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補腎健脾的中藥。
背景技術:
據《世界癌癥報告》預測全球癌癥病例將呈現迅猛增長態勢,而隨著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民眾的生活水平改善,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發展中國家民眾患癌癥的機會大幅增長,其死亡率更是高于世界水平。而惡性腫瘤患者免疫功能普遍低下,大部分罹患癌癥的患者都是在手術后采用放化療的治療方法,反復放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大量的健康細胞,摧毀人的免疫功能。
中醫認為,人體所蘊藏著的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正氣,即為免疫功能。《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見正氣是維系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抗御外邪及防治疾病的基本物質。它的強盛與否關系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及疾病的轉歸。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醫學的正氣包括了現代醫學的人體免疫功能。因此,要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識別異己,殺滅腫瘤細胞的能力,必須扶助正氣。而中藥有免疫調節作用,能夠激活免疫細胞,穴位貼敷更是通過人體穴位直達經絡臟腑,提高人體正氣,即機體的免疫功能,發揮抗腫瘤作用。
近年來,根據中醫學獨特的理論原則,采用中藥內服、外用、中西醫結合等方法,開展對惡性腫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內治法主要根據患者不同病情辯證論治,運用益氣、溫陽、補血、滋陰等扶正之法,根據病因給予相應的口服湯藥來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外治法主要是通過敷、貼、熏、洗、滴、吹等方法,把中草藥制劑施于體表進行治療,主要利用藥物透過皮膚、粘膜、腧穴、孔竅等部位直接吸收,發揮整體和局部治療作用,是中醫內病外治的主要方法。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是采中醫和西醫之長,充分利用各自特點,協同增效。
中藥外治法作為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惡性腫瘤患者免疫功能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理論駢文》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理藥性無二,而法者神奇變化。”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里,貫穿上下”,是人體營衛氣血循環運行出人的通道,運用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藥物刺激和作用于體表腧穴相應的皮部,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閉之氣……以瘀結之腫”,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好的治療和調整作用,從而達到以膚固表,以經通臟,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
從古至今,就有將穴位貼敷運用于增強人免疫力的例子。例如三九貼,“三九”共計二十七天,是一年當中陰氣最盛的時段。所謂“陰極而生陽”。中醫學認為,“三九”是大自然處于陰陽交替階段,人體的陽氣最弱,陽氣就是正氣,正氣不足,邪氣難防。冬至后天氣寒冷,人體陽氣內斂,氣血運行緩慢。此時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者溫之”和“內病外治”的理論,在“三九”時段采用具有辛散溫通功效的中藥進行穴位貼敷治療,可疏散風寒、溫補肺腎,達到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止咳平喘、調和臟腑的功效。冬季用藥物敷貼穴位不僅能鞏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貼的效果,還能控制疾病的發作,扶助人體的陽氣,從而達到增強人體抵抗力、祛除疾病的目的。達到冬夏皆治,使患者獲得更理想的療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補腎健脾的中藥,通過穴位貼敷的方式,能有效改善惡性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補腎健脾的中藥,按照質量份數計,由以下原料組成:黃芪55-65g、黨參45-55g、當歸25-35g、白術25-35g、靈芝25-35g、淫羊藿25-35g、刺五加45-55g、菟絲子25-35g、黃精25-35g、茯苓15-25g、五味子15-25g、雞血藤25-35g、陳皮15-25g。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按照質量份數計,由以下原料組成:黃芪57-62g、黨參48-52g、當歸28-32g、白術28-33g、靈芝27-32g、淫羊藿28-32g、刺五加47-52g、菟絲子28-33g、黃精27-32g、茯苓18-22g、五味子18-22g、雞血藤28-32g、陳皮18-22g。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按照質量份數計,由以下原料組成:黃芪60g、黨參50g、當歸30g、白術30g、靈芝30g、淫羊藿30g、刺五加50g、菟絲子30g、黃精30g、茯苓20g、五味子20g、雞血藤30g、陳皮20g。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制備步驟如下:將上述各原料研成末,混合均勻,得藥粉,即為所述的補腎健脾的中藥。
補腎健脾的中藥的使用方法,采用穴位貼敷的方式,每日貼敷一次,10天為一個療程,具體的操作如下:先取藥粉適量,用生姜汁調成泥膏狀,做成直徑1.8-2.2cm、厚度0.18-0.22cm的藥膏餅;接著將藥膏餅放置于阿是穴上,再用4cm×4cm的膠布固定住,8h后取下藥膏餅。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的藥膏餅的直徑為2.0cm、厚度為0.20cm。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連續使用2-3個療程見效。
本發明中藥所采用的各味中草藥的藥性及藥效如下:
黃芪,具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利水消腫的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表虛自汗、血虛萎黃,現代藥理研究提示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抗衰老、抗應激等作用。
