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濕熱型肝病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醫藥領域,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該組合物臨床用于濕熱型甲肝、乙肝、肝硬化及肝腹水的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
【背景技術】
[0002]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引起的傳染病,主要癥狀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異常,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黃疽等,有的病程迀延或反復發作成為慢性,少數人發展成為重癥肝炎,重癥肝炎病情兇險,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為肝昏迷,肝功能衰竭,電解質紊亂及繼發性感染,病毒性肝炎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可同時或先后感染,混合感染或重疊感染,使癥狀加重,目前最常見、感染發病最多的就是甲型和乙型肝炎。
[0003]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在我國大多數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蟲性肝硬化。肝硬化腹水俗稱肝腹水,因此腹水最常見的病因是肝硬化。肝硬化時,由于肝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致肝內血管床受壓、扭曲、變形、狹窄,阻塞了血管,使肝竇淤血,血流量大大降低,輸入量明顯大于輸出量,使門腔靜脈壓力升高。同時,毛細血管靜脈壓力也升高,久而久之,胃腸道、腸系膜、腹膜等血液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液中的血漿成分外漏,形成了腹水。
[0004]目前對于肝炎、肝硬化和肝腹水的治療仍比較困難,主要是抗病毒藥物治療為主,配合免疫抑制劑和激素藥物使用,但多數藥物只能起到抑制而非根除作用,長期應用易引起病毒變異,統計顯示每年超過20%的患者出現耐藥性,停藥后易復發。特別是重型肝炎一般無法通過現有藥物治療,以免一旦停藥,病情反復,誘發爆發性肝炎。
[0005]各型肝病中,肝經濕熱是誘發肝病的一個重要類型。肝經濕熱是由于肝旺,肝木克脾木所致。其證見:大便秘結,胸滿,全身發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數。癥狀包括現代醫學的急性傳染性肝炎、肝硬化及腹水等。
[0006]技術內容
[0007]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清肝利膽、祛風利濕、解毒瀉火功效的中藥組合物,該組合物以天然中草藥為原料,安全無副作用,臨床用于甲肝、乙肝、肝硬化及肝腹水的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
[0008]本發明治療濕熱型肝病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中藥成分組成:夏枯草、柴胡、龍膽草、茵陳、松針、田邊菊、黃連、大青葉。
[0009]本發明治療濕熱型肝病的中藥組合物,各組分按如下重量份比例組成:夏枯草12-18份、柴胡15-20份、龍膽草5-7份、茵陳6-9份、松針10-12份、田邊菊13-15份、黃連7-15份、大青葉12-15份。
[0010]本發明治療濕熱型肝病的中藥組合物,其制備和使用方法為:
[0011](I)選取中藥組合物夏枯草、柴胡、龍膽草、茵陳、松針、田邊菊、黃連、大青葉,均按照2010版《中國藥典》載明方法炮制干燥。
[0012](2)按照重量配比稱取炮制后各中藥組合物,混合。
[0013](3)將步驟(2)所得混合組合物,置于煎鍋中,加入6-8倍量清水,武火燒開,改文火煎煮40分鐘,冷卻,濾去藥渣飲用,每天兩次,早晚各一次,根據病情,每次服用200-300毫升,飯后飲用。
[0014]本發明治療濕熱型肝病的中藥組合物,具有堅實的中醫藥理論基礎。中醫認為肝經濕熱是由于肝旺,肝木克脾木所致。病因為肝氣郁結,橫犯脾胃,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脾濕中阻,濕熱內蘊,影響肝膽所致。或因外邪、濕熱之邪;或嗜酒、多食肥甘,濕熱蘊結所屬肝膽所致。濕熱蘊結肝膽經脈所致。臨床表現為脅肋脹痛,面目周身發黃如橘子色,發熱,口苦,惡心嘔吐,腹脹,便秘,尿黃短,苔黃膩,脈弦數。或見陰囊濕疹,或睪丸腫大,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本證的病機在于肝經布兩肋,繞陰器,抵少腹,故肝經濕熱則胸脅脹滿而疼痛;肝膽濕熱內蘊,疏泄功能失常,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故面目皆黃如橘子色;濕熱交蒸,氣機不暢郁滯,故發熱,□苦,胸脅疼痛;濕熱內困脾胃,升降失常,故腹脹,嘔惡;濕熱下注膀胱則尿黃;外陰濕疹,外陰瘙癢,婦人帶下黃臭為濕熱下注所致。舌脈乃為肝膽濕熱之象。因此濕熱型肝病的治療原則:清利肝膽、祛風利濕,配以解毒瀉火。
[0015]本發明治療濕熱型肝病的中藥組合物根據上述中醫辯治方略,選用夏枯草、柴胡、龍膽草清肝利膽,茵陳、松針、田邊菊祛風利濕,另加配黃連、大青葉解毒瀉火。及各中藥之功,合理配伍,達到有效治療濕熱型肝病的功效。
[0016]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所選用的各藥材的藥理活性基礎如下:
[0017]夏枯草,味辛、苦,性寒。歸肝、膽經。清火,明目,散結,消腫。用于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乳腺增生,高血壓。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官脫垂,脫肛。炮制方法為除去雜質及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清熱燥濕,瀉肝定驚。濕熱黃疸,小便淋痛,陰腫陰癢,濕熱帶下,肝膽實火之頭脹頭痛。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清濕熱,退黃疸。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炮制方法為除去殘根及雜質,搓碎或切碎。松針,味苦、澀,性溫。祛風活血,明目,安神,解毒,止癢,除口臭,去口干舌燥,治便秘。用于流行性感冒,風濕關節痛,跌打腫痛,夜盲癥,高血壓病,神經衰弱;外用治凍瘡。田邊菊,味辛,性涼。歸肝、胃、肺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本草正義》: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凡溫熱之邪,深入營分,及癰瘍血熱,腐潰等證,允為專藥。內服外敷,其用甚廣,亦清熱解毒之要品也。若謂其破宿血而生新血,則言之過甚矣。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大青葉,味苦,性寒。歸心、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用于溫邪入營,高熱神昏,發斑發疹,黃疸,熱痢,痄腮,喉痹,丹毒,癰腫。
[0018]主要參考文獻:[I]楊超,張赤志.張赤志治療濕熱型慢性乙型肝炎經驗[J].湖北中醫雜志,2015,37(2):28 ;[2]孔祥榮.石珠清肝散治療濕熱內蘊型乙肝64例[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2,8(9):535 ;[3]魏素云.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乙肝肝膽濕熱型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6):64 ;[4]韋健盛,譚勇明,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辯證為肝膽濕熱型慢性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