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退熱貼,尤其是涉一種退熱貼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發燒既體溫高于正常值,正常人體溫在一個狹小范圍內有所波動,如口溫波動在36.0~37℃之間,以凌晨0~4時最低,下午5~7時最高,差異在正負1℃左右。口腔溫度在37.3℃以上,直腸內溫度在37.6℃以上,腋窩溫度37.2以上即稱為發熱。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原因引起的發熱,尤其是外感發熱,及時進行物理降溫是首先采用的措施。物理降溫就是使用酒精在患者背部、面部、腹部、腋窩處擦浴。然而采用酒精降溫只是起到單一降溫退熱作用,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病因。
退熱貼劑作為一種新型給藥劑型,其具有使用方便,療效迅速的特點。它可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藥物在胃腸道的降解,從而使得藥物的吸收不受胃腸道因素的影響,同時可維持較恒定的有效血藥濃度,降低不良反應,使用方便可隨時中斷給藥,物理降溫具有降溫快速且持久的特點,克服了注射液給藥痛苦、不方便的不足。
中國專利申請CN1895311公開了一種親水性凝膠透皮貼片及其制備方法,其凝膠層由以下重量百分比計的組分組成:柴胡揮發油1~20%、親水性凝膠2.5~10%、交聯劑0~1%、保濕劑20~40%、表面活性劑0~5%、填充劑0~0.1%、黏合劑1~3%、促滲劑1~12%和溶劑40~74%。該親水性凝膠透皮貼片具有無刺激性、無過敏性、無剝落反應,片載藥量遠高于注射給藥量,且無任何毒、副作用發生的優點,但是該發明選用柴胡揮發油作為產生解熱作用的主要成分,柴胡揮發油一般采用傳統的水蒸氣蒸餾的方式,餾出液靜置分層后,分離油層所得,其中的芳香飽和水溶液,含有大量的揮發油成分,但水量大,無法分離,故最終棄去,造成原料浪費;另外,柴胡揮發油本身易氧化變質,不易儲存,穩定性差,往往導致制備的柴胡透皮貼片退熱藥效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退熱貼,解決了現有退熱貼退熱效果差的問題,達到了高效、快速、無毒副作用的效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退熱貼,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中藥浸膏150-200份、填充料80-100份、基質原料30-50份、表面滲透劑10-30份;所述中藥浸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附子13-15份,肉桂10-12份,葛根12-15份,車前草12-14份,小薊10-13份,大薊10-13份,黃柏10-12份,蟬蛻8-10份,辛夷8-10份,艾葉8-10份,冰片6-8份,羚羊角粉6-8份,藿香4-6份,遠志3-5份,浮萍3-5份和魚腥草3-5份。
優選的,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中藥浸膏180-190份、填充料85-95份、基質原料30-50份、表面滲透劑15-25份;所述中藥浸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附子14份,肉桂11份,葛根13份,車前草13份,小薊12份,大薊11份,黃柏11份,蟬蛻9份,辛夷9份,艾葉9份,冰片7份,羚羊角粉7份,藿香5份,遠志4份,浮萍4份和魚腥草4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退熱貼,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滲透劑為檸檬酸。
優選的,所述填充料包括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所述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的重量比為1:1-3:0.3-5。
優選的,所述基質原料為海藻酸鈉。
一種退熱貼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中藥浸膏的制備:將所述中藥組分除雜、清洗、粉碎,提取有效成分,濃縮得浸膏;所述浸膏的密度為1.5-2.0克/毫升;
2)基質的制備:將天然海藻酸鈉加入其重量份數3-5倍水中,攪拌,初步形成基質;
3)基質的處理:向初步形成的基質中加入填充料,混合均勻后加熱至65-75℃;
