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的實施方式涉及懸帶座椅。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1記載了吊起被看護者而使其移動時使用的看護用懸帶。該看護用懸帶由載置被看護者的座椅部和分別呈環狀縫合在座椅部的大致四角的吊繩構成。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236663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欲解決的課題
在使用上述現有技術的懸帶座椅通過換乘輔助裝置進行被看護者的換乘時,被看護者的臀部會從座椅主體落下,存在臀部或股關節部被壓迫或被勒緊的可能。因此,對于這種懸帶座椅,要求提高換乘時的被看護者的舒適性。
本實用新型就是鑒于上述問題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換乘時的被看護者的舒適性的懸帶座椅。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觀點,應用一種懸帶座椅,該懸帶座椅在對被看護者的換乘進行輔助的換乘輔助裝置中使用,其中,該懸帶座椅具有:座椅主體,所述被看護者被載置于該座椅主體;以及第1吊部,其具有第1接合部和第1拆裝部,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于所述座椅主體上的與所述被看護者的坐骨結節對應的部位附近,所述第1拆裝部相對于所述換乘輔助裝置拆裝。
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觀點,應用一種懸帶座椅,該懸帶座椅在對被看護者的換乘進行輔助的換乘輔助裝置中使用,其中,該懸帶座椅具有:座椅主體,所述被看護者被載置于該座椅主體;以及第4吊部,其具有第4接合部和第4拆裝部,該第4接合部接合于從所述座椅主體上的與所述被看護者的寬度方向對應的方向的中心位置沿該方向離開規定距離的位置,該第4拆裝部相對于所述換乘輔助裝置拆裝。
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觀點,應用一種懸帶座椅,該懸帶座椅在對被看護者的換乘進行輔助的換乘輔助裝置中使用,該懸帶座椅具有抑制載置于座椅主體上的座位姿態的所述被看護者的臀部陷入的單元。
實用新型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提高換乘時的被看護者的舒適性。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一個實施方式的懸帶座椅的展開形狀的一例的平面圖。
圖2是表示將載置有臥位姿態的被看護者的懸帶座椅安裝于換乘輔助裝置上的狀態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使被看護者的姿態成為座位姿態的狀態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使被看護者的姿態成為座位姿態的狀態的一例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使被看護者坐在輪椅上的狀態的一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附圖中存在“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前方”、“后方”的標記的情況下,說明書中的說明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前方”、“后方”指的是該標記出的方向。其中,懸帶座椅或換乘輔助裝置的各結構的位置關系不限于“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前方”、“后方”的概念。
<懸帶座椅的結構例>
首先,參照圖1,對本實施方式的懸帶座椅的結構的一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懸帶座椅1用于對被看護者50(參照后述的圖2等)的換乘(也稱作“換乘動作”)進行輔助的換乘輔助裝置100(參照后述的圖2等)。
“換乘”指的是從當前的位置、姿態轉移至其他的位置、姿態的動作。作為該換乘,例如可舉出從某個位置(例如床)上的橫臥姿態(也稱作“臥位姿態”)轉移至其他的位置(例如輪椅)上的就座姿態(也稱作“座位姿態”)的動作或其相反的動作等。
