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復方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奶牛胎衣不下的中藥復方制劑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在奶牛養殖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奶牛的疾病防治也越來越被養殖戶們所重視。常見的奶牛疾病以產科病居多,具代表性的疾病為奶牛胎衣不下癥。其癥狀為,產后未見奶牛在正常時間內排出整個胎衣,惡露排出時間延長,內含腐敗的胎衣碎片,拱背、頻頻努責,腐敗產物吸收后出現全身中毒現象,體溫升高、食欲不振、胃腸機能減退、反芻減少或子宮內膜發炎等。病因主要有:1、產后子宮收縮無力,長期使用單一或品質很差的飼料原料,如玉米面、豆餅粉、麥麩、被老百姓稱為“老三樣”的這幾種物質會導致的日糧中礦物質、維生素缺乏與不足;2、干乳期運動量不足,光照時間短;3、奶牛營養不良、消瘦或過度飼喂精料使得機體過肥等均可導致產后子宮收縮無力;4、由子宮炎癥所引起的胎衣粘連:如霉菌感染、病毒侵入、子宮內膜炎等等,所引起胎盤及子宮內膜發炎繼而引起軟組織增生導致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發生粘連。
上述奶牛胎衣不下需要有效治療手段,現有技術中也包括一些中藥,但有些使用價格昂貴的中藥原料,有些因為療效不確切而中斷使用。本發明經過多年的研究,找到一種全新的中藥配方,開發出一種療效高、無毒副作用的中藥制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奶牛胎衣不下的中藥復方制劑,所述中藥復方由以下藥物作為原料藥制備而成:
1-30份黃芪、1-30份黨參、1-30份當歸、1-30份紅花、1-30份炙甘草、1-30份天花粉、1-30份赤石脂、1-30份雞血藤、1-30份三棱。優選的,本發明的中藥復方由以下藥物作為原料藥制備而成:
1份黃芪、1份黨參、1份當歸、1份紅花、1份炙甘草、1份天花粉、1份赤石脂、1份雞血藤、1份三棱。
本發明方中,黃芪為君藥,黨參臣藥,其余為佐藥,各組分的作用如下: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黨參:桔梗科黨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乳汁。黨參為中國常用的傳統補益藥,古代以山西上黨地區出產的黨參為上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黨參有增強免疫力、擴張血管、降壓、改善微循環、增強造血功能等作用。
當歸: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或“寸身”。支根稱“歸尾”或“歸腿”,全體稱“全歸”。全當歸既能補血,又可活血,統稱和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破血。
紅花:別名:紅藍花、刺紅花,菊科、紅花屬植物,干燥的管狀花,橙紅色,花管狹細,先端5裂,裂片狹線形,花藥黃色,聯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頭露出。具特異香氣,味微苦。以花片長、色鮮紅、質柔軟者為佳。主產河南、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有助于治經閉、痛經、惡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滯腹痛、胸脅刺痛、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療效。有活血化瘀,散濕去腫的功效。
炙甘草:炙甘草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炙甘草湯具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治療功效。
天花粉:天花粉為葫蘆科植物栝蔞的根,是一種中藥,為清熱瀉火類藥物,其具體功效是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排膿消腫。主治:治熱病口渴、消渴、黃疸、肺燥咳血、癰腫、痔痿。
赤石脂:硅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石族多水高嶺石,分布于福建、河南、江蘇、陜西、湖北、安徽、山西等地。具有澀腸,止血,生肌斂瘡之功效。常用于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外治瘡瘍久潰不斂,濕瘡膿水浸淫。
雞血藤:味苦微甘、性溫,歸肝、心、腎經;雞血藤色赤入血,質潤行散;具有活血舒筋,養血調經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手足麻木,肢體癱瘓,月經不調,經行不暢,痛經,經閉,白細胞減少癥。治療風濕所致的腰膝關節疼痛、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常與紅花桃仁、赤芍、地龍、黃芪、當歸、丹參等配伍。可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常與香附、益母草同用。
三棱:性辛、苦,平。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用于癥瘕痞塊,痛經,瘀血經閉,胸痹心痛,食積脹痛。
