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骨科牽引裝置。
背景技術:
對于小腿骨折或其他下肢病患的患者,由于下肢移動困難,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利于下肢的康復,且易造成關節僵硬、肌肉痙攣,甚至皮膚壞死,臨床上常通過牽引裝置來幫助患者下肢的康復。現有牽引裝置的固定帶角度不能調整,無法適應不同的患者,其牽引的力度患者不能自行控制,常常達不到最佳狀態,從而會增加患者的痛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種骨科牽引裝置。
所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方案實現的:一種骨科牽引裝置,包括床體,所述床體的一端設有立板,所述立板的頂端通過轉軸與一號滑塊鉸接,還包括橫梁,所述橫梁的下表面設有滑槽,還包括二號滑塊,所述一號滑塊與二號滑塊均鑲嵌在滑槽內,所述立板的外側壁上設有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內的一端縱向設有軸桿,所述軸桿上套有軸管,所述軸管的邊部設有支臂,所述支臂與橫梁下表面的端頭相對應的位置均設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內設有絲桿,所述絲桿的底端設有圓形把手,所述二號滑塊的底端設有滑輪,所述滑輪上設有牽引繩,所述牽引繩的一端與固定帶連接,所述牽引繩的另一端與手搖絞盤相連接,所述立板的高度為1.2米,其寬度為1米。
所述立板的內側壁上和床體的邊部設有多個固定環。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通過手搖絞盤自行調節固定帶的高度,有利于患腿的練習,根據腿部的長度通過二號滑塊的滑動來調整固定帶的位置,便于不同的患者使用,通過轉軸將橫梁與立板合并,節省空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矩形凹槽與立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其中,1-床體,2-立板,3-轉軸,4-一號滑塊,5-橫梁,6-滑槽,7-二號滑塊,8-矩形凹槽,9-軸桿,10-軸管,11-支臂,12-螺紋孔,13-絲桿,14-有圓形把手,15-滑輪,16-牽引繩,17-固定帶,18-手搖絞盤,19-固定環。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闡述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
一種骨科牽引裝置,包括床體1,所述床體1的一端設有立板2,所述立板2的頂端通過轉軸3與一號滑塊4鉸接,還包括橫梁5,所述橫梁5的下表面設有滑槽6,還包括二號滑塊7,所述一號滑塊4與二號滑塊7均鑲嵌在滑槽6內,所述立板2的外側壁上設有矩形凹槽8,所述矩形凹槽8內的一端縱向設有軸桿9,所述軸桿9上套有軸管10,所述軸管10的邊部設有支臂11,所述支臂11與橫梁5下表面的端頭相對應的位置均設有螺紋孔12,所述螺紋孔12內設有絲桿13,所述絲桿13的底端設有圓形把手14,所述二號滑塊7的底端設有滑輪15,所述滑輪15上設有牽引繩16,所述牽引繩16的一端與固定帶17連接,所述牽引繩16的另一端與手搖絞盤18相連接,所述立板2的高度為1.2米,其寬度為1米。所述立板2的內側壁上和床體1的邊部設有多個固定環19。
軸桿9的兩端與矩形凹槽8固定連接,軸管10可轉動的套在軸桿9上,支臂11的一端與軸管10固定連接,手搖絞盤18固定設置在床體1的邊部,牽引繩16設置在固定環19內。
使用時,通過軸管10在軸桿9上轉動,將支臂11在矩形凹槽8內移出,將絲桿13擰在螺紋孔12內,使橫梁5與支臂11固定,此時橫梁5為水平設置,患者躺在床體1上,根據患者腿部的長度,通過二號滑塊7在滑槽6內的滑動,調節好固定帶17的位置,將患腿設置在固定帶17內,用手搖動手搖絞盤18,牽引繩16將固定帶17向上吊起。
用后,擰下絲桿13,將支臂11合并到矩形凹槽8內,通過滑槽6在滑塊4上滑動,使橫梁5移動,待二號滑塊7與一號滑塊4貼合后,通過轉軸3使橫梁5與立板2的外側壁貼合。
本實施方式只是對本專利的示范性說明而并不限定它的保護范圍,本領域人員還可以對其進行局部改變,只要沒有超出本專利的精神實質,都視為對本專利的等同替換,都在本專利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