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水腫是由于風邪、瘡毒、水濕之邪外襲,飲食不節,稟賦不足,久病勞倦,導致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而致以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水腫的基本病機為肺失通調、脾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水液潴留。下肢淋巴性水腫多因濕熱之邪浸漬肌膚,流注下肢,或脾虛水停,濕遏氣機,致使氣血阻塞不通,水津外溢發為腫脹。病程久遠、正氣損傷、氣虛血瘀,瘀血阻絡則發肌膚粗糙、堅硬等癥。下肢淋巴性水腫是淋巴液回流障礙,使淋巴液在皮下組織積聚而引起纖維增生、脂肪硬化,后期肢體腫脹,而且皮膚增厚、粗糙、堅如象皮。下肢淋巴性水腫的西醫治療方法有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非手術療法包括抬高患肢、穿彈力襪、限制水鹽攝入、使用利尿劑、預防感染以及捆綁療法,手術方法包括全皮切除+植皮術、真皮皮瓣埋藏術、帶蒂大網膜移植術、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或淋巴結-靜脈吻合術。下肢淋巴性水腫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目前尚無療效理想的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組合物,其藥物有效成分迅速通過毛孔、皮膚吸收,消除下肢水腫,并且藥物成分不經過肝、門靜脈系統,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組合物,包括下列組分的原料,按重量為:芒硝1900~2100g、冰片18~22g、大黃18~22g、黃連18~22g、黃柏18~22g、青蒿13~17g、密蒙花13~17g、菥蓂13~17g、南天竹葉13~17g、商陸13~17g、芫花8~12g、蔊菜8~12g、鷹不泊8~12g、甘遂8~12g。一種治療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組合物,優選配比,包括下列組分的原料,按重量為:芒硝2000g、冰片20g、大黃20g、黃連20g、黃柏20g、青蒿15g、密蒙花15g、菥蓂15g、南天竹葉15g、商陸15g、芫花10g、蔊菜10g、鷹不泊10g、甘遂10g。一種治療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組合物,優選配比,包括下列組分的原料,按重量為:芒硝1900g、冰片18g、大黃18g、黃連18g、黃柏18g、青蒿13g、密蒙花13g、菥蓂13g、南天竹葉13g、商陸13g、芫花8g、蔊菜8g、鷹不泊8g、甘遂8g。一種治療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組合物,優選配比,包括下列組分的原料,按重量為:芒硝2100g、冰片22g、大黃22g、黃連22g、黃柏22g、青蒿17g、密蒙花17g、菥蓂17g、南天竹葉17g、商陸17g、芫花12g、蔊菜12g、鷹不泊12g、甘遂12g。用法用量:按重量稱取原料藥,粉碎并混勻,裝入布袋中直接外敷于患肢,每24小時更換一次,1周為一個療程。本發明中各組成中藥藥理如下:芒硝(NatriiSulfas),別名:樸硝、皮硝、風化硝。來源:硫酸鹽類礦物芒硝族芒硝Mirabilite,經加工精制而成的結晶體。主要成分:主含含水硫酸鈉,并常夾雜微量氯化鈉、硫酸鈣和硫酸鎂等雜質。本品為滲透性瀉下藥,口服后在腸中形成高滲鹽溶液狀態,促使腸道蠕動而致瀉。以芒硝為主的方劑有顯著的抗炎、抗菌及溶解膽結石作用。藥材性狀:棱柱狀、長方形或不規則結晶,兩端不整齊,大小不一。無色透明,表面有直棱,暴露空氣中則表面漸風化而覆蓋一層白色粉末。具玻璃樣光澤。質脆,易碎,條痕白色。斷口不整齊。無臭,味苦、咸。性味歸經:性寒,味咸、苦。歸胃經、大腸經。功效與作用:瀉熱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攻下藥。臨床應用:用量6~12克,一般不入煎劑,待湯劑煎得后,溶入湯劑中服用;外用適量。用治實熱便秘、大便燥結、積滯腹痛、腸癰腫痛、乳癰、痔瘡腫痛。使用禁忌:不宜與三棱同用,孕婦禁用。冰片(BorneolumSyntheticum),別名:龍腦香、艾片、機片。來源:菊科植物艾納香Blumeabalsamifera.DC.的葉中提取物中結晶,習稱“艾片”。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DryobalanopsaromaticaGaertn.f.樹脂的加工品,習稱“龍腦冰片”。除此,人工合成冰片,又稱“機制冰片”或“機片”,是用樟腦、松節油等經化學方法合成。