該懸帶座椅1具有用于載置被看護者50的座椅主體2、以及用于將座椅主體2懸吊于換乘輔助裝置100上的多個吊部4、6、8。
<座椅主體的結構例>
座椅主體2通過對1張以上的布進行裁斷、縫合,從而構成為能夠載置被看護者50的大致整體的形狀、大小。此外,作為構成座椅主體2的布的材料、材質,只要是適于對被看護者50進行支承的材料、材質,就不必特別限定。該座椅主體2具有主體部10和2個延伸設置部12、12。
主體部10具有大致長方形的展開形狀,是用于從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的被看護者50的主要是臀部52(參照后述的圖4)對上方側的部位進行支承的部分。
在該主體部10上的與被看護者50的肩部56、56(參照后述的圖2等)對應的部位上,分別設置有用于主要對該肩部56進行支承的第1支承部14。此外,主體部10上的與肩部56對應的部位指的是,在換乘時,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的被看護者50的肩部56能夠抵接的部位(參照后述的圖3等)。通過以成為沿著肩部56的形狀的立體形狀(立體結構)的方式對布進行裁斷、縫合,從而使得各第1支承部14立體成型。利用這種第1支承部14、14在換乘時對被看護者50的肩部56、56進行支承,從而能夠減輕被看護者50的肩部56、56或上臂部的壓迫、勒緊。此外,各第1支承部14不必如上所述被立體成型。
另外,在主體部10上的與被看護者50的頭部58(參照后述的圖2等)對應的部位上,設置有主要對該頭部58進行支承的第2支承部16。此外,主體部10上的與頭部58對應的部位指的是,在換乘時,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的被看護者50的頭部58(具體是后頭部)能夠抵接的部位(參照后述的圖3等)。
延伸設置部12、12從主體部10上的與上述臀部52對應的部位附近向與被看護者50的腳部55、55(參照后述的圖2等)對應的一側、即下方側呈二股分支狀延伸設置,是對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的被看護者50的主要是腳部55、55進行支承的部分。此外,主體部10上的與臀部52對應的部位指的是,在換乘時,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的被看護者50的臀部52能夠抵接的部位(參照后述的圖4等)。
這些各延伸設置部12以在使座椅主體2成為平面狀(展開形狀)時與另一個延伸設置部12交叉的方式,形成為向接近另一個延伸設置部12的方向彎曲的形狀。具體而言,各延伸設置部12形成為,在該延伸設置部12上的與被看護者50的大腿下部54(參照后述的圖4)對應的部位12b處與另一個延伸設置部12交叉。此外,延伸設置部12上的與大腿下部54對應的部位12b指的是,位于延伸設置部12的基部與末端部12a之間,在換乘時,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的被看護者50的大腿下部54能夠抵接的部位(參照后述的圖4等)。
此外,如上所述從主體部10呈二股分支狀延伸設置的延伸設置部12、12并非是必需的,也可以構成為能夠由展開形狀大致為長方形狀的主體部對被看護者50的大致整體(從頭部58到腳部55、55)進行支承。
另外,在各延伸設置部12上的與另一個延伸設置部12交叉的部位、即與大腿下部54對應的部位12b,設置有具備緩沖性(沖擊緩沖性)的緩沖部件20。由此,能夠保護被看護者50的大腿下部54。此外,作為緩沖部件20的材料、材質,只要是具備緩沖性的材料、材質,就不必特別限定。另外,可以僅在2個延伸設置部12、12中的任意一方(例如在前方側交叉的延伸設置部12)設置緩沖部件20,或者在哪個延伸設置部12、12上都不設置緩沖部件20。
本實施方式中,在各延伸設置部12上的與大腿下部54對應的部位12b設置有能夠供緩沖部件20放入和取出的收納部18,這些各收納部18中收納有緩沖部件20。由此,能夠對根據被看護者50的癥狀或喜好而使用的緩沖部件20的硬度等的性能進行變更。此外,緩沖部件20并非一定收納于收納部18中,例如也可以接合于延伸設置部12上的與大腿下部54對應的部位12b的表面或內部,或者該部位12b本身即是緩沖部件。
