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醫技術領域,尤指一種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腰肌勞損型。此型最為多見,為腰軟組織損傷引起椎體肥大、小血管受壓、出血、滲出,代謝物滯積造成血瘀、血滯、韌帶損傷,壞死可引起患者側肌萎縮。二是腎虛氣滯型。主要原因為房事過度、極度傷氣、氣血雙虧、長期久坐(如辦公人員、駕駛人員等),引起腎精不足,腰椎盤供血不良致腰、腿部痛、酸、脹、麻。三是風寒濕毒型。由于風寒濕毒入腰引起非炎性感染,造成椎體腫脹壓迫神經根出現的一系列癥狀,本型常見下肢浮腫,如不及時對癥治療,常引起患者側肌萎縮。四是腫瘤型。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現代醫學中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多是采用西醫治療的方法,雖然可以緩解一時的疼痛,但費用高,治標不治本。
【
【發明內容】
】
[0003]鑒于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中藥膏,所述中藥膏由如下原料制備而成:吳茱萸、木瓜、防己、土茯苳、薏該仁、制附子、桂枝、獨活、川芎、防風、憲活、乳香、沒藥。
[0005]進一步地,所述中藥膏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備而成:吳茱萸10_20g,木瓜10_20g,防己10-20g,土茯苓10-20g,薏苡仁10-30g,制附子10_20g,桂枝10_20g,獨活10_20g,川芎 10-20g,防風 10-20g,羌活 10-20g,乳香 lO-lOOg,沒藥 1-1OOgo
[0006]進一步地,所述中藥膏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備而成:吳茱萸10_14g,木瓜10_14g,防己10-14g,土茯苳10-14g,薏該仁10-20g,制附子10_14g,桂枝10_14g,獨活10_14g,川考 10-14g,防風 10-14g,憲活 10-14g,乳香 10_50g,沒藥 10_50g。
[0007]進一步地,所述中藥膏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備而成:吳茱萸14_20g,木瓜14_20g,防己14-20g,土茯苓14-20g,薏苡仁14-30g,制附子14_20g,桂枝14_20g,獨活14_20g,川芎 14-20g,防風 14-20g,羌活 14-20g,乳香 50_100g,沒藥 50_100g。
[0008]進一步地,所述中藥膏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備而成:吳茱萸16g,木瓜16g,防己16g,土茯苳16g,薏該仁25g,制附子16g,桂枝16g,獨活16g,川;16g,防風16g,憲活16g,乳香80g,沒藥80g。
[0009]上述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中藥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0]I)、將獨活、羌活分別去蘆頭后,用清水清洗干凈,再分別均勻攤開在托盤上,然后將托盤放置在通風處30分鐘以上以晾干表面的水分;
[0011]2)、將獨活、羌活分別切成薄皮,曬干或低溫干燥,再將獨活片、羌活片一起放入粉碎機中粉碎得混合粉;
[0012]3)、將木瓜去籽,切成薄片,曬干后粉碎得木瓜粉;
[0013]4)、將吳茱萸洗凈、曬干后粉碎得吳茱萸粉;
[0014]5)、將如下原料:防己、土茯苓、薏苡仁、制附子、桂枝、川芎、防風、乳香及沒藥一起放入鍋中,并往鍋中加入藥材總重量的1-2倍量的60-7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一次,過濾提取藥液,備用;藥渣再分別加入藥材總重量的1-2倍量水,加熱回流提取兩次,過濾提取藥液,藥渣棄去;合并提取藥液得混合液。
[0015]6)、將步驟2)中的混合粉,步驟3)中的木瓜粉及步驟4)中的吳茱萸粉加入步驟5)的混合液中,均勻攪拌,然后減壓、濃縮至膏狀即可。
[0016]進一步地,在步驟3)中,所述薄片的厚度為2-3_。
[0017]進一步地,在步驟2)中,將吳茱萸片、防己片一起放入粉碎機中粉碎至80-120目。
[0018]進一步地,在步驟2)中,將木瓜片粉碎至80-120目。
[0019]進一步地,在步驟4)中,將吳茱萸粉碎至80-120目。
[0020]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本發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中藥膏以獨活良好的祛風除濕,痛痹止痛;吳茱萸有效散寒止痛;防己良好的祛風濕痹痛及羌活的祛風勝濕,止痛的作用為基礎加入木瓜、土茯苓、薏苡仁、制附子、桂枝、川芎、防風、乳香、沒藥能夠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治療骨質增生,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腰腿痛,腰肌勞損,四肢麻木等癥,且無任何毒副作用。
[0022]本發明中的中藥詳細情況如下:
[0023]吳茱萸,(學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 Euodia ruticarpa),別名吳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樹、左力純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或疏短毛。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多見于向陽坡地。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種。嫩果經泡制涼干后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其性熱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功,用于治療肝胃虛寒、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脘疼痛等癥。
[0024]木瓜,(學名:Chaenomelessinensis (Thouin) Koehne):薔薇科木瓜屬,灌木或小喬木,高達5 — 10米,葉片橢圓卵形或橢圓長圓形,稀倒卵形,長5 — 8厘米,寬3.5 — 5.5厘米,葉柄長5 — 10毫米,微被柔毛,有腺齒;果實長橢圓形,長10 — 15厘米,暗黃色,木質,味芳香,果梗短。花期4月,果期9 一 10月。產山東、陜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習見栽培供觀賞,果實味澀,水煮或浸漬糖液中供食用,入藥有解酒、去痰、順氣、止痢之效。果皮干燥后仍光滑,不皺縮,故有光皮木瓜之稱。木材堅硬可作床柱用。另有一原產南美洲的物種“番木瓜”十七世紀傳入我國,如今已成為大眾化水果,也常被簡稱為“木瓜”。
[0025]防己,性味:味辛、苦,性寒;歸經:歸膀胱、肺經;功效:祛風止痛,利水消腫;主治:用于風濕痹痛,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疹瘡毒。
[0026]土茯苓,土茯苓,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其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藥部分只選擇其干燥后的根莖。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后干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藥。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
[0027]薏苡仁,薏苡仁,中藥,別名米仁、六谷、川谷、菩提子。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lacryma-jobi L.var.meyuan (Romen.) Stapf的種仁。有健脾滲濕,除痹止寫。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的功效。
[0028]制附子,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功能與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
[0029]桂枝,性味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溫里藥,具有補元陽、通血脈、暖脾胃之功效,常與補肝腎藥、補氣血藥配伍,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肢冷脈微,與其它溫里藥配伍治療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顯的鎮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現有的各種驅風油類藥物如清涼油、風濕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功能:桂枝能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