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內鏡縫合連體雙內鏡夾。
背景技術:
隨著內鏡微創技術發展,一些內鏡技術,比如內鏡下粘膜剝離術及內鏡下全層切除術,被廣泛開展。與此同時,與手術相關的并發癥,比如消化道穿孔也隨之增多,另外,一些內鏡技術本身需要主動形成消化道粘膜的穿孔或者缺損。在臨床上,對這些穿孔及粘膜缺損進行修補至關重要。目前,主要使用的內鏡修補方法有,內鏡夾,尼龍繩聯合內鏡夾荷包縫合及內鏡縫合裝置(OTSC)。OTSC費用昂貴,操作較復雜,需要前期的培訓才能使用。內鏡夾使用簡單且費用較便宜,但是,對于較大的穿孔或者粘膜缺損難以發揮修補作用。因此,一個“內鏡縫合連體雙內鏡夾”被設計,該設計旨在通過內鏡夾能簡單快捷地對大的消化道穿孔或者粘膜缺損進行修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內鏡縫合連體雙內鏡夾,通過內鏡夾能簡單快捷地對大的消化道穿孔或者粘膜缺損進行修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內鏡縫合連體雙內鏡夾,該裝置包括:手柄、推管、外套管、內鉤、金屬內鏡夾;手柄的遠端與推管的近端固定連接并且內部相通;外套管緊緊包繞在推管上且在一定推拉力下能沿著推管移動;內鉤安裝在手柄和推管內部,其與推管內壁緊密貼合且能夠在推管內移動并可被推出或者拉入推管內,內鉤的近端與手柄上的內鉤控制環固定連接,由內鉤控制環來控制內鉤在推管內的移動;金屬內鏡夾包括卡樁、套帶及金屬夾片;套帶近端鉤合在內鉤上,遠端依次穿過卡樁內部及鑲嵌于卡樁內壁的金屬夾片后固定在卡樁上;內鉤、套帶及金屬夾片是雙側設計,通過內鉤收緊套帶能依次閉合兩側金屬夾片。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推管近側段(靠手柄側)為膨出卡板部分,外套管的近側段可套住推管的膨出卡板部分,其形態彼此貼合;該結構特點,使得在旋轉外套管時可以帶動推管一起旋轉,以調整內鏡夾的位置;所述外套管的外徑小于內鏡活檢孔道的內徑2.8mm或者3.2mm(目前,治療內鏡活檢孔道尺寸大部分為2.8mm或者3.2mm)。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卡樁為硬質圓筒,其外徑與推管的外徑一致;卡樁內有擋板分隔,擋板的遠側段鑲嵌固定在卡樁內側壁,擋板的近側段為稍窄于遠側段且可朝壓力方向側彎且可回彈的自由部,自由部上設有平行排列的卡齒,自由部的卡齒方向斜向近端(靠推管一側);所述套帶為兩條,兩條套帶穿過擋板的兩側;內鉤為兩個,兩個內鉤由中隔板隔開并與兩條套帶一一對應,內鉤的最遠端是呈直角的鉤子。
作為本發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套帶的近端是能鉤在內鉤上及用于牽拉的線圈結構,其遠端固定在卡樁上;所述套帶的近側段和遠側段均為表面光滑、柔韌的金屬細絲結構,中間段為有一定硬度的卡帶,卡帶位于卡樁的內部;所述卡帶設有平行排列的卡齒,卡帶的卡齒方向斜向遠端并且在套帶被牽拉時能卡在擋板的卡齒上。
作為本發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所卡帶為1/2弧形圓柱體結構,卡帶的弧形面一側朝向卡樁內壁,非弧形面一側朝向擋板,卡帶上的卡齒上下平行排列并且鑲嵌在非弧形面上,卡齒方向斜向遠端(背離推管一側);與該卡帶配套的卡樁內部的擋板的自由部為整體式結構,自由部的卡齒設于自由部的二側面上,所述兩條套帶的卡帶部分分別穿過擋板兩側的通道,并且每條卡帶的卡齒能與擋板自由部上的卡齒咬合而固定。
