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
背景技術:
頸椎病(椎動脈型)的眩暈,是頸椎骨質增生壓迫椎動脈,使腦血流量減少而發生眩暈。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男女老少均可患病,但以中老年人更為多見。特點是眩暈呈突發性,短暫性和發作性,與一定方位的頭頸活動明顯相關,且可反復發病。常伴有耳鳴、耳聾、惡心、嘔吐、行立不穩等內耳缺血癥狀,或構音障礙、復視、顏面感覺減退甚至意識障礙等腦干缺血征象。癥狀持續時間一般短暫,頭復位后常可獲得緩解或消失,多次反復發病后可遺留有耳鳴和聽力下降。此病雖多與頸椎骨質增生有關,但與增生的程度并無多大的關系,而與骨質增生的位置有關,即骨刺愈靠近椎動脈因易壓迫椎動脈而易得病,反之,骨刺雖大亦不易或不會發病。目前西醫治療主要是:1.佩戴頸托治療,限制頸部活動,以避免椎動脈的受壓;2.藥物治療:可適當使用抗眩暈藥及鈣拮抗劑或血管擴張藥等;3.手術治療:如橫突孔切開椎動脈松解術、椎鉤關節切除術、椎間孔切開術等。不論是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效果不甚理想,且西藥的耐受性、副作用和安全性問題(毒副作用)日漸突出。手術創傷大,有風險,且不易根治。
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屬中醫“眩暈”范疇,是以目眩與頭暈為主要表現的病證。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搖晃,旋轉,站立不穩。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統稱為“眩暈”。眩暈多系本虛標實,實為風、火、痰、瘀,虛則為氣血陰陽之虛。而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壓迫椎動脈,使腦脈血行不暢而易發生瘀滯,使腦一過性血流障礙而引起眩暈,又腎主骨,腎虛而使頸椎發生骨質增生,所以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病因病機為腎精虧虛,瘀血內阻,治則:填精補腎,活血化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
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中藥制成:葛根300g、骨碎補300g、當歸150g、赤芍150g、丹參300g、桃仁100g、紅花100g、蘇木100g、枸杞子300g、白芍150g、菟絲子300g、補骨脂300g、淫羊藿300g、川芎150g加工制成1500粒藥丸。
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制備方法為:a.取川芎150g、葛根300g、當歸150g、蘇木100g、枸杞子300g、骨碎補300g經過滅菌,干燥,粉碎,制得細粉;
b.另取余藥赤芍150g、丹參300g、桃仁100g、紅花100g、白芍150g、菟絲子300g、補骨脂300g、淫羊藿300g加水煮三次,取煎液,第一次加18升水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14升水煎煮1.5小時,第三次加14升水煎煮1小時,合并三次煎液,濾過,濾液在溫度100℃濃縮至稠膏狀,稠膏20℃時,比重1.20;
c.將上步驟得的細粉稠膏混合,制膏,干燥,粉碎,過篩,混勻,分裝于1500粒膠囊中,即得。
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是以中草藥為原料制備的中成藥,不僅對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能治標,也能治本,而且能全面調整人體各器官,治療及延緩骨質的增生、退變,臨床療效好。
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的制備方法:采用川芎、葛根、當歸、蘇木、枸杞子、骨碎補經過滅菌、干燥、粉碎,制得細粉,另采用赤芍、白芍、丹參、桃仁、紅花、補骨脂、菟絲子、淫洋藿經過清洗、經煎煮、濾過、靜置、濃縮、制成浸膏,與上述細粉混勻,制得軟材,經過干燥、粉碎,用120目篩過篩呈顆粒,然后裝膠囊。每粒膠囊相當于生藥2.0g。該中藥使用方便,療效穩定,治療效果好,無任何毒副作用。
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君臣佐使為:葛根,甘、辛,涼。具有發表解肌,升陽透疹,解熱,生津之功效,可治發熱、頭痛、項背強痛等癥,骨碎補,味苦,性溫,補腎、活血、止血、續筋骨,可治腎虛腰痛,腳弱,跌撲閃挫,損傷筋骨,有補腎健骨之功效,共為君藥。臣以當歸、赤芍、丹參、桃仁、紅花、蘇木以活血化瘀,改善腦脈之瘀滯。佐以枸杞子、白芍、菟絲子、補骨脂、淫羊藿補益肝腎,調節體內陰陽平衡。川芎味辛,性溫,為“血中之氣藥”,能下行血海,上至頭目,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以此為使,引諸藥直達病所。諸藥相伍,則填精補腎,活血化瘀。適用于腎虛血瘀所致的眩暈諸證。因本方具有填精補腎,活血化瘀之功效。