4)將表面活性劑、步驟1所得的中藥浸膏加入步驟3)處理過的基質中,加熱至50-60℃;并進行充分的攪拌,攪拌時間為20-40分鐘,然后冷卻至室溫;
5)然后將步驟4)獲得的產品均勻的涂抹在聚氨酯膜中部,并將形狀大小與聚氨酯膜相匹配的隔離紙膠合其上,既得。
優選的,步驟)所述中藥有效組份的提取方法為,向步驟1)所得中藥粉末中加入2-4倍藥材總重量的水,浸泡30-60分鐘后,微波提取2-4小時,過濾,得到濾液和濾渣,備用;將所述濾渣加入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2-3小時;收集濾液和回流液。
優選的,所述微波提取的功率為2000-3000MHz。
本發明中的藥物:
陽熱氣盛而導致氣機郁結,病變過程中,陽氣易衰,依“熱因熱用”之法則,可運用辛溫、甘溫、辛熱藥物以通陽解表,
附子肉桂二藥均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長于回陽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緩,長于暖下焦而溫腎陽,并引火歸元以攝無根之火,行氣通滯,相須為用則溫腎助陽,引火歸元,溫經散寒共為君藥。
葛根,發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渴;蟬蛻,發散風熱,透疹止癢,浮萍,葛葛根發表解肌,透疹,升陽止瀉,生津止渴蟬蛻,發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熄風止痙,浮萍辛,寒,發汗解表,透疹止癢,利水消腫,三藥相互搭配透在表在上之熱邪,同時浮萍又有利尿之功又可導熱下行從小便處,同時浮萍得葛根蟬蛻之助透熱力更強,葛根蟬蛻得浮萍之助發表解肌作用更顯對因熱邪導致的肌肉酸痛效果更顯,并且三種藥物互相搭配,可協助君藥調理一身之陽氣為臣藥;
小薊,涼血止血,解毒消癰與大薊配伍同用,涼血止血,散瘀消癰作用相互加強,二者搭配車前草,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可以使熱邪從小便出,并且對體溫過高導致的熱毒有奇效,黃柏走下焦搜下焦之熱邪和車前草配伍,走而不守可使熱邪迅速排出體外,同時由于四味藥都為寒性,可以糾正附子肉桂過熱之弊;魚腥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水通淋可以協助車前子、小薊清熱解毒,利尿排毒;
辛夷,通鼻竅,藿香,芳香化濕,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消腫,遠志,安神益智,祛痰開竅,四藥相互搭配對因大熱導致的神昏效果顯著,并且因為遠志的加入可以安神,使大熱后降溫導致的身疲作用尤佳;
羚羊角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可單用解熱,在本發明中可以加強清熱藥的,清熱效果,使體溫迅速降低,并且可以息風止痙,平肝潛陽,可以迅速緩解因高熱導致的痙攣,共為佐藥;
本發明中藥物: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回陽救逆,用于亡陽證,補火助陽,補火,就是補命門之火,命門之火就是人體的元陽、腎陽。散寒止痛,即能溫中,又能溫經。
肉桂,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補火助陽,通過補命門之火,用于溫助全身陽氣,也用于陽虛諸證,散寒止痛,包括溫中,與附子比,附子還表現出袪風濕,故風濕痹證常用,肉桂既能散沉寒,又能通血脈。
艾葉,性味歸經:苦、辛,溫。歸肝、脾、腎經。功效: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腹中冷痛,經行腹痛。
葛根,性味歸經:甘、辛,涼。歸肺、胃經。功效:發表解肌,透疹,升陽止瀉,生津止渴。主治:用于外感發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濕熱瀉痢,脾虛泄瀉,熱病煩渴,消渴證。
蟬蛻,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肝經。功效:發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熄風止痙。主治:用于外感風熱,溫病初起,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目翳,小兒夜啼,破傷風。
浮萍,性味歸經:辛,寒。歸肺、膀胱經。功效:發汗解表,透疹止癢,利水消腫。主治:用于風熱表證,疹透不暢,水腫,小便不利。
