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特別是供魚鱗病患者使用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的領域。
背景技術:
魚鱗病是一組遺傳性角化障礙性皮膚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干燥。伴有魚鱗狀脫屑。本病多在兒童時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四肢伸側或軀干部皮膚干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鱗屑,外觀如魚鱗狀或蛇皮狀。寒冷干燥季節(jié)加重,溫暖潮濕季節(jié)緩解。易復發(fā)。多系遺傳因素致表皮細胞增殖和分化異常,導致細胞增殖增加和(或)細胞脫落減少。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yī)中藥學的不斷發(fā)展,在治療魚鱗病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yī)治療上述魚鱗病的優(yōu)點,且在治療過程中毒副作用小、費用低等優(yōu)勢,針對現(xiàn)有西醫(yī)治療上述魚鱗病的現(xiàn)狀,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以解決魚鱗病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具有見效快、療效顯著等特點,并可有效治療上述魚鱗病。
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當歸8~16g、川芎5~12g、桂枝2~8g、地黃10~28g、防風8~16g、白鮮皮6~16g、威靈仙6~9g、桃仁8~16g、蒼術8~16g、紅花5~12g、苦參3~12g、地膚子10~25g、甘草3~13g、蟬蛻5~10g、火麻仁15~30g、麻黃3~12g、蒟醬葉15~25g。
一種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當歸10~14g、川芎8~11g、桂枝5~7g、地黃15~25g、防風10~14g、白鮮皮8~14g、威靈仙6~8g、桃仁10~14g、蒼術10~14g、紅花8~11g、苦參8~11g、地膚子12~22g、甘草8~12g、蟬蛻7~9g、火麻仁18~24g、麻黃8~11g、蒟醬葉18~22g。
一種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當歸13g、川芎10g、桂枝6g、地黃22g、防風13g、白鮮皮13g、威靈仙7g、桃仁13g、蒼術13g、紅花10g、苦參10g、地膚子20g、甘草11g、蟬蛻8g、火麻仁22g、麻黃10g、蒟醬葉20g。
一種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和粉塵后,按照質量份比共研為極細末待用;
B、按照傳統(tǒng)制備中藥膠囊劑的方法,將研磨好的極細末藥物過篩后,放入藥器中混合均勻,然后制備成膠囊劑(其膠囊鎖合后總長度為23.3mm,藥粉容量0.4~0.5g/粒),進而分裝密封即可。
一種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膠囊劑藥物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1.8~2.4g /次(小兒酌減),飯后半小時服,半年為一個療程,服藥180~270天后,癥狀明顯減輕或痊愈。
本發(fā)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fā)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fā)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當歸,性味:性溫、味甘辛, 具有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之功效,用于治療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血虛、或兼有瘀滯的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痛經(jīng)、虛寒性腹痛、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癥;
川芎,性味:辛、溫,具有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jīng)閉、難產(chǎn)、產(chǎn)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月經(jīng)不調、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風濕痹痛等癥;
桂枝,性味:辛、甘、性溫,具有散寒解表、溫通經(jīng)脈、通陽化氣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地黃,性味:甘、寒,具有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fā)斑發(fā)疹等癥;
防風,性味: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jié)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等病癥;
白鮮皮,性味:苦、咸、寒,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痛等癥;
威靈仙,性味:味辛、咸、微苦、性溫,小毒,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腳氣腫痛、瘧疾、骨哽咽喉、并治痰飲積聚等癥;
桃仁,性味:苦甘、平,具有破血行瘀、潤燥滑腸之功效,用于治療經(jīng)閉、癥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蒼術,性味: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濕、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療濕困脾胃、倦怠嗜臥、胞痞腹脹、食欲不振、哎吐泄瀉、痰飲、濕腫、表證夾濕、頭身重痛、痹證溫性、肢節(jié)酸痛重著、痿襞、夜盲等癥;
紅花,性味: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能經(jīng)、祛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腹痛、胞痹心痛癥瘕積聚、跌打損傷、關節(jié)疼痛、中風偏竣、斑疹等癥;
苦參,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等癥,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地膚子,性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法風止癢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淋濁、帶下、血痢、風疹、濕疹、疥癬、皮膚瘙癢、瘡毒等癥;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之功效,用于治療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等癥;
蟬蛻,性味:味甘、咸、性涼,具有宣散風熱、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風止痙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咳嗽音啞、單板機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癇抽搐、破傷風等病癥;
火麻仁,性味:甘、性平,具有潤燥滑腸、利水通淋、活血之功效,用于治療腸燥便秘、風痹、消渴、風水、熱淋、痢疾、月經(jīng)不調、瘡癬、丹毒等癥;
麻黃,性味:辛、微苦、性溫,具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氣不宣、咳嗽氣喘、風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肌膚不仁以及風疹瘙癢、陰疽痰核等癥;
蒟醬葉,性味:辛、溫,具有祛風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咳嗽、胃痛、風毒腳氣、子腫、疥癩、濕疹、腳癬、燙傷等病癥。
本發(fā)明藥物是基于中醫(yī)治療魚鱗病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其作用機制認為:就魚鱗病一癥,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魚鱗病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合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當歸13g、川芎10g、桂枝6g、地黃22g、防風13g、白鮮皮13g、威靈仙7g、桃仁13g、蒼術13g、紅花10g、苦參10g、地膚子20g、甘草11g、蟬蛻8g、火麻仁22g、麻黃10g、蒟醬葉20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當歸14g、川芎11g、桂枝7g、地黃25g、防風14g、白鮮皮14g、威靈仙8g、桃仁14g、蒼術14g、紅花11g、苦參11g、地膚子22g、甘草12g、蟬蛻9g、火麻仁24g、麻黃11g、蒟醬葉22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魚鱗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當歸16g、川芎12g、桂枝8g、地黃28g、防風16g、白鮮皮16g、威靈仙9g、桃仁16g、蒼術16g、紅花12g、苦參12g、地膚子25g、甘草13g、蟬蛻10g、火麻仁30g、麻黃12g、蒟醬葉25g。
典型病例:
經(jīng)臨床診斷治療魚鱗病的患者共165例,年齡為12歲以上的95例,只有70例為12歲以下。165例患者中痊愈的35例,顯效的130例,總有效率達100%。經(jīng)治療后,癥狀明顯減輕或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