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純中藥配方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口腔炎的藥物。
背景技術:
口腔炎是在黏膜表面的產生白色斑塊,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診斷為其他任何疾病,是口腔的主要癌前病變。
病因:與局部長期刺激有關,吸煙是白斑最常見的原因,此外咀嚼檳榔,局部的機械刺激也可引起白色病變。
以成年人多見,男性多發。可發生在口腔各部位的黏膜,以頰、舌黏膜多見。
臨床表現:白斑為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塊,邊界清楚,與黏膜平齊或略高于黏膜。根據臨床表現為均質性和非均質性兩類。均質性白斑為百色,表面平坦,呈細紋狀或浮石狀。非均質性白斑常為疣狀、結節、潰瘍或紅斑樣。后者比前者的惡變危險性高。
口腔潰瘍是一種臨床表現較為嚴重的表現。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癥,常為全身性疾病的癥狀之一。口腔黏膜的各種潰瘍性病變,皆可以有口臭及含血的唾液。口腔炎的臨床癥狀差異極大,例如過敏性口腔炎的癥狀為輕度浮腫、光亮紅腫、癢、干或燒灼感,文生氏口腔炎則有潰瘍壞死性病變,念珠菌口腔炎則有白斑,強制剝離則會流血,其他病變如偽膜性口腔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口腔炎則會有不同的臨床癥狀。
口腔炎可由感染、創傷、口干、刺激性或毒性裂劑、過敏,或自身免疫等原因引起。病原體有鏈球菌、淋球菌、梭菌螺旋體、白色念珠菌、白喉棒狀桿菌、梅毒密螺旋體、結核分枝桿菌,以及單純皰疹、克沙奇、麻疹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等。口腔炎也可由維生素缺乏,特別是維生素B或C缺乏引起,或伴有咽下困難的缺鐵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癥或白血病等引起。扁平苔蘚、多形紅斑、全身性紅斑狼瘡,Behcet氏綜合征,及尋常天皰瘡等病中,常有口腔病變存在。口腔炎的類型不一,臨床病征的變異也很大,確定病因往往比較困難。詢問病史可發現有全身性疾病、營養缺乏、接觸過刺激物或致敏原。體格檢查是必須進行的,因可能發現其他黏膜病變,如多形性紅斑、念珠菌病;也可能發現皮膚的病變,如糙皮病、天皰瘡、扁平苔蘚,或系統性紅斑性狼瘡;也可能發現肺結核、口炎性腹瀉、貧血,或其他有關疫病的病征;或可發現外分泌的普遍減少。由于口腔炎病因不同,臨床表現各異,故分別類似于中醫學的[口疳]、[口糜]、[口瘡]等病證。中醫學認為:口為肺胃之門戶,脾氣通于口,心氣通于舌,腎脈循咽連舌本。若肺、脾、心、腎諸臟有病變,均可引起口腔疾病。或為外邪風熱蘊于肺,或為心肺積熱,或為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等,均可致口舌生瘡,臨證當詳辨虛實。
申請號為201010134085.4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治療口腔炎癥的中藥組合物,組方:金銀花,生石膏,青黛,冰片,黃連,乳香,當歸。
申請號為201110130791.6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治療放射性口啌炎的中藥,組方:沙參,玄參,天門冬,熟地,竹葉,白薇,鹽黃柏,梔子,苦參,當歸,赤芍,雞血藤,乳香,五靈脂,丹參,紫草,甘草。
實踐中發現兩者的效果不好,不能治愈。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口腔炎的藥物。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治療口腔炎的藥物,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組成:
虎杖15-25g,黃連4-8g,黃芩10-20g,黃精10-15g,黃柏10-15g,知母6-12g,丁香3-5g,野菊花10-20g,車前子10-15g,甘草9-15g,金銀花20-40g,連翹12-18g,當歸20-30g,山藥20-30g,梔子10-18g,砂仁3-6g,黃芪15-25g,茵陳10-15g,麥冬10-20g,藿香8-12g,蒲公英15-25g,紫草8-12g,土茯苓20-30g,玄參20-30g,茯苓20-30g,百部10-15g,赤芍15-25g,木香3-6g,厚樸10-15g,蒼耳子10-15g,魚腥草10-15g。
本發明的用法用量:
按重量取好藥物,放適量水(淹沒藥物即可),將藥物浸泡一小時左右,用大火燒開后,減至小火熬15分鐘后倒出藥液,再加適量水,熬第二次,用大火燒開后,減至小火熬20分鐘后倒出藥液,再加適量水,熬第三次,用大火燒開后,減至小火熬25分鐘后倒出藥液,三次所得藥液混合,分三次服用,飯后服用。
本藥方中:
虎杖,黃連,黃芩,黃柏,知母,金銀花,連翹,野菊花,梔子,蒲公英,土茯苓,玄參,魚腥草。甘草,活血定痛,清熱利濕,化痰止咳。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退虛熱。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消癰散結。利濕通淋。瀉火除煩,淸熱利濕,涼血。清熱養陰,解毒散結。排膿。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調和百藥。黃精,當歸,山藥,黃芪,赤芍,滋陰潤肺,補脾益氣。補血,活血止痛,潤腸。益氣養陰,補脾肺腎。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瘡生肌,利水退腫,清熱涼血,祛瘀止痛。丁香,木香,砂仁,厚樸,麥冬,茯苓,藿香,溫中止痛,降逆。化濕,健脾、止瀉,行氣調中。消積,行氣燥濕,下氣,消痰,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兼能潤腸。化濕解表祛暑,止嘔,利水滲濕,車前子,茵陳,紫草,百部,蒼耳子,利水,清濕熱;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清熱利濕退黃。凉血活血透疹,觧毒療瘡。潤肺止咳,滅虱殺蟲。散風濕,通鼻竅,止痛。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可殺滅鏈球菌、淋球菌、梭菌螺旋體、白色念珠菌、白喉棒狀桿菌、梅毒密螺旋體、結核分枝桿菌,以及單純皰疹、克沙奇、麻疹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等。具有調節機體免疫能力,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全面性考慮施藥,見效快,可大幅減少病人痛苦。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本發明各組份藥理作用為:
虎杖:苦、寒。歸肝、膽、肺經。功效:活血定痛,清熱利濕,解毒,化痰止咳。主治:經閉;風濕痹痛;跌打傷痛。濕熱黃疸;濕熱帶下;淋濁。水火燙傷;瘡癰腫毒;毒蛇咬傷。肺熱咳嗽。
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治:濕熱下痢、痞滿、嘔吐、泄瀉。胃火牙痛;消渴;肝火脅痛;心火煩躁不寐。神昏譫語;吐衄下血;癰腫瘡毒;耳目腫痛。
黃芩: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濕溫;黃疸;瀉痢;熱琳。氣分實熱;肺熱咳嗽;癰腫瘡毒。血熱吐衄;咳血;便血;崩漏。胎熱不安。
黃精:甘、平。歸脾、肺、腎經。功效:滋陰潤肺,補脾益氣。主治:陰虛勞嗽證;肺燥咳嗽,腎虛精虧證;消渴證,脾胃虛弱證。
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退虛熱。主治: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足膝腫痛。瘡瘍腫毒;燒傷;濕疹。陰虛發熱。
知母: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功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主治:肺胃實熱證;高熱煩渴。肺熱昁燥咳嗽;陰虛嘲熱;津傷口渴;消渴證。
丁香:辛、溫。歸脾、胃、腎經。功效:溫中止痛,降逆。主治:脘腹冷痛、嘔吐、呃逆。外用可治癬癥。
野菊花:苦、辛、微寒。歸肺、肝經。功效:清熱觧毒。主治:瘡癰癤腫;咽喉腫痛;目赤腫痛。
車前子:甘、寒。歸腎、肝、肺經。功效:利水,清濕熱;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主治:水腫;淋病(熱淋、石淋、血淋)、濕勝泄瀉。目赤;目暗。肺熱咳嗽。
甘草:甘、平。歸脾、胃、脾、心經。功效: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主治:脾胃虛弱證;心虛動悸脈結代證;臟躁證。諸咳喘證。脘腹或四肢攣急作痛。癰疽瘡腫;咽喉腫痛;食物、藥物及農藥中毒;緩和藥性,調和百藥。
金銀花:甘、寒。歸肺、胃、心經。功效:清熱解毒。主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外瘍內癰;熱毒瀉痢。
連翹:苦、微寒。歸肺、心、膽經。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主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外瘍內癰;瘰疬;痰核;喉痹。
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功效:補血,活血止痛,潤腸。主治:心肝血虛證。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胎前產后諸疾;跌撲損傷;痹痛麻木;癰疽瘡瘍。血虛腸燥證。兼治咳喘。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功效:益氣養陰,補脾肺腎。主治:脾胃虛弱證;肺虛證;消渴證;腎陰虛證。
梔子:味苦、寒。歸心、肺、胃、三焦經。功效:瀉火除煩,淸熱利濕,涼血解毒。主治:熱病心煩;高熱煩躁。濕熱黃疸;小便短赤;熱淋;血淋;血熱出血;癰腫瘡毒;外用治扭挫傷。
砂仁:辛、溫。歸脾、胃經。功效:行氣,化濕,健脾、溫中止瀉,安胎。主治:脾胃氣滯,濕阻之證,脾寒泄瀉。惡阻、胎動不安。
