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組合物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痔瘡的清熱運濕藥方。
背景技術:
痔瘡,泛指肛門部的各種疾病。《醫學綱目》:“凡人九竅有小肉者皆曰痔。”按生長部位分為內痔、外痔、內外痔三種,多因平素濕熱內積、過食辛辣厚味、久坐久立、大便秘結、久瀉久痢等,使體內生熱化燥、濕熱留滯、濁氣瘀血下注肛門而致,內治以“疏風涼血,清熱潤燥”為主,也可外治。
“痔”的病名最早見于西周時的《山海經》中:“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說明痔瘡是血管及經脈的病變,其形成與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感受濕熱等有關。它最早闡述了痔的病因病機,奠定了對痔認識的理論基礎。后世歷代醫家對痔瘡的病因病機不斷發展和完善,《神農本草經》中有五痔病名,如腸痔、疽痔、瘡痔、瘺痔、脫肛等,首載治痔瘺藥物21種。清代《外科大成》和《醫宗金鑒》中,對痔瘡的病因病機和辨證施治的論述更為詳細而系統,并分痔為二十四種。《馬氏痔瘺科七十二種》分痔七十二種,對痔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并提出了裂肛痔。他們認為痔瘡的形成與人體臟腑虛弱有關,再加上外受風濕,內蘊熱毒,以致氣血下墜,集結于肛門所致;又因飲食不節,燥熱內生,下迫大腸,以及久坐、負重等。因此,中醫治療痔瘡,即針對引起該病的風、熱、濕、燥等原因采取清熱涼血、利濕解毒、益氣活血等針對性措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清泄濕熱,升清運濕的治療痔瘡的清熱運濕藥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痔瘡的清熱運濕藥方,其特征在于:該藥方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
黃芩8-15份,白術8-15份,山藥12-20份,生地黃12-20份,槐角8-15份,甘草4.8-9份。
所述藥方還包括續斷8-15份。
所述藥方還包括連翹7.2-13.5份。
所述藥方還包括牛膝8-15份,白茅根8-15份。
所述藥方還包括赤芍9份
所述藥方還包括女貞子12份、阿膠9份
本發明藥方中的黃芩清泄濕熱為君,而濕來自脾胃,配以白術、山藥健脾運濕為臣,輔以生地黃、槐角清熱涼血散瘀,甘草清熱解毒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清泄濕熱、升清運濕之功效。由于組方符合病機,多能數劑而腫痛減輕,下墜消失。以便血為主者,則按便血或血痔論治,仍以此方加減論治。
加入斷續的作用:傳統醫學認為續斷能補肝腎,續筋骨,調血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續斷有止血鎮痛作用。
加入連翹的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治瘡癤,止痛。
加入牛膝和白茅根的作用:牛膝活血祛瘀;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加入赤芍的作用:清熱涼血,散熱止痛。
加入女貞子、阿膠的作用:女貞子補益肝腎,養陰氣,涼血;阿膠止血。
功能主治:清泄濕熱,升清運濕,臨床上用于治療濕熱蘊結腸道之痔瘡腫痛、下墜難受、大便不利或熱傷血絡之便血證。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服,分二次服,兩周一個療程。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配伍合理、符合病機,清泄濕熱,升清運濕,多能數劑而腫痛減輕,下墜消失。
2、藥效學、藥理學實驗數據: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腫脹消失,無便血;顯效:腫脹痛減輕,便血間隔拉長;有效:仍有腫脹,便血減少;無效:仍腫脹痛,便血無減。
