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骨科病的藥物治療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治療肌筋膜炎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肌筋膜炎是一種臨床常見,而又常被忽略或誤診的痛癥疾病,其實質是肌肉和筋膜的無菌性炎癥。當機體受到風寒侵襲、疲勞、外傷或睡眠位置不當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時,可誘發其急性發作。肩頸腰部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是本病的基本病因。若在急性期沒有得到徹底治療而轉入慢性,或受到反復勞損、風寒等不良刺激,可反復出現持續或者間斷的肌肉疼痛、酸軟無力等癥狀。女性發病多于男性,本病以對癥保守治療為主,必要時手術。目前對肌筋膜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物理治療科學鍛煉、物理按摩、透熱療法(各式熱浴、紅外線、超短波、微波等),是肌筋膜炎的基礎治療,對疼痛緩解有不錯療效,但只對輕中度患者有效,且需長期堅持理療,不能中途而廢。2.西醫治療消炎鎮痛、消腫解痙類藥物能迅速減輕癥狀和改善生活質量,尤其對急性期患者療效奇佳,常用的如芬必得、扶他林等。西醫封閉治療對很多痛點局限的患者也有特效,但要注意防止可能的并發癥。3.中醫藥治療臨床經驗證實很多中藥或外用膏藥也能達到消腫、消炎和解痙鎮痛的目的,中醫按摩和手法(揉、壓、撥、拿、搓、叩等)治療也對很多患者有效。4.介入或手術治療對極少數臨床癥狀頑固,久治不愈的患者就需介入或手術治療。介入治療屬于微創治療,其中超聲引導下的小針刀或者射頻等肌肉松解治療效果不錯,如果療效還不佳則需采用手術切除病變組織。但肌筋膜炎常為多發性病變,手術只能解決一處癥狀,故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具有療效好、治愈范圍廣、并發癥少的優點。技術實現要素:為克服現有的技術缺陷,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采用中草藥制備且療效顯著的治療肌筋膜炎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治療肌筋膜炎的藥物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分組成:沙苑子5-20份、龍膽草2-10份、白附子3-10份、黃芩5-15份和穿心蓮8-20份。作為優選,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分組成:沙苑子12份、龍膽草6份、白附子7份、黃芩10份和穿心蓮16份。一種適用于上述一種治療肌筋膜炎的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制備步驟為:按重量份配比稱取各原料組分,置于煎藥的瓦罐中,加入純凈水浸泡30-60分鐘,水位沒過藥物,水量以藥物總重量的2-3倍為宜。浸泡后用猛火煮沸,再用中小火煎煮60-120分鐘,取剩余的湯汁。服用方法:倒出湯劑平均分成3份,每天早午晚各服一份,餐后1小時服用。每天更換新的藥物煎煮,一個星期為一個療程。上述各原料組分的藥理及功效作用如下:沙苑子:性味:甘,溫。歸經:入肝、腎經。功能:補肝腎,固精,縮尿,明目。主治:肝腎虛引起的腰膝酸痛,頭暈眼花,遺精早泄,遺尿,尿頻,帶下,目暗不明等癥。龍膽草:性味:苦寒。歸經:入肝、膽、膀胱徑。功能:清肝膽實火,瀉下焦濕熱。主治:肝膽濕熱郁火之日赤頭暈,耳聾,耳腫,脅痛口苦,驚癇抽搐,濕熱瘡毒等癥。白附子:性味:辛、甘、大溫。歸入胃經。功能:祛風痰,鎮痙。主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偏正頭痛,破傷風等癥。黃芩:性味:苦寒。歸經:入肺、脾、膽、大小腸徑。功能:清熱燥濕,止血安胎。主治:肺熱咳嗽,血熱妄行,濕熱下痢,胎動不安。穿心蓮:性味:苦寒。歸經:入心、肺經。功能:清熱、消炎、止痛、解蛇毒。主治:菌痢、腸胃炎、扁桃體炎、咽喉炎、腮腺炎、肺炎、感冒、瘡癤、毒蛇咬傷。本發明通過將以上原料組分巧妙組合,科學配伍,原料之間互相協作,產生行血化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的作用,經臨床使用結果證明,本發明制得的湯劑對治療肌筋膜炎療效顯著。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實施例1一種治療肌筋膜炎的藥物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分組成:沙苑子12份、龍膽草6份、白附子7份、黃芩10份和穿心蓮16份。其制備步驟如下:s1:按重量份配比稱取各原料組分,置于煎藥的瓦罐中,加入純凈水浸泡30-60分鐘,水位沒過藥物,水量以藥物總重量的2-3倍為宜。s2:浸泡后用猛火煮沸,再用中小火煎煮60-120分鐘,直到剩余湯劑水位在藥物之下即可。實施例2一種治療肌筋膜炎的藥物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分組成:沙苑子5份、龍膽草2份、白附子3份、黃芩5份和穿心蓮8份。將以上原料按實施例1的方法制備成湯劑。實施例3一種治療肌筋膜炎的藥物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分組成:沙苑子20份、龍膽草10份、白附子10份、黃芩15份和穿心蓮20份。將以上原料按實施例1的方法制備成湯劑。實施例4臨床試驗報告:毒理性測試:跟據中藥新藥研究的有關規定,對實施例1、實施例2和實施3制備的湯劑均進行一系列的毒性測試,經測試,均未發現明顯的毒性作用。本發明制備的貼劑無毒副作用。選擇人群:選擇臨床上患有肌筋膜炎癥狀的200位病例,隨機分成4組,分別為實驗組1、實驗組2、實驗組3和對比組4,每組均50例病例。其中實驗組1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8~72歲,平均體重(53±9.5)kg,病程(13±6)月;實驗組2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30~73歲,平均體重(54.5±8.5)kg,病程(13±7)月。實驗組3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31~73歲,平均體重(55.5±7.5)kg,病程(12±7)月。對比組4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0~71歲,平均體重(54±9)kg,病程(13±7)月。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其中診斷標準為:1.好發于頸、肩、腰、背部,起病緩急不一。2.臨床表現局部疼痛,肌肉痙攣和運動障礙。3.體檢可發現患部有局限性壓痛,肌肉輕度萎縮,有時可捫及“纖維炎性”結節重壓有酸痛感。常見壓痛部位在斜方肌、岡上肌、岡下肌、髂后上棘和骶棘肌旁。4.化驗:抗“o”、血沉(esr)正常或偏高,其他指標多在正常范圍內。治療方法:實驗組1服用本發明實施例1制得的湯劑,實驗組2服用本發明實施例2制得的湯劑,實驗組3服用本發明實施例3制得的湯劑。服用方法為:倒出湯劑平均分成3份,每天早午晚各服一份,餐后1小時服用。每天更換新的藥物煎煮,一個星期為一個療程。對比組4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一天兩次,一次一片,分早晚服用,一個星期為一個療程。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判斷療效標準》中有關療效標準。痊愈:疼痛消失,頸、肩、背及腰部活動基本正常。好轉:疼痛減輕,功能有所改善。無效:癥狀無減輕,功能無改善。治療結果:四組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后,治療結果如下:項目總人數痊愈好轉無效痊愈率好轉率實驗組1503315266%96%實驗組2503017360%94%實驗組3503116362%94%對比組4502719454%92%其中,對照組4治療后有18例出現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20例出現了胃腸反應,便秘、消化不良等不良反應;實驗組均無不良反應。由以上結果可知,本發明對治療肌筋膜炎有顯著的療效,且見效較快。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