車前草,功效: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主治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淋濁帶下,水腫,黃疸,瀉痢,熱咳嗽,肝熱目赤,咽痛乳蛾,衄血,尿血,癰腫瘡毒。
小薊,性味歸經:苦、甘,涼。歸心、肝經。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消癰。與大薊配伍同用。小薊兼有利尿作用,以治尿血、血淋尤宜。2.散瘀解毒,用于熱毒癰腫。其散瘀消癰之功效略遜大薊。
大薊,性味歸經:甘、苦,涼。歸心、肝經。大薊功效:涼血止血,散瘀消癰。大薊主治:用于血熱吐衄,尿血、崩漏,瘡癰腫毒。
黃柏,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主治: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毒瘡瘍,濕疹,陰虛發熱。
辛夷,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胃經。功效:散風寒,通鼻竅。主治:用于感冒鼻塞、鼻淵頭痛。
冰片,苦、辛,微寒。歸心、肝、脾、肺經。中藥冰片的功效開竅醒神,清熱消腫,止痛。
羚羊角粉,性味歸經:咸,寒。歸肝、心經。功效:息風止痙,平肝潛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魚腥草,性味歸經:辛,微寒。歸肺經。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水通淋。主治:用于肺癰胸癰,肺熱咳嗽,熱毒瘡瘍,濕熱淋證。
藿香,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功效:化濕,解表,止嘔。芳香化濕。它藥性微溫,所以不管偏寒偏熱,都適合,溫不熱,燥不烈。
遠志,性味歸經:苦、辛,微溫。入心、肺、腎經。功效:安神益智,祛痰開竅,消癰腫。主治:用于驚悸失眠,多夢健忘,神昏癲癇,咳嗽痰多,癰疽腫毒。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以獨特的立方原理提供了一種退熱貼,有別于傳統解熱退燒用大量寒涼藥物,本發明從溫升陽,引火歸元立論,輔助解熱透疹藥,解毒利尿藥,開竅醒神藥,使在內的熱邪可以歸元在表之熱邪可以透出,并且可以迅速緩解因高熱導致的各種兼癥,同時藥物寒熱搭配可以使藥物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祛除過寒過熱之弊、起效快,療效好,且用藥安全無毒副作用。同時為了增加作用效果,縮短起效時間,減小對皮膚的刺激性作用,增加了填充料、基質原料和表面滲透劑。
2.本發明還提供了該退熱貼的制備方法:結合各中藥組分的特性和臨床實驗經驗,采用傳統中藥浸泡提取方法和現代提取工藝相結合,有效的引入了微波提取,乙醇回流提取工藝,藥物有效成分提取率高,藥物有效成分殘留低,為良好的藥效提供了基本的保證。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退熱貼,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中藥浸膏150份、填充料80份、海藻酸鈉30份、檸檬酸10份;所述中藥浸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附子13份,肉桂10份,葛根12份,車前草12份,小薊10份,大薊10份,黃柏10份,蟬蛻8份,辛夷8份,艾葉8份,冰片6份,羚羊角粉6份,藿香4份,遠志3份,浮萍3份和魚腥草3份;所述填充料包括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所述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的重量比為1:1:0.3。
其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中藥浸膏的制備:將所述中藥組分除雜、清洗、粉碎,提取有效成分,濃縮得浸膏;所述浸膏的密度為1.5克/毫升;所述中藥有效組份的提取方法為,向步驟1)所得中藥粉末中加入2倍藥材總重量的水,浸泡30分鐘后,微波提取2小時,過濾,得到濾液和濾渣,備用;將所述濾渣加入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2小時;收集濾液和回流液;所述微波提取的功率為2000MHz;
2)基質的制備:將天然海藻酸鈉加入其重量份數3倍水中,攪拌,初步形成基質;
3)基質的處理:向初步形成的基質中加入填充料,混合均勻后加熱至65-75℃;
4)將表面活性劑、步驟1所得的中藥浸膏加入步驟3)處理過的基質中,加熱至50-60℃;并進行充分的攪拌,攪拌時間為20分鐘,然后冷卻至室溫;
