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用圖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用途和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腦梗死、腦出血等血管意外事件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而動脈硬化是腦梗死、腦 出血等腦血管病變的主要病理基礎。合理、系統地降壓、降糖、降脂等治療是當前控制動脈 硬化所采取的主要手段。現代醫學對于動脈硬化針對性較強的直接干預措施除他汀類藥物 的使用外,辦法較少。研宄發現,即使是微小的動脈硬化斑塊逆轉,也能大幅降低血管事件。 目前他汀類藥物調脂治療是心腦血管病的一級、二級預防的主要策略之一,但他汀類藥物 會造成肌痛、橫紋肌溶解、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
[0003] 當前國內和國際醫學界已經逐漸認識到中醫藥在治療腦梗死、腦出血、腦動脈硬 化以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等方面的優勢和特色,除了傳統的湯劑劑型以外,中成藥劑型、中藥 注射液劑型等越來越多的制劑方式不斷地進入人們的視線。但是傳統中醫"內病外治"的 重要組成部分"膏劑外敷"療法,在中風相關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尚少,相關研宄尚處空白。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中藥組合物,能安全而有效的防治腦梗死、腦出血、 腦動脈硬化,抑制和消退患者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對腦卒中的一級、二級預防有著重要 意義。
[0005]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措施實現的:
[0006] 一種中藥外用制劑,由以下組分組成:白芥子15份,肉桂15份,薄荷30份,冰片30 份,三棱15份,莪術15份,骨碎補30份,血竭15份,紅花20份,白及30份,酒大黃15份, 玄參20份,以質量份數計。本發明實現了化痰通滯,破血消癥,活血療傷,清熱解毒,祛腐生 新。
[0007] 優選地,上述中藥組合物制成外用膏狀貼敷劑。貼敷于頸部"人迎穴"處(頸部喉 結旁,當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0008] 上述貼敷劑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按比例取中藥藥材,經研磨成為細粉并過80 目篩混合均勻;加熱使凡士林和蜂蠟完全融化,再緩緩加入中藥藥粉,均勻攪拌,中藥粉: 凡士林重量比為1:3,凡士林:蜂蠟重量比為15 :1 ;50°C定溫熬煮1小時,熬煮過程中每10 分鐘需攪拌一次,讓藥粉與凡士林融合,熬煮完成后冷卻呈凝固狀態制得。
[0009] 上述中藥制劑在制備防治腦梗死、腦出血、腦動脈硬化藥物中應用。
[0010] 上述中藥制劑在制備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藥物中的應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 塊形成的病機主要是局部痰濁內阻,痰瘀互結以及毒邪膠固導致的筋腐脈傷。經臨床研宄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對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具有明顯的消退和抑制作用。
[0011] 有益效果
[0012] 1.本發明中,白芥子善于"搜剔皮里膜外之痰";肉桂"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 藥";三棱"主老癖癥瘕結塊";莪術"破痃癖冷氣",為"治積聚諸氣最要之藥";骨碎補"補腎 活血,續筋療傷";血竭"活血散瘀,斂瘡生肌";紅花能"活血祛瘀消癥,通暢血脈";大黃"下 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玄參善"散痰火郁結,消癰疽腫毒";冰片"通諸竅,散郁火,性 走而不守,亦能生肌";薄荷"清揚升浮,芳香通竅";且冰片、薄荷有確切的促進藥物透皮吸 收的效果;白及有"斂氣、滲痰、止血,消癰腫,托潰敗,去死肌,潔膿血,托舊生新之妙",白及 所含膠質有黏著性,能防止水分蒸發,起黏合聚集藥力與保濕滋潤軟化皮膚,利于藥力持續 深入滲透的作用。諸藥配伍,共奏化痰通滯,破血消癥,活血療傷,清熱解毒,祛腐生新之效。
[0013] 2.本發明可采用外用藥物貼敷法刺激人迎穴,既有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 藥物本身的作用,多種治療因素互相影響、互為補充,共同發揮著整體疊加的作用,且規避 了針刺風險,易于操作。
[0014] 3.本發明避免了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及刺激性強的藥材,如土鱉蟲、乳香、沒藥、天 南星等,并避免藥性、作用重復的藥材,提高了制劑安全性和臨床療效,降低了制劑成本。本 發明是更加嚴謹、合理、科學的配伍組方。
[0015] 4.本發明制劑可廣泛應用于各種腦血管病的治療與預防中,具有了良好的防治作 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16] 下面通過實施例的方式進一步說明本發明,并不因此將本發明限制在所述的實施 例范圍之中。
[0017] 實施例1
[0018] -種中藥制劑,其配方為:白芥子15g,肉桂15g,薄荷30g,冰片30g,三棱15g,莪 術15g,骨碎補30g,血竭15g,紅花20g,白及30g,酒大黃15g,玄參20g。