另外,在座椅主體2的用于載置被看護者50的一側(本例中為前方側)的面2a(以下適當稱作“表面2a”)上,設置有顯示與被看護者50的寬度方向對應的方向的中央位置的第1顯示部22。此外,與被看護者50的寬度方向對應的方向指的是,在換乘時,能夠與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的被看護者50的寬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左右方向(參照后述的圖2等)。第1顯示部22在從表面2a上的主體部10部分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一端(本例中為上端)到另一端(本例中為下端)的范圍,以不同于表面2a的顏色形成為大致線狀。由此,在將被看護者50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能夠將被看護者50的脊柱位置與座椅主體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容易地對準。此外,作為第1顯示部22的形態,只要是能夠顯示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的形態,則不限于上述的形態。另外,除了表面2a之外或者取代該表面2a,還可以在座椅主體2的與表面2a相反側的面(以下適當稱作“背面”)上設置有第1顯示部22。或者,可以在座椅主體2的表面2a和背面上都不設置第1顯示部22。
進而,表面2a上設置有顯示延伸設置部12、12的基端位置的第2顯示部24。第2顯示部24形成于表面2a上的主體部10部分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下端。由此,在將被看護者50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能夠將被看護者50的臀部52容易地載置于正確的位置上。此外,作為第2顯示部24的形態,只要是能夠顯示延伸設置部12、12的基端位置的形態,則不限于上述的形態。另外,除了表面2a之外或者取代該表面2a,還可以在座椅主體2的背面上設置第2顯示部24。或者,還可以在座椅主體2的表面2a和背面上都不設置第2顯示部24。
<吊部的結構例>
吊部4(相當于第1吊部和第4吊部的一例)分別接合于座椅主體2的左右兩側。這一對吊部4、4在分別接合于座椅主體2的左右兩側上的狀態下的左右方向上形成為左右對稱形狀。各吊部4具有吊繩40和加強布42。
對于吊繩40,在其長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處折返而形成為環狀的狀態下,其兩端部40a、40a接合于加強布42的一端部42a,從而形成能夠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拆裝的拆裝部43(相當于第1拆裝部和第4拆裝部的一例)。
拆裝部43具有能夠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的卡定部104、107(參照后述的圖2等)拆裝的被卡定部44。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被卡定部44,設置有吊繩40的折返部40b、以及一端和另一端分別接合于隔著吊繩40的折返部40b的一側和另一側的多個(圖示的例子中為4個)連結布41。此時,在拆裝部43的長度方向上的彼此不同的位置上配置的多個被卡定部44成為彼此不同的顏色。此外,多個被卡定部44也可以是彼此相同的顏色。另外,被卡定部44也可以僅是1個折返部40b。
加強布42如上所述在一端部42a上接合有吊繩40的兩端部40a、40a,并且其另一端部42b接合于從座椅主體2的背面(也可以是表面2a)上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沿該方向離開規定距離的位置上。此外,從座椅主體2上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沿該方向離開規定距離的位置是與被看護者50的坐骨結節53(參照后述的圖4)對應的部位附近。另外,座椅主體2上的與坐骨結節53對應的部位指的是,在換乘時,能夠位于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的被看護者50的坐骨結節53的正下方的部位(參照后述的圖4等)。即,加強布42的與座椅主體2的背面上的對應于坐骨結節53的部位附近接合的另一端部42b相當于第1接合部和第4接合部的一例。此外,上述吊繩40還可以(不經由加強布42地)接合于座椅主體2的背面上的與坐骨結節53對應的部位附近。
此外,關于各吊部4的結構,只要是具有在座椅主體2上的與坐骨結節53對應的部位附近接合的接合部、和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拆裝的拆裝部的結構,就不限于上述的結構。
