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包裹型浮移墊。
背景技術:
在醫療資源緊缺的今天,病人在術后或病中需要換洗或轉換床鋪時,需要大量醫護人員參與病人的抬舉轉移,這項工作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一旦各組人員配合不佳,還容易給病人帶來痛苦乃至傷害。由于病人的轉移工作是醫院經常發生的醫務勞動,因此,改革呼聲也最為迫切,如何快捷方便且安全的轉運病人,是解決醫療資源合理分配的重要環節。申請人經過長期研發,設計出了本裝置,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包裹型浮移墊,能夠便捷安全的轉移病患,省時省力;此外,本裝置的充氣墊體外部套裝外罩體,能夠有效保護充氣墊體的同時,方便清潔和更換,延長充氣墊體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包裹型浮移墊,包括充氣墊體,充氣墊體上設置一個以上的充氣口,充氣口連接氣源,在充氣墊體的背面設置出氣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外罩體,外罩體套裝在充氣墊體外部;在外罩體的上設置網孔狀結構,所述網孔狀結構與充氣墊體的出氣孔位置相對應;在外罩體上粘合或縫合縱向和/或橫向的加強布帶,所述加強布帶連接拉繩。
優選的,所述加強布帶與拉繩為一體式連接設計。
優選的,在外罩體上設置充氣孔,所述充氣孔與充氣墊體的充氣口位置相對應。
優選的,所述外罩體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為防滲透薄膜,下表面為網孔狀結構。
優選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周邊通過充氣漲緊連接件連接在一起;所述充氣漲緊連接件包括橫截面呈螺旋形的金屬邊條,上、下表面的周邊重合并螺旋卷入金屬邊條中,在金屬邊條的中部設置充氣膨脹氣囊,所述充氣膨脹氣囊連接氣源;當通過氣源給充氣膨脹氣囊充氣時,充氣膨脹氣囊膨大漲緊金屬邊條,同時令金屬邊條將內部的上、下表面的周邊連接部擠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在充氣墊體下方設置出氣孔,令病人躺在充氣墊體上進行轉移的過程中,充氣墊體和下方支撐物之間形成空氣對流層,有效降低了摩擦系數,在轉運普通體格病人時,只需一到兩名醫護人員即可獨立完成操作,便捷省力。在充氣墊體外部套裝外罩體,每轉運一個病人,即更換一套外罩體,不但避免病患之間的交叉感染,又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令本技術易于在業內推廣普及。外罩體的上表面接觸病患,設計為防滲透薄膜,能防止血污滲透污染充氣墊體;外罩體的下表面設計為網孔狀結構,能夠方便充氣墊體的的出氣孔出氣。此外,將加強布帶和拉繩設置在外罩體上,不但更加方便拖拽施力,不易損傷充氣墊體,結實耐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外罩體的上表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外罩體的下表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充氣漲緊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充氣墊體;2、上表面;3、加強布帶;4、拉繩;5、充氣口;6.氣源;7、下表面;8、金屬邊條;9、充氣膨脹氣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充氣墊體和外罩體,充氣墊體上設置充氣口,充氣口連接氣源,在充氣墊體的背面設置出氣孔,外罩體套裝在充氣墊體外部。在外罩體上設置充氣孔,所述充氣孔與充氣墊體的充氣口位置相對應。
如圖2和3所示,所述外罩體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為防滲透薄膜,下表面為通氣網面;在外罩體上粘合或縫合縱向和/或橫向的加強布帶,所述加強布帶連接拉繩。所述加強布帶與拉繩為一體式連接設計。
如圖4所示,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周邊通過充氣漲緊連接件連接在一起;所述充氣漲緊連接件包括橫截面呈螺旋形的金屬邊條,上、下表面的周邊重合并螺旋卷入金屬邊條中,在金屬邊條的中部設置充氣膨脹氣囊,所述充氣膨脹氣囊連接氣源;當通過氣源給充氣膨脹氣囊充氣時,充氣膨脹氣囊膨大漲緊金屬邊條,同時令金屬邊條將內部的上、下表面的周邊連接部擠緊。充氣漲緊連接件的設置令上、下表面的拆裝連接更加方便,如果外罩體只是上表面受到污染,或者下表面被劃傷破損,只需通過本連接件將充氣膨脹氣囊泄氣,即可將上、下表面的周邊抽出,完成分離作業。更換好新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后,再利用本連接件重新連接固定在一起即可。本裝置進一步節約了醫療資源,并且方便使用。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由于在充氣墊體下方設置出氣孔,令病人躺在充氣墊體上進行轉移的過程中,充氣墊體和下方支撐物之間形成空氣對流層,有效降低了摩擦系數,在轉運普通體格病人時,只需一到兩名醫護人員即可獨立完成操作,便捷省力。在充氣墊體外部套裝外罩體,每轉運一個病人,即更換一套外罩體,不但避免病患之間的交叉感染,又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令本技術易于在業內推廣普及。外罩體的上表面接觸病患,設計為防滲透薄膜,能防止血污滲透污染充氣墊體;外罩體的下表面為通氣網面,能夠方便充氣墊體的的出氣孔出氣。此外,將加強布帶和拉繩設置在外罩體上,不但方便拖拽施力,不易損傷充氣墊體,更加結實耐用。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實施方式僅是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符合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的前提下,任何等同或相似的替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