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針的穿刺裝置及微針貼片的敷貼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282305閱讀:893來源:國知局
            微針的穿刺裝置及微針貼片的敷貼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用于將微針向人或動物的皮膚穿刺的裝置。另外,本發明涉及將微針貼片敷貼于人或動物的皮膚的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作為經皮吸收類藥物給藥系統的一種,使用藥物涂層型微針貼片的給藥系統備受矚目(參照專利文獻1~7)。關于上述微針貼片,在基材上高密度地形成數百微米長的細的突起或針,將在表面或內部擔載有靶向藥物(疫苗、蛋白質、肽等的分子)的針扎向皮膚,直接向真皮或表皮移送藥劑,因此具有諸如不像口服藥那樣給肝臟帶來負擔,也不像注射劑那樣伴隨針的扎入而疼痛,此外還可減輕臨時性的過量的藥劑吸收所帶來的副作用等各種優點。

            微針貼片的針非常細(根部的直徑為約幾十微米),因此有可能因扎入皮膚時的阻力而破損或折損。尤其是,在針由金屬(例如鈦)形成的情況下,因皮膚內折損而引起的體內留置的風險為重大問題。另外,在針由生物可降解樹脂制成的情況下,存在與金屬針相比破損或折損的可能性高的問題。尤其是,如果針相對于皮膚傾斜,則針相對于皮膚的插入性降低,或彎曲力作用于針而容易折斷。

            另外,為了利用微針貼片通過經皮高效地給藥,優選使所有的針同樣地扎入皮膚。作為該方法,可以考慮將在平整的面上敷貼有微針貼片的敷貼器按壓于皮膚。然而,當使用上述方法時,由于存在用于連結微針貼片與敷貼器的粘合剤,因此存在當將敷貼器從皮膚提起的時微針貼片也從皮膚剝離的擔憂。

            進而,為了利用微針貼片高效地經皮給藥,優選將所有的針扎入皮膚至規定的深度。為此,需要以規定的力度將針按壓向皮膚。然而,由于針被微針貼片的底面、即與皮膚相接觸的面支承并隱藏,因此穿刺時無法確認針是否穿刺至期望的深度。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14981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08-52036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表2008-54352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表2008-535587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表2010-516337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再表2009-107806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再表2011-08990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穿刺時的針的彎曲、破損或折損的可能性最小化的微針(包括微針陣列)的穿刺裝置。

            另外,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在保持針扎入皮膚的狀態的同時,使敷貼器從皮膚分離的裝置。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確認微針(包括微針陣列)的穿刺量的裝置。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使微針貼片的針可靠地扎入皮膚的裝置。

            (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了實現這些目的之中的至少任一個,本發明的發明人在開發將與金屬注射針相比存在破損或折損的可能性的微針貼片的針不破損或也不折損而可靠地扎入皮膚的裝置的過程中,發現與未被施加張力的狀態下的皮膚相比,對于被施加了張力的狀態(要扎針的區域被向其周圍拉伸的狀態)下的皮膚,能夠以更小的力將針扎入。其原因之一被認為是,當要將針扎入未被施加張力的松弛的狀態下的皮膚時,與針的前端相接觸的皮膚隨著針的前進而后退,而被施加了張力的狀態下的皮膚由于不發生如上所述的皮膚的后退,因而針易于扎入皮膚。

            因此,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為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

            具有用于支承微針貼片的殼體,

            上述殼體具有:

            支承部,用于將上述微針貼片支承為使上述微針貼片的針朝向皮膚的狀態;

            受壓部,用于在將上述殼體放置于上述皮膚上的準備狀態下,為了將上述微針貼片按壓向皮膚而由用戶施加力;以及

            多個腳部,在一端具有與上述受壓部相連結的連結部,且在另一端具有在上述準備狀態下與上述皮膚相接觸的前端部,在上述準備狀態下將上述貼片支承部保持為從上述皮膚分離的狀態,

            上述殼體設計為,若上述受壓部被施加上述力則發生變形,上述多個腳部中的至少一個在保持與上述皮膚相接觸的狀態下以從上述支承部分離的方式移動,向與上述支承部對置的皮膚部分施加“拉力”。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具有:

            受壓部,用于承受在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使用狀態下向與皮膚大致垂直地延伸的中心軸的方向施加的力;以及

            多個腳部,與上述受壓部相連結,

            上述多個腳部從上述中心軸向放射方向(徑向)延伸,且在以上述中心軸為中心的圓的周向上等間隔地配置,

            上述多個腳部分別具有用于按壓于上述皮膚的末端部,

            當設從上述中心軸至上述末端部之間的距離為d,

            設相鄰的腳部的中心間隔為2θ,

            設相鄰的腳部的距離為L時,

            上述d、θ、L滿足下列數學式1:

            【數學式1】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受壓部,用于承受在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使用狀態下向與皮膚大致垂直地延伸的中心軸的方向施加的力,

            多個腳部,與上述受壓部相連結,

            上述多個腳部從上述中心軸向放射方向(徑向)延伸,且在以上述中心軸為中心的圓的周向等間隔地配置,上述多個腳部分別具有用于按壓于上述皮膚的末端部,

            具有形成于上述受壓部與上述腳部之間的第一易變形部。

            上述腳部具有第二易變形部,

            上述第一易變形部和上述第二易變形部構成為,若上述受壓部被施加力,則上述第一易變形部的變形量大于上述第二易變形部的變形量。

            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受壓部,用于承受在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使用狀態下向與皮膚大致垂直地延伸的中心軸的方向施加的力,

            一對第一腳部,與上述受壓部相連結,配置為相對于上述中心軸對稱且在與上述中心軸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對置;以及

            一對第二腳部,配置為相對于上述中心軸對稱且在與上述中心軸和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對置,

            關于平行于上述中心軸的方向,上述一對第一腳部的末端部與上述一對第二腳部的末端部相比更遠離上述受壓部。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形成于上述受壓部與上述腳部之間的第一易變形部。

            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腳部具有第二易變形部,

            上述第一易變形部和上述第二易變形部構成為,當上述受壓部被施加力時,上述第一易變形部的變形量大于上述第二易變形部的變形量。

            在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中,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板部,具有與上部面和下部面對置的一對緣;以及

            一對腳部,從上述板部的對置的一對緣朝向下方延伸,

            上述板部在其一部分或整體中具有朝向下方或上方彎曲為凸狀的曲線部。

            在該實施方式中,板部在其下部面上直接地或經由其他部件間接地支承微針貼片。板部的上部面用作當使用時用戶利用手指接觸而施力的受壓部。另外,腳部的曲線部用作易變形部。優選地,板部和腳部以彈性材料一體地形成。優選地,一對腳部之中的各個在一部分或整體中具有朝向外方或內方彎曲為凸狀的曲線部。腳部的曲線部用作易變形部。

            因此,根據上述實施方式,當受壓部被施力時,腳部(彈性部件)變形,一對腳部的間隔擴大。利用腳部的變形,微針靠近皮膚,直至皮膚的拉伸達到極限。之后,當皮膚的拉伸達到極限時,隨著腳部的前端在皮膚上滑動,一對腳部的間隔擴大。由此,在皮膚被施加了規定的“拉力”的狀態下,微針扎入皮膚。

            另外,通過對彈性不同的易變形部進行組合,若一對腳部的間隔擴大并且皮膚的拉伸達到極限,則使皮膚展開的運動停止,不會發生腳部的前端在皮膚上滑動的情況,并引起使微針向皮膚推進的運動。由此,在皮膚被施加了規定的“拉力”的狀態下,微針扎入皮膚。

