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藥制劑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湯劑藥物,特別是供細菌性痢疾患者使用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的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簡稱菌痢,亦稱為志賀菌?。╯higellosis),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志賀菌經(jīng)消化道感染人體后,引起結(jié)腸黏膜的炎癥和潰瘍,并釋放毒素入血。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同時伴有全身毒血癥癥狀,嚴重者可引發(fā)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菌痢常年散發(fā),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兒童和青壯年是高發(fā)人群。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藥治療,治愈率高。療效欠佳或轉(zhuǎn)為慢性者,可能是未經(jīng)及時正規(guī)治療、使用藥物不當(dāng)或耐藥菌株感染。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細菌性痢疾的藥物,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yī)中藥學(xué)的不斷發(fā)展,在治療細菌性痢疾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yī)治療細菌性痢疾的優(yōu)點,且在治療過程中療效好、見效快、毒副作用小等優(yōu)勢,針對現(xiàn)有西醫(yī)治療細菌性痢疾的現(xiàn)狀,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湯劑藥物,以解決細菌性痢疾患者早日恢復(fù)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通過選擇合理的藥物及質(zhì)量份比,可有效治療上述細菌性痢疾一證。
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為:提供一種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黃瓜根50~80g、廣木香3~12g、豇豆根60~100g、石菖蒲5~12g、黃連1.5~3g、排風(fēng)藤9~16g、炙甘草3~12g、木賊3~12g、車前子8~16g、白花蛇舌草15~30g、蒲公英10~30g、白茅根10~30g、葉下珠15~30g、地膚子6~16g、酸漿草15~25g、遍地金15~25g、水鱉2~5g、土常山10~15g、眼子菜25~50g、多腺懸鉤子15~25g。
一種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黃瓜根60~70g、廣木香5~11g、豇豆根70~90g、石菖蒲6~11g、黃連1.8~2.5g、排風(fēng)藤10~14g、炙甘草6~11g、木賊6~11g、車前子10~14g、白花蛇舌草18~26g、蒲公英11~26g、白茅根11~26g、葉下珠18~26g、地膚子8~14g、酸漿草18~22g、遍地金18~22g、水鱉3~4.5g、土常山11~13g、眼子菜28~40g、多腺懸鉤子17~22g。
一種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黃瓜根65g、廣木香10g、豇豆根80g、石菖蒲10g、黃連2g、排風(fēng)藤12g、炙甘草10g、木賊10g、車前子12g、白花蛇舌草23g、蒲公英23g、白茅根23g、葉下珠23g、地膚子12g、酸漿草20g、遍地金20g、水鱉4g、土常山12g、眼子菜35g、多腺懸鉤子20g。
一種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zhì)和粉塵后,按照質(zhì)量份比分別粉碎成粗粒狀包煎;
B、將包好的原料中藥放入冷開水中浸泡半個小時,然后再將浸泡好的藥物和浸泡藥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鍋內(nèi),注入過藥36mm的冷開水進行第一次煎煮45分鐘,濾取藥液后,再次注入過藥33mm的微溫開水進行第二次煎煮35分鐘,二次混合濃縮成50%的中藥液720毫升,袋裝密封后,入冰箱保鮮備用。
一種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中藥液分二天服用,早晚分服,給藥量180毫升/次,飯前半小時服。10天為一個療程,服藥1~2個療程,諸癥皆除,病獲痊愈。
本發(fā)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fā)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fā)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黃瓜根,性味:性涼、味甘苦,無毒,具有治療腹瀉、消脹、痢疾利水通淋之功效,用于治療小兒腹瀉及日久轉(zhuǎn)?。?/p>
廣木香,性味:味辛、苦、性溫,具有溫中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導(dǎo)滯之功效,用于治療胸痞脅痛、脘腹脹痛、痢疾后重、食積不化、嘔吐泄瀉、寒疝腹痛、水腫、腳氣;
豇豆根,性味:甘、平,具有健脾益氣、消積、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虛弱、食積、白帶、淋濁、痔血、疔瘡、早泄、小陰經(jīng)、陽痿、月經(jīng)不調(diào);
石菖蒲,性味:辛、微溫,具有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fēng)、去濕之功效,用于治療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zé)?、胃痛、腹痛、風(fēng)寒濕痹、癰疽腫毒、跌打損傷;