主要成分:局部應用對感覺神經具有輕微的刺激作用,有一定的止痛和防腐作用;服后能迅速通過血腦屏障進入神經中樞發揮作用;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與戊巴比妥產生協同作用,并能延長小鼠耐缺氧時間;較高濃度的冰片(0.5%)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對中、晚期妊娠小鼠有引產作用。藥材性狀:半透明結晶,直徑2~8毫米,厚2~3毫米,白色。氣清香,味辛涼濃烈。經升華后,形成半透明塊狀、片狀結晶。燃之有濃黑煙。性味歸經:性寒,味辛、苦。歸心經、脾經、肺經。功效與作用: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屬開竅藥。臨床應用:用量0.03~0.1克。外用適量。用治熱閉神昏、痰熱內閉、暑熱卒厥、小兒驚風及各種瘡癰腫痛、潰后不斂、燙火傷、咽喉腫痛、喉痹、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使用禁忌:孕婦慎用。大黃(RheiRadixEtRhizoma),別名:將軍、南大黃、牛舌大黃。來源: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黃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j-flcinaleBaill.的干燥根和根莖。主要成分:本品主要含蘆薈大黃素、大黃酚、大黃素甲醚、大黃酸、大黃素等成分。藥材性狀: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厘米,直徑3~10厘米。除凈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感。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脾經、胃經、大腸經、肝經、心包經。功效與作用: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攻下藥。臨床應用:用量3~30克,煎服。用治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用適量,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使用禁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后,都要慎服,生大黃內服可能發生惡心、嘔吐、腹痛等副反應,一般停藥后即可緩解。黃連(CoptidisRhizoma),別名:黃蓮、王連、味連、川連、雞爪連。來源: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chinensisFranch.的根莖。主要成分:含小檗堿,并含黃連堿、甲基黃連堿、掌葉防己堿、小檗紅堿、表小檗堿、黃連堿、巴馬汀、藥根堿等。用核磁共振氫譜法可鑒別黃連的真偽。小檗堿為黃連中主要有效成分。藥材性狀:多集聚成簇,常彎曲,形如雞爪,單枝根莖長3~6厘米,直徑0.3~0.8厘米。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須根及須根殘基,有的節間左面光滑如莖稈,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余的莖或葉柄。質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氣微,味極苦。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心經、脾經、胃經、肝經、膽經、大腸經。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臨床應用:用量2~5克,煎服。用治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用適量,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使用禁忌: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腎瀉者,均慎服。黃柏(PhellodendriChinensisCortex),別名:川黃柏、黃檗皮、黃皮樹皮。來源:蕓香科植物黃皮樹PhellodendronchinenseSchneid.的樹皮。主要成分:含小檗堿,并含木蘭堿、黃柏堿等多種生物堿以及內酯、甾醇、黏液質等。藥理實驗表明,具抗菌、降壓作用。另外,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并對胰腺分泌有促進作用。藥材性狀:板片狀或淺槽狀,長寬不一,厚3~6毫米。外表面黃褐色或黃棕色,平坦或具縱溝紋,有的可見皮孔痕及殘存的灰褐色粗皮。內表面暗黃色或淡棕色,具細密的縱棱紋。體輕,質硬,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氣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腎經、膀胱經。