            根據如此構成的本發明的裝置的實施方式,若在將裝置放置在皮膚上的狀態下,以手指按壓受壓部,則至少一個腳部的與皮膚相接觸的部分從裝置的中心向外側拉伸皮膚,由此向與微針貼片對置的皮膚部分施加“拉力”。因此,微針貼片的各個針能夠容易地扎入被施加了“拉力”的皮膚部分。因此,針不會破損或折損,可實質性地將所有針可靠地扎入皮膚,能夠確實地將針中擔載的藥劑給藥。

            本發明還涉及用于將微針陣列穿刺入皮膚的裝置,上述裝置為用于收納微針貼片的保護殼,并且是用于將微針插入皮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凹部的殼的底部收納微針貼片,由作為蓋的封口構成,

            上述凹部殼由構成底部的平板部和包圍平板部的易變形部構成。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將微針貼片擔載于上述平板部,在上述平板部的背面設置受壓部。

            上述凹部殼的材質不特別限定,作為優選樹脂,可選擇聚丙烯、聚乙烯、尼龍、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丙烯酸樹脂、聚苯乙烯、偏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氟樹脂(聚四氟乙烯)、氯乙烯、偏氯乙烯、聚酰胺、橡膠、硅樹脂等的樹脂、以及發泡苯乙烯、發泡聚氨酯、發泡三聚氰胺等的發泡樹脂中的一種。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平板部為易變形部件,上述易變形部具有多個邊沿(edge)。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為了使上述平板部均勻地變形,具有利用山脊線(棱線)或平板部上的折線或薄壁部等而形成的易變形部。

            此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平板部的中央部分由硬質樹脂形成。

            另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用于保護微針的間隔件。

            本發明還涉及用于將微針陣列穿刺入皮膚的裝置,上述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面,用于支承微針陣列;

            第二面,與上述第一面隔開間隔而對置;

            伸縮性部件,將上述第一面和第二面向互相分離的方向賦能;以及

            顯示功能,用于當上述第二面對抗上述伸縮性部件的賦能力而朝向上述第一面移動了規定距離時,顯示向上述微針的針施加了規定的穿刺力。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為如下所用的裝置:上述微針陣列經由粘合劑與支承上述微針陣列的薄片基材一同形成微針貼片,將上述粘合劑和上述微針陣列按壓于皮膚,借助于上述粘合劑層與皮膚之間的粘合力,在使上述微針陣列的針原樣扎入皮膚的狀態下,將上述微針陣列保持在皮膚上,上述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面,用于支承微針貼片;

            第二面,與上述第一面隔開間隔而對置;

            伸縮性部件,將上述第一面和第二面向互相分離的方向賦能;以及

            顯示功能,用于當上述第二面對抗上述伸縮性部件的賦能力而朝向上述第一面移動了規定距離時,顯示向上述微針的針施加了規定的穿刺力。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中,上述顯示功能在上述第二面對抗上述伸縮性部件的賦能力而朝向上述第一面移動了規定距離時,提供視覺變化、聽覺變化或觸覺變化。

            根據本發明的裝置,當向第二面施加了按壓力時,對抗伸縮性部件的賦能力,第二面接近第一面。伸縮性部件的特性可設定為,當第二面朝向第一面移動了規定距離時,向外部提供視覺、聽覺或觸覺變化。因此,通過感知視覺或聽覺或觸覺變化,能夠得知第二面被施加了規定的力度、即針被施加了規定的大小的力。

            本發明還涉及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要素,一體地具有中央板部和一對傾斜板部,上述中央板部具有形成于平行的一對緣之間的平整的第一底面部分,上述一對傾斜板部具有以從上述中央板部的一對緣向斜向且上方互相展開的方式而延伸的平整的一對第二底面部分,并構成為,當向上述一對傾斜板部的各個的末端施加了朝向下方的力時,上述一對傾斜板部相對于上述中央板部分別向下方變形,上述第一要素用于在上述第一底面部分和上述第二底面部分上支承微針貼片;以及

            第二要素,配置于上述第一要素之上,具有分別與上述一對傾斜板部的末端相接觸的接觸部,

            構成為,能夠經由上述第二要素的上述接觸部,向上述第一要素的上述一對傾斜板部的末端施加朝向上述下方的力。

            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要素具有沿著上述一對緣而連續地或間斷地形成的脆弱部。

            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要素的上述接觸部具有與上述一對傾斜端部中的各個相接觸的一對接觸部分,

            上述一對接觸部分具有以向斜向且上方互相展開的方式延伸的一對傾斜面。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三要素,配置于上述第二要素之上,用于承受上述力并經由上述第二要素傳導到上述第一要素。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支承于上述第一要素的微針貼片,

            上述微針貼片具有:

            薄片基材,具有上部面和下部面,在上述下部面上具有粘合劑層,上述上部面位于上述第一底面部分和上述一對第二底面部分之上;

            粘接件,配置于上述一對第二底面部分上,用于將位于上述一對第二底面部分上的兩端側基材部分粘合于上述一對第二底面部分;以及

            微針陣列,保持在位于上述第一底面部分之下的上述薄片基材的中央基材部分。

            本發明的敷貼裝置在使用時,在將微針貼片保持于第一要素的底面上的敷貼裝置放置于人或動物的皮膚上的狀態下,向第二要素施加按壓力。施加于第二要素的按壓力經由第二要素的接觸部和與上述第二要素的接觸部相接觸的第一要素的一對傾斜板部的末端而傳導到保持在第一板部的底面上的微針貼片。其結果,支承于中央板部和傾斜板部的下部面的微針貼片被按壓向皮膚。此時,不僅中央板部,而且傾斜板部也被按壓向皮膚。由于一對傾斜板部以其末端相互分離的方式變形,因而傾斜板部也被適當的力按壓向皮膚。因此,不僅支承于中央板部的微針貼片被適當的力按壓向皮膚,而且支承于傾斜板部的微針貼片的兩端粘合部分也被適當的力按壓向皮膚并粘合。之后,若解除按壓力,則傾斜板部在其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到變形前的狀態,然而此時,粘合于皮膚的貼片兩端部與其所粘合著的皮膚部分一同從傾斜板部分離。另外,還由于傾斜板部從皮膚分離并恢復到變形前的狀態,微針貼片更容易地轉移至皮膚。因此,當將敷貼裝置從皮膚剝離時,微針貼片會從皮膚剝離而會敷貼在敷貼裝置上,針一旦扎入皮膚則會保持扎入的狀態。

            本發明還涉及將微針垂直地穿刺入皮膚的裝置,其構成為具有:

            (a)第一要素,具有用于支承微針的第一面和位于上述第一面的相反側的第二面,

            (b)第二要素,具有與上述第一要素的第二面對置的第一面和位于上述第二要素的相反側的第二面,

            (c)上述第一要素的第二面和上述第二要素的第一面之中的一方具有突起,上述突起設置于與上述第一要素的中央相對應的位置,朝向上述第一要素的第二面和上述第二要素的第一面之中的另一方突出,

