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醫藥
技術領域:
,特別涉及一種健脾復胃中藥組合及其制備方法及應用。
背景技術: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居惡性腫瘤的前列。who將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列為胃癌的癌前狀態,在其基礎上伴發的不完全型腸上皮化生(im)和/或中、重度異型增生(dys),被認為是重要的癌前病變,其癌變率可高達10%~14%。但正常上皮細胞惡變是一個逐漸發生的過程,需歷經多年才能達到癌前病變的程度。因而積極地探索胃癌前病變的病機并逆轉這一病變已成為中外學者研究的重點,是胃癌二級預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胃癌前病變發生逆轉和消失是探索預防胃癌發生的有效措施。醫學傳統觀念認為,胃癌前病變是不可逆轉的,目前國內外西醫對胃癌前病變的治療主要是追蹤觀察和手術治療。中醫藥治療胃癌前病變,近年來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研究,尤其自國家“八.五”協作攻關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生產出胃復春(國藥準字)以及仁術健胃顆粒等具體藥物,顯示出中藥治療胃癌前病變的初步效果。我國目前針對胃粘膜癌前病變的中醫治療主要以辨證論治的應癥湯藥為主,在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預防和降低癌前病變向胃癌轉化的幾率,但是,由于針對癌前病變的干預治療需要較長時間,一般在3—6個月,給病人的服藥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近年來市場推出了不少治療腫瘤的中成藥,對方便患者治療,起到了積極地作用。但專門針對胃粘膜癌前病變干預治療的只有胃復春膠囊。胃復春膠囊由杭州胡慶余堂生產,藥物成分為人參,香茶菜,枳殼三種,經臨床觀察,對胃粘膜癌前病變確實有一定的治療康復作用。本方寓健脾補氣,活血化瘀,解毒防癌于一方,較胃復春而言,充分發揮中藥復方的優勢,既有預防細胞突變的作用,又有扶助正氣,提高機體免疫機能的作用,組方周密合理,而且低毒無副作用,適合患者久服治療。但該藥在療效方面還有一些不令人如意的地方,用藥周期長,病理形態轉變慢,轉好率較低。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預防和降低癌前病變這方面的中藥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健脾復胃中藥組合及其制備方法及應用。本項目研究健脾活血解毒中藥對胃黏膜癌前病變的抑制作用,臨床采用隨機對照分組方法,用健脾活血解毒法治療胃黏膜癌前病變,與對照組(胃復春)比較,觀察治療前后胃鏡下改變和病理變化,綜合評價臨床療效,以了解健脾活血解毒法治療胃黏膜癌前病變的療效,進一步探討健脾活血解毒法治療胃黏膜癌前病變的機制,驗證健脾活血解毒法治療胃黏膜癌前病變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胃黏膜癌前病變提供新途徑;提高臨床療效。實現本發明目的具體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健脾復胃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是以包含以下按質量份計的各組分制備而成:炙黃芪15~20份,黨參10~15份,姜半夏10~15份,陳皮9~12份,炒白術15~30份,黃芩10~15份,枳殼10~15份,干姜6~9份,白花蛇舌草15~30份,茯苓15~30份,三七3~5份,九香蟲3~6份,浙貝母10~15份,焦神曲15~30份,焦谷芽15~30份,炙甘草3~6份。該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以下組份中藥:炙黃芪15~20份,黨參10~15份,姜半夏10~15份,陳皮9~12份,炒白術15~30份,黃芩10~15份,枳殼10~15份,干姜6~9份,白花蛇舌草15~30份,茯苓15~30份,三七3~5份,九香蟲3~6份,浙貝母10~15份,焦神曲15~30份,焦谷芽15~30份,炙甘草3~6份,按比例進行混合,加水侵泡4h,加熱煎煮2次,每次60min,合并煎液,靜置24h,過濾,在80℃溫度下煎煮,水與濃縮濾液密度為1:1.32~1.35;(2)將步驟(1)得到的濃縮液加適量可溶性淀粉拌勻,放入微波真空干燥機后在60~80℃溫度下烘干得到。該健脾復胃中藥組合物主要用于治療胃粘膜癌前病變的藥物,具體應用劑型為顆粒、膠囊、口服液以及注射液。胃粘膜癌前病變是由正常胃粘膜發展演變到惡性腫瘤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也是機體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可以持續存在幾個月到數十年不等。造成這種狀態的機理是:胃粘膜癌前病變(plgc)是因于脾胃虛弱,氣陰不足,痰濁內生,臟腑升降功能失常,導致痰濁內阻,氣機壅滯,絡脈不通,虛瘀互結,復合雜聚,毒邪內生,絡脈受損,最終集虛、滯、痰、瘀、毒、損于一體,膠著難解,伺機烈變的疾病模態。其預后與正氣的強弱及毒邪的盛衰密切相關,因此,健脾補氣,活血化瘀通絡解毒是阻止其進一步發展,預防胃癌發生的王道治法。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健脾復胃中藥組合物。在本發明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混合煎煮藥液又名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一首傳統的有效的健脾補氣的基礎方,加黃芪增強補氣之力,用姜半夏、陳皮合茯苓、甘草為二陳湯,是一首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代表方,配枳殼,調理氣機,化濕和中,用白花蛇舌草、黃芩清熱解毒,截斷扭轉內毒之勢,防其突變,用干姜溫中和胃,以防久服而損傷胃陽,用三七活血通絡,去瘀生新,修復胃膜,用九香蟲溫陽活血通絡,助三七之用,用浙貝母化痰散結,胃病日久,運化消導能力自然下降,用神曲、谷芽助運消食導滯,以使腑氣通降順暢。