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臨床應用:用量3~12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浸漬患處。用治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使用禁忌:脾虛泄瀉,胃弱食少者忌服。青蒿(ArtemisiaeAnnuaeHerba),別名:草蒿、臭蒿、臭青蒿、香絲草、酒餅草。來源: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annuaL的地上部分。主要成分:主含多種倍半萜內酯、黃酮類、香豆素類、揮發油等。另含青蒿素、青蒿醇、青蒿酸、青蒿酸甲酯、槲皮素、小茴香酮、蒿屬香豆精等成分。藥材性狀: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后為3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性味歸經:性寒,味苦、辛。歸膽經、肝經。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除骨蒸、截瘧。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虛熱藥。臨床應用:用量6~12克,煎服,入煎劑宜后下。用治溫病、暑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痢疾、陰虛發熱、瘡癢、濕熱黃疸等。使用禁忌:產后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泄瀉者,勿用。密蒙花(BuddlejaeFlos),別名:老蒙花、水錦花、羊春條、黃飯花、蒙花珠、糯米花。來源:馬錢科植物密蒙花BuddlejaofficinalisMaxim.的花蕾及其花序。主要成分:含密蒙花苷、醉魚草苷、洋丁香酚苷、密蒙花苷A、密蒙花苷B等成分。藥材性狀:多為花蕾密聚的花序小分枝,呈不規則圓錐狀,長1.5~3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狀,上端略大,長0.3~0.1厘米,直徑0.1~0.2厘米;花萼鐘狀,先端4齒裂;花冠筒狀,與萼等長或稍長,先端4裂,裂片卵形;雄蕊4枚,著生在花冠管中部。質柔軟。氣微香,味微苦、辛。性味歸經:性微寒,味甘。歸肝經。功效與作用:清熱養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臨床應用:用量3~9克,水煎服。用治目赤腫痛、多淚羞明、眼生翳膜、肝虛目暗、視物昏花。使用禁忌:目疾屬陽虛內寒者慎服。菥蓂(ThlaspiHerba),別名:大薺、花葉薺、老鼓草、蘇敗醬、折嘎哇(藏名)。來源: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arvetseL.的干燥地上部分(帶種子)。主要成分:種子含黑芥甙、芥子甙,黑芥子甙經酶水解后生成異硫酸丙烯酯、卵磷脂、肌球朊酶。并含脂肪油,葉、根、果中均含維生素C。另含揮發油(芥子油)、蛋白質、蔗糖、卵磷脂和芥子酶等成分。藥材性狀:莖呈圓柱形,長20~40厘米,直徑0.2~0.5厘米;表面黃綠色或灰黃色,有細縱棱線;質脆,易折斷,斷面髓部白色。葉互生,披針形,基部葉多為倒披針形,多脫落。總狀果序生于莖枝頂端和葉腋,果實卵圓形而扁平,直徑0.5~1.3厘米;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中心略隆起,邊緣有翅,寬約0.2厘米,兩面中間各有1條縱棱線,先端凹陷,基部有細果梗,長約1厘米;果實內分2室,中間有縱隔膜,每室種子5~7粒。種子扁卵圓形。氣微,味淡。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辛。歸肝經、胃經、大腸經。功效與作用:清肝明目,和中利濕,解毒消腫。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臨床應用:用量9~15克,鮮品加倍。治療目赤腫痛,脘腹脹痛,脅痛,腸癰,水腫,帶下,瘡癤癰腫。使用禁忌:尚不明確。南天竹葉(NanadinaeFolium),別名:南竹葉、天竹葉。來源: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Thunb.的干燥葉。主要成分:主要含木蘭花堿、維生素C、南天竹氰苷、穗花杉雙黃酮、南天竹苷A等成分。藥材性狀: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最末的小羽片有小葉3~5枚,小葉橢圓狀披針形,長3~10厘米,寬0.5~1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或紅色。革質。氣微,味苦。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經無。