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纖維膜及其制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有關于一種生物纖維膜,更詳而言之,有關于一種貼敷在皮膚上的生物纖維膜。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醫療領域中,在創傷照護的敷料大多選用棉墊或紗布,但此類敷料產品抗菌性不佳,傷口感染機率高,容易產生沾粘傷口的現象,且當更換敷料時,具有不易移除的缺點。
[0003]其后有以無紡布敷料取代紗布和棉墊,不外乎無紡布型態的敷料具有較佳的吸液能力以及可提供濕潤環境幫助傷口修復的特性,然而,當無紡布吸取的液體或水份逐漸失去后,也容易產生傷口沾粘的問題。
[0004]另一方面,現代人除了基本生活需求外,更重視美容保養,尤其對臉部的保養更是美容產業的訴求重點,因此開發多種面膜產品。現有技術的面膜種類繁多,諸如泥膏型面膜、撕剝型面膜以及片體狀面膜等。
[0005]泥膏型面膜雖含有保養成分或礦物質,但敷完面膜后需沖洗,保養成分難被皮膚真正吸收,且由于含有較多礦物質,而必須添加較多的防腐劑以防止細菌在濕潤的泥膏中生長。撕剝型面膜主要成分是高分子膠、水和酒精,并通過升高表皮溫度,促進皮膚血液循環,但由于撕剝型面膜需等到面膜干燥才能撕除,撕除過程恐對敏感性肌膚造成傷害,且該撕剝型面膜中為求干燥而不添加保濕成分,對干性肌膚而言,亦不甚適用。至于片體狀面膜主要是吸附有具有功效的精華液的單層片體,并可通過調整成分以供保養各種膚質,雖然敷完不需沖洗,但不具清潔效果。上述片體狀面膜多使用單層無紡布制成。當使用者使用吸取精華液的無紡布時,往往會因無紡布中水分快速揮發的考量,而使用濃度較高的精華液,不僅產生浪費,同時仍無法解決水分揮發的問題。
[0006]故,仍有需要開發一種新穎的敷料產品。
【發明內容】
[0007]有鑒于上述習知技術的缺失,本發明提供一種生物纖維膜,由葡糖醋桿菌屬的菌形成,且該生物纖維膜具有:相對的第一表層和第二表層以及結合于該第一表層和第二表層之間的立體網狀結構,且該立體網狀結構的密度小于該第一表層和第二表層的密度。
[0008]于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立體網狀結構由該復數生物纖維構成。
[0009]再者,該立體網狀結構具有復數彼此平行的骨干纖維以及交織于相鄰任二該骨干纖維的層間纖維。該骨干纖維及層間纖維皆為生物纖維,且該骨干纖維的直徑大于或等于該層間纖維的直徑。
[0010]于又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生物纖維膜還包括活性成分或藥物。該活性成分可為保濕劑、美白成份、抗皺成份、去角質成份、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或酶(enzymes)。
[0011]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生物纖維膜的制法,包括:提供一容置有培養液的容器,其中,該培養液具有重量分比例為5:1:1至4:1:1的碳源、蛋白胨及酵母萃取物;以及在該培養液中培養葡糖醋桿菌屬的菌24至96小時。
[0012]本發明的生物纖維膜由葡糖醋桿菌屬的菌形成,且該生物纖維膜的第一表層和第二表層之間具有立體網狀結構,藉此提升該敷料的保濕性,并可攜帶更多活性成分。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發明的生物纖維膜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A為顯示本發明生物纖維膜的立體網狀結構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圖2B為顯示本發明生物纖維膜的側視照片;
[0015]圖3A及3B分別為顯示本發明生物纖維膜的500倍放大的SEM照片和傳統生物纖維膜的500倍放大的SEM照片;以及
[0016]圖4為顯示本發明生物纖維膜及市售傳統生物纖維膜的滲透性測試結果,其中,圖4(a)為本發明生物纖維膜的測試結果,圖4(b)為市售傳統生物纖維膜的測試結果。
[0017]符號說明
[0018]I生物纖維膜
[0019]1a 第一表層
[0020]1b 第二表層
[0021]101 立體網狀結構
[0022]1la 骨干纖維
[0023]1lb 層間纖維
[0024]12纖維。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該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26]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該領域技術人員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第一”、“第二”、“上”及“一”等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明可實施的范疇。
[0027]本文中的術語“平行”指復數骨干纖維在同一方向,例如生物纖維膜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延伸的形態。
[0028]本發明提供一種生物纖維膜,由葡糖醋桿菌屬的菌形成,且該生物纖維膜具有:相對的第一表層和第二表層以及立體網狀結構,結合于該第一表層和第二表層之間,且該立體網狀結構的密度小于該第一表層和第二表層的密度。
[0029]本發明的生物纖維膜指由微生物的培養而獲得者。本發明發現由該葡糖醋桿菌屬的菌在具有甘露醇、蛋白胨(peptone)、酵母萃取物(yeast extract)及瓊脂的培養液中形成該生物纖維膜方具有復數立體三維纏繞結合的生物纖維。
[0030]于生產生物纖維膜的具體實施例中,通過菌種的發酵培養開始,首先,提供培養液,該培養液置于容器中,且培養液的成分包括選自動物膠、阿拉伯膠、洋菜膠、等習知組分,但該培養液還需具有碳源,例如甘露醇、葡萄糖或其組合等,其他成分如蛋白胨及酵母萃取物,且碳源、蛋白胨及酵母萃取物的重量分比例可為5:1:1至4:1:1之間。接著控制培養液的酸堿值在酸性,例如pH值0.5至6之間,且起始微生物濃度范圍可控制在102至105個/ml,在25至28°C靜置培養24至96小時,由于可使用扁平狀的容器,故所述的立體網狀結構為扁平膜狀,之后,待24小時至72小時取出,即得本發明的生物纖維膜。
[0031]經檢測,該生物纖維膜的厚度為至少20 μ m,例如20至30 μ m、或例如20至26 μ m或24至26 μ m,而本發明生物纖維膜的生物纖維的直徑約20至lOOnm。又,該生物纖維膜的每單位面積生物纖維量為0.005至0.008g/cm2。
[0032]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生物纖維膜I包括相對的第一表層1a和第二表層1b ;以及立體網狀結構101,結合于該第一表層1a和第二表層1b之間。
[0033]此外,請參閱圖2A,其顯示第二表層1b延伸有立體網狀結構101,結合在一布膜的纖維12上。
[0034]如圖所示,該立體網狀結構101,自該第二表層1b延伸至該布膜的纖維12,且該立體網狀結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