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胃癌脾氣虛癥的中藥復方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中藥制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我國胃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居于各種惡性腫瘤前列。本病預后差,其術后5年生存率20%-30%,進展期胃癌自然病程一般不到1年。胃癌在我國呈現“三高”與“三低”兩大特點,即:發病率高、復發轉移率高、死亡率高;早期診斷率低、根治切除率低、五年生存率低。因此,胃癌仍是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認為,手術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但胃癌手術切除預后效果并不讓人滿意,由于大部分胃癌確診時已到中晚期,因此,胃癌手術切除后其復發率仍可高達50% ~ 60%。近年來,臨床上使用中醫藥治療胃癌的研究報道較多,通過大量臨床試驗發現在胃癌術前、術后及放化療前后甚至晚期胃癌使用中醫藥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緩患者病情、減少患者痛苦,從而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療效果。
1.單味中藥
王贊滔等發現白花蛇舌草可以抑制胃癌細胞BGC-823端粒酶的活性,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端粒酶數量的減少與作用的藥物濃度正相關。孫波通過鴉膽子油乳對胃癌細胞株SGC-7901細胞毒實驗表明,對細胞增殖的抑制隨其濃度的增高和作用時間的延長而增強。范鈺等研究發現口服從中藥莪術中提取的有效成分β-欖香烯,采用端粒重復擴增(GRAP)微孔板雜交法和DNA末端原位標記染色法(TUNEL)對不同分化的胃癌細胞均有較強的細胞毒作用,其抗癌作用與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誘導凋亡有關。李伏娥等應用流式細胞儀(FCM)檢測細胞周期和凋亡,用PCR-ELISA法對胃癌細胞端粒酶活性進行檢測,結果證實苦參堿對人胃癌(SGC-7901)細胞具有明顯抑制作用,誘導細胞凋亡并抑制端粒酶活性。粟君等對半邊蓮中的生物堿進行了粗提。通過對胃癌細胞BG-38的作用,表明除了直接殺傷細胞外,還有可能隨時間的延續誘導細胞凋亡的雙重作用。韓春姬等采用不同濃度的輪葉黨參多糖進行S-180腫瘤抑制試驗,結果表明輪葉黨參多糖對S-180腫瘤有抑制作用。孫喜才等認為白術有降低瘤細胞的增值率,減低瘤組織的侵襲性,提高機體抗腫瘤反應能力的作用。夏國豪等發現枇杷葉中的烏蘇酸對多種致癌、促癌物有抵抗作用,且對多種惡性腫瘤細胞有明顯細胞毒作用,可誘導分化及抗血管形成。張慈安研究發現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對胃癌SGC-7901細胞的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有效抑制細胞的總ATP酶活力,可能通過降低細胞內PH值.同時升高腫瘤細胞外PH值從而減少細胞內外PH值梯度、抑制細胞的V-ATP、NHE1基因表達而誘導細胞凋亡。王敏等研究發現,薏苡仁酯對胃癌BGC-823細胞株有顯著的抑制增殖作用,還能顯著降低胃癌BGC-823細胞株的黏附、侵襲、轉移能力,下調胃癌BGC-823細胞CD44、CD133 mRNA的表達。
2. 中藥復方
許冬青等研究發現滌痰化瘀湯(生半夏、制天南星、代赭石、丹參、露蜂房等)大、中、小劑量組及其藥物血清組對人胃癌SGC-7901細胞的抑制率分別為78.5% 、41-4%、27.8% 和23.9%;珍香膠囊高、中、低3個劑量對荷人胃癌SGC-7901裸鼠生命延長率分別為57.78%~72.03%、42.22%-56.59% 、28.13%~33.79%,高于陽性對照絲裂霉素C 的52.58%-60.02%(P<0.01)。王建平等認為,痰既是胃癌形成的原因之一,又是胃癌增殖轉移的病理基礎,并以消痰散結方(生天南星、生半夏等組成)為基礎,觀察了該方對人胃癌細胞MKN-45的裸鼠組織中黏附分子CD44V6、ICAM-1表達情況,發現消痰散結方組的CD44V6、ICAM-1水平明顯低于空白對照組,E-Cad表達高于對照組,提示消痰散結方抑制胃癌細胞轉移的作用機制可能與其能影響黏附分子的表達,從而影響細胞的黏附性機制有關。朱國福等發現錢氏消瘤口服液(人參、白術、茯苓、莪術、陳皮等)劑量2t-1 時相藥物血清對SGC-7901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佳,3H-TdR摻人量和MTT轉化率分別為45.69%和58.60%,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王海波等利用免疫組化S-P法檢測發現,胃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平均吸光度隨蔡氏扶正消癥湯藥物血清濃度增加而降低,說明蔡氏扶正消癥湯能抑制VEGF的表達,最終可能抑制胃癌細胞的血管生成,阻滯胃癌的轉移。