5)然后將步驟4)所得產品均勻的涂抹在聚氨酯膜中部,并將形狀大小與聚氨酯膜相匹配的隔離紙膠合其上,既得。
實施例2
一種退熱貼,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中藥浸膏200份、填充料100份、海藻酸鈉50份、檸檬酸30份;所述中藥浸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附子15份,肉桂12份,葛根15份,車前草14份,小薊13份,大薊13份,黃柏12份,蟬蛻10份,辛夷10份,艾葉10份,冰片8份,羚羊角粉8份,藿香6份,遠志5份,浮萍5份和魚腥草5份;所述填充料包括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所述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的重量比為1:3:5。
其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中藥浸膏的制備:將所述中藥組分除雜、清洗、粉碎,提取有效成分,濃縮得浸膏;所述浸膏的密度為2.0克/毫升;所述中藥有效組份的提取方法為,向步驟1)所得中藥粉末中加入4倍藥材總重量的水,浸泡60分鐘后,微波提取4小時,過濾,得到濾液和濾渣,備用;將所述濾渣加入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3小時;收集濾液和回流液;所述微波提取的功率為3000MHz;
2)基質的制備:將天然海藻酸鈉加入其重量份數5倍水中,攪拌,初步形成基質;
3)基質的處理:向初步形成的基質中加入填充料,混合均勻后加熱至75℃;
4)將表面活性劑、步驟1所得的中藥浸膏加入步驟3)處理過的基質中,加熱至60℃;并進行充分的攪拌,攪拌時間為40分鐘,然后冷卻至室溫;
5)然后將步驟4)所得的產品均勻的涂抹在聚氨酯膜中部,并將形狀大小與聚氨酯膜相匹配的隔離紙膠合其上,既得。
實施例3
一種退熱貼,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中藥浸膏185份、填充料90份、海藻酸鈉40份、檸檬酸20份;所述中藥浸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附子14份,肉桂11份,葛根13份,車前草13份,小薊12份,大薊11份,黃柏11份,蟬蛻9份,辛夷9份,艾葉9份,冰片7份,羚羊角粉7份,藿香5份,遠志4份,浮萍4份和魚腥草4份;所述填充料包括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所述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的重量比為1:2:3。
其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中藥浸膏的制備:將所述中藥組分除雜、清洗、粉碎,提取有效成分,濃縮得浸膏;所述浸膏的密度為1.7克/毫升;所述中藥有效組份的提取方法為,向步驟1)所得中藥粉末中加入3倍藥材總重量的水,浸泡40分鐘后,微波提取3小時,過濾,得到濾液和濾渣,備用;將所述濾渣加入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2.5小時;收集濾液和回流液;所述微波提取的功率為2500MHz;
2)基質的制備:將天然海藻酸鈉加入其重量份數4倍水中,攪拌,初步形成基質;
3)基質的處理:向初步形成的基質中加入填充料,混合均勻后加熱至70℃;
4)將表面活性劑、步驟1所得的中藥浸膏加入步驟3)處理過的基質中,加熱至55℃;并進行充分的攪拌,攪拌時間為30分鐘,然后冷卻至室溫;
5)然后將步驟4)所得的產品均勻的涂抹在聚氨酯膜中部,并將形狀大小與聚氨酯膜相匹配的隔離紙膠合其上,既得。
實施例4
一種退熱貼,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中藥浸膏155份、填充料85份、海藻酸鈉35份、檸檬酸15份;所述中藥浸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附子135份,肉桂105份,葛根12份,車前草12份,小薊11份,大薊11份,黃柏11份,蟬蛻9份,辛夷8份,艾葉8份,冰片6份,羚羊角粉6份,藿香4份,遠志3份,浮萍3份和魚腥草5份;所述填充料包括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所述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的重量比為1:3:0.3。