作為本發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卡帶為1/4弧形圓柱體結構,卡帶的弧形面一側朝向卡樁內壁,非弧形面一側朝向擋板,卡帶上的卡齒上下平行排列并且鑲嵌在非弧形面上;與該卡帶配套的卡樁內部的擋板的自由部為從中間縱行分開的分體式結構,自由部的卡齒設于兩個分體式結構的同一側面,所述兩條套帶的卡帶均穿過卡樁內擋板設有卡齒的一側,并且每條卡帶的卡齒能與擋板自由部上的卡齒咬合而固定。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金屬夾片包括兩外側的金屬夾片和中間的金屬夾片,所述金屬夾片的近側段(靠卡樁一側)均鑲嵌在卡樁內壁,其遠側段位于卡樁外部,該兩外側的金屬夾片的近側段與遠側段在相連接處呈一鈍角并且呈外展張開狀態,能受壓合攏而內收于外套管內,亦能在被伸出外套管后回彈到張開狀態;所述兩外側的金屬夾片上各設有一個細而短的管子,中間的金屬夾片的兩側面各設有一個細而短的管子,管子均靠近卡樁一側;每個外側的金屬夾片上的管子與中間金屬夾片上的一側管子相對并且穿過一條套帶的遠側段。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內鏡縫合連體雙內鏡夾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過雙內鉤、雙套帶及雙金屬夾片設計,可以先后收緊金屬內鏡夾的兩個外側的金屬夾片,實現先將一側金屬夾片與中間夾片閉合,再將另一側金屬夾片與中間夾片閉合。這種先后夾閉的設計,可以在夾閉創面的一側粘膜后,再行夾閉另一側粘膜,可用于縫合較大的創面或者縫合困難的粘膜缺損創面。
(2)通過金屬內鏡夾的卡樁內部擋板上的卡齒與套帶的卡帶上的卡齒咬合,能收緊套帶以牢固地閉合內鏡夾,而不易松脫。
(3)通過將金屬內鏡夾的中間金屬夾片長度縮短,可以同時收緊雙套帶,將兩外側的金屬夾片一次性閉合,可用于縫合較小的粘膜缺損創面。
(4)通過推管近側段膨出卡板部分設計,外套管近側段能套住推管的卡板。通過此處旋轉外套管時,能帶動推管一起旋轉,以調整金屬內鏡夾的位置。
通過以下的描述并結合附圖,本發明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于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例。
附圖說明
圖1為內鏡縫合連體雙內鏡夾整體示意圖。
圖2為手柄的結構圖。
圖3為推管的正面圖。
圖4為推管的斜視圖。
圖5為外套管的結構圖。
圖6為外套管套于推管卡板部分的俯視圖。
圖7為推管,中隔板,內鉤及套帶線圈部的結構及內部相互位置關系圖。
圖8為金屬內鏡夾卡樁(型號一)的示意圖。
圖9為金屬內鏡夾套帶(型號一,與“一型卡樁”匹配)的示意圖。
圖10為金屬內鏡夾卡樁(型號二)的示意圖。
圖11為圖10的俯視圖。
圖12為金屬內鏡夾二型套帶的卡帶及二型卡樁的俯視圖。
圖13為金屬內鏡夾套帶(型號二,與“二型卡樁”匹配)的示意圖。
圖14為金屬內鏡夾二型套帶的卡帶與二型卡樁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15為金屬內鏡夾的外側金屬夾片的立體示意圖一。