宋家駒以黃芪、黨參、茯苓、丹參、白術、炙甘草等為主方治療胃癌術后轉移7O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FAM化療)30例,結果治療組局部復發3例占6%,遠處轉移6例占2%,對照組局部復發6例占20%,遠處轉移1O例占33% ,治療組的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O.05)。蔣益蘭用健脾消癌方治療晚期胃癌52例臨床觀察,結果治療后上腹疼痛減輕或消失的有效率中藥組為92.0% (46/50),化療組為71.4% (20/28);食欲改善的有效率中藥組為94.2% (49/52),化療組為33.3%(10/30);體重增加率中藥組為61.5% (32/52),化療組為10% (3/30);中藥組生活質量改善率為80.8%(42/52),化療組為30.0% (9/30)。中藥組生活質量改善率明顯優于化療組。陳培豐等用清熱消積沖劑治療胃癌30例的臨床研究,對證候療效以及生活質量進行觀察,結果治療組治療后能明顯改善胃脘脹痛、灼熱、口干思飲、低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舌紅苔黃等癥狀,與單純化療(FAM方案)的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另外應用此復方治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KPS評分明顯提高,而對照組則明顯下降,提高穩定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化合藥物在胃癌治療上雖效果明顯但對機體損傷大,腎臟負擔較大不利于免疫系統的恢復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用于胃癌脾氣虛癥的中藥復方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胃癌脾氣虛證的中藥復方制劑,各組分按重量份數計為:黨參30~50份,麥冬10~30份,五味子6~18份,炒白術10~30份,茯苓10~30份,茯神10~30份,枇杷葉10~30份,制半夏6~18份,蘇梗10~30份,薏苡仁30~50份,枳殼10~30份,萊菔子10~30份,谷芽10~30份,麥芽10~30份,甘草3~9份。
用于胃癌脾氣虛癥的中藥復方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按重量份數計稱取各味藥材黨參30~50份,麥冬10~30份,五味子6~18份,炒白術10~30份,茯苓10~30份,茯神10~30份,枇杷葉10~30份,制半夏6~18份,蘇梗10~30份,薏苡仁30~50份,枳殼10~30份,萊菔子10~30份,谷芽10~30份,麥芽10~30份,甘草3~9份,加入藥材總質量8-10倍水,常溫浸泡1-1.5小時,加熱煎煮,沸后保持1-1.5小時,過濾,得到第一次濾液;
(2)在濾渣中加入5-7倍水,加熱煎煮,沸后保持1-1.5小時,過濾,得到第二次濾液;
(3)將第一次濾液和第二濾液合并,靜置12-15小時,過濾,將濾液濃縮至原溶液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4)向步驟(3)所得濾液濃縮液按重量份數計加入白砂糖20~40份、苯甲酸鈉0.4~1.2份、對羥基苯甲酸乙酯0.05~0.3份充分攪拌溶解,煮沸15-20分鐘,105-115℃熱壓滅菌,貼簽,包裝。
本發明中所用的中藥原料的功效及特點如下:
黨參:味甘,性平, 具有補脾肺氣、養血生津的功效。
麥冬:味甘、微苦,寒,具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的功效。
炒白術:味甘、苦,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等癥。
茯苓:味甘、淡,性平,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茯神:味甘,性平,具有寧心;安神;利水,主驚悸;健忘;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
枇杷葉:味苦,微寒,具有清肺和胃,降氣化痰的功效。治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
制半夏:味辛,性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治咳喘痰多;嘔吐反胃;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臥不安,癭瘤痰核,癰疽腫毒。
蘇梗:味辛,性溫。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濃。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肺癰,腸癰;扁平疣。
枳殼:味苦、酸,性微寒,功能主治:胸隔痞滿;脅肋脹痛;食積不化;脘腹脹滿;下痢后重;脫肛;子宮脫垂。
萊菔子:味辛、甘,性溫,消食導滯;降氣化痰。主食積氣滯;脘腹脹滿;腹瀉;下痢后重;咳嗽多痰;氣逆喘滿。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
谷芽:味甘,性平,消食化積、健脾開胃 ,主治:食積停滯、脹滿泄瀉、脾虛少食、腳氣浮腫。
麥芽:消食化積;回乳,主食積不消;腹滿泄瀉;惡心哎吐;食欲不振;乳汁郁積;乳房脹痛。治食積不消,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乳脹不消。
甘草:味甘,性平,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