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對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的治療不僅是越快越好,而且是一個對機體系統整體調節過程。對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及各臟腑全面調節,通過填精補腎、活血化瘀使人體各個器官趨于正常的過程,特別是對機體功能改善更加明顯。是調整人體機體功能的理想藥物。是治療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難得的一種良藥。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患者服用2-3個療程后(一個療程為10天),藥物中的有效活性分子進入血液,直達病變部位,在治療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過程中,以填精補腎、活血化瘀為主,逐步控制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的發病機制,調節人體免疫系統,促進臟腑的協調,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從根本上徹底逆轉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的發病機制,使患者達到康復的目的。是從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的發病根源入手,起到止眩與恢復人體免疫機能正常化和整體調治等多重功效。具有以下六大特點:
1.標本兼治:它突破西醫治療的局限,該藥在治療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地治療及延緩頸椎骨質的增生、退變,整體調整延緩人體衰老。
2.填精補腎、活血化瘀打破傳統的為止暈而止暈,它能調整臟腑的失調,治療椎動脈受壓所致的頸椎病眩暈。
3.眾藥綜合治療打破西醫西藥常規戰術,它是用多種藥物,全面出擊,提高機體抗衰老力,治療及延緩頸椎骨質的增生、退變。
4.頸椎病椎動脈受壓,瘀血內阻通過活血化瘀,從而起到改善腦血液循環障礙,達到止暈的目的。
5.填精補腎,組方中藥物成分起到治療及延緩頸椎骨質增生、退變,減輕或解除椎動脈受壓,使眩暈減輕或消失。
6.眩暈減輕或消失,不需長期服藥,當藥物中的活性分子進入人體后,激活并調節紊亂的機體系統,使其趨于正常。宏觀調節人體機能,延緩人體衰老,有效防治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故而臨床應用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促進眩暈的減輕和消失。
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和常規的西醫治療相比,獨特之處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從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的發病根源入手,用眾多的藥對人體機體系統全面調理,從填精補腎再到活血化瘀則眩暈減輕或消失。
2.本著整體調整人體機能,延緩人體衰老,從而最大限度地治療及延緩頸椎骨質的增生、退變。
3.本著配伍從簡,用藥精當,法度嚴謹,膠囊制劑服用方便,價格低廉,便于臨床推廣應用,為患者減輕經濟負擔。
4.提出頸椎骨質增生壓迫椎動脈致腦脈血行不暢而易發生瘀滯是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的關鍵因素,治以填精補腎、活血化瘀,體現了“標本兼治,治病求其本”的辨證思想,再次論證了“祖國醫學整體觀”的學術思想。
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中所用原料中藥為:
葛根,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習稱野葛。功能主治:發表解肌,升陽透疹,解熱生津。具有改善腦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降血脂、抗缺氧、提高學習記憶功能等作用。
骨碎補,別名:崖姜、巖連姜、爬巖姜、肉碎補、石碎補、飛天鼠、牛飛龍、飛來風、飛蛾草。英文名:drynariafortunei。真蕨目、骨碎補科蕨類植物,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鱗片)。功能主治:補腎,活血,止血,續筋骨。具有抗衰老、促進骨傷愈合、治療骨性關節炎、促進鈣化、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
當歸,(學名:angelicasinensis,)別名干歸、秦哪、西當歸、岷當歸、金當歸、當歸身、涵歸尾、當歸曲、土當歸,多年生草本,高0.4-1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功能主治:補血,活血,止痛,潤腸。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增強免疫功能、糾正蛋白質代謝紊亂、提高血漿總蛋白、提高血漿白蛋白水平等作用。
赤芍,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莖、須根及泥沙,曬干。功能主治:清熱涼血,祛瘀止痛。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缺氧等作用。
丹參,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和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養血安神。具有對腦缺血的保護作用、耐缺氧、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抑制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桃仁,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桃prunuspersica(l.)batsch或山桃prunusdavidiana(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種子。果實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和核殼,取出種子,曬干。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具有擴張血管、抗凝及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