            (d)上述第一要素的第二面和上述第二要素的第一面之中的另一方具有與上述突起的前端相抵接的接觸部,

            (e)施加于上述第二要素的第二面的按壓力經由上述突起和上述接觸部傳導到上述第一要素。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要素具有:中央板部,具有平行地延伸的一對直線緣;以及一對側部板部,以從上述直線緣分離的方式互相在相反方向上延伸。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一對直線緣分別具有沿著上述直線緣延伸的脆弱部。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中,方案3的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脆弱部具有切口。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切口形成于上述第一要素的第一面上。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切口形成于上述第一要素的第二面上。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脆弱部具有槽或狹縫。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微針為擔載在敷貼劑上的微針貼片。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垂直地穿刺入上述皮膚的裝置是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要素具有規定的外周形狀,

            上述第二要素具有框架,上述框架具有規定的內周形狀,

            上述內周形狀形成為至少部分地包圍上述第一要素的上述外周形狀,由此,上述第一要素被上述第二要素的內周形狀引導,并向垂直于上述第一要素的第一面的第一垂直方向移動。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框架具有向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個切口,因此,利用上述按壓力,相鄰的上述切口之間的框架部分向內側傾斜。

            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賦能部件,上述賦能部件以對抗上述按壓力,使上述第一要素和第二要素互相分離的方式來賦能。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突起的末端部是圓形的。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突起的末端部附帶有錐體。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接觸部以承接上述突起的方式凹陷。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突起呈桿形狀。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突起具有向垂直于上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的壁形狀。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要素具有第一子要素和第二子要素,

            上述第一子要素具有上述第一要素的第一面,上述第二子要素具有上述第一要素的第二面,

            上述第一要素和第二子要素構成為經由上述第二子要素將來自上述第二要素的上述按壓力傳導到上述第一子要素。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子要素具有:中央板部,具有互相平行地朝向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的一對側緣;以及一對傾斜板部,朝向垂直于上述第一水平方向的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并向上述第二子要素傾斜,以便從上述一對側緣而互相分離,

            上述第一子要素由彈性材料形成,若被施加上述按壓力,則上述一對傾斜板部以互相分離的方式朝向上述第二水平方向變形。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子要素具有導件部,上述導件部在上述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當被施加了上述按壓力時,引導上述第二側部板部的末端部,使得上述第二側部板部向上述第二水平方向變形而分離。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子要素的上述導件部具有用于承接上述側部板部的末端部的一對接觸部,上述接觸部分別以從上述第一子要素朝向末端遠離的方式傾斜。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要素的上述第一面支承微針貼片。

            根據本發明的裝置,施加到第二要素的按壓力經由突起而傳導到第一要素的中央。因此,即使按壓力的作用點偏離裝置的中心,按壓力也會作用于第一要素的中央。因此,針垂直地侵入皮膚。因此,當穿刺時,針不會彎曲、破損或折損。

            附圖說明

            圖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1的分解立體圖。

            圖2為示出與根據實施方式1的敷貼裝置一同使用的微針貼片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3為從斜下方拍攝實際的微針陣列的照片。

            圖4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的敷貼裝置的使用狀態的剖視圖。

            圖5為用于說明貼片敷貼時的壁的變形的圖。

            圖6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1的分解立體圖。

            圖7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2的分解立體圖。

            圖8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3的分解立體圖。

            圖9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4的分解立體圖。

            圖10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5的分解立體圖。

            圖11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6的分解立體圖。

            圖12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7的分解立體圖。

            圖13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8的分解立體圖。

            圖14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9的分解立體圖。

            圖15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10的分解立體圖。

            圖16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11的分解立體圖。

            圖17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12的分解立體圖。

            圖18為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13的分解立體圖。

            圖19為示出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狀態的圖。

            圖20為用于說明第一要素的變形狀態的圖。

            圖2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2的分解立體圖。

            圖22為示出第一要素的變形和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狀態的圖。

            圖23為示出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2-2的分解立體圖。

            圖24為示出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2-5的剖視圖。

            圖25為示出根據實施方式3的敷貼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26為在圖25中示出的實施方式3的敷貼裝置的剖視圖。

            圖27為示出實施方式3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圖28A為示出根據實施方式4的敷貼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28B為示出根據實施方式4的敷貼裝置的剖視圖。

            圖29為示出根據實施方式5的敷貼裝置的圖。

            圖30為示出實施方式5的變形例5-1的圖。

            圖31為示出實施方式5的變形例5-2的圖。

            圖32為示出實施方式5的變形例5-3的圖。

            圖33為示出實施方式5的變形例5-4的圖。

            圖34為示出實施方式5的變形例5-5的圖。

            圖35為示出根據實施方式6的敷貼裝置的圖。

            圖36為示出根據實施方式4的敷貼裝置的改變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37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7的敷貼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8為示出與實施方式7的敷貼裝置一同使用的微針貼片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39為從斜下方拍攝實際的微針陣列的照片。

            圖40為用于說明在圖37中示出的敷貼裝置的第一要素的功能及操作的剖視圖。

            圖41為與圖40一同,說明在圖37中示出的敷貼裝置的功能及操作的剖視圖。

            圖42為示出實施方式7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圖43為示出實施方式7的變形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44為示出實施方式8的敷貼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45為用于說明圖44示出的實施方式的敷貼裝置的動作的圖。

            圖46為示出實施方式9的敷貼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47為示出第九要素的變形例的俯視圖。

            圖48為示出第九要素的變形例的俯視圖。

            圖49為示出實施方式10的敷貼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50為實施方式10的敷貼裝置的縱剖視圖。

            圖51為示出實施方式10的敷貼裝置的改變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52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1的敷貼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53為示出與實施方式11的敷貼裝置一同使用的微針貼片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54為從斜下方拍攝實際的微針陣列的照片。

            圖55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1的敷貼裝置的第一要素的功能及操作的剖視圖。

            圖56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1的敷貼裝置的功能及操作的剖視圖。

            圖57為根據實施方式12的敷貼裝置的剖視圖。

            圖58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2的敷貼裝置的操作的圖。

            圖59為根據實施方式13的敷貼裝置的剖視圖。

            圖60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3的敷貼裝置的操作的圖。

            圖61為根據實施方式14的敷貼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62為根據實施方式14的敷貼裝置的剖視圖。

            圖63為根據實施方式15的敷貼裝置的剖視圖。

            圖64為示出另一顯示功能的實施方式的圖。

            圖65為示出另一顯示功能的實施方式的圖。

            圖66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實施方式16至18的將微針貼片敷貼于人或動物的皮膚的裝置的原理的側視圖。

            圖67為與圖66一同,示意性地示出裝置的原理的側視圖。

            圖68為具有四邊形的受壓部和四個腳部的示意性的裝置的俯視圖。

            圖69為具有圓形的受壓部和四個腳部的示意性的裝置的俯視圖。

            圖70為具有六邊形受壓部和六個腳部的示意性的裝置的俯視圖。

            圖71為具有類四邊形的受壓部和四個腳部的示意性的裝置的俯視圖。

            圖72為具有受壓部與腳部的連接部具有易變形部的示意性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73為具有受壓部與腳部的連接部具有易變形部的示意性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74為具有球窩接頭的示意性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75為具有包括水平部分和垂直部分的腳部的示意性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76為具有包括水平部分和垂直部分的腳部的示意性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77為具有包括水平部分、垂直部分及傾斜部分的腳部的示意性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78為使腳部的前端朝向內側的示意性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79為受壓部和腳部以弧狀相連接的示意性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80為具有用于限制變形量的腳部的示意性的裝置的立體圖。

            圖81為根據實施方式16的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82為根據實施方式16的裝置的側視圖。

