的開口朝向與主罐體的開口朝向一致,主罐體開口端的端面上設有外密封圈,內環筒開口端的端面上設有內密封圈,外密封圈、內密封圈、主罐體均與內環筒同軸,內環筒內部空間為內罐腔,內環筒與主罐體之間的空間為外罐腔,主罐體上設有一端與內罐腔連通的內排氣管,內排氣管另一端設有抽氣栗接頭,主罐體上設有一端與外罐腔連通的外排氣管,外排氣管另一端設有抽氣栗接頭,內排氣管中、外排氣管中均設有排氣單向閥,所述的主罐體上設有電機,所述的電機通過固定支架與主罐體之間固定,電機的輸出軸連接一減速機的動力輸入端,減速機的動力輸出端為一輸出軸,輸出軸與內環筒同軸,輸出軸上設有若干與輸出軸垂直的起震桿,起震桿內端與輸出軸連接,起震桿外端設有引震桿,所述的引震桿軸線與輸出軸軸線平行,所述的引震桿上設有球槽,球槽內固定有滑球,引震桿與外側壁筒之間具有余量間隙,外側壁筒的外壁上設有環狀的滑槽,環狀的滑槽的中軸線與輸出軸軸線重合,滑球伸入滑槽內且與滑槽的槽內壁面滑動配合,所述的外密封圈、內密封圈均為內部空心的充氣密封圈,外密封圈與內密封圈之間設有平衡氣管,平衡氣管一端與外密封圈內部連通,平衡氣管另一端與內密封圈內部連通。
[0005]外密封圈、內密封圈用于與皮膚接觸,從而在內罐腔、外罐腔內抽負壓(抽真空)時,起到隔絕內罐腔內外空氣、外罐腔內外空氣的作用,使得主罐體能夠吸附在拔罐處的體表(皮膚)上。內罐腔、外罐腔是分開的,當需拔罐處皮膚有潰破、受損等情形時,可以將內環筒對著皮膚受損處,使得皮膚受損處被罩在內環筒范圍內,然后僅將外罐腔進行抽真空,如此一來,僅需要一個罐體,就能針對一個患處進行順利拔罐,拔罐時不僅避開了皮膚受損處,而且在皮膚受損處周圍提供了盡可能大的拔罐范圍。而若采用現有技術中的普通罐體,則需要多個罐體環繞皮膚受損處,不僅操作復雜、效率低,而且患處附近皮膚的“占有率”也相對較低(罐體與罐體之間有多與空間,不像本方案中直接構成一個環形拔罐空間)。其中,抽真空時,利用抽氣栗直接接在抽氣栗接頭上進行抽真空即可,想要抽哪個腔內的空氣,抽氣栗就接至對應那個腔的排氣管上的抽氣栗接頭。此處的抽氣栗接頭,可以是任意常規的螺紋接頭、套結接頭等,只要能實現對接功能即可。外密封圈、內密封圈為空心的充氣密封圈,避免了普通密封圈容易受溫度影響,出現硬度過高(例如溫度低時),彈性不佳的問題。且體表很多部位不是均勻的,拔罐部位也很可能是那些起伏、不均勻的體表,主罐體開口對著拔罐部位時,拔罐部位表面與外密封圈間距可謂處處不同,相對內密封圈也是如此,若是采用普通的密封圈,容易出現密封圈與體表局部接觸緊密,局部接觸很松的狀況。但是采用了充氣密封圈,且外密封圈、內密封圈之間可以進行自主氣體交換,則密封圈與體表之間變形自由度較大,而且密封圈受壓比較厲害的部分的氣體也可以調節到密封圈本身其它位置或另一個密封圈內去(通過平衡氣管),如此一來,就能保障外密封圈、內密封圈與體表接觸的部分都能比較緊密,且接觸壓力較為均勻,可有效保障密封效果,維持拔罐過程的穩定性。
[0006]主罐體吸附在體表(皮膚)之后,可以開啟電機,電機帶動起震桿轉動,開始提供震動動力,引震桿擴大了震動波及范圍和相對幅度,主罐體整體震動效果好,從而可以起到局部震動按摩的效果,類似于拔罐中的“走罐”療法,即施加一定外力,提高對拔罐處附近皮膚的刺激,提升拔罐療效。
[0007]作為優選,所述的主罐體上設有若干藥筒,各藥筒以內環筒軸線為中心均勻環狀分布,藥筒穿過外頂壁板,藥筒內端伸入外罐腔中,藥筒外端處在主罐體外,藥筒內端、外端均具有開口,藥筒外端設有封住藥筒外端開口的外端蓋,外端蓋上設有投藥口、蓋住投藥口的投藥蓋,投藥蓋與外端蓋卡接,藥筒上設有下壓桿,下壓桿穿過外端蓋,下壓桿內端設有處在外罐腔中的內端蓋,內端蓋蓋住藥筒內端開口,所述的外頂壁板與輸出軸垂直,下壓桿外端設有頂簧塊、用于被起震桿壓動的開蓋壓球,頂簧塊處在開蓋壓球與藥筒之間且頂簧塊與下壓桿連接,頂簧塊與藥筒之間設有至少一根外頂彈簧,外頂彈簧一端連接頂簧塊,夕卜頂彈簧另一端連接藥筒的外端蓋,開蓋壓球球心與外頂壁板的間距小于起震桿與外頂壁板的間距。而限定了 “用于被起震桿壓動的開蓋壓球”,則等同于還限定了:開蓋壓球球心與外頂壁板的間距加上開蓋壓球的半徑所得的總長度,大于起震桿與外頂壁板的間距。拔罐時,可以輔助使用藥物(多為外敷藥粉等),來提升治療效果。外端蓋上的投藥蓋可以打開,然后將藥粉投入藥筒,再蓋上投藥蓋。電機工作過程中,轉動的各起震桿當經過開蓋壓球時,會將開蓋壓球向內壓一小段距離,使得開蓋壓球帶動下壓桿、內端蓋移動,內端蓋暫時離開藥筒內端開口,藥粉灑落至外罐腔,可以落到拔罐處的皮膚上。而下壓桿被壓動時,外頂彈簧是受壓的,當起震桿離開開蓋壓球時,外頂彈簧帶動下壓桿、內端蓋復位。需要指出的時,“藥罐”療法時,主罐體最好軸線豎直或不要偏離豎直方向太多角度,并保證主罐體開口是朝下(或近似朝下)的,這樣才能保障藥粉能盡可能多地落在、停留在皮膚上。本方案中,起震桿每轉動經過一次開蓋壓球,就會少量地灑下一點藥粉,從而可以實現一個循序供藥的效果。由于拔罐時,拔罐處皮膚并不會馬上“毛孔大張”、“血液循環迅速加快”,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拔罐時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