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瀉火藥。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9~15克。外用:適量,搗爛涂敷,或煎水洗。主治肺熱咳嗽、百日咳、熱淋、尿血、目赤腫痛、瘡癰、瘰疬。使用禁忌:尚不明確。商陸(PhytolaccaeRadix),別名:花商陸、見腫消、下山虎、土母雞。來源:商陸科植物商陸PhytolaccaacinosaRoxb.的根。主要成分:含商陸皂苷E、商陸毒素、生物堿、△’-豆甾醇、α-菠菜甾醇、商陸種苷A、商陸種苷B,商陸種苷C、商陸種苷D、商陸皂苷甲、商陸種酸、商陸種苷元、2-羥基商陸種酸、美商陸毒素、美商陸苷E、商陸皂苷等成分。藥材性狀:橫切或縱切的不規則塊片,厚薄不等。外皮灰黃色或灰棕色。橫切片彎曲不平,邊緣皺縮,直徑2~8厘米;切面淺黃棕色或黃白色,木部隆起,形成數個突起的同心性環輪。縱切片彎曲或卷曲,長5~8厘米,寬1~2厘米,木部呈平等條狀突起。質硬。氣微,味微甜,久嚼麻舌。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有毒。歸肺經、脾經、腎經、大腸經。功效與作用:逐水消腫、通利二便、解毒散結。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臨床應用:用量3~9克,煎湯內服。用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干品研末涂敷患處,用治癰腫瘡毒。使用禁忌:脾虛水腫及孕婦忌服。宜從小量開始。本品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故宜飯后服。過量中毒,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心動過速,呼吸頻數,繼則言語不清,躁動,抽搐,嚴重者血壓下降,昏迷,瞳孔散大,心跳或呼吸停止而死亡。芫花(GenkwaFlos),別名:芫、赤芫、芫條花、敗花、頭痛花、野丁香花。來源: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genkwaSieb.etZucc.的干燥花蕾。主要成分:花與花蕾含二萜原酸酯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揮發油中含大量脂肪酸,棕櫚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較高,約占總油量的60%。另含芫花酯、芫花醇、芫花素、瑞香素、落葉松脂素等成分。藥材性狀:常3~7朵簇生于短花軸上,基部有苞片1~2片,多脫落為單朵。單朵呈棒槌狀,多彎曲,長1~1.7厘米,直徑約1.5毫米,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綠色,密被短柔毛,先端4裂,裂片淡紫色或黃棕色,質軟。氣微,味甘、微辛。性味歸經:性溫,味苦、辛。歸肺經、脾經、腎經。功效與作用:瀉水逐飲,外用殺蟲療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臨床應用:用量1.5~3克。醋芫花研末吞服,一次0.6~0.9克,一日1次。外用適量。用治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外治疥癬禿瘡,癰腫,凍瘡。使用禁忌:體質虛弱,或有嚴重心臟病、潰瘍病、消化道出血及孕婦禁服;用量宜輕,逐漸增加,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不宜與甘草同用。蔊菜(HerbaRorippae),別名:野油菜、野芥草、獨根菜。來源:十字花科植物蔊菜Rorippaindica(L.)Hiern的干燥全草。主要成分:本品主要含蔊菜素、有機酸、黃酮類化合物及微量生物堿等成分。藥材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段,根、莖、葉、花、果混合,根細長,表面淡黃色,有不規則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類白色,木部黃色。莖纖細,具縱皺紋,表面淡綠色或帶紫色。葉多卷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長橢圓形至卵形,葉片通常大頭狀羽裂,長5~7厘米,寬1~2.5厘米,頂端裂片較大,邊緣具不規則鋸齒,黃綠色。花序總狀,花小,黃色。角果細圓形,紅褐色,種子多數。氣微,味淡。性味歸經:性微溫,味辛、苦。歸肺經、肝經。功效與作用:祛痰止咳,解表散寒,活血解毒,利濕退黃。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臨床應用:內服:煎湯,10~30克,鮮品加倍;或搗絞汁服。外用:適量,搗敷。主治咳嗽痰喘,感冒發熱,麻疹透發不暢,風濕痹痛,咽喉腫痛,疔瘡痛腫,漆瘡,經閉,跌打損傷,黃疸,水腫。使用禁忌:過量服用可出現輕微的口干、胃部不適等現象,但不影響繼續治療。