            圖83為根據實施方式16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84為根據實施方式16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85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6的裝置的操作的剖視圖。

            圖86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6的裝置的操作的剖視圖。

            圖87為示意性地示出微針貼片的截面的圖。

            圖88為示出微針貼片的照片的圖。

            圖89為根據實施方式17的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90為根據實施方式17的裝置的側視圖。

            圖91為根據實施方式17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92為根據實施方式17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93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7的裝置的操作的剖視圖。

            圖94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7的裝置的操作的剖視圖。

            圖95為從斜上方觀察的根據實施方式18的裝置的立體圖。

            圖96為從斜下方觀察的根據實施方式18的裝置的立體圖。

            圖97為根據實施方式18的裝置的側視圖。

            圖98為從斜上方觀察的根據實施方式18的裝置的殼體的立體圖。

            圖99為從斜下方觀察的根據實施方式18的裝置的殼體的立體圖。

            圖100為從斜上方觀察的根據實施方式18的裝置的支架的立體圖。

            圖101為從斜下方觀察的根據實施方式18的支架的立體圖。

            圖102為從斜上方觀察的根據實施方式18的梯形彈簧部的立體圖。

            圖103為從斜下方觀察的根據實施方式18的梯形彈簧部的立體圖。

            圖104為從斜上方觀察的根據實施方式18的保護蓋的立體圖。

            圖105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8的操作的剖視圖。

            圖106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8的操作的剖視圖。

            圖107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8的操作的剖視圖。

            圖108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8的操作的剖視圖。

            圖109為用于說明根據實施方式18的操作的剖視圖。

            圖110為示出具有兩個腳部的殼體模型的立體圖。

            圖111為示出具有四個腳部的殼體模型的立體圖。

            圖112為示出具有四個腳部的殼體模型的立體圖。

            圖113為用于說明皮膚的隆起的圖。

            圖114為示出用于對所需的腳部間距離進行計算的模型的圖。

            圖115為示出具有四個腳部的殼體模型的立體圖。

            圖116為示出實驗所用的殼體模型的圖。

            圖117為示出具有四個腳部的殼體模型的立體圖。

            圖118為示出實驗所用的殼體模型的圖。

            圖119為從斜上方觀察的無穩定器的形態的裝置的立體圖。

            圖120為示出另一形態的殼體的立體圖。

            圖121為示出另一形態的殼體的正面圖。

            圖122為示出另一形態的殼體的正面圖。

            圖123為示出另一形態的殼體的正面圖。

            圖124為根據實施方式19的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125為根據實施方式19的裝置的立體圖。

            圖126為根據實施方式19的裝置的正面圖。

            圖127為示出根據實施方式19的裝置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28為示出根據實施方式19的裝置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29為示出根據實施方式19的裝置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30為示出根據實施方式19的裝置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微針的穿刺裝置及微針貼片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在以下的利用附圖的說明中,為了便于理解發明,使用“上”、“下”、“右”、“左”、“水平”、“垂直”等的表示方向的術語,但是這些術語是為了說明在附圖中示出的部分的形狀及結構而使用的,并不是用于表示微針貼片敷貼裝置的實際的使用狀態。因此,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不應根據這些術語來限制性地解釋,而是應基于發明的權利要求書的記載來確定。

            實施方式1

            圖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微針貼片敷貼裝置(以下,稱為“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1。在圖中,實施方式1的敷貼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1001示出,上述敷貼裝置1001包括:第一要素1003,用于支承以下說明的微針貼片(以下,稱為“貼片”)1002;以及第二要素1004,用于將支承于第一要素1003的貼片1002向人或動物的皮膚按壓。第一要素1003和第二要素可由樹脂或金屬形成。

            在實施方式1中,第一要素1003由具有通過在正交的水平兩個方向(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緣1006、1007來構成邊緣的四邊形的外周形狀1005的板1008所構成,具有在使用狀態下與人或動物的皮膚對置的下部面1009和位于下部面1009的相反側的上部面1010。在實施方式1中,板1008的下部面1009和上部面1010分別形成第一要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在實施方式1中,第二要素1004具有作為第二要素1004的主要部分且在X方向上延伸的板狀的橋1011。如圖所示,橋1011具有下部面1012和上部面1013。在實施方式1中,橋1011的下部面1012和上部面1013分別形成第二要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橋1011的兩端與以平行于Y方向的方式延伸的一對壁1014的上端相連結。Y方向的壁1014的兩端與以平行于X方向的方式延伸的一對壁1015相連結,由這些Y方向和X方向的壁1014、1015形成了四邊形的框架1016。

            由壁1014、1015的內面形成的框架1016的內周形狀1017大于第一要素1003的外周形狀1005,即,框架1016的X、Y方向內部尺寸大于第一要素1003的X、Y方向外部尺寸,由此,能夠在框架1016的內側收容第一要素1003,并且收容于框架1016的內側的第一要素1003能夠搖動。

            橋1011具有與其下部面1012一體地形成的突起1018。突起1018的位置可確定為,在第一要素1003收容于第二要素的框架1016內的狀態下,突起1018與位于上述第一要素1003的上部面1010的中央或大致中央的接觸部1019對置。在實施方式1中,突起1018呈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細長的桿狀。優選地,突起1018的長度可確定為,在將第一要素1003收容于框架1016的內側,且突起1018的末端與第一要素1003的接觸部1019抵接的狀態下,第一要素1003的下部面1009或支承于上述下部面1009的貼片1002的下部面在框架1016的下端或比下端靠上,即,位于框架1016的內側空間1020內。

            在實施方式1的四邊形的第一要素1003中,X方向和Y方向的長度為例如約2~5cm。第二要素1004的框架1016的內部尺寸優選為比第一要素1003的對應部分的長度長約1~3mm。

            第一要素3的板1008的厚度會因形成第一要素3的板1008的材料而不同,但優選由確定為,在將第一要素1003放置于人或動物的皮膚上的狀態下,當按壓中央的接觸部1019時,板1008不過度彎曲,盡可能地使貼片1002的整體以大致規定的壓力按壓向皮膚。第二要素1004、尤其是橋1011的材料(尤其是彈性系數)和大小(尤其是Z方向的厚度)可如下確定:當利用手指抵接其上部面1013而施加力(按壓力)1032(圖4參照)時,上述橋1011向第一要素1003彎曲,從中央的突起1018經由接觸部1019而支承于上述第一要素1003的下部面109上的貼片1002被以期望的壓力按壓向皮膚。另外,第二要素的框架1016、尤其是支承橋1011的Y方向的壁1014的材料(尤其是彈性系數)和大小(尤其是厚度)可如下確定:當從上方向橋1011施加按壓力時,不會阻礙橋1011的變形,并且壁1014的下端相對于壁1014的上端向外側相對移動而使壁1014傾斜。

            針對于由以上結構形成的敷貼裝置1001,貼片1002敷貼于第一要素1003的下部面1009。如圖2所示,貼片1002大致具有:薄片基材1021;以及微針陣列1022,支承于上述薄片基材1021。薄片基材1021具有:基材膜1023;粘合劑層1024,設置于基材膜1023的下部面(微針陣列1022的支承面)上;以及剝離處理層(脫模層)1025,設置在基材膜1023的上部面(與敷貼裝置1對置的面)上。如圖3所示,微針陣列1022由圓形或四邊形的基底1026和在基底1026的下部面上隔開規定的間隔(例如300~1000微米)并呈格子狀或蜂窩狀整齊配置的規定的高度(例如300~1000微米)的、多個細長的針1027形成,例如,可通過將生物可降解合成高分子材料(例如透明質酸、膠原蛋白、聚乳酸及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填充到對應的形狀的模具中而制成。雖未圖示,在針1027的前端側可涂敷靶向藥物(疫苗、蛋白質、肽等的分子)。取而代之或附加地,可在微針陣列1022的成形時,將靶向藥物混入形成針的材料從而包含于針1027的內部。

