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狀態檢測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血糖檢測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人體狀態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自從飛機發明以后,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他深刻的改變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開啟了人們征服藍天歷史。從應用角度上來說,飛機可劃分為客機、貨運飛機、軍用飛機和考察飛機。客機已經成為人們出游旅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以速度快、用時短、效率高而占據固定數量的客流。
[0003]現有技術中,對飛機的監控主要集中在飛機客體本身,而對駕駛飛機的駕駛員,尤其是機長,相應的監控手段有限,更多的是對飛機乘客艙的視頻監控,即使有一些對于駕駛室的監控手段,也更多是對駕駛室內部溫度、氣壓等有限的物理量的檢測,缺乏對機長的生理狀態的檢測,更不用說采用在機長狀態異常時,及時通知乘客艙的人員的通訊機制了。而且,在現有技術中,機長所在駕駛艙和乘客所在的乘客艙通常由駕駛艙位置鎖定,機長的駕駛狀態乘客根本缺乏通道去獲悉,乘客一登上飛機,基本上將生命交付給駕駛艙內的機長以及其他駕駛人員。
[0004]然而實際上,機長的駕駛狀態非常重要,一方面,可能出現機長精神過度緊張或者患病的情況,如果不通知其他人員進行搶救和替換駕駛,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現機長危險駕駛甚至劫機的情況,這時通常機長的生理參數會出現一些預兆。
[0005]由此可見,現有技術中存在以下技術問題:缺乏有效的機長生理狀態檢測設備;缺乏有效的生理參數預警機制;缺乏在危險時刻能夠緊急觸發并幫助乘客艙人員與外部通信的緊急通信通道。
[0006]因此,本發明提出了一種人體狀態檢測裝置,能夠及時了解駕駛位置的機長的脈搏信號和血糖信號,一旦出現異常時,能夠立即啟動緊急通信機制以幫助乘客艙的乘客尋求外部援助,從而快速建立外部聯系,獲得外部力量以脫離危機。
【發明內容】
[0007]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人體狀態檢測裝置,利用高效的脈搏檢測設備和血糖檢測設備測量機長的生理數據,在出現異常時進行報警,同時為乘客提供彈簧式通話設備進行外部即時通話,最大程度地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0008]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人體狀態檢測裝置,所述檢測裝置包括血糖檢測子系統、彈簧結構、一鍵通信設備和數字信號處理器,所述血糖檢測子系統用于對飛機駕駛艙內的機長的血糖狀態進行檢測,所述數字信號處理器與所述血糖檢測子系統連接,根據所述血糖檢測子系統的檢測結果確定是否控制所述彈簧結構彈出所述一鍵通信設備。
[0009]更具體地,在所述人體狀態檢測裝置中,包括:第一電阻,一端與5V電源連接,另一端與紅外接收二極管的正端連接;第二電阻,一端與5V電源連接,另一端與第三電阻的一端連接;第三電阻,另一端接地,并具有與第二電阻相同的阻值;第一雙路運算放大器,用于產生2.5V的基準電壓,其正端與第二電阻的另一端連接,負端與第一電容的一端連接,輸出端與紅外發射二極管的負端連接,負端還與紅外發射二極管的負端連接;第一電容,另一端接地;第四電阻,一端與紅外發射二極管的負端連接;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正端與第四電阻的另一端連接,負端與紅外接收二極管的正端連接,輸出端作為脈搏電壓;第五電阻,并聯在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負端和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輸出端之間;第二電容,并聯在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負端和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輸出端之間;紅外發射二極管,設置在機長耳部毛細血管位置,用于發射紅外光,紅外發射二極管的負端與紅外接收二極管的正端連接;紅外接收二極管,設置在機長耳部毛細血管位置,位于所述紅外發射二極管的相對位置,用于接收透射機長耳部毛細血管后的紅外光;直接數字頻率合成器,用于產生頻率和相位能夠調整的正弦波信號以作為射頻頻率源用作混頻使用;脈沖序列發生器,用于產生脈沖序列;混頻器,與所述直接數字頻率合成器和所述脈沖序列發生器分別連接,采用脈沖序列對正弦波信號進行混頻調制;功率放大器,與所述混頻器連接,用于將混頻調制后的信號進行放大;開關電源,用作探頭與功率放大器之間的接口電路,將放大后的信號加載到探頭的射頻收發線圈中;釹鐵硼永磁型磁體結構,在容納機長手指的空間內產生一個場強均勻的靜態磁場;探頭,放置在機長手指位置,纏繞射頻收發線圈以將加載的信號送入所述釹鐵硼永磁型磁體結構內,產生核磁共振現象,還用于將經過機長手指內氫質子共振后獲得的衰減信號送出;一鍵通信設備,包括呼叫鍵和無線通信接口,所述呼叫鍵用于在外部人員按壓時,自動打開所述無線通信接口以接收外部人員的通話信息,所述無線通信接口用于將外部人員的通話信息通過無線通信鏈路發送到遠端的飛行運營管理中心處的服務器;彈簧結構,維系在所述一鍵通信設備上;彈簧驅動設備,與數字信號處理器和彈簧結構分別連接,用于在接收到異常狀態信號時,彈開所述彈簧