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保健器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
背景技術:
人體腰背脊柱有督脈貫穿正中,督脈有總督一身陽經的作用,十二正經中的手、足三陽經脈均會于督脈,故稱“陽脈之海”。腰為腎之府,是人體軀干的樞紐,對全身的負重、運動平衡等均起到很大的作用。人體除了躺下休息以外,無論站立,坐下,上半身的重量(體重的60%)通常都會作用在腰椎上。將這個經常受到壓迫的腰椎松弛下來,是恢復腰部健康的秘訣。
針對腰脊疾患,除手術治療外,其他的緩解手段包括每天采用抱膝坐姿2-3分鐘,自然拉伸脊背,使脊椎關節以及肌肉韌帶等得到放松,此外,還有內服藥物、物理按摩及拔火罐等方式。抱膝坐姿、物理按摩及拔火罐的方式存在見效慢、不易堅持等缺點,手術及內服藥物則有伴生的痛苦,且具有費用高以及副作用大等缺點。
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種安全易用的器械裝置,幫助使用者有效緩解腰脊疾患。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腰脊疾患治療手段費用高、副作用大的缺點以及緩解手段見效慢、不易堅持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安全易用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通過讓使用者的腰椎松弛下來的同時強化腰部肌群,消除腰部疾患,恢復使用者腰部健康。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包括外框架及對稱設置的兩個腋肋圍護組件,所述外框架包括底座和固定于所述底座的多個立柱,每一所述腋肋圍護組件包括腋肋圍護墊板、活動連桿及彎管,所述腋肋圍護墊板的兩側分別連接有活動連桿,所述活動連桿包括第一連接桿及夾持桿,所述第一連接桿一端活動連接于所述立柱,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腋肋圍護墊板,所述夾持桿設于所述第一連接桿之間,所述彎管一端與所述夾持桿連接,另一端與另一個所述腋肋圍護組件的彎管相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活動連桿還包括與所述第一連接桿平行間隔設置的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一端活動連接于所述立柱,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腋肋圍護墊板。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腋肋圍護組件還包括扶手桿,所述扶手桿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連接桿連接,并位于所述第二連接桿遠離所述腋肋圍護墊板的一端。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立柱包括間隔設置的二前立柱和二后立柱,所述腋肋圍護墊板位于所述前立柱和后立柱之間。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分設于所述前立柱與所述后立柱間的第一橫桿、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二方管及底板,二所述方管平行間隔設置,所述底板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方管。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外框架還包括加強結構,所述加強結構包括分別固定于所述前立柱與所述后立柱之間的第二橫桿及加強固定管,所述第二橫桿與所述第一橫桿平行且間隔設于其上方,所述加強固定管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橫桿,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板。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加強結構還包括加強桿,所述加強桿設于二所述后立柱之間,且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上方和所述活動連桿下方。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還包括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固定于所述底座的支柱和插銷,所述支柱包括沿與所述立柱平行的方向開設的滑槽和與所述插銷對應設置的通孔,所述插銷設于所述通孔,二者配合限制所述彎管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移。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一較佳實施例中,二所述所述腋肋圍護組件的彎管的連接處對應設于所述支柱的滑槽且能沿所述滑槽在豎直方向上上下移動。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設計合理,所述活動連桿包括第一連接桿及夾持桿,所述第一連接桿一端活動連接于所述立柱,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腋肋圍護墊板,所述夾持桿設于所述第一連接桿之間,所述彎管一端與所述夾持桿連接,另一端與另一個所述腋肋圍護墊板的彎管相連接,且可上下移動。使用者在坐下過程中將手臂放置于所述腋肋圍護墊板外側時,受人體重量下壓,所述活動連桿帶動二所述腋肋圍護墊板相向運動,壓住人體腋下第一對肋骨和第七對肋骨之間部位,隨著所述腋肋圍護墊板對人體上部固定使不下落,而腰臀部則繼續下降,此時,腰部平時受到的上體下壓的重量,下肢傳來的壓力,全部消失,令脊骨完全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腰椎及腰椎周圍的肌肉、肌腱也得到放松,每次使用3~5分鐘,可立即緩解腰部不適,堅持一段時間可令腰脊病患得到有效改善。