            薄片基材1021和微針陣列1022在薄片基材1021的粘合劑層1024上敷貼有微針陣列1022的基底1026。如圖所示,薄片基材1021大于微針陣列1022,在薄片基材1021上敷貼微針陣列1022的狀態下,在微針陣列1022的周圍露出充分面積的粘合劑層1024。

            由如上所述的方法形成的貼片1002利用在薄片基材的兩面設置有粘合劑層的雙面膠帶1028,將薄片基材1021敷貼于第一要素1003的下部面1009上。雙面膠帶1028用于在將貼片1002敷貼于皮膚之前將貼片1002保持于第一要素1003。因此,雙面膠帶1028的條件(大小、形狀、安裝位置及粘合力)可確為,可將貼片1002保持于第一要素1003,并且,在利用粘合劑層1024而敷貼于皮膚的貼片1002在敷貼于皮膚之后,在將敷貼裝置1001從貼片1002分離時,貼片1002不會因皮膚雙面膠帶1028與第一要素1003之間的粘合力而從皮膚剝離。考慮到這些條件,在實施方式1中,使雙面膠帶1028盡量地小,并且安裝在從薄片基材1021的兩端向內側移動規定距離的量的位置。

            如圖4所示,當使用由以上結構形成的敷貼裝置1001將貼片1002敷貼于人或動物的皮膚時,利用手指1029等按壓橋1011的中央部。由此,如圖5的(a)部分所示,框架1016的1014、1015的下端被按壓向皮膚1030。其結果是,壁1014、1015所包圍的區域的皮膚1031向框架1016的內側空間1020內隆起,并且上述隆起的皮膚1031朝向四方的壁1014、1015拉伸。另外,如圖4所示,橋1011朝向皮膚1031彎曲,經由中央的突起1018,貼片1002的針1027被按壓向皮膚1031。此時,如上所述,因皮膚1031處于朝向四方拉伸而施加了張力的狀態,因此針1027可容易地扎入皮膚1031。此外,即使按壓力1032的作用點偏離橋1011的中心,施加于橋1011的按壓力1032也可經由突起1018而作用于第一要素1003的中央。因此,針1027垂直地侵入皮膚1031。另外,針1027垂直地侵入皮膚1031,因此當穿刺時,不會發生針彎曲、破損或折損。

            如上所述的實施方式1的敷貼裝置1可進行各種變形。

            變形例1-1

            如圖6所示,也可以將構成第二要素的框架1016、與橋1011平行地在X方向上延伸的壁1015的中央部切除來形成非連接部1035。在該實施方式中,當向橋1011施加按壓力1032時,伴隨橋1011的變形,與橋1011相連結的Y方向的壁1014的下端部向外側展開(參照圖5的(b)部分)。其結果是,位于壁1014之間的皮膚1031在與其相接觸的壁下端的變形移動的作用下向外側強力拉伸。因此,相對于皮膚的針的垂直進入性變得更好。另外,在張力不作用于皮膚的狀態(例如,皮膚松弛的狀態)下,若不是將針相對于皮膚相當地按入,則針無法扎入皮膚,而在如上所述的皮膚處于拉伸的狀態下,以更小的按壓力、且以更小的壓入量就能將針扎入皮膚。

            如圖6所示,在Y方向的壁1014上,還可在將橋1011的兩緣1037延長的線的兩個外側,形成由從壁1014的下端朝向上方延伸的槽或狹縫所形成的切口1036。在這種實施方式中,伴隨橋1011的變形,切口1036之間的壁部更向外側變形,更強力地拉伸皮膚1031,使針的垂直進入性變得更好。另外,如上所述,能夠以更小的按壓力、且以更小的壓入量將針扎入皮膚。

            如圖6所示,也可以在橋1011的上部面1013的中央形成規定形狀的指托部1038。在這種實施方式中,可按壓橋1011的中央部,因此針的垂直進入性變得更好。在圖示的變形例1中,指托部1038為圓形的隆起的臺,但指托部1038也可以為平面形狀為四邊形等的多邊形、橢圓形、星形等的其他形狀的隆起部或凹陷,還可以為球面狀的隆起部或凹部,也可以為單純的標識或圖案。

            變形例1-2

            如圖7所示,第二要素4的橋1041還可以利用四邊形的板部1042和用于將板部1042的兩端與壁1014相連結的腳部1043來形成。在這種實施方式中,橋1041能夠以更小的按壓力獲得必需的變形量。

            變形例1-3

            如圖8所示,突起1018還可以設置在第一要素1003的中央部。在這種實施方式中,也可獲得與如上所述的實施方式1及變形例2相同的作用效果。

            變形例1-4

            如圖9所示,突起還可以為與支承著橋1011的Y方向壁1014平行地筆直延伸的壁狀的突起1044。壁狀的突起1044優選以橫切第一要素1003的中央的方式配置。在這種實施方式中,施加于橋1011的按壓力1032經由突起1044而作用于第一要素1003的中央,針1027垂直地侵入皮膚1031。

            變形例1-5

            如圖10所示,也可以在橋1011的上部面1013的中央形成規定形狀的指托部1038。根據這種實施方式,由于可按壓橋1011的中央部,因而針的垂直進入性良好。指托部1038可以為四邊形等的多邊形、橢圓形、星形等的其他形狀的隆起部或凹部,還可以為球面狀的隆起部或凹部,也可以為單純的標識或圖案。

            變形例1-6

            如圖11所示,直線壁狀的突起1044也可設置在第一要素1003的板1008的中央部。在這種實施方式中,與如上所述的實施方式1及變形例1~5同樣地,針的垂直進入性良好。

            變形例1-7

            如圖12所示,在變形例1-5中,還可切除與橋1011X平行地在X方向上延伸的壁1015的中央部來形成非連接部1035。根據這種實施方式,位于壁1014、1015之間的皮膚被向外側強力拉伸,針相對于皮膚的垂直進入性變得更好。另外,如關于變形例1-1的說明所述,可以更小的按壓力、且以更少的壓入量將針扎入皮膚。

            變形例1-8

            如圖13所示,第一要素1003的板形成為切除了四邊形的角部的八邊形,第二要素的框架1016的形狀也可形成為八邊形。在該變形例中,還可切除與橋1011平行地延伸的X方向壁1015的中央部來形成非連接部1035。根據這種實施方式,位于壁1014之間的皮膚被向外側強力拉伸,針相對于皮膚的垂直進入性變得更好。另外,如關于變形例1-1的說明所述,可以更小的按壓力、且以更少的壓入量將針扎入皮膚。

            變形例1-9

            如圖14所示,第一要素1003的板1008可以呈圓形。與第一要素3的形狀相匹配,第二要素的框架1016的形狀也優選呈圓形或圓弧狀。如圖所示,可以切除除了用于支承橋1011的兩端部的壁部分1045之外的一部分的壁部分1046。根據這種實施方式,位于壁部分1045之間的皮膚被向外側強力拉伸,針相對于皮膚的垂直進入性變得更好。另外,如關于變形例1-1的說明所述,可以更小的按壓力、且以更少的壓入量將針扎入皮膚。