本發明中君藥為黨參具有益氣健脾固本、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臣藥為白術、茯苓等健脾除濕,促其運化,薏苡仁助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半夏化痰濕、補脾氣,枳殼、蘇梗芳香健脾醒胃,佐藥為五味子、麥冬能夠育陰利濕、激發潛能,萊菔子、谷芽、麥芽能夠養胃醒中,茯神能夠寧養神明,以主調控,枇杷葉能夠降氣暢中,清肺化痰,使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扶助正氣,調和脾胃,微調平衡,激發潛能,共同達到健脾和胃、扶正抗癌的目的。尤其是其中枇杷葉與半夏的配伍,在化痰祛濕的同時,還能夠起到抗腫瘤作用;茯神一味,健脾利水的同時,益心脾而寧養神明,與其他中藥相合,而增強全方的療效。
本發明中以微調平衡治癌,找準關節點、小處方、小劑量、調脾胃,從而扶正祛邪。重在微調中焦脾胃,以后天促先天。不單純扶正,不用解毒藥,不直接使用活血化瘀中藥。而是調氣以化瘀,使氣血得和而改善高粘高凝狀態而無腫瘤脫落擴散之虞;健脾以化濕,使痰濕生成無源而達正本清源之目的;健脾以扶正,扶正以驅邪,發揮正氣固攝作用而抑制癌毒擴散、抑制腫瘤脫落。重在微調平衡,微微調控,在微調后天脾胃的基礎上,間接調節腎與氣血,通過平衡陰陽氣血而調動機體自身的免疫、康復功能,達到治療胃癌的目的。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
一種用于胃癌脾氣虛證的中藥復方制劑其組份按重量份數計為:
黨參30份,麥冬10份,五味子6份,炒白術10份,茯苓10份,茯神10份,枇杷葉10份,制半夏6份,蘇梗10份,薏苡仁30份,枳殼10份,萊菔子10份,谷芽10份,麥芽10份,甘草3份。
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以上15味,加入8倍量的水,浸泡1小時,第一次加熱煎煮,沸后保持1小時,過濾。
(2)第二次加5倍量的水,加熱煎煮,沸后保持1小時,過濾。
(3)合并步驟(1)及步驟(2)兩次濾液,靜置12小時以上。將靜置藥液過濾,濾液濃縮至原溶液的十分之一。
(4)向步驟(3)所得濾液加入白砂糖20份、苯甲酸鈉0.4份、對羥基苯甲酸乙酯0.05份攪溶,煮沸15分鐘,110℃熱壓滅菌,貼簽,包裝。
實施例二:
一種用于胃癌脾氣虛證的中藥復方制劑其組份按重量份數計為:
黨參40份,麥冬20份,五味子12份,炒白術20份,茯苓20份,茯神20份,枇杷葉20份,制半夏12份,蘇梗20份,薏苡仁40份,枳殼20份,萊菔子20份,谷芽20份,麥芽20份,甘草6份。
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以上15味,加入8倍量的水,浸泡1小時,第一次加熱煎煮,沸后保持1小時,過濾。
(2)第二次加5倍量的水,加熱煎煮,沸后保持1小時,過濾。
(3)合并步驟(1)及步驟(2)兩次濾液,靜置12小時以上。將靜置藥液過濾,濾液濃縮至原溶液的五分之一。
(4)向步驟(3)所得濾液加入白砂糖30份、苯甲酸鈉0.8份、對羥基苯甲酸乙酯0.2份攪溶,煮沸15分鐘,105℃熱壓滅菌,貼簽,包裝。
實施例三:
一種用于胃癌脾氣虛證的中藥復方制劑其組份按重量份數計為:
黨參50份,麥冬30份,五味子18份,炒白術30份,茯苓30份,茯神30份,枇杷葉30份,制半夏18份,蘇梗30份,薏苡仁50份,枳殼30份,萊菔子30份,谷芽30份,麥芽30份,甘草9份。
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以上15味,加入8倍量的水,浸泡1小時,第一次加熱煎煮,沸后保持1小時,過濾。
(2)第二次加5倍量的水,加熱煎煮,沸后保持1小時,過濾。
(3)合并步驟(1)及步驟(2)兩次濾液,靜置12小時以上。將靜置藥液過濾,濾液濃縮至原溶液的十分之一。
(4)向步驟(3)所得濾液加入白砂糖40份、苯甲酸鈉1.2份、對羥基苯甲酸乙酯0.3份攪溶,煮沸20分鐘,110℃熱壓滅菌,貼簽,包裝。
以本發明中實施例一種制備得到的中藥復方制劑為原料,進行經臨床及基礎試驗,結果表明具有以下顯著效果:
1、該中藥復方制劑治療晚期胃癌可顯著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口服平消片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單純口服該中藥復方制劑治療IV期胃癌,3年生存率為61.18%,5年生存率為37.50%,10年生存率為17.76%,明顯優于對照組口服平消片組(P<0.05),10年、15年生存率優于該中藥復方制劑聯合化療組(P<0.05);
3、該中藥復方制劑聯合化療組治療IV期胃癌,病灶穩定率達到75%,疾病控制率(CR+PR+NC)達88.16%,明顯優于單純化療組(P<0.05);
4、該中藥復方制劑聯合紫杉醇化療組治療中晚期胃癌,能夠明顯提高CD3、CD4、CD4/CD8水平及生活質量評分,降低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率,明顯優于單純紫杉醇化療組(P<0.05);
5、該中藥復方制劑能顯著提高細胞因子IL-2、IL-4、IFN-r的水平,與空白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IFN-r等細胞因子通過激發機體免疫功能及明顯地抑制腫瘤血管內皮因子而具有可靠的抗癌轉移作用,證明該中藥復方制劑抗轉移之機理在于激發機體免疫功能以及抑制腫瘤血管內皮因子;
6、該中藥復方制劑26.6ml/kg.bw/d 劑量時,具有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長的作用,抑瘤率達29%,與空白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