其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中藥浸膏的制備:將所述中藥組分除雜、清洗、粉碎,提取有效成分,濃縮得浸膏;所述浸膏的密度為1.6克/毫升;所述中藥有效組份的提取方法為,向步驟1)所得中藥粉末中加入2倍藥材總重量的水,浸泡35分鐘后,微波提取2小時,過濾,得到濾液和濾渣,備用;將所述濾渣加入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3小時;收集濾液和回流液;所述微波提取的功率為2000MHz;
2)基質的制備:將天然海藻酸鈉加入其重量份數5倍水中,攪拌,初步形成基質;
3)基質的處理:向初步形成的基質中加入填充料,混合均勻后加熱至67℃;
4)將表面活性劑、步驟1所得的中藥浸膏加入步驟3)處理過的基質中,加熱至55℃;并進行充分的攪拌,攪拌時間為25分鐘,然后冷卻至室溫;
5)然后將步驟4)所得的產品均勻的涂抹在聚氨酯膜中部,并將形狀大小與聚氨酯膜相匹配的隔離紙膠合其上,既得。
實施例5
一種退熱貼,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中藥浸膏165份、填充料90份、海藻酸鈉38份、檸檬酸18份;所述中藥浸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附子14份,肉桂12份,葛根13份,車前草12份,小薊11份,大薊12份,黃柏11份,蟬蛻10份,辛夷9份,艾葉89份,冰片9份,羚羊角粉6份,藿香6份,遠志5份,浮萍5份和魚腥草3份;所述填充料包括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所述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的重量比為1:1.5:2。
其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中藥浸膏的制備:將所述中藥組分除雜、清洗、粉碎,提取有效成分,濃縮得浸膏;所述浸膏的密度為1.7克/毫升;所述中藥有效組份的提取方法為,向步驟1)所得中藥粉末中加入2.5倍藥材總重量的水,浸泡45分鐘后,微波提取3.5小時,過濾,得到濾液和濾渣,備用;將所述濾渣加入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3小時;收集濾液和回流液;所述微波提取的功率為3000MHz;
2)基質的制備:將天然海藻酸鈉加入其重量份數4.5倍水中,攪拌,初步形成基質;
3)基質的處理:向初步形成的基質中加入填充料,混合均勻后加熱至72℃;
4)將表面活性劑、步驟1所得的中藥浸膏加入步驟3)處理過的基質中,加熱至50-60℃;并進行充分的攪拌,攪拌時間為35分鐘,然后冷卻至室溫;
5)然后將步驟4)所得的產品均勻的涂抹在聚氨酯膜中部,并將形狀大小與聚氨酯膜相匹配的隔離紙膠合其上,既得。
實施例6
一種退熱貼,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中藥浸膏190份、填充料95份、海藻酸鈉45份、檸檬酸25份;所述中藥浸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附子15份,肉桂11份,葛根14份,車前草13份,小薊12份,大薊12份,黃柏11份,蟬蛻9份,辛夷8份,艾葉9份,冰片8份,羚羊角粉6份,藿香6份,遠志4份,浮萍3份和魚腥草5份;所述填充料包括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所述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的重量比為1:2.5:4。
其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中藥浸膏的制備:將所述中藥組分除雜、清洗、粉碎,提取有效成分,濃縮得浸膏;所述浸膏的密度為1.8克/毫升;所述中藥有效組份的提取方法為,向步驟1)所得中藥粉末中加入3倍藥材總重量的水,浸泡55分鐘后,微波提取4小時,過濾,得到濾液和濾渣,備用;將所述濾渣加入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3小時;收集濾液和回流液;所述微波提取的功率為3000MHz;
2)基質的制備:將天然海藻酸鈉加入其重量份數3.5倍水中,攪拌,初步形成基質;
3)基質的處理:向初步形成的基質中加入填充料,混合均勻后加熱至72℃;
4)將表面活性劑、步驟1所得的中藥浸膏加入步驟3)處理過的基質中,加熱至55℃;并進行充分的攪拌,攪拌時間為35分鐘,然后冷卻至室溫;
5)然后將步驟4)所得的產品均勻的涂抹在聚氨酯膜中部,并將形狀大小與聚氨酯膜相匹配的隔離紙膠合其上,既得。
實施例6
