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茶領域,尤指一種以僵蠶為藥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昆蟲具有藥用價值,可以治療或輔助治療某種疾病,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昆蟲作為藥物治病,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最早的文字《周禮》記載,“五藥,草木蟲石谷也”。可見古代人們已認識到“蟲”是藥材之一。《神農本草經》列出的蟲藥就有29種,明代名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將蟲藥擴充到106種,到目前為止,我國中醫的藥用昆蟲達300種之多,很多藥用昆蟲進行了人工養殖,在醫藥領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僵蠶是一味常用中藥,為蠶蛾科昆蟲家蠶4~5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體。由于其體表密布白色菌絲和分生孢子,形成一層白膜,故名白僵蠶。主產于江蘇吳縣、無錫、鎮江、蘇州、南通;浙江吳興、德清、海寧、嘉善、桐鄉;安徽涇縣、宣城;四川宜賓、樂山、綿陽等地。僵蠶主要含蛋白質,脂肪,多種氨基酸、鐵,鋅,銅,錳,鉻等微量元素。白僵蠶體表的白粉中含草酸銨。僵蠶味辛、咸、性平,歸肝、肺、胃經;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清熱解毒,止痛止癢,定驚燥濕的功效。適用于瘰疬、扁桃體炎、腮腺炎、熱咳、痰喘、吐血、崩漏、帶下、跌打損傷、風濕痛、瘡毒、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痹、皮膚瘙癢等病癥。現有技術中,用僵蠶作藥治療疾病有廣泛的市場,但用法不同,其療效也不相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以僵蠶為藥的配方和制作方法,目的是創立實用的簡易藥方,供人們采用,此方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清熱解毒,止痛止癢,定驚燥濕的功效。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一種以僵蠶為藥的配方和制作方法,配方:生白芍29克、赤芍23克、全蝎4克、僵蠶11克、地龍11克、牡丹皮11克、生大黃11克、鉤藤28克、生龍骨28克、生牡蠣28克、土茯苓28克、羚羊角1.3克、生地黃13克、清水550毫升。
制作方法:先將生白芍29克、赤芍23克、全蝎4克、僵蠶11克、地龍11克、牡丹皮11克、生大黃11克、鉤藤28克、生龍骨28克、生牡蠣28克、土茯苓28克、羚羊角1.3克、生地黃13克置于陶瓷容器中,用清水300毫升浸泡20分鐘,放火上煮沸5分鐘,再文水煎10~15分鐘,每付煎3次,濾取第一次藥液;然后加熱水150毫升,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藥液;最后加清水100毫升,依上法煎煮,取第三次藥液;將三次藥液混勻。
用量:每日1付,分3次服,早中晚各一次。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僵蠶作藥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清熱解毒,止痛止癢,定驚燥濕的功效;適用于瘰疬、扁桃體炎、腮腺炎、熱咳、痰喘、吐血、崩漏、帶下、跌打損傷、風濕痛、瘡毒、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痹、皮膚瘙癢等病癥;主治蛛網膜下隙出血后腦血管痙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一種以僵蠶為藥的配方和制作方法,配方:生白芍29克、赤芍23克、全蝎4克、僵蠶11克、地龍11克、牡丹皮11克、生大黃11克、鉤藤28克、生龍骨28克、生牡蠣28克、土茯苓28克、羚羊角1.3克、生地黃13克、清水550毫升。
制作方法:先將生白芍29克、赤芍23克、全蝎4克、僵蠶11克、地龍11克、牡丹皮11克、生大黃11克、鉤藤28克、生龍骨28克、生牡蠣28克、土茯苓28克、羚羊角1.3克、生地黃13克置于陶瓷容器中,用清水300毫升浸泡20分鐘,放火上煮沸5分鐘,再文水煎10~15分鐘,每付煎3次,濾取第一次藥液;然后加熱水150毫升,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藥液;最后加清水100毫升,依上法煎煮,取第三次藥液;將三次藥液混勻。
用量:每日1付,分3次服,早中晚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