以上組成中,藥物重量是以生藥計算的,在生產時可按照相應比例增大或減少,如大規模生產可以以公斤為單位,或以噸為單位,小規模生產也可以以毫克為單位,重量可以增大或者減小,但各組成之間的生藥材重量配比的比例不變。
以上配比的比例是經過科學篩選得到的,對于特殊情況,如重癥或輕癥,肥胖或瘦小的,可以相應調整組成的量的配比,增加或減少不超過100%,藥效不變。
以上組成中的單味中藥,尤其是臣藥和佐藥,也可以被適當的具有相同藥性的中藥替換,替換后的中藥制劑其藥物作用不變。
本發明的中藥復方制劑,在制備成藥物制劑時,必要時可加入藥物可接受的載體,按照制劑學的常規技術制備。其中的中藥部分可以采用中藥原料藥制備得到,也可以通過共同提取中藥原料得到,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得到,如:通過粉碎、壓榨、煅燒、研磨、過篩、滲漉、萃取、水提、醇提、酯提、酮提、層析等方法得到中藥活性物質、這些中藥活性物質可以是浸膏形式的物質,可以是干浸膏也可以是流浸膏,根據制劑的不同需要決定制成不同的濃度。
本發明的藥物制劑形式,以單位劑量形式存在,所述單位劑量形式是指制劑的單位,如片劑的每片,膠囊的每粒膠囊,顆粒劑每袋等。
本發明的中藥制劑可以是任何可藥用的劑型,這些劑型包括:片劑、膠囊劑、顆粒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粉劑、注射劑、栓劑、噴霧劑、滴劑、貼劑。本發明的制劑,優選的是口服劑型,如:膠囊劑、片劑、口服液、顆粒劑、丸劑、散劑、丹劑、膏劑等。
本發明的中藥復方制劑,其口服給藥的制劑可含有常用的賦形劑,諸如粘合劑、填充劑、稀釋劑、壓片劑、潤滑劑、崩解劑、著色劑、調味劑和濕潤劑。適用的填充劑包括淀粉、蔗糖、纖維素、甘露糖醇、乳糖和其它類似的填充劑。適宜的崩解劑包括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淀粉衍生物,例如羥基乙酸淀粉鈉。適宜的潤滑劑包括,例如硬脂酸鎂。可通過混合,填充,壓片等常用的方法制備固體口服組合物。進行反復混合可使活性物質分布在整個使用大量填充劑的那些組合物中;常用的輔料成分包括:甘露醇、山梨醇、焦亞硫酸鈉、亞硫酸氫鈉、硫代硫酸鈉、鹽酸半胱氨酸、巰基乙酸、蛋氨酸、維生素C、EDTA二鈉、EDTA鈣鈉,一價堿金屬的碳酸鹽、醋酸鹽、磷酸鹽或其水溶液、鹽酸、醋酸、硫酸、磷酸、氨基酸、氯化鈉、氯化鉀、乳酸鈉、木糖醇、麥芽糖、葡萄糖、果糖、右旋糖苷、甘氨酸、淀粉、蔗糖、乳糖、甘露糖醇、硅衍生物、纖維素及其衍生物、藻酸鹽、明膠、聚乙烯吡咯烷酮、甘油、土溫80、瓊脂、碳酸鈣、碳酸氫鈣、表面活性劑、聚乙二醇、環糊精、β-環糊精、磷脂類材料、高嶺土、滑石粉、硬脂酸鈣、硬脂酸鎂等。
中藥復方制劑,其中中藥活性成分為0.1%-99.9%,賦形劑輔料為0.1%-和99.9%。
本發明的制劑在使用時根據況確定用法用量,可以每日服1-2次,每次按每公斤體重0.5-5g劑量。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本發明的中藥復方制劑的制備方法:
以上藥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煮液,濾過,靜置過夜、濾取上清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21-1.27(50℃)、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加入適量糊精,混勻,制成1000g,分裝即得。
以下通過實驗數據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試驗例1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治療奶牛胎衣不下的中藥復方,由中悅民安(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
1.2試驗動物
北京某奶牛場60頭臨床健康的奶牛。
1.3試驗方法
1.3.1選擇與分組
選擇上一胎預產前1個月無可見臨床病癥的干奶期奶牛,隨機分為試驗組、對照組,每組15頭。
1.3.2給藥方法
將藥物均勻拌在精料中,自由采食,每頭每日劑量80g,前5d為適應期,喂量酌減,連續添加至分娩。
1.3.3結果記錄
主要記錄采食情況、體質狀況、娩后產奶情況、死亡或淘汰奶牛頭數及每胎產犢狀況。同時要詳細記錄產犢時間和排衣時間,計算滯衣牛和剝衣牛頭數及滯衣率、剝衣率。
記錄產犢前后15d內試驗牛生產癱瘓、乳房炎、子宮內膜炎臨床病牛發病情況。
1.3.4判定標準
滯衣牛指產犢后12h仍不能自行排出全部胎衣的奶牛;剝衣牛指產犢后48h內不能自行排出全部胎衣而靠人工手術剝離胎衣的奶牛;滯衣率、剝衣率分別指滯衣牛和剝衣牛占該組奶牛總數的百分率;排衣時間指產犢后至排出全部胎衣所需時間,剝衣牛按48h統計。
2結果
2.1對排衣情況的影響
由表1可知,對照組滯衣率和剝衣率與實施例1、實施例2和實施例3有顯著差異(P<0.5),實施例1與實施例2和實施例3有顯著差異(P<0.5),實施例2和實施例3無顯著差異(P>0.5)。對照組排衣時間與實施例1、實施例2和實施例3有顯著差異(P<0.5)。
表1供試奶牛胎衣排出情況
2.2對圍產期疾病發病情況的影響
在牛生產過程中,對照組有3頭出現生產癱瘓,實施例3組1頭;對照組、實施例2和實施例3組各有1頭牛發生乳房炎;對照組有3頭患繼發子宮內膜炎,實施例2和是實施例3組各1頭。
3結論