二、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利用人體自身體重量對人體脊骨、腰椎及其周圍肌肉、肌腱進行拉伸、放松,以達到舒緩改善脊骨、腰椎受壓而致的脊柱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挫傷、扭傷所引起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粘連和肌肉痙攣等癥狀,并通過使用本裝置時進行特定動作鍛煉,強化腰部肌群,進而消除腰部疾患。
三、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可應用于日常工作生活場所或醫學療養機構,使用簡單,使用者可以自行或在他人幫助下使用,有效緩解腰脊疾患,并漸至消除癥狀,對于未發現有腰脊疾患的人群,則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四、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在不需要健身時可插上所述插銷作為普通座椅使用,而在需要健身時,撥除所述插銷,作為健腰器材使用,具有兩種功能,有利于資源的綜合利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一較佳實施例在使用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在非使用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及圖2,其中,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一較佳實施例在使用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在非使用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包括外框架110、腋肋圍護組件130、靠背150及固定裝置170。
所述外框架110包括立柱111、底座113及加強結構115,所述立柱111固定于所述底座113,所述加強結構115用于起穩定所述立柱111的作用,使所述外框架110更穩固,使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能承受更大重量的使用者。
所述立柱111包括二前立柱1111及二后立柱1113,二所述前立柱1111分設于左右兩側,二所述后立柱1113分設于左右兩側,二所述前立柱1111和二所述后立柱1113圍成一矩形結構。所述后立柱1113高于所述前立柱1111,方便設置靠背150。
所述底座113包括第一橫桿1131、方管1133及底板1135。所述第一橫桿1131的數量為兩根,分別連接設于左側的前立柱1111和后立柱1113以及設于右側的前立柱1111和后立柱1113。所述方管1133的數量為兩根,平行且間隔設置,所述方管1133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橫桿1131。所述底板1135設于所述方管1133的中部,兩端分別連接所述方管1133。
所述加強結構115包括第二橫桿1151、加強固定管1153及加強桿1155。所述第二橫桿1151的數量為兩根,分別與所述第一橫桿1131平行設置,且間隔設于所述第一橫桿1131的上方,即所述第二橫桿1151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前立柱1111和所述后立柱1113,左側的前立柱1111和后立柱1113之間設有一第二橫桿1151,右側的前立柱1111和后立柱1113之間設有另一第二橫桿1151。所述加強固定管1153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橫桿1151,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板1135。所述加強桿1155設于二所述后立柱1113之間且位于所述第二橫桿1151上方,起加強支撐穩固所述立柱111的作用。
所述腋肋圍護組件130數量為兩個,對稱設置,每一所述腋肋圍護組件130包括腋肋圍護墊板131、活動連桿133、彎管135及扶手桿137。
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位于所述前立柱1111和后立柱1113之間。二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相對平行間隔設置,在所述活動連桿133的帶動下可以沿與所述方管1133平行的方向相向移動,壓住人體腋下第一對肋骨和第七對肋骨之間部位,固定住人體上部使不下落。
每一所述腋肋圍護組件130的所述活動連桿133的數量為兩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活動連桿133的數量為四個,即每個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兩側均連接有所述活動連桿133。所述活動連桿133包括第一連接桿1331、夾持桿1333及第二連接桿1335。所述第一連接桿1331和所述第二連接桿1335結構相同,平行且間隔設置,一端與所述立柱111活動連接,其活動連接方式可以為鉸接,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側面,該側面指沿與所述第一橫桿1131平行的方向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的側面。所述夾持桿1333沿與所述第一橫桿1131平行的方向設置,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1331。
兩個所述腋肋圍護組件130的所述彎管135相互連接,另一端分別與所述夾持桿1333連接。更進一步地,所述彎管135與所述夾持桿1333的連接端位于所述夾持桿1333的中部。當然,兩個所述腋肋圍護組件130的所述彎管135可以為一體化結構。