鷹不泊(RadixZanthoxyliAvicennae),別名:筋欖根、土花椒根、鳥不宿。來源:蕓香科植物簕欓(勒黨)Zanthoxylumavicenn,ae(Lam.)DC.的根。主要成分:根皮含筋欖堿、二氫筋欖堿、白屈菜紅堿、兩面針堿、木蘭堿、坎狄辛、藤泊它任堿、橙皮苷、地澳明、鷹不泊內酯醇。藥材性狀:不規則斜切片塊狀。栓皮深黃色,粗糙,具縱裂紋,質松,易脫落。除去栓皮后呈黃棕色,皮部薄,可與木部剝離,內表面黑褐色,質韌,縱撕呈纖維狀。木部淺黃白色,質堅實,斷面形成層明顯。氣香,根皮嚼之味辛辣而苦。性味歸經:性微溫,味苦、辛。歸肺經、胃經。功效與作用:祛風消腫、行氣止痛,利濕退黃。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煎服。用治風濕骨痛、胃氣痛、跌打瘀痛、濕性水腫。使用禁忌:孕婦慎用。甘遂(KansuiRadix),別名:貓兒眼、腫手花、頭痛花、甘藳。來源: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kansuiT.N.LiouexT.P.Wang的塊根。主要成分:本品含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甘遂醇、γ-大薊甾醇、甘遂甾醇、α-大薊甾醇。另有報道,根尚含20-去氧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Ⅰ)、(Ⅱ),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Ⅲ),13-氧化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Ⅳ),甘遂萜酯A及甘遂萜酯B,上述成分均有毒性,另含β-谷甾醇。藥材性狀:橢圓形、長圓柱形或連珠狀,長1~5厘米,直徑0.5~2.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凹陷處有棕色外皮殘留。質脆,易折斷,斷面粉性,白色,木部顯放射狀紋理;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味微甘而辣。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肺經、腎經、大腸經。功效與作用: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臨床應用:用量0.5~1.5克,炮炙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生用。用治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使用禁忌:有毒,氣虛、陰傷、脾胃衰弱者及孕婦禁用,不宜與甘草同用。本發明上述諸藥中,以芒硝為主藥,以其他諸藥為輔藥,芒硝與大黃皆有寒涼之性,均能攻下瀉熱,芒硝長于軟堅潤燥,而大黃長于蕩滌腸腑,二藥配伍,可增強瀉熱攻積之功,更增逐水消腫之效。冰片與大黃皆能清熱,冰片兼有通經止痛的作用,大黃兼有逐瘀解毒的作用,二藥配伍,逐瘀不忘通經,共奏消腫止痛之效。以清熱的黃連、黃柏為主配伍大黃以導熱下行,可加強清熱瀉火之效,熱除水自消。青蒿、密蒙花與南天竹葉皆為寒涼之性,青蒿清熱解毒,密蒙花清熱養肝瀉火,南天竹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加之蔊菜性微溫,解表散寒、活血解毒、利濕退黃,四藥配伍加強清熱解毒利濕之效。菥蓂、商陸與甘遂皆為性寒之藥,菥蓂和中利濕、解毒消腫,商陸逐水消腫、通利二便、解毒散結,甘遂瀉水逐飲、消腫散結,芫花與鷹不泊二者性溫,芫花瀉水逐飲,鷹不泊祛風消腫、行氣止痛,利濕退黃,諸藥配伍加強和中利濕、解毒消腫、逐水消腫之效。本發明直接作用于患處,具有發汗、利尿、瀉下逐水等作用,減少水液潴留,具有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水腫的吸收和機化,調節內分泌系統等作用,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至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減輕局部的炎癥反應,促進局部的組織液循環,達到消除水腫的目的。本發明具有制作過程簡單,材料成本低廉,容易推廣使用的特點。具體實施方式現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闡述: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組合物,包括下列組分的原料,按重量為:芒硝1900~2100g、冰片18~22g、大黃18~22g、黃連18~22g、黃柏18~22g、青蒿13~17g、密蒙花13~17g、菥蓂13~17g、南天竹葉13~17g、商陸13~17g、芫花8~12g、蔊菜8~12g、鷹不泊8~12g、甘遂8~12g。