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口腔擴撐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口腔擴撐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臨床上在給病人進行口腔內修復手術時,大多是由醫務人員用手術拉鉤牽開病人口部,這樣操作十分麻煩、費時費力,給醫務人員增加了工作難度。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口腔擴撐器。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口腔擴撐器,所述口腔擴撐器包括擴撐鉤、位于所述擴撐鉤左右兩側的框體、位于所述框體下方的第一拉伸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拉伸裝置內部的第二拉伸裝置及連接所述第一拉伸裝置與所述第二拉伸裝置之間的第一彈簧,所述框體包括第一框體、位于所述第一框體下方的第二框體、設置于所述第二框體上的連接桿及位于所述連接桿上方的定位桿,所述第一框體包括第一水平部、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一側的第一豎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一豎直部一側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一拉伸裝置包括第一拉伸框體、位于所述第一拉伸框體內部的第一豎直桿及位于所述第一豎直桿上方的第一水平桿,所述第一拉伸框體包括第三水平部、位于所述第三水平部一側的第三豎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三豎直部一側的第四水平部,所述第二拉伸裝置包括第二拉伸框體、貫穿所述第二拉伸框體的連接軸、位于所述連接軸下方的橫桿、位于所述連接軸上方的移動塊、位于所述移動塊左右兩側的滾輪及位于所述移動塊下方的第三彈簧,所述移動塊呈等腰梯形,所述移動塊的側面上設有第一凹槽,所述滾輪呈圓柱體,所述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與所述移動塊軸轉連接,所述滾輪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側面接觸。
[0007]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一端與所述擴撐鉤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下方設有第二豎直部及設置于所述第二豎直部上的第二彈簧。
[0008]所述第二豎直部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直部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直部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的端部與第二豎直部的側面固定連接。
[0009]所述連接桿呈長方體,所述連接桿水平放置,所述連接桿的端部與第二框體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
[0010]所述第三水平部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水平部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
[0011]所述第一豎直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直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直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四水平部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直桿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
[0012]所述第二拉伸框體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伸框體的另一端與所述連接軸的側面固定連接。
[0013]所述連接軸呈圓柱體,所述連接軸貫穿所述連接桿的上下表面且與所述連接桿滑動連接,所述連接軸的上表面與所述移動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軸的下表面與所述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1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0015]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有效的將病人的口腔撐開,提高了醫生的工作效率,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口腔擴撐器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17]圖1為本發明口腔擴撐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所示,本發明口腔擴撐器包括擴撐鉤1、位于所述擴撐鉤I左右兩側的框體
2、位于所述框體2下方的第一拉伸裝置3、位于所述第一拉伸裝置3內部的第二拉伸裝置4及連接所述第一拉伸裝置3與所述第二拉伸裝置4之間的第一彈簧5。
[0019]如圖1所示,所述擴撐鉤I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擴撐鉤I呈長方體,所述擴撐鉤I豎直放置。
[0020]如圖1所示,所述框體2包括第一框體21、位于所述第一框體21下方的第二框體22、設置于所述第二框體22上的連接桿23及位于所述連接桿23上方的定位桿24。所述第一框體2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框體21呈側放的凹字型,所述第一框體21包括第一水平部、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一側的第一豎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一豎直部一側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第一豎直部及第二水平部一體成型。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一端與所述擴撐鉤I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下方設有第二豎直部211及設置于所述第二豎直部211上的第二彈簧212,所述第二豎直部21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二豎直部211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直部211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直部211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212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212的兩端分別與位于左右兩側的第二豎直部21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2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2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框體22呈傾斜狀,位于左右兩側的第二框體22相對放置。所述連接桿23呈長方體,所述連接桿23水平放置,所述連接桿23的左右兩端分別與位于左右兩側的第二框體22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2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定位桿24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桿24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2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24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22的上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內。
[0021]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拉伸裝置3包括第一拉伸框體31、位于所述第一拉伸框體31內部的第一豎直桿32及位于所述第一豎直桿32上方的第一水平桿33。所述第一拉伸框體3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拉伸框體31呈側放的凹字型,所述第一拉伸框體31包括第三水平部311、位于所述第三水平部311 —側的第三豎直部312及位于所述第三豎直部312 —側的第四水平部313,所述第三水平部311、第三豎直部312及第四水平部313 —體成型。所述第三水平部311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水平部311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2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直部312部呈長方體,所述第三豎直部312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水平部313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水平部31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豎直桿3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一豎直桿3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直桿32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直桿32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四水平部31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直桿32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321,所述第一通孔3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水平桿3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水平桿33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水平桿33的一端與所述第四豎直部31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水平桿33的另一端頂靠在第二拉伸裝置4上,從而對第二拉伸裝置4起到擠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