吊部6(相當于第2吊部的一例)分別接合于延伸設置部12、12的末端部12a、12a。這一對吊部6、6形成為,在分別接合于末端部12a、12a上的狀態下的左右方向上呈左右對稱形狀。各吊部6由吊繩60構成。
對于吊繩60,在其長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處折返而形成為環狀的狀態下,其兩端部60a、60a(本例中從座椅主體2的背面側)接合于延伸設置部12的末端部12a,從而形成能夠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拆裝的拆裝部63(相當于第2拆裝部的一例)。即,吊繩60的與延伸設置部12的末端部12a接合的兩端部60a、60a相當于第2接合部的一例。此外,吊繩60可以經由加強布而連結于延伸設置部12的末端部12a。
拆裝部63具有能夠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的卡定部105、108(參照后述的圖2等)拆裝的被卡定部64。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被卡定部64,設置有吊繩60的折返部60b、以及一端和另一端分別接合于吊繩60的隔著折返部60b的一側和另一側的多個(圖示的例子中為3個)連結布61。此時,在拆裝部63的長度方向上的彼此不同的位置上配置的多個被卡定部64成為彼此不同的顏色。此外,多個被卡定部64可以為彼此相同的顏色。另外,被卡定部64可以僅為1個折返部60b。
此外,作為各吊部6的結構,只要是具有在延伸設置部12的末端部12a上接合的接合部、和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拆裝的拆裝部的結構,就不限于上述的結構。
吊部8(相當于第3吊部的一例)分別接合于第2支承部16的左右兩側。這一對吊部8、8形成為,在分別接合于第2支承部16的左右兩側的狀態下的左右方向上呈左右對稱形狀。各吊部8由吊繩80構成。
對于吊繩80,在其長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處折返而形成為環狀的狀態下,其兩端部80a、80a分支到第2支承部16的與被看護者50的身長方向對應的方向上的兩端側而(本例中從座椅主體2的背面側)接合,從而形成能夠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拆裝的拆裝部83(相當于第3拆裝部的一例)。第2支承部16在左右兩側具備這種由吊繩80構成的吊部8,從而在將吊部8安裝于換乘輔助裝置100而進行被看護者50的換乘時,能夠利用第2支承部16將被看護者50的頭部58呈面狀支承。此外,與被看護者50的身長方向對應的方向指的是,在換乘時,與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的被看護者50的身長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參照后述的圖2等)。即,吊繩80的分支接合在第2支承部16的上下兩端的兩端部80a、80a相當于第3接合部的一例。此外,吊繩80可以經由加強布而分支連結在第2支承部16的上下兩端。
拆裝部83具有能夠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的卡定部105、108(參照后述的圖2等)拆裝的被卡定部84。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被卡定部84,設置有吊繩80的折返部80b、以及一端和另一端分別接合于吊繩80的隔著折返部80b的一側和另一側的多個(圖示的例中為3個)連結布81。此時,在拆裝部83的長度方向上的彼此不同位置上配置的多個被卡定部84成為彼此不同的顏色。此外,多個被卡定部84也可以為彼此相同的顏色。另外,被卡定部84可以僅為1個折返部80b。
此外,作為各吊部8的結構,只要是具有分支接合在第2支承部16的上下兩端的接合部、和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拆裝的拆裝部的結構,就不限于上述的結構。進而,各吊部8的接合部的結構不限于分支接合在第2支承部16的上下兩端的結構。
<換乘輔助裝置的結構例>
下面,參照圖2,對上述換乘輔助裝置100的結構的一例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換乘輔助裝置100具有中央保持器部102、主體部101、一對臂部件103、103和一對臂部件106、106。