一種退熱貼,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中藥浸膏190份、填充料95份、海藻酸鈉45份、檸檬酸25份;所述中藥浸膏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附子15份,肉桂12份,葛根14份,車前草13份,小薊12份,大薊12份,黃柏11份,蟬蛻9份,辛夷9份,艾葉8份,冰片7份,羚羊角粉8份,藿香6份,遠志5份,浮萍4份和魚腥草5份;所述填充料包括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所述滑石粉、甘油和聚丙烯酸鈉的重量比為1:2.5:3.5。
其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中藥浸膏的制備:將所述中藥組分除雜、清洗、粉碎,提取有效成分,濃縮得浸膏;所述浸膏的密度為1.9克/毫升;所述中藥有效組份的提取方法為,向步驟1)所得中藥粉末中加入4倍藥材總重量的水,浸泡55分鐘后,微波提取3小時,過濾,得到濾液和濾渣,備用;將所述濾渣加入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2.2小時;收集濾液和回流液;所述微波提取的功率為2800MHz;
2)基質的制備:將天然海藻酸鈉加入其重量份數3.5倍水中,攪拌,初步形成基質;
3)基質的處理:向初步形成的基質中加入填充料,混合均勻后加熱至65℃;
4)將表面活性劑、步驟1所得的中藥浸膏加入步驟3)處理過的基質中,加熱至55℃;并進行充分的攪拌,攪拌時間為25分鐘,然后冷卻至室溫;
5)然后將步驟4)所得的產品均勻的涂抹在聚氨酯膜中部,并將形狀大小與聚氨酯膜相匹配的隔離紙膠合其上,既得。
臨床實驗部分
對比例1,對比例1與實施例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去除肉桂。
對比例2:對比例2與實施例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將肉桂以等量的附子替代。
對比例3:對比例3與實施例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去除滲透劑檸檬酸。
臨床和藥效研究
選擇220名有發熱癥狀的患者,年齡1-75歲,隨機分為實驗組1-6、對照組、對比例1組、對比例2組和對比例3組,每組20人。實驗組1-6依次飲用本發明實施例1-6所得產品,對照組服用專利申請CN1895311實施例1所得,對比例1、2、3為依次使用本發明對比例1、2、3所得退熱貼的療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每三個小時一貼。其結果如表1所示,痊愈:使用本品后,發熱癥狀消失,飲食等恢復正常;有效:使用本品后,發熱癥狀減輕或部分消失;無效:使用本品后,發熱癥狀無變化。
表1.藥效對比列表
從藥效對比列表可知,一:總體來講:本發明所有實驗組退熱貼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和對比組。二:對比實驗組1-6的療效可知,本發明實施例3所得退熱貼起效最快,療效最好,9小時內有效率為100%,痊愈率為95%。三:實驗組3和對照組療效相比,3小時內痊愈率高20%,有效率高10%,6小時內痊愈率高20%,有效率高10%,9小時內痊愈率高20%,有效率高10%。四:實驗組3和對比例1療效相比,3小時內痊愈率高30%,有效率高10%,6小時內痊愈率高30%,有效率高10%,9小時內痊愈率高20%,有效率高15%;實驗組3和對比例2療效相比,3小時內痊愈率高30%,有效率高15%,6小時內痊愈率高30%,有效率高10%,9小時內痊愈率高30%,有效率高10%;實驗組3和對比例3療效相比,3小時內痊愈率高20%,有效率高10%,6小時內痊愈率高30%,有效率相同,9小時內痊愈率高15%,有效率高5%。
由療效效果可知:本發明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高于對比組和實驗組,尤其是實驗組3,在第9小時不存在無效情況;對比實驗組3和對比例1、2組可知,肉桂被刪去或者被附子代替后,所得對比例1和2的退熱貼,對部分患者仍有療效,但總體有效率明顯降低,說明在退熱效果中,君藥的附子和肉桂的合理搭配是發揮療效的關鍵。對比實驗組3和對比例3的療效可知,去除滲透劑檸檬酸以后,對比例3的退熱貼的起效慢,總有效率下降,且在第9小時仍存在無效病例,說明滲透劑檸檬酸能夠有效促進藥物較快到達病患,發揮藥效,其原因為除去滲透劑檸檬酸會影響藥物分布的均勻性,分散性,因為退熱貼是通過滲透發揮療效的,所以,其狀態對療效也有較大影響。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