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彎曲雙極手術器械,屬于醫(yī)療手術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常規(guī)的與高頻手術器連接使用的電極一般都是不可彎曲的,且受材料和工藝限制,大多為直型或固定角度式結構,對于腔內形態(tài)不規(guī)則或位于操作盲區(qū)的腔內病灶,常規(guī)的電極很難準確迅速地對手術部位進行電切或電凝,往往需要多次穿刺創(chuàng)建不同角度的通道,反復操作,病人創(chuàng)口損傷大,手術效果欠佳,術后并發(fā)癥和復發(fā)率偏高。受此限制,此類器械多用于開放式手術。
現有用于鏡下或腔內手術的雙極彎曲電極,電極彎曲牽引機構和電極輸入導線占用四個腔道,電極和軸桿尺寸較大,其彎曲設計結構多為金屬管激光切削槽口實現彎曲功能,其加工成本過高,工藝難度大,且彎曲角度有限,臨床使用范圍狹窄。
隨著手術方式的拓展,部分雙極電極需要在生理鹽水環(huán)境下才能正常工作,以實現預期功能,現有電極大多無注水通道,且電極使用過程中溫度過高,容易燙傷周邊組織,病人和使用者的風險較高,因此手術過程中需單獨建立注水通道,醫(yī)生操作不方便,且對病人損傷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可彎曲雙極手術器械,它不僅能夠實現雙極電凝或電切的功能,而且能夠調節(jié)電極組件的頭部任意角度的彎曲,便于對腔內不規(guī)則或盲區(qū)部位的病灶進行徹底的凝切。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彎曲雙極手術器械,它包括:
操作手柄;
管體;
電極部件,所述電極部件包括相互隔離開的兩個電極組件,所述電極組件可移動地穿設在管體上,所述電極組件的頭部固接于管體的頭部;
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所述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活動設置在操作手柄上,并且所述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分別與兩個電極組件相連,以便通過動作所述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使其中一個電極組件在管體內向管體的尾部移動和使另外一個電極組件在管體內向管體的頭部移動,從而使管體的頭部和電極組件的頭部發(fā)生擺動;
用于與高頻手術器相連以便實現電凝能量或電切能量輸入的電極插接部件,所述電極插接部件與兩個電極部件的尾部電性連接。
進一步提供了一種電極組件的具體結構,所述電極組件包括電極頭和導電牽引絲,所述電極頭固接于所述管體的頭部,所述導電牽引絲可移動地穿設在管體上,所述導電牽引絲的頭部與相應的電極頭相連,所述導電牽引絲的尾部分別固接在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上,然后分別與電極插接部件電性連接。
進一步提供了一種管體的具體結構,所述管體為多腔管,所述多腔管內設置有至少兩個相互隔離開的軸向腔道,所述電極組件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相應的軸向腔道內。
進一步為了同時自帶注液功能,可根據手術需要在電極組件的作用部位注入生理鹽水或其他藥液,創(chuàng)建電解環(huán)境、實現冷卻功能和/或藥物治療的目的,所述的可彎曲雙極手術器械還包括外套管和注液組件,所述外套管安裝在所述管體上,并且所述外套管與所述管體之間形成有注液通道,所述外套管的頭端與所述管體的頭部發(fā)生擺動的部位的尾端之間具有距離,從而使外套管的頭端與所述管體的外壁之間形成注液通道的出口,所述注液組件安裝在外套管上,以便所述注液組件用于注入液體并將其送入所述注液通道內。
進一步,所述注液組件上設置有注液口,所述外套管上設置有與注液通道相連通的注液進口,所述注液口與所述注液進口相連通。
進一步,所述注液組件包括注液接頭、尾連接塊和連接座,所述尾連接塊與注液接頭相連,連接座設置在注液接頭內,連接座和尾連接塊均套設在外套管上,注液接頭上設置有第一注液口,所述連接座上設置有第二注液口,第一注液口和第二注液口連通形成與注液進口相連通的注液口。
進一步,所述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包括旋轉輪,所述旋轉輪可轉動地安裝在操作手柄上。
進一步為了便于電極組件的一部分固接在旋轉輪上,所述旋轉輪上設置有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其中一個電極組件的一部分固接在第一固定座上,另外一個電極組件的一部分固接在第二固定座上。
進一步為了使兩個電極組件無相互交叉的現象,兩個電極組件關于管體的軸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對稱設置。
進一步提供了一種電極插接部件的具體結構,所述電極插接部件包括電纜線和插頭,所述電纜線的頭部分別與電極組件的尾端電性連接,所述電纜線的尾部與所述插頭電性連接。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通過手控調整旋轉輪可實現管體的頭部和電極組件的頭部的任意角度的彎曲,便于對腔內或鏡下難以觸及的部位進行電凝或電切,實現一次插入圓周凝切的效果,徹底清除病灶,降低手術并發(fā)癥,同時可有效避免多次穿刺,反復調整插入角度,簡化操作步驟,縮短手術時間;
2、本發(fā)明的兩個電極頭之間的絕緣層直接利用多腔管的兩個軸向腔道之間的中間壁進行絕緣,電極組件的電源輸入線與彎曲的牽引線兩者合二為一,且直接利用多腔管的軸向腔道作為通道,可顯著簡化器械的結構,縮小管體和外套管形成的軸桿的外徑尺寸,所需的穿刺通道更小,便于腔內或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使用;
