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輔助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肩關節支具腋下氣囊。
背景技術:
目前醫療市場上肩關節支具均不符合肩關節功能損傷、修復及愈合過程中生物學和生物力學動態變化的特點。有如下缺點:一、為單角度及單高度,無法隨著肩關節損傷的愈合而改變肩關節外展、外旋、前屈角度,無法獲得適度的應力刺激,長時間制動為仍可產生關節僵硬及粘連;二、多為被動施加力量,無法根據患者疼痛耐受性不同來調整施加在關節上應力大小,不能使其產生塑形延長來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
為了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充氣式肩外展支具[申請號:CN201220034747.5],含有腰帶和肩帶,還含有氣囊,氣囊上連接有可給氣囊充氣的充氣閥,氣囊的側面上連接有供手臂定位的臂帶,腰帶及肩帶的兩端分別與氣囊的兩端連接。氣囊上連接有放氣閥。肩帶上設有肩帶扣。
上述方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有技術的不足,但是不利于肩關節外展、外旋、前屈角度的靈活改變,整體設計還不夠合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能夠靈活改變肩關節外展、外旋、前屈角度的肩關節支具腋下氣囊。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肩關節支具腋下氣囊,包括氣囊本體,所述的氣囊本體的一端為大頭端,另一端為小頭端,且當氣囊本體位于人體腋下時,所述的氣囊本體的小頭端位于大頭端的上方,在氣囊本體上設有能夠對氣囊本體進行充放氣的氣孔。
氣囊本體為上端小下端大結構,利于肩關節外展,也利于氣囊本體與患者手臂和軀干相貼合,利于結構穩固。對患者疼痛耐受性、損傷機制、組織是否修復完整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的前提下,通過循序漸進式改變肩關節外展,以期獲得肩關節功能安全有效的恢復,采用輕盈透氣材料,拆卸方便,佩戴舒適,既可靜態治療,又可動態康復鍛煉。
在上述的肩關節支具腋下氣囊中,所述的氣囊本體的縱截面呈三角形、扇形、梯形和扇面形中的任意一種。
在上述的肩關節支具腋下氣囊中,所述的氣囊本體包括若干腔室,各腔室并列設置且依次相互連通。充氣時是一個個腔室依次充氣,利于肩關節漸進式外展。
在上述的肩關節支具腋下氣囊中,相鄰的兩個腔室之間設有骨架,各骨架的上端活動鉸接在一起且位于氣囊本體的小頭端。
在上述的肩關節支具腋下氣囊中,所述的氣囊本體的兩側分別設有朝向人體上臂的第一側板和朝向人體軀干的第二側板,所述的第二側板上設有能與圍在人體軀干上的體側支持腰圍相連的連接結構。
在上述的肩關節支具腋下氣囊中,所述的氣孔設置在氣囊本體的小頭端,且在氣孔上連接有充氣管,所述的充氣管上連接有充放氣球囊。充放氣球囊上設置有充氣及放氣閥門旋鈕,充放氣球囊代替常規支具的握力球,通過患者自我控制充放氣球囊來達到手部功能鍛煉,以此促進術后前臂靜脈回流,達到減輕腫脹效果。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肩關節支具腋下氣囊的優點在于:對患者疼痛耐受性、損傷機制、組織是否修復完整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的前提下,通過循序漸進式改變肩關節外展,以期獲得肩關節功能安全有效的恢復,采用輕盈透氣材料,拆卸方便,佩戴舒適,既可靜態治療,又可動態康復鍛煉。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腋下氣囊的使用狀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腋下氣囊的放大圖。
圖中,氣囊本體1、腔室3、骨架4、第一側板5、第二側板6、體側支持腰圍7、充氣管8、充放氣球囊9。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2所示,本肩關節支具腋下氣囊,包括氣囊本體1,氣囊本體1的一端為大頭端,另一端為小頭端,且當氣囊本體1位于人體腋下時,氣囊本體1的小頭端位于大頭端的上方,在氣囊本體1上設有能夠對氣囊本體1進行充放氣的氣孔。氣囊本體1為上端小下端大結構,利于肩關節外展,也利于氣囊本體1與患者手臂和軀干相貼合,利于結構穩固。對患者疼痛耐受性、損傷機制、組織是否修復完整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的前提下,通過循序漸進式改變肩關節外展,以期獲得肩關節功能安全有效的恢復,采用輕盈透氣材料,拆卸方便,佩戴舒適,既可靜態治療,又可動態康復鍛煉。
其中,氣囊本體1的縱截面呈三角形、扇形、梯形和扇面形中的任意一種。其中,氣囊本體1包括若干腔室3,各腔室3并列設置且依次相互連通。充氣時是一個個腔室3依次充氣,利于肩關節漸進式外展。相鄰的兩個腔室3之間設有骨架4,各骨架4的上端活動鉸接在一起且位于氣囊本體1的小頭端。氣囊本體1的兩側分別設有朝向人體上臂的第一側板5和朝向人體軀干的第二側板6,第二側板6上設有能與圍在人體軀干上的體側支持腰圍7相連的連接結構。氣孔設置在氣囊本體1的小頭端,且在氣孔上連接有充氣管8,充氣管8上連接有充放氣球囊9。充放氣球囊9上設置有充氣及放氣閥門旋鈕,充放氣球囊9代替常規支具的握力球,通過患者自我控制充放氣球囊9來達到手部功能鍛煉,以此促進術后前臂靜脈回流,達到減輕腫脹效果。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氣囊本體1、腔室3、骨架4、第一側板5、第二側板6、體側支持腰圍7、充氣管8、充放氣球囊9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