圖16為金屬內鏡夾的外側金屬夾片的側面示意圖。
圖17為金屬內鏡夾的外側金屬夾片的立體示意圖二。
圖18為金屬內鏡夾的中間金屬夾片(A型金屬夾片)的立體圖。
圖19為金屬內鏡夾的中間金屬夾片(A型金屬夾片)的側面圖。
圖20為金屬內鏡夾的中間金屬夾片(A型金屬夾片)的正面圖。
圖21為金屬內鏡夾的中間金屬夾片(A型金屬夾片)的俯視圖。
圖22為金屬內鏡夾的卡樁與金屬夾片(A型中間金屬夾片)的整體示意圖。
圖23為金屬內鏡夾的中間金屬夾片(B型金屬夾片)的立體圖。
圖24為金屬內鏡夾的中間金屬夾片(B型金屬夾片)的側面圖。
圖25為金屬內鏡夾的中間金屬夾片(B型金屬夾片)的正面圖。
圖26為金屬內鏡夾的中間金屬夾片(B型金屬夾片)的俯視圖。
圖27為金屬內鏡夾的卡樁與金屬夾片(B型中間金屬夾片)的整體示意圖。
圖28為金屬內鏡夾的套帶的遠側段穿過中間金屬夾片及外側金屬夾片上的細管的示意圖。
圖29為一型卡樁及一型套帶卡帶部分的初始狀態平面圖。
圖30在圖29所示初始狀態下,左側套帶拉升,卡樁內擋板被側壓向右側的示意圖。
圖31在圖30所示狀態下,在套帶被牽拉到位后,擋板回彈而卡齒相互咬合的示意圖。
圖32在圖31所示狀態下,右側套帶拉升,擋板被側壓向左側的示意圖。
圖33在圖32所示狀態下,在套帶被牽拉到位后,擋板回彈而卡齒相互咬合的示意圖。
圖34為二型卡樁及二型套帶卡帶部分的初始狀態平面圖。
圖35在圖34所示狀態下,一條套帶拉升,將該側擋板側壓的示意圖。
圖36在圖35所示狀態下,在套帶被牽拉到位后,擋板回彈而卡齒相互咬合的示意圖。
圖37為內鏡縫合連體雙內鏡夾初始狀態示意圖(推管及金屬內鏡夾內收于外套管內)。
圖38為連體雙內鏡夾縫合創面前準備示意圖(金屬內鏡夾從外套管內被伸出,外側的金屬夾片回彈至原始外展張開狀態)。
圖39為通過一側內鉤牽拉一側套帶以閉合該側內鏡夾的示意圖。
圖40為通過另一側內鉤牽拉另一側套帶以閉合該側內鏡夾的示意圖。
圖41在雙側內鏡夾片閉合后,金屬內鏡夾被釋放示意圖。
圖42為將內收于外套管內的金屬內鏡夾伸出外套管外,使其呈外展張開的初始狀態示意圖(縫合粘膜缺損的實例圖)。
圖43為用一側金屬內鏡夾夾住一側創緣的示意圖(縫合粘膜缺損的實例圖)。
圖44為牽拉已夾住的創緣靠近另一側創緣的示意圖(縫合粘膜缺損的實例圖)。
圖45為用另一側金屬內鏡夾夾住對側創緣的示意圖(縫合粘膜缺損的實例圖)。
圖46為在雙側創緣被夾閉后,釋放金屬內鏡夾的示意圖(縫合粘膜缺損的實例圖)。
主要圖片標注說明如下,手柄1,外套管2,推管3,內鉤4,金屬內鏡夾7,套帶5,卡樁6,套環11,內鉤控制環12,第一中隔板13,外套管膨大部分21,第二中隔板31,推管近側段的卡板32,套帶近側段細繩部分51a,套帶遠側段細繩部分51b,套帶中間的硬質卡帶52,套帶線圈結構53,硬質卡帶的卡帶齒54,卡樁內部方形擋板61,擋板上的硬質卡齒62,外側金屬夾片71,外側金屬夾片上的細管71a,中間金屬夾片72,中間金屬夾片的細管72a。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
請參考圖1-46,所述的內鏡縫合連體雙內鏡夾包括手柄1、外套管2、推管3、兩個內鉤4、金屬內鏡夾的兩條套帶5、金屬內鏡夾的卡樁6和金屬內鏡夾7的外側金屬夾片71、中間金屬夾片72。
