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配方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癥性病變,內鏡下表現為食管黏膜的破損,即食管糜爛和(或)食管潰瘍。反流性食管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人群,成人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西方國家的發病率高,而亞洲地區發病率低。這種地域性差異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但近二十年全球的發病率都有上升趨勢。中老年人、肥胖、吸煙、飲酒及精神壓力大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發人群。目前,西藥無法有效治療,且有一定副作用,因此,人們對有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存在極大的需求。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配方。
[0004]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配方,按重量份由以下原料組成:川黃連3-5g、肉桂l-2g、朱茯神8-12g、夜交藤20-30g、姜竹茹10-15g、炒枳實8_12g、法半夏8_12g、陳皮8_12g、吳茱萸l_2g、炙烏賊骨10-20g、八月札10-15g、山慈菇10-15g、制大黃8_12g、茵陳15_25g、青皮8-12g、柴胡 3-8g、赤芍 8-12g。
[0005]優選的方案按重量份由以下原料組成:川黃連4g、肉桂lg、朱茯神10g、夜交藤25g、姜竹苑12g、炒枳實10g、法半夏10g、陳皮10g、吳茱萸1.5g、炙烏賊骨15g、八月札12g、山慈菇12g、制大黃10g、茵陳20g、青皮10g、柴胡5g、赤芍1go
[0006]一種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配方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一)配中藥
(1)川黃連: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透,切薄片,干燥;
(2)肉桂:除去雜質及粗皮。用時搗碎;
(3)朱茯神:將原藥除去雜質,篩去灰肩;
(4)夜交藤:清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后,切段,曬干;
(5)姜竹茹:取凈竹茹,加姜汁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晾干;
(6)炒枳實:先將麩皮撤勻于加熱的鍋內,侯煙冒出時,加入枳實片,拌炒至微呈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
(7)法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
(8)陳皮:除去雜質,噴淋水,潤透,切絲,干燥;
(9)吳茱萸:除去雜質,干燥;
(10)炙烏賊骨:刷洗干凈,曬干,砸成小塊;
(11)八月札:用沸水泡透后曬干; (12)山慈菇:除去雜質,水浸約I小時,潤透,切薄片,干燥或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13)制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
(14)茵陳:除去殘根和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肩;
(15)青皮:除去雜質,洗凈,悶潤,切厚片或絲,曬干;
(16)柴胡:去雜質和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17)赤芍:取赤芍片,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晾涼,篩去碎肩;
(二)制備
先將炙烏賊骨按所述重量放入水中煎熬15分鐘,在將所述重量的川黃連、朱茯神、夜交藤、姜竹茹、炒枳實、法半夏、陳皮、炙烏賊骨、八月札、山慈菇、制大黃、茵陳、青皮、柴胡、赤芍多種中藥成分加水5倍量浸泡,文火煎煮15分鐘,武火煎煮沸騰15分鐘,再用文火煎煮10分鐘,在放入所述重量的肉桂和吳茱萸用開水得煎煮藥液。
[0007]藥理分析:胃痛多由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損害、食管酸廓清功能的障礙、胃十二指腸功能失常等病因引發;主要有胸骨后燒灼感(燒心)、反流和胸痛、慢性少量出血等癥狀,藥方中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化痰散結、疏肝理氣、收斂止血、散寒止痛的的功效;本方藥劑型為湯劑,水煎服,一日一劑,煎煮兩遍,溫開水送服,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寒涼及油膩、難消化食物。
[000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中藥具有組方簡單、價格便宜、療程短、療效好、治愈率高等優點,以服藥一周一療程為準統計,有效率100%,治愈率96%,好轉6%,本產品原料豐富、制作方法簡便易行。
【具體實施方式】
[0009]實施例1
一種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配方,重量份由以下原料組成:川黃連4g、肉桂lg、朱茯神10g、夜交藤25g、姜竹苑12g、炒枳實10g、法半夏10g、陳皮10g、吳茱萸1.5g、炙烏賊骨15g、八月札12g、山慈菇12g、制大黃10g、茵陳20g、青皮10g、柴胡5g、赤芍1g0
[0010]一種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配方,包括以下步驟:
(一)配中藥
(1)川黃連: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透,切薄片,干燥;
(2)肉桂:除去雜質及粗皮。用時搗碎;
(3)朱茯神:將原藥除去雜質,篩去灰肩;
(4)夜交藤:清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后,切段,曬干;
(5)姜竹茹:取凈竹茹,加姜汁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晾干;
(6)炒枳實:先將麩皮撤勻于加熱的鍋內,侯煙冒出時,加入枳實片,拌炒至微呈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
(7)法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
(8)陳皮:除去雜質,噴淋水,潤透,切絲,干燥;
(9)吳茱萸:除去雜質,干燥;
(10)炙烏賊骨:刷洗干凈,曬干,砸成小塊; (11)八月札:用沸水泡透后曬干;
(12)山慈菇:除去雜質,水浸約I小時,潤透,切薄片,干燥或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13)制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
(14)茵陳:除去殘根和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肩;
(15)青皮:除去雜質,洗凈,悶潤,切厚片或絲,曬干;
(16)柴胡:去雜質和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17)赤芍:取赤芍片,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晾涼,篩去碎肩;
(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