            變形例1-10

            如圖15所示,第二要素1004的框架1016可以為六邊形。在這種情況下,關于橋1011,優選為對置的兩個壁1046通過另外的壁1047連結。根據這種實施方式,伴隨著橋1011的變形(彎曲),為了使除了與橋1011相連結的壁1046以外的壁1047朝向橋1011向內側移動,可使橋1011和壁1046的變形更大。

            變形例1-11

            如圖16所示,可在第二要素1004的橋1011上設置彎曲部1048。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以更小的按壓力使橋11發生必需的變形。

            變形例1-12

            圖17示出其他變形例。在上述變形例中,第一要素1003由四邊形的板1051形成。板被劃分為四邊形的中央區域1052和與上述中央區域1052的對置的一對直線緣(邊界)1054相連結的四邊形的側部區域1053。另外,在用于劃分中央區域1052與側部區域1053的直線狀的邊界1054上,沿著該邊界1054設置有脆弱部。在變形例中,利用X方向的槽或狹縫1055形成脆弱部。如圖所示,狹縫1055可以僅形成在邊界1054的兩端側,也可以隔開規定的間隔斷續地形成在整個長度上。貼片1002支承于中央區域1052的下部面上。

            根據如上所述的方法形成的變形例,當從橋1011經由突起向貼片1002的中央部作用按壓力時,以邊界1054為界,側部區域1053相對于中央區域1052彎折或彎曲。其結果是,側部區域1053的與皮膚相接觸的面積減少,更多的按壓力作用于中央區域1052,促進相對于皮膚的針1027的進入。

            此外,在將本變形例的第一要素3與圖9、10、11、12中示出的壁狀的突起組合的情況下,壁狀突起可以朝向X、Y方向之中的任一方向。

            變形例1-13

            圖18示出了另一變形例。在該變形例中,脆弱部由在第一要素1003的下部面上沿著邊界1054連續地或斷續地延伸的“U”字狀或“V”字狀的槽1056或單純的切口而形成。槽1056可以在第一要素1003的上部面上沿著邊界1054而形成。在本變形例中,貼片1002橫跨中央區域1052和兩側部區域1053而被支承,微針陣列1022配置于中央區域1052的下部面上,兩側的雙面膠帶1028配置于側部區域1053的下部面上。

            如圖19的(a)部分所示,根據如上所述的方法構成的變形例,當從橋1011經由突起向貼片1002的中央部作用按壓力時,以邊界1054為界,側部區域1053相對于中央區域1052彎折。另外,薄片基材1021的粘合層被按壓于皮膚1031。另外,位于中央區域1052的微針陣列1022的針1027扎入與上述中央區域1052相接觸的皮膚。之后,如圖19的(b)所示,當由上述狀態去除按壓力時,敷貼于皮膚1031的薄片基材1021的兩端部1057與皮膚1031一同從側部區域1053分離。此時,剝離力集中作用于雙面膠帶1028的外側的緣。另外,還由于側部區域1053從皮膚1030分離并恢復到變形前的狀態,薄片基材1021在敷貼于皮膚1031的狀態下易于從雙面膠帶1028剝離。因此,根據該變形例,能夠將敷貼于皮膚的貼片1002在可靠地保持在皮膚上的狀態下從敷貼裝置分離。

            如上所述,槽1056可設置在第一要素1003的下部面或上部面之中的任一者上,但優選設置在下部面上。其原因在于,如圖20所示,在槽1056設置在下部面上的情況下,若側部區域1053相對于中央區域1052彎折,則槽1056的開口擴大,側部區域1053相對于上述側部區域1053上的薄片基材部分地向外側相對地移動,在將薄片基材部分與上述薄片基材部分敷貼于側部區域1053的雙面膠帶1028之間的接觸面上,剪切力切割兩者的緣。由此,兩側的薄片基材部分容易地從側部區域1053的雙面膠帶1028分離,貼片1002可靠地轉移至皮膚。

            實施方式2

            圖2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2。在圖示中,實施方式2的敷貼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1061來表示,并包括第一要素1062和第二要素1063,第一要素1062還包括第一子要素1064和第二子要素1065。

            第一子要素1064具有:中央板部1066;以及在上述中央板部1066的兩側一體地連結的傾斜板部1069。中央板部1066為在Y方向和X方向上延伸的緣1067、1068所包圍的四邊形的板部。傾斜板部1069為一對緣1071和緣1070所包圍的四邊形的板部,上述一對緣1071從Y方向的緣1067的兩端附近朝向外側向斜上方平行地延伸,上述緣1070連結所述的緣1071并與中央板部1066的緣1067平行地延伸。另外,在中央板部1072的X方向的緣1068上,一體地形成有從該緣1068向上方延伸的四邊形的垂直板部1072。另外,中央板部1066和傾斜側部1069的下部面形成了第一要素的第一面。

            具有這種結構的第一子要素1064優選為具有彈性,使得例如當向下方按壓傾斜板部1069的末端側緣1070時,傾斜板部1069相對于中央板部1066的傾斜角減小,末端1070向下方變形。

            第二子要素1064具有橋1073。橋1073為在X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緣1074和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緣1075所包圍的四邊形的板部,橋1073的上部面形成了第一要素的第二面。另外,第二子要素1064還包括在X方向上延伸的一對壁1077和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對壁1078連結而成的四邊形框架1076。另外,橋1073的Y方向的緣1075和框架1076的Y方向的壁1078一體地連結。此外,第二子要素1065在橋1073的X方向的緣1074和與其對置的框架1076的Y方向的壁1077之間還具有導件部1079。各個導件部1079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反“L”形狀的水平導件1080和垂直導件1081,水平導件1080的中央部分和橋1073的相對應的中央部分通過連接部1082相連結。

            一方的水平導件1080的反“L”形導向面1083和另一方的水平導件1080的反“L”形導向面1083的距離等于傾斜板部1069的末端角部1085之間的距離。另外,垂直導件1081的貫通孔1084的內部形狀與第一子要素1064的垂直板部1072的橫截面大致相同。因此,第一子要素1064和第二子要素1065可組合為,將第一子要素1064的垂直板部1072插入第二子要素1065的貫通孔1084,并使第一子要素1064的傾斜板部1069的末端角部1085與第二子要素1065的反“L”形導向面1083抵接。在該狀態下,利用垂直板部1072與貫通孔1084的摩擦,第一子要素1064可保持在第二子要素1065之下。

            第二要素1063具有與實施方式1的第二要素(第二要素)大致相同的結構。具體而言,第二要素1063具有作為第二要素的主要部分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板狀的橋1086。如圖所示,橋1086具有下部面1087和上部面1088。這些下部面1087和上部面1088是第二要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橋1086的兩端與框架1089相連結。框架1089由在X方向上延伸的一對壁1090和在Y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一對壁1091相連結而構成,Y方向的壁1091的中央上端一體地連結著橋1086的端部。

            由壁1090、1091的內部面形成的框架1089的內周形狀1092比第一要素1062的框架1076的外周形狀1093略大,即,第二要素1063的框架1089的X、Y方向內部尺寸比第一要素1062的框架1076的X、Y方向外部尺寸略大,由此,可將第一要素1062的框架1076收容于第二要素1063的框架1089的內側,并且收容于第二要素1063的框架1089的內側的第一要素1062還可以相對于第二要素1063搖動。