所述扶手桿137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二連接桿1335,并位于所述第二連接桿1335遠離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的一端。所述扶手桿137呈U字形結構,其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連接桿1335連接,其主體部位與所述第一橫桿1131平行。使用者在坐下和站起時,可將手握住所述扶手柱137的主體部位,方便使用。
所述靠背150設于二所述后立柱1113之間,且位于二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一側。當人被二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夾持時,所述靠背150用于對人的后背起支撐作用。同時,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也可以不設置靠背150,并不會影響使用者的使用。當然,使用者也可以自己設置靠背,如將兩端具收容空間的靠背套設于二所述后立柱1113頂端。
所述固定裝置170包括固定于所述底板1135的支柱171及插銷173。沿所述立柱111設置方向,所述支柱171開設有滑槽,二所述彎管135的連接處設于所述滑槽內,且可沿所述滑槽在豎直方向上上下移動。當使用者將手臂內側放在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外側時,所述彎管135的連接處沿所述滑槽向下移動,與所述彎管135連接的活動連桿133則帶動二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相向運動,夾緊使用者身體上部。所述支柱171還包括與插銷173對應設置的收容孔1711,所述收容孔1711沿與所述第一橫桿1131平行的方向開設,且與所述插銷173的大小對應,所述插銷173設于所述收容孔1711可限制所述彎管135在豎直方向上移動,此時,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可作為普通座椅使用。因此,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在不需要健身時可插上所述插銷173作為普通座椅使用,而在需要健身時,撥除所述插銷173,作為健腰器材使用,具有兩種功能,有利于資源的綜合利用。
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的使用方式如下:使用者坐下過程中將手放置于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外側,受人體重量下壓,所述活動連桿133帶動所述在二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相向運動,壓住并固定人體腋下第一對到第七對肋骨之間部位,此時所述彎管135沿所述滑槽自上向下移動。隨著使用者上部被二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固定不下落時,而腰臀部則繼續下降,此時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對使用者上部形成抱持狀態。腰部平時受到的上體下壓的重量及下肢傳來的壓力,全部消失,令脊骨完全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腰椎及腰椎周圍的肌肉及肌腱也得到完全放松。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設計合理,所述活動連桿133包括第一連接桿1331及夾持桿1333,所述第一連接桿1331一端活動連接于所述立柱111,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所述夾持桿1333設于連接同一個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的第一連接桿1331之間,所述彎管135與所述夾持桿1333連接,所述彎管135可上下移動。使用者在坐下過程中將手臂放置于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外側時,受人體重量下壓,所述活動連桿133帶動兩個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相向運動,壓住人體腋下第一對肋骨和第七對肋骨之間部位,隨著所述腋肋圍護墊板131對人體上部固定使不下落,而腰臀部則繼續下降,此時,腰部平時受到的上體下壓的重量,下肢傳來的壓力,全部消失,令脊骨完全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腰椎及腰椎周圍的肌肉、肌腱也得到放松,每次使用3~5分鐘,可立即緩解腰部不適,堅持一段時間可令腰脊病患得到有效改善。
二、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利用人體自身體重量對人體脊骨、腰椎及其周圍肌肉、肌腱進行拉伸、放松,以達到舒緩改善脊骨、腰椎受壓而致的脊柱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挫傷、扭傷所引起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粘連和肌肉痙攣等癥狀,并通過使用本裝置時進行特定動作鍛煉,強化腰部肌群,進而消除腰部疾患。
三、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可應用于日常工作生活場所或醫學療養機構,使用簡單,使用者可以自行或在他人幫助下使用,有效緩解腰脊疾患,并漸至消除癥狀,對于未發現有腰脊疾患的人群,則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四、所述自體牽引式健腰裝置100在不需要健身時可插上所述插銷173作為普通座椅使用,而在需要健身時,撥除所述插銷173,作為健腰器材使用,具有兩種功能,有利于資源的綜合利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