全方共奏健脾活血解毒之功。由于是康復性治療,不得急于求成。本發明中藥組合物藥性平和,非寒非熱,寓補氣健脾,活血化瘀,解毒抗癌于一體,而且重在調補,燮理陰陽,提高免疫機能,預防和截斷腫瘤的發生,適宜于3~6個月的長時間服藥,無毒副作用。本發明具有如下顯著效果:1、本發明解決胃粘膜癌前病變,即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和不典型增生,通過使用該藥物,可以阻止其進一步惡化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已經發生的腸化和不典型增生得到逆轉,有效的預防胃粘膜惡性腫瘤發生的問題。2、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具有健脾補氣,活血化瘀,解毒防癌的效果,較胃復春而言,充分發揮中藥復方的優勢,既有預防細胞突變的作用,又有扶助正氣,改變人體虛損體質,提高機體免疫機能的作用,組方周密合理,而且低毒無副作用,適合患者久服治療。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更加清楚、容易理解,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范圍。實施例1(1)將炙黃芪200g、黨參100g、姜半夏100g、陳皮100g、炒白術150g、酒黃芩100g、炒枳殼100g、干姜60g、白花蛇舌草150、茯苓150g、三七30g、九香蟲60g、浙貝母100g、炒神曲150g、炒谷芽150g、炙甘草60g混合,加水浸沒4h,加熱煎煮2次,每次60min,合并煎液,靜置24h,濾過,在80℃溫度下煎煮,水與濃縮濾液密度為1:1.32~1.35;(2)將步驟(1)得到的濃縮液加適量可溶性淀粉拌勻,微波后在60~80℃溫度下烘干得到健脾復胃中藥組合物。實施例2將炙黃芪200g、黨參100g、姜半夏100g、陳皮100g、炒白術150g、酒黃芩100g、炒枳殼100g、干姜60g、白花蛇舌草150、茯苓150g、三七30g、九香蟲60g、浙貝母100g、炒神曲150g、炒谷芽150g、炙甘草60g混合,加水浸沒4h,加熱煎煮2次,每次60min,合并煎液,靜置24h,濾過,在80℃溫度下煎煮,水與濃縮濾液密度為1:1.32~1.35;(2)將步驟(1)得到的濃縮液加適量可溶性淀粉拌勻,微波后在60~80℃溫度下烘干得到健脾復胃中藥組合物。實施例3(1)將炙黃芪200g、黨參100g、姜半夏100g、陳皮100g、炒白術150g、酒黃芩100g、炒枳殼100g、干姜60g、白花蛇舌草150、茯苓150g、三七30g、九香蟲60g、浙貝母100g、炒神曲150g、炒谷芽150g、炙甘草60g混合,加水浸沒4h,加熱煎煮2次,每次60min,合并煎液,靜置24h,濾過,在80℃溫度下煎煮,水與濃縮濾液密度為1:1.32~1.35;(2)將步驟(1)得到的濃縮液加適量可溶性淀粉拌勻,微波后在60~80℃溫度下烘干得到健脾復胃中藥組合物。實施例4將上述實施例3制得的健脾復胃中藥組合物3粉碎,混勻,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包裝即得健脾復胃顆粒。應用效果實施例:將實施例4制得的健脾復胃顆粒進行臨床實驗。1、實驗過程與數據一般資料全部研究對象共121例,均來自寧夏中醫研究院和吳忠馬曉峰胃腸病醫院,按單盲法分為治療組81例,對照組40例。治療組81例,男45例,女36例,平均54.9歲。病程6個月—30年。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56.7歲。病程5個月--28年。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2、診斷標準:參考李乾構主編的《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級診斷標準”2.1、腸化(應區分小腸化生和結腸化生):無或正常:無腸化;輕度:腸化部分占腺體和表面上皮面積的1/3以上;中度:占1/3到2/3;重度:占2/3以上。2.2、異型增生(參照1982年重慶全國胃炎診治座談會制定的標準):2.3、輕度:細胞核稍大,深染,呈圓形、卵圓形或柱狀,排列較密集,位于細胞基底。如為胃型,上皮細胞呈柱狀,黏液分泌減少;如為腸型,杯狀細胞減少,少見潘氏細胞。腺管輕度增生,管腔稍不規則,排列稍紊亂和疏密不勻。2.2、中度:細胞異型性較明顯。細胞核增大,卵園或柱狀,大小不一,濃染密集,排列較亂,參差不齊,呈假復層結構,核分裂較多。上皮細胞呈柱狀黏液分泌明顯減少,杯狀細胞少見,不見潘氏細胞。腺管排列較細密,有分支迂曲,管腔結構不規則,形狀大小不等。2.3、重度:細胞異型性非常明顯,有時與高分化黏膜內皮癌難以區分。上皮細胞呈高柱狀(腸型),不見杯狀細胞和潘氏細胞;或呈立方形、不定型(胃型),黏液分泌功能減少,細胞核明顯增大,大小形狀不一,排列紊亂,參差不齊,核/胞比例增大,濃染或疏松網狀,核仁明顯,分裂象常見。腺管結構明顯紊亂,形狀大小和排列極不規則,常見出芽、分支、乳頭、共壁及背靠背現象。3、中醫證候診斷:3.1、濕濁中阻證主癥:①胃脘痞滿或隱痛;②惡心嘔吐清水或酸水;③不思飲食,食后脹甚;④舌質淡紅,苔白膩。次癥:①身倦乏力;②脈濡。證候確定:主癥2項或主癥1項加次癥1項。3.2、脾胃虛弱證主癥:①胃脘隱痛,胃痛喜按喜暖;②食后悶脹,痞滿;③納呆少食;④大便稀溏湯;⑤舌質淡,邊有齒痕。次癥:①肢軟乏力;②氣短懶言;③嘔吐清水;④脈細弱。證候確定:主癥第1項或第2項加其他主癥1項或次癥2項。3.3、胃絡瘀血證主癥:①胃脘脹滿、刺痛;②痛處拒按、痛有定處;③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次癥:黑便;②面色暗滯;③脈弦澀。證候確定:主癥2項加次癥1項。4、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我院住院及門診知情并同意接受治療的患者。5、排除標準:5.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者。