            橋1086具有一體地形成于其下部面1087上的突起1094。突起1094的位置可確定為,在第一要素1062收容于第二要素1063的框架1089內的狀態下,與位于第一要素1062的橋1073的上部面中央的接觸部1095對置。在實施方式2中,突起1094呈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細長的桿形。突起1094還可設置于第一要素1062的橋1073的中央(1095),來替代設置于第二要素1063的橋1086上。

            由以上結構形成的第一要素1062(第一子要素1064和第二子要素1065)和第二要素1063可由彈性的樹脂或金屬形成。例如,可使第一要素1062和第二要素1063雙方均由樹脂或金屬形成,也可使一方由樹脂形成而另一方由金屬形成。另外,可使第一子要素1064和第二子要素1065的雙方由樹脂或金屬形成,也可使一方由樹脂形成而另一方由金屬形成。

            第一要素1062及第二要素1063的大小可根據貼片的大小適當決定。例如,在圖示的實施方式2的情況下,第二子要素1065的X方向和Y方向的長度為約2~5cm。第二要素1063的框架1089的內部尺寸優選為比第二子要素1065的對應部分的長度長約1~3mm。

            當使用以如上所述的方法構成的實施方式2的敷貼裝置1061時,將如上所述第一子要素1064和第二子要素1065組合而成的第一要素1062收容于第二要素1063的內側。

            如圖22所示,關于貼片1002,使微針陣列1022位于中央板部1066的中央,并使兩側的雙面膠帶1028位于傾斜板部1069。

            為了從上述狀態來將貼片1002敷貼于人或動物的皮膚,向第二要素1063的橋1086的中央部施加按壓力1100。按壓力1100經由中央的突起1094傳導到第一要素1062的中央接觸部1095。按壓力1100還從第一要素1062的水平導件1080傳導到第一要素1062的傾斜板部1069。其結果是,如圖22的(a)部分、(b)部分所示,將支承于第一要素1062的下部面的貼片2按壓向皮膚1096。另外,傾斜板部1069的末端角部1085被導向水平導件1080的反“L”形導件面1083,并向外側展開。此時,第一要素1062的垂直板部1072被導向垂直導件1081。其結果是,如圖22的(b)部分所示,支承于傾斜板部1072的薄片基材1021的粘合層被以適當的力度按壓并敷貼于皮膚1096。

            之后,若去除按壓力1100,則第一要素1062的傾斜板部1069恢復到變形前的狀態。此時,如圖22的(c)部分所示,敷貼在皮膚1096的薄片基材1021的端部1101與敷貼有薄片基材1021的端部1101的皮膚部分一同從傾斜板部1069分離。另外,因側部區域1053要從皮膚1030分離,因此在雙面膠帶1028上,剝離力集中作用于外側緣。由此,薄片基材1021在敷貼于皮膚1096的狀態下易于從雙面膠帶1028剝離。因此,能夠使敷貼于皮膚的貼片1002在可靠地保持在皮膚上的狀態下從敷貼裝置1061分離。

            另外,施加于第二要素1063的橋1086的按壓力1100經由突起1094傳導到第一要素1062的中央接觸部1095。因此,即使按壓力1100的作用點從橋1086的中心偏離,施加于橋1086的按壓力1100也會作用于第一要素1062的中央。因此,針1027垂直地侵入皮膚1096。因此,當穿刺時,不會發生針1027的彎曲、破損或折損。

            如上所述的實施方式1的敷貼裝置可進行各種變形。

            變形例2-1

            如圖21所示,優選在第一要素1062中的支承著橋1073的壁1078上形成從壁1078的下端向上端延伸的狹縫1102。在這種情況下,若利用從突起1094傳導的按壓力1100使橋1073向下方彎曲,則與之相伴地,狹縫1102之間的壁部分易于向外側擴展。因此,與壁部分的下端相接觸的皮膚朝向外側拉伸,向皮膚施加適當的拉力。由此,針相對于皮膚的垂直侵入性提高。

            如圖所示,在構成第一要素1062的框架1076的其余的壁1077上,也可設置同樣的狹縫1103。在這種情況下,框架1076所包圍的皮膚朝向外側并向四方拉伸,而向皮膚施加適當的拉力,因此針對皮膚的針的垂直侵入性提高。

            另外,在第二要素1063的構成框架1089的四個壁1090、1091上,也可形成同樣的狹縫1104、1105。此外,狹縫還可從上端向下端反方向地形成。

            變形例2-2

            在上述說明中,第一要素1062的橋1073和第二要素1063的橋1086朝向相同的方向(X方向),然而,例如如圖23所示,也可使第一要素1062的橋1073朝向X方向,第二要素1063的橋1086朝向Y方向。另外,例如還可使第一要素1062的框架1076和第二要素1063的框架1089共同地形成正方形,使第二要素1063的橋1086的朝向適當地切換為與第一要素1062的橋1073的朝向平行或正交的方向。

            變形例2-3

            如圖23所示,在第一要素1062及第二要素1063的框架1076、1089中,也可切除與橋1073、1086的側緣對置的壁1077、1091的中央部來形成非連接部1106、1107。根據這種實施方式,橋1073、1086易于變形。尤其是在第一要素1062中,支承橋1073的兩端的壁1078易于向外側變形而向皮膚施加適當的拉力,因此針對皮膚的針的垂直侵入性提高。

            變形例2-4

            雖然未圖示,但第一要素1062及第二要素1063的框架1076、1089可以為除了四邊形以外的形狀(例如,圓形、六邊形及八邊形)。

            變形例2-5

            如圖24所示,在第一子要素1064中,可以使中央板部1066的厚度大于傾斜板部1069的厚度。在這種情況下,在多個針上施加大致恒定的力度,而均勻地扎入皮膚。

            另外,如圖24所示,在中央板部1066與傾斜板部1069的邊界(相當于緣1067)上,可以在第一子要素1064的上部面或下部面側或雙方連續地或斷續地形成槽1106或切口。在這種情況下可獲得如下效果:與參照圖19說明的變形例同樣地,薄片基材易于從其端部從第一要素1062分離。

            實施方式3

            圖25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微針貼片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3。在圖中,實施方式3的敷貼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1111示出,并且包括第一要素1112、第二要素1113及第三要素1114。

            在實施方式3中,第一要素1112具有板部件1115。板部件1112由在長邊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緣1116和在短邊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緣1117而構成輪廓。在實施方式3中,長邊方向的一對緣1116相互平行。短邊方向的一對緣1117可以同樣地相互平行,也可以位于以板部件1115的中央為中心的圓周上。另外,在實施方式3中,在短邊方向的緣1117上形成有從緣1117向內側延伸的切口1118。

            板部件1115具有下部面1119和上部面1120。下部面1119和上部面1120分別為第一要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如圖所示,在實施方式3中,下部面1119在其中央一體地包括梯形部1121。梯形部1121具有形成于四邊形平面的中央部1122和中央部1122的兩側的傾斜部1123,這些中央部1122和傾斜部1123形成了墊片支承面。板部件1115的上部面1120一體地包括沿著后述的第二要素1113的中心軸1125向上方延伸的桿狀的突起1124。