黨參,具有益氣健脾之功,治療氣虛納差乏力、咳喘,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含多種糖類、酚類、甾醇、及微量生物堿等,具有增強免疫力、擴張血管、降壓、改善微循環、增強造血功能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很好地順通人體內部。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靈芝,入五臟,補全身之氣,具有益氣血、安心神、健脾胃的功效。主治虛勞,心悸,失眠,頭暈,神疲乏力,久咳氣喘,冠心病,矽肺,腫瘤。
淫羊藿,為補命門、益精氣、強筋骨、補腎壯陽之要藥,臨床常用于治療男子陽痿不舉、滑精早泄、小便不禁以及女子不孕等癥。
刺五加,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的功效。用于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夢。
菟絲子,性味甘、溫,歸腎、肝、脾經,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之功效,臨床主要應用于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尿頻、宮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腎陰陽虛證。
黃精,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之功。用于脾胃氣虛,體倦乏力,胃陰不足,口干食少,肺虛燥咳,勞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軟,須發早白,內熱消渴。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作用,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五味子,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的功效。治肺虛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盜汗,勞傷羸瘦,夢遺滑精,久瀉久痢。
雞血藤,具有活血舒筋、養血調經的功效。主手足麻木;肢體癱瘓;風濕痹痛;婦女有經不調;痛經;閉經。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中藥系我院中醫腫瘤科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病人病情臨床辨證而研發出來的,是臨床用于改善惡性腫瘤免疫功能卓有療效的經驗方。主要由黃芪、黨參、當歸等藥物組成,功效補腎健脾,益氣養血。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穴位貼敷補腎健脾的中藥可以有效改善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與化放療聯合使用,可提高患者對化放療的耐受性,增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本發明中藥的臨床適用廣泛。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藥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較為直接,其適應證遍及臨床各科,市場需求大,具有重要的研究開發意義。
本發明中藥的副作用低。穴位貼敷不經胃腸給藥,無損傷脾胃之弊,而其藥方配伍組成多來自于臨床經驗,經過了漫長歲月和歷史的驗證,且無創傷無痛苦。臨床應用研究3000余例患者除極個別患者有輕度皮疹外,未見嚴重副反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現對本發明所涉及的技術術語進行相關解釋:
腫瘤,西醫學名:腫瘤;中醫學名:巖證;英文名稱:Tumour。病因:尚未完全了解,環境、遺傳因素與腫瘤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異常增生與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發病部位:人體的臟腑或組織;主要表現:腫塊、疼痛、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
穴位貼敷: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甚至唾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制成軟膏、丸劑或餅劑,或將中藥湯劑熬成膏,或將藥末散于膏藥上,再直接貼敷穴位、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
實施例1
本發明實施例中,補腎健脾的中藥,按照質量份數計,由以下原料組成:黃芪55g、黨參55g、當歸25g、白術35g、靈芝25g、淫羊藿35g、刺五加45g、菟絲子35g、黃精25g、茯苓25g、五味子15g、雞血藤35g、陳皮15g。
實施例2
本發明實施例中,補腎健脾的中藥,按照質量份數計,由以下原料組成:黃芪65g、黨參45g、當歸35g、白術25g、靈芝35g、淫羊藿25g、刺五加55g、菟絲子25g、黃精35g、茯苓15g、五味子25g、雞血藤25g、陳皮25g。
實施例3
本發明實施例中,補腎健脾的中藥,按照質量份數計,由以下原料組成:黃芪57g、黨參52g、當歸28g、白術33g、靈芝27g、淫羊藿32g、刺五加47g、菟絲子33g、黃精27g、茯苓22g、五味子18g、雞血藤32g、陳皮18g。
實施例4
本發明實施例中,補腎健脾的中藥,按照質量份數計,由以下原料組成:黃芪62g、黨參48g、當歸32g、白術28g、靈芝32g、淫羊藿28g、刺五加52g、菟絲子28g、黃精32g、茯苓18g、五味子22g、雞血藤28g、陳皮22g。
實施例5
本發明實施例中,補腎健脾的中藥,按照質量份數計,由以下原料組成:黃芪60g、黨參50g、當歸30g、白術30g、靈芝30g、淫羊藿30g、刺五加50g、菟絲子30g、黃精30g、茯苓20g、五味子20g、雞血藤30g、陳皮20g。
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補腎健脾的中藥的制備步驟如下:將上述各原料研成末,混合均勻,得藥粉,即為所述的補腎健脾的中藥。
所述的補腎健脾的中藥的使用方法,采用穴位貼敷的方式,每日貼敷一次,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使用2-3個療程;具體的操作如下:先取藥粉適量,用生姜汁調成泥膏狀,做成直徑約2cm、厚度約0.2cm的藥膏餅;接著將藥膏餅放置于阿是穴上,再用4cm×4cm的膠布固定住,8h后取下藥膏餅。
為了驗證本發明補腎健脾的中藥的療效,特選取240例臨床診斷為免疫功能低下、辨證為正氣虛弱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治療試驗。將該240例患者隨機分為4組,其中中藥組(單用補腎健脾的中藥穴位貼敷)60例,西藥組(單用口服烏苯美司)60例,中西醫結合治療組(補腎健脾的中藥穴位貼敷+口服烏苯美司)60例,空白對照60例。結果顯示中藥組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組較西藥組免疫功能提高,其中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提高最為明顯,提示補腎健脾的中藥穴位貼敷能增強患者免疫功能。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