根據中獸醫學理論,結合奶牛干奶期的生理特點,選用補氣養血安胎、調理腎陰腎陽、消除氣血瘀滯的治療奶牛胎衣不下的中藥復方,可使干奶后期的奶牛體況處于一個良好的狀態,為降低圍產期疾病的發病率,提高下個泌乳期的生產性能作準備。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該中藥由多種中藥制備成一種中藥復方制劑,本發明意外的發現,本發明各組份的搭配具有協同增效作用,該中藥具有優良的功能。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15份黃芪、15份黨參、15份當歸、15份紅花、15份炙甘草、15份天花粉、15份赤石脂、15份雞血藤、15份三棱。
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如下:
取上述六種藥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煮液,濾過,靜置過夜、濾取上清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21-1.27(50℃)、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加入適量糊精,混勻,制成1000g,分裝即得。
實施例2
1份黃芪、1份黨參、1份當歸、1份紅花、1份炙甘草、1份天花粉、1份赤石脂、1份雞血藤、1份三棱。
片劑的制備方法如下:
取上述六種藥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煮液,濾過,靜置過夜、濾取上清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21-1.27(50℃)、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加入適量糊精,混勻,壓片即得。
實施例3
10份黃芪、10份黨參、10份當歸、10份紅花、1份炙甘草、1份天花粉、1份赤石脂、1份雞血藤、1份三棱。
膠囊劑的制備方法如下:
取上述六種藥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煮液,濾過,靜置過夜、濾取上清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21-1.27(50℃)、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加入適量糊精,混勻,制成1000g,裝膠囊即得。
實施例4
15份黃芪、15份黨參、15份當歸、15份紅花、1份炙甘草、1份天花粉、1份赤石脂、1份雞血藤、1份三棱。
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如下:
取上述六位藥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煮液,濾過,靜置過夜、濾取上清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21-1.27(50℃)、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加水制成口服液。
實施例6
30份黃芪、30份黨參、30份當歸、30份紅花、1份炙甘草、1份天花粉、1份赤石脂、1份雞血藤、1份三棱。
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如下:
取上述六位藥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煮液,濾過,靜置過夜、濾取上清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21-1.27(50℃)、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加入適量糊精,混勻,制成1000g,分裝即得。
實施例7
1份黃芪、1份黨參、1份當歸、1份紅花、30份炙甘草、30份天花粉、30份赤石脂、30份雞血藤、30份三棱。
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如下:
取上述六位藥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煮液,濾過,靜置過夜、濾取上清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21-1.27(50℃)、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加入適量糊精,混勻,制成1000g,分裝即得。
實施例8
20份黃芪、20份黨參、20份當歸、20份紅花、1份炙甘草、1份天花粉、1份赤石脂、1份雞血藤、1份三棱。
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如下:
取上述六位藥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煮液,濾過,靜置過夜、濾取上清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21-1.27(50℃)、干燥成干膏。干膏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加入適量糊精,混勻,制成1000g,分裝即得。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簡單修改、等同變化或修飾,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