中央保持器部102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主體部101呈懸臂梁狀支承。
主體部101具有使中央保持器部102升降的升降機構。
臂部件103、103以將中央保持器部102作為中心軸而同步(一起)轉動的方式,相對于中央保持器部102的周向一側(本例中為前方側),在中央保持器部102的延伸設置方向(本例中為左右方向)上離開并連結。這些各臂部件103上設置有由鉤狀的鉤部構成的2個卡定部104、105。
卡定部104設置于各臂部件103的基端部與末端部的中間位置上,能夠拆裝懸帶座椅1的吊部4上的被卡定部44。即,如圖2等所示,在被看護者50以將頭部58置于臂部件106側、將腳部55、55置于臂部件103側的狀態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卡定部104上未安裝有吊部4的被卡定部44。另一方面,雖然沒有特別地圖示,然而在被看護者50以將頭部58置于臂部件103側、將腳部55、55置于臂部件106側的狀態下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卡定部104上安裝有吊部4的任意一個被卡定部44。
卡定部105設置于各臂部件103的末端部附近,能夠拆裝懸帶座椅1的吊部6上的被卡定部44或吊部8上的被卡定部84。即,如圖2等所示,在被看護者50以將頭部58置于臂部件106側、將腳部55、55置于臂部件103側的狀態下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卡定部105上安裝有吊部6的任意一個被卡定部64(圖示的例子中安裝有折返部60b)。另一方面,雖然沒有特別地圖示,但在被看護者50以將頭部58置于臂部件103側、將腳部55、55置于臂部件106側的狀態下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卡定部105上安裝有吊部8的任意一個被卡定部84。
臂部件106、106以將中央保持器部102作為中心軸而同步(一起)轉動的方式,相對于中央保持器部102的周向另一側(本例中為后方側),在左右方向上離開并連結。這些各臂部件106上設置有由鉤狀的鉤部構成的2個卡定部107、108。
卡定部107設置于各臂部件106的基端部與末端部的中間位置,能夠拆裝懸帶座椅1的吊部4上的被卡定部44。即,如圖2等所示,在被看護者50將頭部58置于臂部件106側、將腳部55、55置于臂部件103側的狀態下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卡定部107上安裝有吊部4的任意一個被卡定部44(圖示的例子中安裝有折返部40b)。另一方面,雖然沒有特別進行圖示,但在被看護者50將頭部58置于臂部件103側、將腳部55、55置于臂部件106側的狀態下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卡定部107上未安裝有吊部4的被卡定部44。
卡定部108設置于各臂部件106的末端部附近,能夠拆裝懸帶座椅1的吊部6上的被卡定部44或吊部8上的被卡定部84。即,如圖2等所示,在被看護者50將頭部58置于臂部件106側、將腳部55、55置于臂部件103側的狀態下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卡定部108上安裝有吊部8的任意一個被卡定部84(圖示的例子中安裝有折返部80b)。另一方面,雖然沒有特別進行圖示,但在被看護者50將頭部58置于臂部件103側、將腳部55、55置于臂部件106側的狀態下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卡定部108上安裝有吊部6的任意一個被卡定部64。
并且,臂部件103、103和臂部件106、106以彼此獨立(分別)地轉動的方式,分別連結于中央保持器部102的前方側和后方側。
即,換乘輔助裝置100中,將在載置有被看護者50的座椅主體2上接合的吊部4、6、8的被卡定部44、64、84利用對應的卡定部卡定的狀態下,通過上述升降機構使中央保持器部102和與之連結的臂部件103、106升降,從而能夠抬起(吊起)或放下被看護者50。另外,換乘輔助裝置100中,在抬起被看護者50的狀態下,使臂部件103、106以中央保持器部102為中心軸轉動,從而能夠變更被看護者50的姿態。
此外,上述說明的換乘輔助裝置100的結構僅為一例,只要是使用懸帶座椅1能夠對被看護者50的換乘進行輔助的結構,當然可以采用其他的結構。
<被看護者的換乘的一例>
下面,參照圖2~圖5,對使用懸帶座椅1而利用換乘輔助裝置100進行的被看護者50的換乘的一例進行說明。這里,舉例說明使躺在床上的被看護者50就坐于輪椅上的情況。