[0019] 制備方法為:按比例取中藥藥材,經研磨成為細粉并過80目篩混合均勻;準備凡 士林750g,蜂賭50g,加熱凡士林和蜂賭完全融化,再緩緩加入中藥粉,均勾攪拌。50°C定溫 熬煮1小時,熬煮過程中每10分鐘攪拌一次讓藥粉與凡士林融合,熬煮完成后,將藥膏倒入 分裝瓶內,完全冷卻呈凝固狀態后備用。
[0020] 使用方法:取適量膏劑(3g)涂抹于空白穴位貼(規格:7cmX 6cm)中央,貼敷于雙 側人迎穴處。每日貼敷一次,每次貼敷時間4h,30天一個療程。
[0021] 實施例2
[0022] 1.臨床治療對象:60例患者均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平谷區中醫醫院腦 病針灸康復科門診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齡45-72歲,平均(58. 26±7. 17)歲。均為 經過頸動脈超聲檢查,頸動脈內中膜厚度(MT)多1.0mm或發現局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 成者。
[0023] 診斷標準:0? 1cm彡MT < 0? 15cm為頸動脈硬化,當MT彡0? 15mm且增厚的內膜 向管腔內凸出,則為斑塊形成。
[0024] 2.藥物組成及用法
[0025] 2. 1試驗藥物: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按實施例1制備而成)。
[0026] 2. 2試驗方案:試驗組自身前后對照。
[0027] 取適量膏劑(3g)涂抹于空白穴位貼中央,貼敷于雙側人迎穴處。每日貼敷一次, 每次貼敷時間4h,30天一個療程。
[0028] 3.觀察指標
[0029] 治療前、治療1、2、3個月后分別采用美國philips HD11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L12-5線陣高頻探頭,由固定的超聲醫師測量頸動脈IMT厚度、同一斑塊的最大厚度、斑塊 的回聲等指標。頸動脈MT測定:充分暴露檢查側頸動脈,沿胸鎖乳突肌外緣,用7. 5MHz探 頭檢測頸動脈全程,再分別測定頸動脈分叉處、近心端1. 〇cm處和遠心端1. 0cm的頸動脈 MT厚度,取3處的平均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積分采用Crous法,分別將兩側頸動脈各 孤立粥樣斑塊的最大厚度進行相加即為該患者的斑塊總積分。
[0030] 4.療效觀察
[0031] 比較療程前后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變化,以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積分變化。(結果 見表1)。
[0032] 5.統計學方法
[0033] 應用SAS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土標準差(X土S)表示,治療 前后自身比較用配對t檢驗,P〈0. 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0034]表1
[0036] 6.試驗結論
[0037]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治療第1個療程后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粥樣斑塊積分與治療 前相比較,數值雖較前有所減少,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〇. 05);治療第2、3個療程時頸動 脈內中膜厚度及粥樣斑塊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〇. 05),并且 隨著治療療程的增加,療效更為顯著。
[0038] 實驗例3
[0039] 1.臨床治療對象:60例腦梗死急性期患者均為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 院腦病針灸康復病區住院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 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2~70歲,平均(61. 33±4. 52)歲;病程3-48小時,平均病程 (17. 16±5.89)小時;按牛津郡社區卒中研宄分型(OCSP)分屬部分前循環梗死(PACI)24 例,后循環梗死(POCI) 3例,腔隙性梗死(LACI) 3例;合并糖尿病23例,高血壓病26例,高 脂血癥19例。對照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3~67歲,平均(60. 26±3. 87) 歲,病程5-45小時,平均病程(16. 65±3. 81)小時;按OCSP分屬PACI24例,POCI2例,LACI4 例;合并糖尿病22例,高血壓病27例,高脂血癥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 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0040]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于1996年提出的《各類腦血 管疾病診斷要點》診斷:(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 損;(3)癥狀和體征持續數小時以上;(4)腦CT或MRI排除腦出血和其他病變;(5)腦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