如圖2,所述手柄1的近端設有起固定作用的套環11,手柄1外壁上安裝有兩個用于控制內鉤4的內鉤控制環12,手柄1內部設有用于隔離兩個內鉤4的第一中隔板13。所述手柄1遠側端與推管3近端連接固定。兩個內鉤4的末端分別與手柄1的內鉤控制環12連接固定。內鉤控制環12與手柄1內壁有一定摩擦力,在一定的外力下,可使位于推管3內部的內鉤4前后移動。
如圖3、圖4和圖7,所述推管3為圓柱形,可為金屬材質,有韌性;推管3近端連接固定于手柄1的遠端;推管3的近側段有一膨出的卡板32,該卡板32可卡于外套管2近側段(靠手柄側)的膨大部分21,起到固定作用。推管3的內部設有第二中隔板31,該第二中隔板31將推管3分為兩個通道。該第二中隔板31為硬質材料,厚度薄;該第二中隔板31鑲嵌固定于推管3內部,起到固定及分隔兩個內鉤4的作用。
如圖5-6,所述外套管2近側段為膨大部分21,可套住推管3上的膨出的卡板32,為較硬質的材料。通過外套管2近側段膨大部分21旋轉外套管2,可以帶動推管3旋轉,從而調整內鏡夾的位置;外套管2遠側段為較硬質的材料,緊緊包繞該連體雙內鏡夾的卡樁6;外套管2其余部分材質有韌性,便于貼合鏡身的旋轉及彎曲;外套管2的內徑以緊緊包繞推管3及金屬內鏡夾為宜,在一定的推拉力下,可以沿推管前后移動。所述外套管2的外徑小于2.8mm或者小于3.2mm,因為,目前的常用治療內鏡的活檢孔道為兩種2.8mm或者3.2mm。
如圖7,所述內鉤4為金屬材質,遠端為平角的鉤子。內鉤4遠端與推管3緊密貼合,可以移動,因此,在內鉤4遠端鉤住套帶5線圈結構53后,拉入推管3內,套帶5不會脫離;在內鉤伸出推管3后,套帶5脫離,從而釋放金屬內鏡夾。
如圖8-9,金屬內鏡夾7的卡樁6有卡樁型一和卡樁型二兩個型號。一型卡樁的卡樁6為圓筒形,硬質材料,外徑與推管3的外徑一致;一型卡樁的卡樁6內部設有方形擋板61,位于卡樁6中間,為硬質材料,其遠側部分鑲嵌固定于卡樁6內側壁,其近側部分稍窄,未固定于卡樁6內側壁,在一定側壓力下,可以朝壓力方向側彎,為自由部。在側壓力撤除后,擋板能回彈恢復初始狀態;方形擋板61的近側部分即自由部兩側設有硬質卡齒62,硬質卡齒62上下平行排列,硬質卡齒62方向斜向上方即近端(靠推管一側);一型卡樁的卡樁6內部的方形擋板61兩側分別可以穿過一條一型套帶5。
如圖9,套帶5有套帶型一和套帶型二兩個型號。一型套帶配套用于一型卡樁。一型套帶的套帶5包括近側段細繩部分51a、遠側段細繩部分51b及中間部的硬質卡帶52;細繩部分51可以選擇金屬絲為材料,表面光滑,柔韌,一定外力牽拉下不易斷裂,其近側端為線圈結構53(為細繩部分的內鉤端),用于固定于內鉤4前端的平角鉤子上,其另一遠側端(為細繩部分的卡樁固定端)與卡樁6遠側端的外部連接固定;靠近卡樁6遠側段的細繩部分51b,依次貫穿金屬內鏡夾7的金屬夾片的外側金屬夾片71及中間金屬夾片72上的兩個細管,如圖8所示;一型套帶5中間部分為一段硬質卡帶52,類似1/2弧形圓柱結構,弧形面一側朝向卡樁6內壁,并與卡樁6內壁間存在很小的間隙,非弧形面一側朝向擋板61,非弧形面鑲有上下平行排列的卡帶齒54,卡帶齒54的方向斜向下方。該硬質卡帶52位于卡樁6內部,牽拉使其可以朝著卡樁6的硬質卡齒62方向單向移動;在內鉤4鉤住套帶5的線圈結構53牽拉時,硬質卡帶52的卡帶齒54卡于擋板61的硬質卡齒62內,從而收緊并固定閉合的金屬內鏡夾7。套帶5僅能朝著牽拉方向單向移動,從而能收緊金屬內鏡夾7而不松脫。