如圖2所示,首先,看護者(未圖示)使躺在床B上的(臥位姿態的)被看護者50在床B上適當移動,并將懸帶座椅1鋪在床B上,以使得被看護者50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
此時,看護者優選使得被看護者50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脊柱位置)處于第1顯示部22上,并且將被看護者50載置于座椅主體2的表面2a側。另外,此時,優選使得看護者的頭部58處于第2支承部16的位置,各肩部56處于各第1支承部14的位置,各腳部55的大腿下部54處于延伸設置部12、12交叉的平面部位(上述部位12b、12b重疊的部位)的位置,并將被看護者50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
此后,看護者使換乘輔助裝置100移動至床B附近。本例中,換乘輔助裝置100以使得臂部件103處于腳部55、55側(吊部6側)、臂部件106處于頭部58側(吊部8側)的方式配置于床B附近。
進而,看護者將各吊部4的上述被卡定部44(本例中為折返部40b)安裝于各卡定部107,將各吊部6的上述被卡定部64(本例中為折返部60b)安裝于各卡定部105,將各吊部8的上述被卡定部84(本例中為折返部80b)安裝于各卡定部108。由此,在座椅主體2上載置有被看護者50的懸帶座椅1通過吊部4、6、8懸掛于換乘輔助裝置100上。
此后,如圖3和圖4所示,中央保持器部102上升,使得被看護者50被抬起,臂部件103、106轉動,從而使得被看護者50的姿態變更為與移動目的地的輪椅W(參照后述的圖5)的座位形狀吻合的座位姿態(本例中為立起骨盆51的狀態下的座位姿態)。進而,看護者使抬起了座位姿態的被看護者50的狀態下的換乘輔助裝置100向輪椅W移動。
此時,頭部58被第2支承部16支承,肩部56、56分別被第1支承部14、14支承。另外,腳部55、55的對大腿下部54、54進行支承的延伸設置部12、12分別形成為以在上述部位12b、12b處交叉的方式彼此接近地彎曲的形狀,因而在腳部55、55被抬起時,大腿下部54、54在上述延伸設置部12、12交叉的平面部位被支承為面狀且被拉起。由此,可抑制被看護者50引起大腿下部54、54的疼痛、不適感或皮膚的擦傷。另外,各吊部4的與座椅主體2的接合部即加強布42的另一端部42b配置于與坐骨結節53對應的部位附近,換言之,各吊部4接合在座椅主體2的與坐骨結節53對應的部位附近,因此在座位姿態的被看護者50的抬起時或移動時,能夠從支承體重的坐骨結節53的下部對臀部52進行支承。由此,可抑制被看護者50的臀部52從座椅主體2陷入。即,各吊部4相當于對載置于座椅主體上的座位姿態的被看護者的臀部的陷入進行抑制的單元的一例。
并且,如圖5所示,座位姿態的被看護者50移動至輪椅W的上方位置后,中央保持器部102下降,從而被看護者50被放下而就坐于輪椅W上。此時,如上所述,可抑制臀部52從座椅主體2陷入,因此可抑制被看護者50成為骨盆后傾狀態下的座位姿態,能夠使得被看護者50成為與輪椅W的座位形狀吻合的姿態。由此,能夠使被看護者50正確地就坐于輪椅W上(例如使其就坐于輪椅W上的深處位置)。
此外,使用上述說明的懸帶座椅1通過換乘輔助裝置100進行的被看護者50的換乘內容僅為一例,當然也可以是其他的內容。例如,上述內容中,將本實用新型用于在抬起被看護者50而變更了被看護者50的姿態后使其移動的情況,也能夠應用于抬起被看護者50使其移動后變更被看護者50的姿態的情況。另外,上述內容中,將本實用新型用于進行從臥位姿態向座位姿態的換乘的情況,當然也可以應用于進行從座位姿態向臥位姿態的換乘、從臥位姿態向臥位姿態的換乘(位置移動或姿態變更等)、從座位姿態向座位姿態的換乘(位置移動或姿態變更等)及其他的換乘的情況。
<本實施方式的效果例>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懸帶座椅1用于對被看護者50的換乘進行輔助的換乘輔助裝置100。該懸帶座椅1具有用于載置被看護者50的座椅主體2和吊部4。吊部4接合在座椅主體2上的與被看護者50的坐骨結節53對應的部位附近,并且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拆裝。
在使用如上構成的懸帶座椅1通過換乘輔助裝置100進行被看護者50的換乘時,將載置有被看護者50的懸帶座椅1通過吊部4安裝于換乘輔助裝置100上,從而使得被看護者50被抬起(吊起)。進而,在抬起被看護者50的狀態下,被看護者50的姿態變更為期望的姿態(例如與移動目的地的座位形狀吻合的姿態或適于換乘后實施的各種活動的姿態等)。