黃連,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邪入心經(jīng)之高熱、煩躁、譫妄或熱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濕熱胸痞、泄瀉、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煩失眠、胃熱嘔吐或消谷善饑、肝火目赤腫痛、以及熱毒瘡瘍、疔毒走黃、牙齦腫痛、口舌生瘡、聤耳、陰腫、痔血、濕疹、燙傷;
排風(fēng)藤,性味: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祛風(fēng)、利濕、舒筋、活血之功效,用于治療風(fēng)溫痹痛、腰腿痛、水腫、黃疸、跌打扣損傷、產(chǎn)后惡露不行、風(fēng)疹瘙癢、丹毒、瘡腫;
炙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fù)脈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jié)代;
木賊,性味:甘、苦、平,具有散風(fēng)熱、退目翳之功效,用于治療風(fēng)熱目赤、迎風(fēng)流淚、目生云翳;
車前子,性味:甘、寒,具有利水、清熱、明日、祛痰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不通、淋濁、帶下、尿血、暑濕瀉痢、咳嗽多痰、濕痹、目赤障翳等癥;
白花蛇舌草,性味:苦甘、寒,無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熱喘咳、咽喉腫痛、腸癰、癤腫瘡瘍、毒蛇咬傷、熱淋澀痛、水腫、痢疾、腸炎、濕熱黃疸、癌腫等癥;
蒲公英,性味: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之功效,用于治療乳癰、肺癰、腸癰、痄腮、疔毒瘡腫、目赤腫痛、感冒發(fā)熱、咳嗽、咽喉腫痛、胃火、腸炎、痢疾、肝炎、膽嚇炎、尿路感染、蛇蟲咬傷;
白茅根,性味:甘、寒,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之功效,用于治療血熱出血、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小便淋瀝澀痛、水腫、黃疸等癥;
葉下珠,性味:性寒、味微苦,具有清熱解毒、止瀉、平肝明目之功效,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地膚子,性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法風(fēng)止癢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淋濁、帶下、血痢、風(fēng)疹、濕疹、疥癬、皮膚瘙癢、瘡毒;
酸漿草,性味:酸苦、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療熱咳、咽痛、黃疸、痢疾、水腫、疔瘡、丹毒;
遍地金,性味:味苦、性平,具有清熱解毒、止瀉之功效,用于治療小兒白口瘡、小兒肺炎、口腔炎、乳痛、黃水瘡、毒蛇咬傷、腹瀉、久痢等癥;
水鱉,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用于治療濕熱帶下;
土常山,性味:辛、酸、涼,有小毒,具有截瘧退熱、消積和中之功效,用于治療瘧疾、食積不化、胸腹脹滿;
眼子菜,性味:微苦、涼,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積之功效,用于治療急性結(jié)膜炎、黃疸、水腫、白帶、小兒疳積、蛔蟲病,外用治癰癤腫毒;
多腺懸鉤子,性味:酸、甘、平,全株:具有補肝健胃、祛風(fēng)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急性、亞急性肝炎、食欲不振、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果:補腎固精,用于遺精。
本發(fā)明藥物是基于中醫(yī)治療細菌性痢疾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細菌性痢疾,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細菌性痢疾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biāo)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jié)合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黃瓜根65g、廣木香10g、豇豆根80g、石菖蒲10g、黃連2g、排風(fēng)藤12g、炙甘草10g、木賊10g、車前子12g、白花蛇舌草23g、蒲公英23g、白茅根23g、葉下珠23g、地膚子12g、酸漿草20g、遍地金20g、水鱉4g、土常山12g、眼子菜35g、多腺懸鉤子20g。
實施例2:
一種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黃瓜根70g、廣木香11g、豇豆根90g、石菖蒲11g、黃連2.5g、排風(fēng)藤14g、炙甘草11g、木賊11g、車前子14g、白花蛇舌草26g、蒲公英26g、白茅根26g、葉下珠26g、地膚子14g、酸漿草22g、遍地金22g、水鱉4.5g、土常山13g、眼子菜40g、多腺懸鉤子22g。
實施例3:
一種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黃瓜根80g、廣木香12g、豇豆根100g、石菖蒲12g、黃連3g、排風(fēng)藤16g、炙甘草12g、木賊12g、車前子16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g、白茅根30g、葉下珠30g、地膚子16g、酸漿草25g、遍地金25g、水鱉5g、土常山15g、眼子菜50g、多腺懸鉤子25g。
典型病例
經(jīng)臨床診斷治療細菌性痢疾患者共860例,年齡為31歲以上的445例,只有415例為31歲以下。860例患者中痊愈的705例,顯效的155例,總有效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