如圖10-14,二型卡樁的卡樁6為圓筒形,且為硬質材料,外徑與推管3的外徑一致;二型卡樁6內部設有方形擋板61,方形擋板61位于卡樁6中間稍偏一側,也為硬質材料,其遠側部分鑲嵌固定于卡樁6內壁;方形擋板61近側部分稍窄,未固定于卡樁6內壁,在一定側壓力下,可以朝壓力方向側彎,為自由部。在側壓力撤除后,擋板能回彈恢復初始狀態;方形擋板61自由部從中間縱行分開,各自獨立,均有上下平行排列的硬質卡齒62,硬質卡齒62的方向斜向上方即近端;二型卡樁6內部的方形擋板61的硬質卡齒62一側可以穿過兩條二型套帶5。
如圖13-14,二型套帶的套帶5配套用于二型卡樁。二型套帶的套帶5包括近側段細繩部分51a、遠側段細繩部分51b及中間部的硬質卡帶52;細繩部分51可以選擇金屬絲為材料,表面光滑,柔韌,一定外力牽拉下不易斷裂,其近側端為線圈結構53(為細繩部分的內鉤端),用于固定于內鉤4前端的平角鉤子上,其另一遠側端(為細繩部分的卡樁固定端)與卡樁6遠側端的外部連接固定;靠近卡樁6遠側段的細繩部分51b,依次貫穿金屬內鏡夾7的金屬夾片的外側金屬夾片71及中間金屬夾片72上的兩個細管,如圖8所示;二型套帶5中間部分為一段硬質卡帶52,類似1/4弧形圓柱結構,弧形面一側朝向卡樁6內壁,非弧形面一側朝向擋板61,非弧形面鑲有上下平行排列的卡帶齒54,卡帶齒54的方向斜向下方。該硬質卡帶52位于卡樁6內部,牽拉使其可以朝著卡樁6內部的硬質卡齒62方向單向移動;在內鉤4鉤住套帶5的線圈結構53牽拉時,硬質卡帶52的卡帶齒54卡于擋板61的硬質卡齒62內,從而收緊并固定閉合的金屬內鏡夾的金屬夾片7。套帶5僅能朝著牽拉方向單向移動,從而能收緊金屬夾片7而不松脫。需要注明的是,二型卡樁內部的硬質卡帶52被牽拉到卡樁6的頂端,該硬質卡帶52仍有一部分與其旁邊另一硬質卡帶52重疊,如圖14所示。這種二型卡樁內部并排的套帶硬質卡帶重疊設計,有利于硬質卡帶52的彼此固定。
如圖15-28,金屬內鏡夾7的外側金屬夾片71、中間金屬夾片72與金屬內鏡夾7的卡樁6為一體結構,外側金屬夾片71、中間金屬夾片72分別鑲嵌于卡樁6壁內及擋板內。金屬夾片共三片金屬夾片,兩外側各一片金屬夾片,為外側金屬夾片71,中間一片金屬夾片,為中間金屬夾片72;兩外側的金屬夾片,如圖15所示,其前端呈直角。該外側金屬夾片分為嵌入卡樁6內壁部分及伸出卡樁6外部分,該兩部分相連接處呈一鈍角,呈外展張開狀態;外側金屬夾片71靠卡樁側鑲有一個細管71a,以穿過套帶5的細繩遠側段部分51b,如圖28所示;兩外側的金屬夾片有一定彈性,初始為外展張開狀態,能被壓縮合攏且能恢復原始張開狀態;中間金屬夾片72位于中間,一部分鑲嵌于卡樁6的方形擋板61內,另一部分位于卡樁6外部。該中間金屬夾片72兩側各有一個細管72a,以穿過套帶5的細繩遠側部分51b,如圖28所示。中間夾片72有兩個型號:位于卡樁6外部的部分,其長度較長的中間金屬夾片72為A型,其長度較短的中間金屬夾片72為B型。A型的中間金屬夾片72的內鏡夾僅能先后依次夾閉兩側的金屬夾片,可用于縫合較大的創面或者縫合困難的粘膜缺損創面(如圖22所示),而B型的中間金屬夾片72的內鏡夾僅能一次性同時夾閉兩側的金屬夾片,可用于縫合較小的粘膜缺損創面(如圖27所示)。需要注明的是,在金屬內鏡夾7設有細管71a及細管72a的位置,金屬夾片有一定硬度,受牽拉力時不易變形。
