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手術鉗。
背景技術:
手術指醫生用醫療器械對病人身體進行的切除、縫合等治療。 以刀、剪、針等器械在人體局部進行的操作,來維持患者的健康。是外科的主要治療方法,俗稱“開刀”。目的是醫治或診斷疾病,如去除病變組織、修復損傷、移植器官、改善機體的功能和形態等。早期手術僅限于用簡單的手工方法,在體表進行切、割、縫,如膿腫引流、腫物切除、外傷縫合等。故手術是一種破壞組織完整性(切開),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壞的組織復原(縫合)的操作。隨著外科學的發展,手術領域不斷擴大,已能在人體任何部位進行。應用的器械也不斷更新,如手術刀即有電刀、微波刀、超聲波刀及激光刀等多種。因之手術也有更廣泛的含義。
早期手術僅限于用簡單的手工方法,在體表進行切、割、縫,如膿腫引流、腫物切除、外傷縫合等。故手術是一種破壞組織完整性(切開),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壞的組織復原(縫合)的操作。隨著外科學的發展,手術領域不斷擴大,已能在人體任何部位進行。應用的器械也不斷更新,如手術刀即有電刀、微波刀、超聲波刀及激光刀等多種。在治療心臟預激綜合征的手術時,可借助高功能電子計算機定位。有的手術操作也不一定要進行切割來破壞組織,如經各種內窺鏡取出膽道、尿路或胃腸道內的結石或異物;經穿刺導管用氣囊擴張冠狀動脈,或用激光使閉塞的血管再通等。因之手術也有更廣泛的含義。但絕大多數手術仍以醫師的手工操作為主。
目前現有的手術鉗操作不方便,容易出現夾持力度過大,造成損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結構緊湊,能夠防止夾持力度過大的手術鉗。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手術鉗,包括鉗頭、鉗柄、彈片和圓孔,所述鉗頭和鉗柄分別設有兩個,所述鉗頭之間設置有第一轉軸,所述鉗頭通過第一轉軸相互活動連接,所述鉗頭與鉗柄鉸接,所述鉗柄之間設置有第二轉軸,所述鉗柄通過第二轉軸相互活動連接,所述彈片設在鉗柄一端,所述圓孔設在鉗柄上,所述彈片末端設置有凸起和插孔,所述凸起與插孔卡持連接,所述鉗頭內側設置有卡持部,所述卡持部內設置有V型凹槽。
作為優選,所述彈片與鉗柄一體成型設置,保持結構緊湊。
作為優選,所述圓孔設有一個以上,方便使用操作。
作為優選,所述插孔呈矩形設置,保持凸起能夠牢固的卡持在插孔內。
作為優選,所述鉗柄呈彎折設置,保持操作方便。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設置的彈片通過凸起和插孔相互卡持,能夠保持夾持力度適中,防止夾持力度過大造成身體損傷;設置的鉗頭通過第一轉軸相互活動連接以及鉗柄通過第二轉軸相互活動連接保持結構緊湊,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手術鉗的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手術鉗的卡持部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手術鉗,包括鉗頭1、鉗柄2、彈片3和圓孔4,所述鉗頭1和鉗柄2分別設有兩個,所述鉗頭1之間設置有第一轉軸5,所述鉗頭1通過第一轉軸5相互活動連接,所述鉗頭1與鉗柄2鉸接,所述鉗柄2之間設置有第二轉軸6,所述鉗柄2通過第二轉軸6相互活動連接,所述彈片3設在鉗柄2一端,所述圓孔4設在鉗柄2上,所述彈片3末端設置有凸起7和插孔8,所述凸起7與插孔8卡持連接,所述鉗頭1內側設置有卡持部9,所述卡持部9內設置有V型凹槽10。
所述彈片3與鉗柄2一體成型設置。
所述圓孔4設有一個以上。
所述插孔8呈矩形設置。
所述鉗柄2呈彎折設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設置的彈片通過凸起和插孔相互卡持,能夠保持夾持力度適中,防止夾持力度過大造成身體損傷;設置的鉗頭通過第一轉軸相互活動連接以及鉗柄通過第二轉軸相互活動連接保持結構緊湊,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