此時,吊部4接合于座椅主體2上的與被看護者50的坐骨結節53對應的部位附近,由此例如在座位姿態的被看護者50的抬起時或移動時,能夠從支承體重的坐骨結節53的下部對被看護者50的臀部52進行支承。由此,可抑制被看護者50的臀部52從座椅主體2陷入,因此可抑制臀部52或股關節部的壓迫、勒緊。其結果是,能夠減輕換乘時的被看護者50的負擔,提高舒適性。
另外,如上所述可抑制被看護者50的臀部52從座椅主體2陷入,因此可抑制被看護者50成為骨盆后傾狀態下的座位姿態,能夠使被看護者50成為與移動目的地的座位形狀吻合的姿態(例如使骨盆51立起的狀態下的座位姿態等)。由此,能夠使被看護者50正確地就座(例如使其就坐于輪椅W或便器上的深處位置),因此不需要換乘后的被看護者50的姿態變更,能夠減輕看護者的負擔。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特別地,座椅主體2具有延伸設置部12、12從與被看護者50的臀部52對應的部位附近向與被看護者50的腳部55、55對應的一側呈二股分支狀延伸設置。
這里,假使將延伸設置部12、12分別構成為在使座椅主體2形成為平面狀時平行或背離地在彼此平行或背離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狀的情況下,在將吊部6安裝于換乘輔助裝置100上而抬起被看護者50的腳部55、55時,使延伸設置部12、12交叉,在該交叉部位對被看護者50的大腿下部54進行支承并強行將其抬起。因此,被看護者50的大腿下部54例如被延伸設置部12、12的緣部等呈線狀支承,被看護者50可能引起大腿下部54的疼痛、不適感或皮膚的擦傷。
于是,本實施方式中,將延伸設置部12、12分別構成為在使座椅主體2形成為平面狀時交叉地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彎曲的形狀。由此,在抬起被看護者50的腳部55、55時,能夠在延伸設置部12、12交叉的平面部位將被看護者50的大腿下部54支承為面狀并將其抬起。其結果是,可抑制被看護者50引起大腿下部54的疼痛、不適感或皮膚的擦傷,因此能夠提高換乘時的被看護者50的舒適性。另外,通過使延伸設置部12、12成為上述結構,能夠縮短吊部6的長度,因此可抑制懸掛式的換乘輔助裝置100中可能發生的振子運動造成的擺動。由此,能夠降低被看護者50的恐懼心理或目眩等癥狀。另外,由于吊部6較短,因此易于在換乘輔助裝置100上進行拆裝,可抑制吊部6勾掛于換乘目的地的裝置(例如輪椅W等)上。
另外,本實施方式特別構成為,將延伸設置部12、12分別構成為在使座椅主體2形成為平面狀時以在與被看護者50的大腿下部54對應的部位12b交叉的方式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彎曲的形狀。由此,在抬起被看護者50的腳部55、55時,可提高在延伸設置部12、12交叉的平面部位將被看護者50的大腿下部54支承為面狀且將其抬起的實效性。
另外,本實施方式特別構成為,在與延伸設置部12、12中的另一個延伸設置部12交叉的部位上設置有緩沖部件20、20。由此,能夠保護被看護者50的大腿下部54,因此能夠提高對被看護者50的負擔的減輕效果。
另外,本實施方式特別地,在具有緩沖部件20的延伸設置部12上設置有可供緩沖部件20取出和放入的收納部18。由此,能夠根據被看護者50的癥狀或喜好來變更所使用的緩沖部件20的硬度等性能,因此能夠提高便利性。
另外,本實施方式特別地,在座椅主體2上的與被看護者50的肩部56、56對應的部位設置有第1支承部14、14。第1支承部14、14以沿著被看護者50的肩部56、56的形狀立體成型。利用這種第1支承部14、14在換乘時對被看護者50的肩部56、56進行支承,從而能夠減輕肩部56、56或上臂部的壓迫、勒緊,因此能夠提高對被看護者50的負擔的減輕效果。
另外,本實施方式特別地,在座椅主體2上的與被看護者50的頭部58對應的部位設置有第2支承部16,并且在第2支承部16的左右兩側配置有吊部8、8。吊部8、8分支接合在第2支承部16的上下兩端側,并且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拆裝。第2支承部16在左右兩側設置這種吊部8,從而在將吊部8、8安裝于換乘輔助裝置100而進行被看護者50的換乘時,能夠利用第2支承部16將被看護者50的頭部58支承為面狀。由此,能夠穩定地支承被看護者50的頭部58,因此可減輕被看護者50的頭部58的擺動。