如圖29-33,一型卡樁及一型套帶的使用原理:1.原始狀態:兩條套帶5的硬質卡帶52均位于卡樁6內腔的遠側部分(靠近外側金屬夾片71、中間金屬夾片72的一側),兩條硬質卡帶52分別位于方形擋板61一側。硬質卡帶52上的部分卡帶齒54與方形擋板61的硬質卡齒62咬合,起到固定套帶的作用;2.牽拉一側套帶5:在向上牽拉時,硬質卡帶52擠壓方形擋板61自由部,使方形擋板61自由部稍側彎,硬質卡帶52向上單向移動,與方形擋板61自由部的硬質卡齒62牢牢卡住而固定;方形擋板61有一定彈性,在硬質卡帶52的卡帶齒54與方形擋板61的硬質卡齒62咬合固定后,方形擋板61的側彎能復原;3.牽拉另一側套帶5:原理同上;4.在向上牽拉兩側的套帶5后,兩條套帶5的硬質卡帶52分別與方形擋板61自由部的兩側硬質卡齒62咬合固定,從而牢牢地收緊閉合的金屬內鏡夾的外側金屬夾片71、中間金屬夾片72,使金屬夾片閉合后不易脫落。
如圖34-36,二型卡樁及二型套帶的使用原理:1.原始狀態:兩條套帶5的硬質卡帶52部分均位于卡樁6內腔的遠側部分(靠近外側金屬夾片71、中間金屬夾片72的一側),均位于方形擋板61同一側。硬質卡帶52上的部分卡齒54與方形擋板61自由部的卡齒62咬合,起到固定套帶5的作用;2.牽拉一側套帶5:在向上牽拉時,硬質卡帶52擠壓方形擋板61,使方形擋板61稍側彎,硬質卡帶52向上單向移動,與方形擋板61的硬質卡齒62咬合而固定。該側硬質卡帶52被牽拉到位時,其仍有一小部分與其側旁的硬質卡帶52重疊,起到硬質卡帶52彼此固定的作用;3.牽拉其側旁的套帶5:原理同上;4.在向上牽拉兩條套帶5后,兩條套帶5的硬質卡帶52均與方形擋板61的卡齒咬合固定,從而牢牢地收緊閉合的金屬內鏡夾的外側金屬夾片71、中間金屬夾片72,使金屬夾片閉合后不易脫落。
如圖37-41,內鏡縫合連體雙內鏡夾工作原理,以“卡樁型一及套帶型一”組合的連體雙內鏡夾作為說明。注明:“卡樁型二及套帶型二”組合的連體雙內鏡夾操作原理一樣。連體雙內鏡夾初始狀態:雙側內鉤4鉤住兩條套帶5的線圈結構53,將線圈結構53拉入推管3內,呈自然外展張開的外側金屬夾片71被內收入外套管2內,外側金屬夾片71呈合攏閉合狀態;2.縫合前準備:向手柄側拉動外套管2,使金屬內鏡夾7的外側金屬夾片71、中間金屬夾片72露出外套管2外,外側金屬夾片71自動回彈,恢復到原始自然外展張開狀態;3.牽拉一側套帶5:通過手柄1一側的內鉤控制環12,拉動內鉤4鉤拉套帶線圈結構53,以牽拉一側套帶5,從而收緊相應一側的貫穿外側金屬夾片71的細管771a、中間金屬夾片72的細管72a的套帶5細繩遠側部分51b,將一側的外側金屬夾片71緊緊閉合。注明:卡樁6內部的硬質卡帶52上的卡齒54向上單向移動與卡樁6內部的方形擋板61上的硬質卡齒62咬合,這保證了金屬內鏡夾7閉合的牢固性;4.牽拉另一側套帶5:原理同3;5.金屬內鏡夾7脫鉤而被釋放:通過手柄1的內鉤控制環12將內鉤4推出推管3內,從而釋放套帶5的線圈結構53,金屬內鏡夾7脫離。
如圖42-46,內鏡縫合連體雙內鏡夾操作實例,縫合粘膜缺損創面。1.連體雙內鏡夾伸出內鏡活檢孔道后,使金屬內鏡夾的外側金屬夾片71、中間金屬夾片72露出外套管2,使外側金屬夾片71呈自然原始外展張開狀態;2.選擇創面一側粘膜的一處位置,通過收緊該側的套帶5,閉合一側外側金屬夾片71,從而鉗夾固定住創面的一側粘膜;3.通過內鏡吸氣,并牽拉一側已夾住的粘膜靠近創面的另一側粘膜,然后,通過收緊該側的套帶5,閉合該側外側金屬夾片71,從而鉗夾固定該側粘膜;4.雙側的外側金屬夾片71完全閉合后,釋放金屬內鏡夾7;5.換用另一個連體雙內鏡夾裝置,重復上面的操作,直到縫合創面。
以上結合最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實施例,而應當涵蓋各種根據本發明的本質進行的修改、等效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