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瘡生肌,利水退腫,主治:脾氣虛弱證;氣不攝血證;中氣下陷證;脾肺氣虛證;氣血雙虧證;氣虛發熱證。體虛多汗證。癰疽日久不潰或潰后久不生肌收口。氣虛水腫證。血痹麻木證;中風后遺癥;消渴證。
茵陳:味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功效:清熱利濕退黃。主治:黃疸;膽結石癥;濕溫病;濕瘡;疥癬;風疹。
麥冬:甘、微苦、微寒。歸脾、胃、心經。功效: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兼能潤腸。主治:燥邪傷肺證;陰虛勞嗽。胃陰不足證;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
藿香:味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功效:化濕解表祛暑,止嘔,治癬。主治:濕阻中焦;暑濕證;濕溫證。嘔吐。手癬;腳癬。
蒲公英:苦、甘、寒。歸肝、胃經,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主治:癰腫瘡瘍;乳癰;腸癰;喉痹;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熱淋。
紫草:甘、咸、寒。歸心、肝經。功效:凉血活血透疹,觧毒療瘡。主治:麻疹不透;溫熱病發斑疹。瘡瘍;濕疹;陰癢;燙傷。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功效:解毒,除濕,利關節。主治:梅毒;癰癤;濕疹;熱淋。
玄參:苦、咸、寒。歸肺、胃、腎經。功效:清熱養陰,解毒散結。主治:熱入營分;傷陰口干;肺燥干咳。熱病發斑;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瘰疬痰核。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腫;痰飲。脾氣虛弱證。心悸;失眠。
百部:甘、苦、平。歸肺經。功效:潤肺止咳,滅虱殺蟲。主治:傷風咳嗽;百日咳;肺癆咳嗽。蟯蟲病;頭虱、體虱;疥癬。
赤芍:苦、微寒。歸肝經。功效:清熱涼血,祛瘀止痛。主治:血熱發斑疹及吐衄;熱淋;血淋;血滯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癰腫。
木香:味苦、辛、溫。歸脾、胃、大腸、膽經。功效:行氣調中止痛。主治:脾胃氣滯證;積滯瀉痢里急后重;脾運失常、肝失疏泄證;脾胃氣虛不運證。
厚樸: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功效:行氣,消積,行氣燥濕,下氣,消痰平喘。主治:脾胃氣滯證;積滯。濕阻中焦證;泄瀉。咳嗽氣喘。
蒼耳子:辛、苦、溫、有毒。歸肺、肝經。功效:散風濕,通鼻竅,止痛。主治:鼻淵或風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濕疹。
魚腥草:辛、微寒。歸肺經。功效:清熱解毒,排膿。利尿通淋。主治:肺癰;瘡癰。熱淋小便澀痛。
實施例一
臨床實驗對象:
曾某,男,48歲,經常患口腔炎,經西藥中藥多方面治療無效。
用本實施例藥物:
虎杖15g,黃連6g,黃芩10g,黃精12g,黃柏10g,知母10g,丁香3g,野菊花15g,車前子15g,甘草9g,金銀花30g,連翹12g,當歸20g,山藥30g,梔子12g,砂仁6g,黃芪15g,茵陳15g,麥冬20g,藿香10g,蒲公英15g,紫草8g,土茯苓30g,玄參30g,茯苓30g,百部10g,赤芍15g,木香5g,厚樸10g,蒼耳子10g,魚腥草10g。
用法:
按重量取好藥物,放適量水(淹沒藥物即可),將藥物浸泡一小時左右,用大火燒開后,減至小火熬15分鐘后倒出藥液,再加適量水,熬第二次,用大火燒開后,減至小火熬20分鐘后倒出藥液,再加適量水,熬第三次,用大火燒開后,減至小火熬25分鐘后倒出藥液,三次所得藥液混合,是為一劑,分三次服用,飯后服用。
效果:
服用三劑后,基本正常,再使用五劑,完全治愈。跟蹤一年未見復發。
實施例二
臨床實驗對象:
張某,男,25歲,患口腔炎,經中西藥治療效果不好。
用本實施例藥物:
虎杖15g,黃連8g,黃芩20g,黃精15g,黃柏10g,知母12g,丁香3g,野菊花20g,車前子15g,甘草15g,金銀花40g,連翹18g,當歸20g,山藥30g,梔子10g,砂仁6g,黃芪25g,茵陳15g,麥冬20g,藿香12g,蒲公英15g,紫草12g,土茯苓30g,玄參30g,茯苓20g,百部15g,赤芍25g,木香6g,厚樸15g,蒼耳子10g,魚腥草10g。
用法:同實施例一。
效果:
服用三劑后,基本正常,再使用五劑,完全治愈。跟蹤半年未見復發。
實施例三
臨床實驗對象:
李某,女,42歲,經常患口腔炎,經中西藥多方面治療無效。
用本實施例藥物:
虎杖22g,黃連5g,黃芩12g,黃精12g,黃柏12g,知母10g,丁香4g,野菊花15g,車前子12g,甘草12g,金銀花30g,連翹13g,當歸22g,山藥20g,梔子15g,砂仁5g,黃芪18g,茵陳13g,麥冬18g,藿香10g,蒲公英20g,紫草10g,土茯苓22g,玄參23g,茯苓22g,百部12g,赤芍20g,木香5g,厚樸12g,蒼耳子12g,魚腥草12g。
用法:同實施例一。
效果:
服用三劑后,基本正常,再使用七劑,完全治愈。跟蹤一年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