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支桿,尤其是一種扭力限制支桿。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國產微創通道用的支桿都是靠螺紋鎖緊,如圖1所示;手柄和螺桿在鎖緊時如果用力過猛就會出現螺紋咬牙等卡死狀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扭力限制支桿,用以解決螺紋咬牙卡死等狀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扭力限制支桿,包括收緊桿以及與收緊桿連接的導桿和第一連接桿;所述的收緊桿的一端連接有旋緊螺母;收緊桿的另一端連接第二封塊;所述的旋緊螺母與第二封塊之間設置有自鎖旋動塊、第一封塊以及固定塊;所述的自鎖旋動塊具有空腔;所述的空腔內放置自鎖彈簧;所述的自鎖彈簧的一端抵于固定塊的端面;另一端抵于自鎖旋動塊的空腔內壁;所述的自鎖旋動塊以及旋緊螺母兩者相接觸的端面均具有卡齒;旋緊螺母通過卡齒嚙合帶動自鎖旋動塊轉動并擠壓自鎖彈簧;所述的自鎖彈簧彈力達到最大值時旋緊螺母脫離自鎖旋動塊。
進一步的說,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導桿數量為兩根;兩根導桿的一端分別與收緊桿連接;兩根導桿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球頭;其中一根導桿通過球頭連接第二連接桿;另一根導桿通過球頭連接L型架。
再進一步的說,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導桿設置有球頭的一端還具有壓緊帽、第一封帽和第二封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決了背景技術中存在的缺陷,通過自鎖彈簧、自鎖旋動塊以及旋緊螺母的配合,使得自鎖彈簧彈力達到最大值時旋緊螺母會自動脫離鎖旋動塊,從而達到自鎖且不損壞螺紋的目的。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L型架;2、球頭;3、壓緊帽;4、第一封帽;5、第二封帽;6、旋緊螺母;7、自鎖旋動塊;8、自鎖彈簧;9、固定塊;10、第一封塊;11、第二封塊;12、收緊桿;13、第一連接桿;14、導桿;15、第二連接桿。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和優選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所示的一種扭力限制支桿,包括收緊桿12以及與收緊桿連接的導桿14和第一連接桿13;導桿數量為兩根;兩根導桿的一端分別與收緊桿連接;兩根導桿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球頭2;其中一根導桿通過球頭連接第二連接桿;另一根導桿通過球頭連接L型架1。導桿設置有球頭的一端還具有壓緊帽3、第一封帽4和第二封帽5。
收緊桿的一端連接有旋緊螺母6;收緊桿的另一端連接第二封塊11;所述的旋緊螺母6與第二封塊11之間設置有自鎖旋動塊7、第一封塊10以及固定塊9;所述的自鎖旋動塊具有空腔;所述的空腔內放置自鎖彈簧8;所述的自鎖彈簧的一端抵于固定塊9的端面;另一端抵于自鎖旋動塊的空腔內壁;所述的自鎖旋動塊以及旋緊螺母兩者相接觸的端面均具有卡齒;旋緊螺母通過卡齒嚙合帶動自鎖旋動塊轉動并擠壓自鎖彈簧;所述的自鎖彈簧彈力達到最大值時旋緊螺母脫離自鎖旋動塊。
為了更好的達到自鎖且不損壞螺紋的目的,旋緊螺母6與自鎖旋動塊7的的卡齒相對平滑,其卡齒的密度較小,間隙較大。
使用時,用力旋轉旋緊螺母6使收緊桿12收緊,此時自鎖旋動塊7的多齒面與旋緊螺母6的多齒面貼合一起轉動。當第二封塊11移動到一定位置,自鎖彈簧8的彈力達到最大值15N/M至25N/M時,自鎖旋動塊7與旋緊螺母6的相對齒面打滑,使得旋緊螺母6無法再帶動自鎖旋動塊7一起轉動,從而達到自鎖且不損壞螺紋的目的,并且L型架1和第二連接桿15能緊固不動。
以上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各種舉例說明不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容構成限制,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閱讀了說明書后可以對以前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做修改或變形,而不背離實用新型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