3、器械利用外套管與管體之間的自然間隙形成輸送液體的注液通道,充分利用內部腔道空間的同時又實現注液功能,輸送的液體可在電極周圍形成電解環(huán)境,亦可實現冷卻降溫作用,避免溫度過高損傷周圍組織,降低手術風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可彎曲雙極手術器械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管體的頭部結構剖視圖;
圖3為圖2中的a-a剖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注液組件的結構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4所示,一種可彎曲雙極手術器械,它包括:
操作手柄1;
管體;
電極部件,所述電極部件包括相互隔離開的兩個電極組件,所述電極組件可移動地穿設在管體上,所述電極組件的頭部固接于管體的頭部;
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所述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活動設置在操作手柄1上,并且所述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分別與兩個電極組件相連,以便通過動作所述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使其中一個電極組件在管體內向管體的尾部移動和使另外一個電極組件在管體內向管體的頭部移動,從而使管體的頭部和電極組件的頭部發(fā)生擺動;
用于與高頻手術器相連以便實現電凝能量或電切能量輸入的電極插接部件,所述電極插接部件與兩個電極部件的尾部電性連接。
如圖2所示,所述電極組件包括電極頭13和導電牽引絲14,所述電極頭13固接于所述管體的頭部,所述導電牽引絲14可移動地穿設在管體上,所述導電牽引絲14的頭部與相應的電極頭13相連,所述導電牽引絲14的尾部分別固接在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上,然后與電極插接部件電性連接。
如圖2所示,所述管體為多腔管15,所述多腔管15內設置有至少兩個相互隔離開的軸向腔道17,所述電極組件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相應的軸向腔道17內;具體地,多腔管15可采用熱塑性彈性體材料制成。
如圖1、2所示,為了便于在電凝或電切的同時注入生理鹽水或其它介質,為電極周圍提供電傳導介質,同時起到冷凝降溫的作用,防止溫度過高,燙傷周圍組織,所述的可彎曲雙極手術器械還包括外套管16和注液組件3,所述外套管16安裝在所述管體上,并且所述外套管16與所述管體之間形成有注液通道18,所述外套管16的頭端與所述管體的頭部發(fā)生擺動的部位的尾端之間具有距離,從而使外套管16的頭端與所述管體的外壁之間形成注液通道18的出口,所述注液組件3安裝在外套管16上,以便所述注液組件3用于注入液體并將其送入所述注液通道18內,具體地,所述外套管16可采用不銹鋼材質制成,具有一定的剛性和強度;注液組件3設置在管體尾部和外套管16外側,可圓周旋轉,通過注液通道向電極頭13周圍輸送液體。
如圖4所示,所述注液組件3上設置有注液口,所述外套管16上設置有與注液通道相連通的注液進口,所述注液口與所述注液進口相連通,具體地,注液組件3包括注液接頭7、尾連接塊8和連接座10,所述尾連接塊8與注液接頭7相連,連接座10設置在注液接頭7內,連接座10和尾連接塊8均套設在外套管16上,注液接頭7上設置有第一注液口,所述連接座上設置有第二注液口,第一注液口和第二注液口連通形成與注液進口相連通的注液口,所述外套管16上還設置有兩個前密封圈11,兩個前密封圈11分別設置在連接座10的兩側,用于密封連接座10,所述注液組件3還包括密封套9,密封套9設置在尾連接塊8的尾端,外套管16的尾部和密封套9之間設置有后密封圈12,以此實現密封作用,防止注液時液體泄漏,通過注液接頭7注入生理鹽水或其他介質,液體可通過外套管16與多腔管15之間的間隙傳輸至電極頭13部位,實現注液功能。
如圖1所示,所述管體頭部彎曲驅動組件包括旋轉輪2,所述旋轉輪2可轉動地安裝在操作手柄1上。
如圖1所示,為了便于電極組件的一部分固接在旋轉輪2上,所述旋轉輪2上設置有第一固定座19和第二固定座20,其中一個電極組件的一部分固接在第一固定座19上,另外一個電極組件的一部分固接在第二固定座20上。
如圖1所示,為了使兩個電極組件無相互交叉的現象,兩個電極組件關于管體的軸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固定座19和第二固定座20對稱設置。
如圖1所示,所述電極插接部件包括電纜線5和插頭6,所述電纜線5的頭部分別與電極組件的尾端電性連接,所述電纜線5的尾部與所述插頭6電性連接;具體地,所述電纜線5的頭部分別與導電牽引絲14相連。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發(fā)明首先將插頭6與適用的高頻手術器正確連接,調整旋轉輪2使管體的前端保持直線初始狀態(tài),將連接生理鹽水或其它灌注液的管路接口與器械的注液接頭7連接,打開輸液閥,生理鹽水或者其它灌注液通過注液接頭7、連接座10和外套管16的注液進口后經外套管16內壁與多腔管15外壁之間的注液通道18順暢流至電極頭13的部位;然后通過鏡下穿刺通道將器械管體插入被作用組織部位,再次撥動旋轉輪2通過牽拉導電牽引絲14帶動電極頭13連同多腔管15的頭部一起彎曲,觀察調整電極頭13的角度和方向,直至與被作用組織表面接觸,激發(fā)高頻手術器輸出功率,實現電凝或電切;根據手術需要,適時調整器械的深度或彎曲角度,直至將病變組織完全電凝或電切。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