紅花,(拉丁學名:carthamustinctoriusl.),別名:紅藍花、刺紅花,菊科、紅花屬植物,干燥的管狀花,橙紅色,花管狹細,先端5裂,裂片狹線形,花藥黃色,聯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頭露出。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經。具有擴張血管、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減輕缺血性腦水腫、降血脂、抗缺氧等作用。
蘇木,為豆科蘇木屬植物蘇木的干燥心材。又名蘇枋(《南方草木狀》),蘇方(《肘后方》),蘇方木(《唐本草》),窊木(《諸蕃志》),棕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赤木(《獸醫國藥及處方》),紅柴(《四川中藥志》)。常綠小喬木,高可達5~10米。分布廣西、廣東、臺灣、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功能主治: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枸杞子,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實。夏、秋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果柄,置陰涼處晾至果皮起皺紋后,再暴曬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軟即得。遇陰雨可用微火烘干。功能主治:滋補肝腎,明目,潤肺。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勞、耐缺氧、降血脂、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白芍(學名:paeonialactiflorapall.)也稱白花芍藥,是芍藥科芍藥屬植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馳名中外,其稱白花芍藥。其根可入藥。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功能主治:柔肝止痛,養血斂陰,平抑肝陽。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免疫調節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學習記憶功能等作用。
菟絲子(學名:cuscutachinensislam.),別名禪真、豆寄生、豆閻王、黃絲、黃絲藤、雞血藤、金絲藤等。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纏繞,黃色,纖細,無葉。花序側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傘形或小團傘花序;苞片及小苞片小,鱗片狀;花梗稍粗壯;花萼杯狀,中部以下連合,裂片三角狀;花冠白色,壺形;雄蕊著生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鱗片長圓形;子房近球形,花柱2。蒴果球形,幾乎全為宿存的花冠所包圍。功能主治:補陽益腎,固精縮尿,明目止血。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壯陽、免疫調節作用等作用。
補骨脂(學名:psoraleacorylifolialinn.)又名:破故紙,婆固脂,胡韭子。屬薔薇目,豆科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50cm。葉為單葉,長7~8mm;葉柄長2~4.5cm,葉寬卵形,花序腋生,有花10~30朵,花冠黃色或藍色,花瓣明顯具瓣柄,旗瓣倒卵形,莢果卵形,花、果期7~10月。功能主治: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具有抗衰老、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淫羊藿(學名:epimediumbrevicornumaxim.)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60厘米,根狀莖粗短,暗棕褐色,二回三出復葉基生和莖生,具長柄,小葉紙質或厚紙質,葉緣具刺齒,花白色或淡黃色,花期5-6月,果期6-8月。功能主治:補腎壯陽,祛風除濕。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骨質疏松、腦保護作用、抗凝、耐缺氧、降血脂、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川芎(學名:ligusticumchuanxionghort),栽培植物,主產于四川(灌縣),在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生長于溫和的氣候環境。功能主治: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具有改善腦循環、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增強學習記憶等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由以下中藥制成:葛根300g、骨碎補300g、當歸150g、赤芍150g、丹參300g、桃仁100g、紅花100g、蘇木100g、枸杞子300g、白芍150g、菟絲子300g、補骨脂300g、淫羊藿300g、川芎150g加工制成1500粒藥丸。