另外,本實施方式特別地,在座椅主體2的表面2a上設置有顯示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的第1顯示部22。由此,在將被看護者50載置于座椅主體2上時,能夠容易地將被看護者50的脊柱位置與座椅主體2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對準。另外,能夠在將被看護者50的脊柱位置與座椅主體2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對準后,進行被看護者50的換乘,因此可防止換乘時的被看護者50的滑落。
另外,本實施方式特別地,在座椅主體2的表面2a上設置有顯示延伸設置部12、12的基端位置的第2顯示部24。由此,在將被看護者50載置于座椅主體2時,能夠將被看護者50的臀部52容易地載置于正確的位置上,因此可獲得對上述換乘時的被看護者50的負擔的減輕效果。
另外,本實施方式特別地,在各拆裝部43、63、83的長度方向上的彼此不同的位置上,配置有相對于換乘輔助裝置100的卡定部拆裝的多個被卡定部44、64、84。由此,根據被看護者50的體格來變更在換乘輔助裝置100的卡定部上安裝的被卡定部,從而能夠將1架懸帶座椅1用于體格不同的多個被看護者50,因此可提高便利性。另外,本實施方式中,使上述多個被卡定部44、64、84形成為彼此不同的顏色。由此,能夠易于把握使用懸帶座椅1時的被卡定部44、64、84的位置,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便利性。
<變形例等>
此外,公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可以在不脫離其主旨和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形。
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在座椅主體2上的左右各3處分別設置有吊部的懸帶座椅1進行了說明,然而懸帶座椅不限于這種結構。例如,作為懸帶座椅,可以使用在座椅主體上的左右各2個部位或左右各1個部位或左右各4個部位以上分別設置有吊部的懸帶座椅。另外,作為懸帶座椅,不限于在座椅主體上左右對稱地設置有吊部的懸帶座椅。另外,作為懸帶座椅的吊部,可以使用在座椅主體上設置于左右兩側、即在座椅主體的左右兩側具有接合部和拆裝部的環狀的吊部。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對用于輔助被看護者50的換乘的換乘輔助裝置100中的懸帶座椅1進行了說明,然而懸帶座椅的用途不限于換乘輔助裝置。例如,懸帶座椅只要是用于載置利用者以進行將其吊起的動作,就可以用于任意的用途。另外,對于用于不進行懸吊動作(吊起使用者的動作)的用途的座椅,也能夠應用在上述實施方式等中說明的手法。
此外,以上的說明中的“鉛直”、“垂直”、“直線”、“水平”、“一致”并非嚴格意義。即,“鉛直”、“垂直”、“直線”、“水平”、“一致”可容許設計上、制造上的公差、誤差,是“實際上鉛直”、“實際上垂直”、“實際上直線”、“實際上水平”、“實際上一致”的意義。
另外,以上的說明中,存在外觀上的尺寸或大小為“相同”、“相等”、“不同”等描述的情況下,該描述并非嚴格意義。即,這些“相同”、“相等”、“不同”等容許設計上、制造上的公差、誤差,表示“實際上相同”、“實際上相等”、“實際上不同”等意義。
另外,除上述內容以外,還可以將上述實施方式或各變形例的手法適當組合使用。
此外,雖然沒有逐一例示,然而上述實施方式或各變形例都可以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被施加各種的變更來實施。
標號說明
1:懸帶座椅,2:座椅主體,2a:表面(用于載置被看護者的面的一例),4:吊部(第1吊部、第4吊部的一例),6:吊部(第2吊部的一例),8:吊部(第3吊部的一例),12:延伸設置部,12a:末端部,12b:部位(與被看護者的大腿下部對應的部位的一例),14:第1支承部,16:第2支承部,18:收納部,20:緩沖部件,22:第1顯示部,24:第2顯示部,43:拆裝部(第1拆裝部、第4拆裝部的一例),42b:另一端部(第1接合部、第4接合部的一例),44:被卡定部,50:被看護者,52:臀部,53:坐骨結節,54:大腿下部,55:腳部,56:肩部,58:頭部,60a:端部(第2接合部的一例),63:拆裝部(第2拆裝部的一例),64:被卡定部,80a:端部(第3接合部的一例),83:拆裝部(第3拆裝部的一例),84:被卡定部,100:換乘輔助裝置,104:卡定部,105:卡定部,107:卡定部,108:卡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