結構以將所述一鍵通信設備從飛機乘客艙艙體內部深處推送上來,在接收到正常狀態信號時,回縮所述彈簧結構以將所述一鍵通信設備收回至飛機乘客艙艙體內部深處;電力供應開關,與數字信號處理器、一鍵通信設備和獨立供電設備分別連接,用于在接收到異常狀態信號時,恢復所述獨立供電設備對所述一鍵通信設備的電力供應,在接收到正常狀態信號時,斷開所述獨立供電設備對所述一鍵通信設備的電力供應;獨立供電設備,與所述一鍵通信設備、所述彈簧驅動設備和所述電力供應開關分別連接,僅為所述一鍵通信設備、所述彈簧驅動設備和所述電力供應開關提供電力供應;數字信號處理器,與所述探頭連接,接收所述衰減信號,分析所述衰減信號的譜線,并計算其中葡萄糖所占比例,從而獲取機長的血糖濃度,所述數字信號處理器還與所述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連接以獲得所述脈搏電壓,并當所述脈搏電壓在預設脈搏范圍之外時,發出脈搏異常識別信號,當所述血糖濃度在預設血糖上限濃度時,發出血糖濃度過高識別信號,當所述血糖濃度在預設血糖下限濃度時,發出血糖濃度過低識別信號;其中,當數字信號處理器發出脈搏異常識別信號、血糖濃度過高識別信號或血糖濃度過低識別信號時,數字信號處理器同時發出異常狀態信號,否則,數字信號處理器同時發出正常狀態信號;其中,當紅外發射二極管和紅外接收二極管之間無脈搏時,脈搏電壓為2.5V,當紅外發射二極管和紅外接收二極管之間存在跳動的脈搏時,血脈使耳部透光性變差,脈搏電壓大于2.5V ;其中,第一雙路運算放大器和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都為TI公司的雙路運算放大器;其中,直接數字頻率合成器所采用的頻率合成選用直接數字合成、模擬鎖相環和數字鎖相環中的一種。
[0010]更具體地,在所述人體狀態檢測裝置中:無線通信接口為甚高頻通信接口。
[0011]更具體地,在所述人體狀態檢測裝置中:無線通信接口為高頻通信接口。
[0012]更具體地,在所述人體狀態檢測裝置中:無線通信接口為衛星通信接口。
[0013]更具體地,在所述人體狀態檢測裝置中:所述探頭纏繞的射頻收發線圈為鳥籠線圈、螺旋管線圈、鞍狀線圈、相控陣列線圈和環狀線圈中的一種。
【附圖說明】
[0014]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案進行描述,其中:
[0015]圖1為本發明的人體狀態檢測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方框圖。
[0016]附圖標記:1血糖檢測子系統;2彈簧結構;3 —鍵通信設備;4數字信號處理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人體狀態檢測裝置的實施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0018]飛機的事故率雖然比火車低,但是飛機一旦失事,將會有很少人生還甚至無人生還。而且飛機與地面失去聯系,就無法安全飛行。因此駕駛飛機的機長需要訓練有素并保持高度的專注力。然而,機長也會出現狀態異常的情況發生,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這種異常狀態在生理參數上都會出現一些預兆。而現有技術中并沒有這些預兆的檢測方案,更不用說在檢測預兆后及時為乘客提供與外界聯系的緊急通話機制了。
[0019]為此,本發明搭建了一種人體狀態檢測裝置,采用高精度的脈搏監控設備和血糖監控設備對機長的脈搏和血糖參數進行及時檢測和報警,并在識別到機長狀態異常時,以彈簧方式及時啟動緊急通話設備,為乘客提供及時的逃生契機。
[0020]圖1為本發明的人體狀態檢測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方框圖,所述檢測裝置包括血糖檢測子系統、彈簧結構、一鍵通信設備和數字信號處理器,所述血糖檢測子系統用于對飛機駕駛艙內的機長的血糖狀態進行檢測,所述數字信號處理器與所述血糖檢測子系統連接,根據所述血糖檢測子系統的檢測結果確定是否控制所述彈簧結構彈出所述一鍵通信設備
[0021]接著,對本發明的人體狀態檢測裝置的第二實施例進行具體說明。
[0022]所述檢測裝置包括:第一電阻,一端與5V電源連接,另一端與紅外接收二極管的正端連接;第二電阻,一端與5V電源連接,另一端與第三電阻的一端連接;第三電阻,另一端接地,并具有與第二電阻相同的阻值;第一雙路運算放大器,用于產生2.5V的基準電壓,其正端與第二電阻的另一端連接,負端與第一電容的一端連接,輸出端與紅外發射二極管的負端連接,負端還與紅外發射二極管的負端連接。
[0023]所述檢測裝置包括:第一電容,另一端接地;第四電阻,一端與紅外發射二極管的負端連接;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正端與第四電阻的另一端連接,負端與紅外接收二極管的正端連接,輸出端作為脈搏電壓;第五電阻,并聯在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負端和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輸出端之間;第二電容,并聯在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負端和第二雙路運算放大器輸出端之間。
[0024]所述檢測裝置包括:紅外發射二極管,設置在機長耳部毛細血管位置,用于發射紅外光,紅外發射二極管的負端與紅外接收二極管的正端連接;紅外接收二極管,設置在機長耳部毛細血管位置,位于所述紅外發射二極管的相對位置,用于接收透射機長耳部毛細血管后的紅外光。
[0025]所述檢測裝置包括:直接數字頻率合成器,用于產生頻率和相位能夠調整的正弦波信號以作為射頻頻率源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