實施例2: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由以下中藥制成:葛根300g、骨碎補300g、當歸150g、赤芍150g、丹參300g、桃仁100g、紅花100g、蘇木100g、枸杞子300g、白芍150g、菟絲子300g、補骨脂300g、淫羊藿300g、川芎150g加工制成1500粒藥丸。
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制備方法為:a.取川芎150g、葛根300g、當歸150g、蘇木100g、枸杞子300g、骨碎補300g經過滅菌,干燥,粉碎,制得細粉;
b.另取余藥赤芍150g、丹參300g、桃仁100g、紅花100g、白芍150g、菟絲子300g、補骨脂300g、淫羊藿300g加水煮三次,取煎液,第一次加18升水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14升水煎煮1.5小時,第三次加14升水煎煮1小時,合并三次煎液,濾過,濾液在溫度100℃濃縮至稠膏狀,稠膏20℃時,比重1.20;
c.將上步驟得的細粉稠膏混合,制膏,干燥,粉碎,過篩,混勻,分裝于1500粒膠囊中,即得。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使用治療實例:
患者方*富,男,66歲,住院號:15091779。因"反復頭暈1月余"于2015年09月25日入院。患者患發作性眩暈數年,與頭位改變有關,眩暈在頭部過度后仰或轉動某一方位時發生,停止后仰或扭轉時癥狀稍減輕,發作時如坐舟船,感覺周身環境轉動,伴惡心、嘔吐、耳鳴,時輕時重,舌暗淡,苔白,脈沉細,曾在外院行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差。據此脈證,中醫認為屬眩暈之腎虛血瘀證,擬頸眩膠囊補腎填精,活血化瘀,10日1療程,2療程后,頭暈明顯減輕,繼續服用2療程鞏固療效。隨訪3月,患者眩暈未再發作。
患者杜*升,男,69歲,住院號:16010761。因"反復頭暈3月"于2016年01月09日入院。患者患發作性的頭暈3月,與頭位改變明顯相關,發作時伴視物旋轉,惡心嘔吐,非噴射狀嘔吐胃內容物,行走不穩,耳鳴,改變頭位后頭暈可稍緩解,舌暗淡,苔薄白,脈沉細,經外院佩戴頸托,輸液等治療,效果差。據此脈證,中醫認為屬眩暈之腎虛血瘀證,擬頸眩膠囊補腎填精,活血化瘀,10日1療程,3療程后,頭暈消失,繼續服用1療程鞏固療效。隨訪3月,患者眩暈未再發作。
患者吳*萍,女,74歲,住院號:16010820。因"反復發作性眩暈10余年"于2016年01月10日入院。患者患眩暈10余年,每因轉頭或過度低頭時出現,發作時伴視物旋轉,不敢睜眼,行走不穩,惡心嘔吐,呈非噴射狀,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伴耳鳴,改變頭位后頭暈可稍緩解,舌暗淡,苔薄白,脈沉細,經外院輸液及口服藥物治療,眩暈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據此脈證,中醫認為屬眩暈之腎虛血瘀證,擬頸眩膠囊補腎填精,活血化瘀,10日1療程,2療程后,頭暈減輕,3療程后,頭暈消失,繼續服用2療程鞏固療效。隨訪3月,患者眩暈未再發作。
患者夏*海,男,65歲,住院號:16011783。主因"反復頭暈4年余,加重1天"于2016年01月21日入院。患者自訴入院4年前轉頸時出現頭暈,伴視物旋轉,不敢睜眼,惡心欲嘔,不敢行走,耳鳴,無聽力下降,經治療,癥狀反復,經久不愈。1天前勞作時因頭過度后仰致頭暈再發,性質同前,舌暗,苔白,脈弦細,經臥床休息,癥狀稍緩解。據此脈證,中醫認為屬眩暈之腎虛血瘀證,擬頸眩膠囊補腎填精,活血化瘀,10日1療程,3療程后,頭暈消失,繼續服用2療程鞏固療效。隨訪3月,患者眩暈未再發作。
患者賀*英,女,43歲,住院號:16012396。因"反復頭暈4年余"于2016年01月27日入院。患者自訴入院4年來每因轉頭過快或過度低頭時出現頭暈,發作時伴視物旋轉,不敢睜眼、行走,惡心欲嘔,耳鳴,無偏癱失語,癥狀時輕時重,舌質暗,苔白,脈沉細,經外院治療,效果差,遷延不愈。據此脈證,中醫認為屬眩暈之腎虛血瘀證,擬頸眩膠囊補腎填精,活血化瘀,10日1療程,2療程后,頭暈消失,繼續服用2療程鞏固療效。隨訪3月,患者眩暈未再發作。
患者周*成,男,74歲,住院號:16020528。主因"頭暈2月余"于2016年02月10日入院。患者于2月前過度低頭時出現頭暈,伴視物旋轉,不敢睜眼,行走不穩,偶有惡心嘔吐,無耳鳴,無偏癱失語等癥,舌質暗,苔白,脈沉細,外院經佩戴頸托、輸液等治療,效果差,轉頭時仍時有頭暈發作。據此脈證,中醫認為屬眩暈之腎虛血瘀證,擬頸眩膠囊補腎填精,活血化瘀,10日1療程,2療程后,頭暈消失,繼續服用2療程鞏固療效。隨訪3月,患者眩暈未再發作。
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使用治療共納入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例15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5例,對照組予以內科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治療,3療程后(10日1療程),治療組痊愈33例,顯效19例,有效10例,對照組痊愈15例,顯效14例,有效15例,治療組在痊愈率(44.0%vs20.0%)及有效率(82.67%vs58.67%)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發明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藥物由10余種中草藥精制而成,配伍精煉,使用方便,無任何毒副作用,能全面調整各臟腑機能,標本兼治,從頸椎病(椎動脈型)眩暈的根源入手,通過填精補腎、活血化瘀,從而提高機體的整體機能,延緩衰老,減輕和延緩頸椎骨質增生,起到止眩與恢復人體免疫技能正常化和整體調治等多重功效,療效確切,復發率低,且不需要長期服藥,給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