5.2、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5.3、不同意接受上述治療方法者。5.4、胃粘膜癌變者6、治療方法:治療組以湯藥形式為主,主要方劑成分為:炙黃芪20g、黨參10g、姜半夏10g、陳皮10g、炒白術15g、酒黃芩10g、炒枳殼10g、干姜6g、白花蛇舌草15、茯苓15g、三七3g、九香蟲6g、浙貝母10g、炒神曲15g、炒谷芽15g、炙甘草6g臨床根據兼夾癥狀可以做適當加減化裁。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連續治療三個月。對照組口服胃復春(由杭州胡慶余堂生產)每次3片,一日3次,連續服用三個月。治療期間停服其它任何藥物。7、觀察內容:7.1、臨床癥狀積分。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2、胃鏡下的改變7.3、hp感染情況7.4、胃粘膜其它病變,如糜爛,潰瘍,出血以及膽汁反流7.5、病理分級變化(做粘液組化染色)參考李乾構主編的《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級診斷標準”8、療效評定標準:8.1、臨床療效標準:參考李乾構主編的《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級診斷標準”: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粘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達輕度;病理組織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形增生恢復正常或消失。顯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粘膜慢性炎癥好轉;病理組織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形增生恢復正常或減輕2個級度。有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胃鏡復查粘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病理組織檢查證實慢性炎癥減輕1個級度以上,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形增生減輕。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或惡化者。8.2、證候療效標準:所有癥狀都分為無、輕、中、重4級,在主癥分別記0、2、4、6分,在次癥分別記0、1、2、3分。對于舌脈則分為正常和非正常2級,在主癥分別記0、2分,在次癥分別記0、1分。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但﹤95%。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但﹤7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好轉,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9、結果:9.1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1注:治療組療效好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顯著性,p<0.01;9.2治療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見表表2治療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s)比較變量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胃脘痞悶0.89±0.150.50±0.086.7830.000胃脘疼痛0.82±0.140.46±0.083.3250.002噯氣1.03±0.170.43±0.076.5750.000惡心0.33±0.050.17±0.031.3580.184納差1.09±0.180.54±0.094.3850.000乏力0.96±0.170.60±0.105.7590.000注:除惡心外,其他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好于治療前,且差異有統計學顯著性,均p<0.01。9.3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癥狀總積分的比較見表注:a為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t=10.18);b為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t=9.70);c為2組治療后積分差值比較,p<0.01(t=3.63)。結果:由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得知,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極顯著性意義(p<0.01),說明兩種治療方法都有效。治療組治療前后積分差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p<0.01),說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9.4治療組與對照組病理變化比較見表4注: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p<0.01,說明有顯著性差異。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范圍,凡在本發明的內容原則范圍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