一種治療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組合物,優選配比,包括下列組分的原料,按重量為:芒硝2000g、冰片20g、大黃20g、黃連20g、黃柏20g、青蒿15g、密蒙花15g、菥蓂15g、南天竹葉15g、商陸15g、芫花10g、蔊菜10g、鷹不泊10g、甘遂10g。一種治療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組合物,優選配比,包括下列組分的原料,按重量為:芒硝1900g、冰片18g、大黃18g、黃連18g、黃柏18g、青蒿13g、密蒙花13g、菥蓂13g、南天竹葉13g、商陸13g、芫花8g、蔊菜8g、鷹不泊8g、甘遂8g。一種治療治療下肢淋巴性水腫的外敷中藥組合物,優選配比,包括下列組分的原料,按重量為:芒硝2100g、冰片22g、大黃22g、黃連22g、黃柏22g、青蒿17g、密蒙花17g、菥蓂17g、南天竹葉17g、商陸17g、芫花12g、蔊菜12g、鷹不泊12g、甘遂12g。用法用量:按重量稱取原料藥,粉碎并混勻,裝入布袋中直接外敷于患肢,每24小時更換一次,1周為一個療程。本發明的臨床資料與方法如下:1、臨床資料:選取598例下肢淋巴性水腫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299例,對照組299例。對照組中,男150例,女149例;治療組中,男152例,女147例。使用本發明外敷中藥組合物和其他藥物治療,對治療效果進行臨床觀察,并對結果進行比對。2、治療方法:治療組:地奧司明片0.9gpobid及阿司匹林腸溶片75mgpoqn,0.9%NS250ml+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ivdripqd。按重量為芒硝1900~2100g、冰片18~22g、大黃18~22g、黃連18~22g、黃柏18~22g、青蒿13~17g、密蒙花13~17g、菥蓂13~17g、南天竹葉13~17g、商陸13~17g、芫花8~12g、蔊菜8~12g、鷹不泊8~12g、甘遂8~12g粉碎并混勻,裝入布袋中直接外敷于患肢,每24小時更換一次,1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地奧司明片0.9gpobid及阿司匹林腸溶片75mgpoqn,0.9%NS250ml+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ivdripqd,50%硫酸鎂500g濕熱敷患肢,每次30分鐘,每天2次,1周為一個療程。3、療效評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判定:以1周為觀察時間段,第2,3,4周臨床療效比較:治愈:水腫全部消退,其他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好轉:水腫及其他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水腫及其他癥狀和實驗室檢查無變化。4、治療結果:組別人數(例)治愈(例)好轉(例)無效(例)治愈率(%)治療組2992916297.3對照組29919895666.2通過上表治療情況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療效相比,兩組均有效,但治療組治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典型病例:病例1:杜某某,男性,84歲,主訴:雙側下肢水腫2年,加重2個月,入院診斷:雙側下肢淋巴性水腫并足癬感染。按重量將芒硝2100g、冰片22g、大黃22g、黃連22g、黃柏22g、青蒿17g、密蒙花17g、菥蓂17g、南天竹葉17g、商陸17g、芫花12g、蔊菜12g、鷹不泊12g、甘遂12g粉碎并混勻,裝入布袋中直接外敷于患肢,每24小時更換一次,治療1周后下肢水腫明顯減輕,繼續治療,2周后雙側下肢水腫完全消失。病例2:王某某,女性,52歲,主訴:左下肢紅腫、疼痛10天伴左下肢水腫2天,入院診斷:左下肢丹毒并淋巴性水腫。給予常規抗炎治療,同時按重量將芒硝1900g、冰片18g、大黃18g、黃連18g、黃柏18g、青蒿13g、密蒙花13g、菥蓂13g、南天竹葉13g、商陸13g、芫花8g、蔊菜8g、鷹不泊8g、甘遂8g粉碎并混勻,裝入布袋中直接外敷于患肢,每24小時更換一次,1周后左下肢水腫完全消失。病例3:東方某某,男性,65歲,主訴:右下肢腫脹伴疼痛5天,加重1天,入院診斷: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并淋巴性水腫。給予抗凝等常規治療,同時按重量將芒硝2000g、冰片20g、大黃20g、黃連20g、黃柏20g、青蒿15g、密蒙花15g、菥蓂15g、南天竹葉15g、商陸15g、芫花10g、蔊菜10g、鷹不泊10g、甘遂10g粉碎并混勻,裝入布袋中直接外敷于患肢,每24小時更換一次,1周后右下肢水腫明顯減輕,繼續觀察治療,3周后右下肢水腫完全消失。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