3、臨床實驗數據:
1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100例,對照組60例。治療組100例中,痊愈62例(75%),顯效30例(30%),有效6例(6%),無效2例(2%),愈顯率為92%,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60例中,痊愈19例(31.7%),顯效16例(26,7%),有效13例(21.6%),無效12例(20%),愈顯率為58.4%,總有效率為8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清熱運濕藥方包括:黃芩8g,白術8g,山藥12g,生地黃12g,槐角8g,甘草4.8g。
本發明中各個原料藥均可從普通藥店購買到,藥源豐富,價格適宜,其規格符合國家醫藥標準。
實施例2
清熱運濕藥方包括:黃芩10g,白術10g,山藥15g,生地黃15g,槐角10g,甘草6g。
實施例3
清熱運濕藥方包括:黃芩15g,白術15g,山藥20g,生地黃20g,槐角15g,甘草9g。
實施例4
在實施例1、實施例2和實施例3所含原料的基礎上,加入牛膝和白茅根。清熱運濕藥方包括:黃芩10g,白術10g,山藥15g,生地黃15g,槐角10g,甘草6g,牛膝10g、白茅根10g。
實施例5
在實施例1、實施例2和實施例3所含原料的基礎上,加入斷續。清熱運濕藥方包括:黃芩12g,白術10g,山藥18g,生地黃16g,槐角12g,甘草8g,續斷12g。
實施例6
在實施例5所含原料的基礎上,加入連翹。清熱運濕藥方包括:黃芩10g,白術10g,山藥15g,生地黃15g,槐角10g,甘草6g,續斷10g,連翹9g。
實施例7
本發明清熱運濕藥方包括:黃芩9g,白術10g,山藥14g,生地黃15g,槐角10g,續斷9g,甘草6g,連翹8g。
實施例8
黃芩9g,白術10g,山藥14g,生地黃15g,槐角10g,甘草6g,赤芍9g
實施例9
黃芩9g,白術10g,山藥14g,生地黃15g,槐角10g,甘草6g,女貞子12g、阿膠9g
本發明有關門診治療情況如下:
1、黨某,女,48歲,2013年12月22日診。患者10月做婦科肌瘤手術后,誘發內痔加重,經省某院及某肛腸醫院靜脈輸藥、中西藥內服、中藥熏洗等法治療,不但無效,且日益加重。現證:自覺肛門周圍腫脹疼痛,時時肛周下墜,有欲登廁感,但登廁無排便,虛坐片刻而起,大便日一行,不暢,但便后疼痛更甚,久久不能緩解,行走受限,痛苦之情難以言表。詢其食納尚可,診其脈左關弦緩,稍細,右寸弦緩,余脈沉弦,舌正白苔。證屬濕熱下注之內痔,治以加連翹的清熱運濕藥方(如實施例6)以清解郁熱。守方服至九劑,自覺基本正常,時而便后肛周微痛不適,仍以原方三劑善后,囑飲食清淡,戒辛辣厚味。
2、周某,男,60歲,患者反復性大便下血數年,量多,每次下血達月余,不治自愈。數十日后又發作,余無所苦,唯覺乏力。此次下血已連續二月多,量多,色暗或鮮紅,現又伴尿頻、尿痛。診其脈弦緩,舌淡白苔。證屬濕熱蘊久、熱傷血絡而便血,又因病久,熱邪下移膀胱,氣化不利而尿頻尿痛。法宜清泄濕熱,佐以通淋,方用本發明不含續斷(因熱邪下移膀胱,續斷有助熱之弊,故去之)含有牛膝和白茅根的清熱運濕藥方(如實施例4)。連服五劑,便血減少大半,小便正常,原方五劑善后。
3、魏某,男,22歲,大便下血量多,有時挾雜于糞便中,有時便后下血甚多,時愈時發,發作時服抗菌素等藥無效。此次發作已達三月之久,每次便后下血,或挾雜于糞便中,左下腹陣陣疼痛,脈弦有力,證屬濕熱蘊結腸道,久而傷及血絡之便血證,方用本發明加赤芍9g(如實施例8),三劑血止,繼三劑善后。
4、王某,男,25歲,8月1日初診,患者肛周腫脹,便血,色紅,頻繁發作,便后偶疼痛,某院診斷為痔瘡。患者一般無痛脹,若大聲歌唱或呼叫,或食辛辣,病情加重。診其脈弦滑,舌正紅中厚白苔。方用本發明之清熱運濕方加女貞子12g、阿膠9g(實施例9)。8月5日復診,脈弦緩,腫消血止。
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