            第二要素1113是以中心軸1125為中心的圓筒狀的部件,包括:下部圓筒部1126,具有規定的外徑;以及上部圓筒部1127,具有比下部圓筒部1126小的外徑。此外,下部圓筒部1126的下部面1128和上部圓筒部1127的上部面1129分別構成第二要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第三要素1114具有以中心軸1125為中心的中空圓筒部1130。中空圓筒部1130具有在下端和上端分別向內側突出的下部凸緣1131和上部凸緣1132,在下部凸緣1131和上部凸緣1132的內側分別形成有下部開口1133和上部開口1134。

            由以上結構形成的第一要素1112、第二要素1113及第三要素1114可以如圖26所示的方式組合。具體而言,在第三要素1114的中空圓筒部1130內的下部和上部中裝入第一要素1112和第二要素1113。在實施方式3中,第一要素1112的板部件1115的長邊方向的長度被形成為略小于第三要素1114的中空圓筒部1130的內徑,板部件1115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架設在中空圓筒部1130的下部凸緣1131上。如圖所示,在該狀態下,板部件1115的下部面1119及支承于下部面1119的貼片(在圖26中省略)位于中空圓筒部1130的下部開口1133的內側。

            如圖所示,為了禁止板部件1115以軸1125為中心旋轉,優選在下部凸緣1131的上部面上在與徑方向對置的位置設置限制突起1133,使上述限制突起1133卡止于板部件1115的切口1118。

            第二要素1113的下部圓筒部1126配置于中空圓筒部1130的內側,上部圓筒部1127從中空圓筒部1130的上部開口1134突出。因此,在實施方式3中,優選下部圓筒部1126的外徑略小于中空圓筒部1130的內徑,并且上部圓筒部1127的外徑略小于上部開口1134的內徑。

            在配置于中空圓筒部1130內的第一要素1112與第二要素1113之間,可配置彈簧1135。在實施方式3中,彈簧1135配置為包圍中央的突起1124。彈簧1135將第一要素1112的板部件1115向下部凸緣1131按壓,將第二要素1113的下部圓筒部1126向上部凸緣1132按壓,并且在第一要素1112的突起1124的上端1136和與其相向的下部圓筒部下部面1128的中央部(突起接觸部1137)之間僅留有微小的間隙的狀態下,將該第一要素1112及第二要素1113穩定地保持在中空圓筒部1130的內側。

            雖然未圖示,從在第三要素1114的中空圓筒部1130的內側收容第一要素1112和第二要素1113的目的出發,第三要素1114的中空圓筒部1130可分割為多個部分而形成。例如,還可沿著包括中心軸1125的面,將中空圓筒部1130分割為兩個半圓筒部分,在組裝時將兩者組合。或者,也可以分為上部凸緣1132和除此之外的圓筒部分,在圓筒部分中收容了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及彈簧之后,組裝上部凸緣1132。

            對于由以上結構形成的敷貼裝置1111,貼片1002安裝在第一要素1112的下部面梯形部1121。此時,微針陣列1022配置于中央部1122,雙面膠帶1028配置于傾斜部1123之上。

            關于通過如上所述的方法安裝在敷貼裝置1111的貼片1002,在第三要素1114的中空圓筒部1130的下端與皮膚抵接的狀態下,向第二要素1113的上部圓筒部1127施加按壓力1138。由此,對抗彈簧1135的賦能力,第三部件1113下降,突起接觸部1137與突起1124的前端1136抵接。如圖26所示,若進一步施加按壓力1138,則第一要素1112的板部件1115向下方彎曲,支承于板部件1115的貼片1002被按壓于皮膚(未圖示),針扎入皮膚。另外,貼片1002的粘合劑層緊貼于皮膚并粘合。之后,若去除按壓力138,則在板部件115的彈性恢復力和彈簧1124的作用下,第一部件1112及第二部件1113恢復到圖26中的實線示出的狀態。

            另外,根據上述敷貼裝置1111,即使按壓力1138的作用點從中心軸1125偏離,按壓力1138也會經由突起1124可靠地傳導到板部件1115。因此,支承于板部件1115的貼片1002的針垂直地扎入皮膚。因此,當穿刺時,不會發生針的彎曲、破損或折損。

            在上述實施方式3中,中央的突起1124設置在作為第一要素1112的板部件1115的上部面1120上,然而如在實施方式1中所說明的,也可以設置在第二要素1113的下部面1128上。另外,如在實施方式1中所說明的,桿狀的突起還可替代為壁狀的突起。此外,彈簧1135的配置位置和數量無限定,取而代之或附加性地,如圖27所示,還可以分別配置在板部件1115的兩端側。另外,在實施方式3中,將梯形部1121設置在板部件1115的下部面上來支承貼片,然而上述梯形部1121并非是必需的。

            如圖26所示,優選使突起1124的前端1136的所接觸的第二要素1113的突起接觸部1137形成為凹陷。在這種情況下,如圖所示,在突起1124的前端形狀為球面狀的情況下,優選凹陷1137為對應的球面狀的凹部。壁狀的突起也類似,優選突起接觸部為與突起的前端曲面相適合的曲面的凹部。像這種突起和與其對應的接觸部的形狀可以適用于如上所述的或以下說明的所有實施方式及變形例。

            實施方式4

            圖28A、28B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4。在圖中,實施方式4的敷貼裝置的整體由附圖標記1141示出,并包括第一要素1142、第二要素1143及第三要素1144,第一要素1142包括第一子要素1145和第二子要素1146。第二要素1143和第三要素1144與上述實施方式3的第二要素1113和第三要素1144大致相同。

            第一子要素1145呈與在上述實施方式1中說明的第一子要素相似的梯形,并且具有將四邊形的中央板部1147和上述中央板部1147的對置的一對緣一體地連結的四邊形的傾斜板部1148,中央板部1147和傾斜板部1148的下部面1149形成了第一子要素的第一面。第一子要素1145的結構、材料以及厚度等可如下選擇:所將兩傾斜板部1148的末端緣1150按壓向下方,則兩個傾斜板部1148的末端緣1150的間隔能夠以展開的方式變形。

            第二子要素1146具有大致長方形的板部1151。板部1151的上部面1152為第一要素1142的第二面。板部1151由在長邊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緣1153和在短邊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緣1154而形成輪廓。在實施方式4中,長邊方向的一對緣1153相互平行。短邊方向的一對緣1154可以同樣地相互平行,也可以位于以板部1151的中央為中心的圓周上。

            長邊方向的緣1153分別形成有沿著長邊方向的緣1153分別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導件凸緣1155。導件凸緣1155的對置的面之間的距離與傾斜板部1148的寬度相同或略大,并且導件凸緣1155所夾的板部1151的下部面1156具有作為傾斜板部1148的引導面的功能。

            板部1151的長邊方向的緣1153的中央部經由連接部1157支承于支承框架1160。支承框架1160具有環狀的環1161和兩個橋1162。環狀的環1161具有略小于第三要素1144的中空圓筒部1170的內徑的外徑。橋1162沿著板部1151的長邊平行地延伸,其兩端與環1161一體地連結。另外,橋1162的中央部經由連接部1157與板部1151一體地連結。

            第二要素1143和第三要素1144實質上與上述的實施方式3的第二要素1113和第三要素1114相同。因此,對于相同或相似的部分,賦予向對應的部分賦予的附圖標記加上了40而獲得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然而,在實施方式4中,突起1180設置在第二要素1143的下部面1181上。該下部面1181為第二要素的第一面。與之對應,突起接觸部1181形成于板部1151的中央。

            在由以上結構形成的第一要素1142、第二要素1143及第三要素1144中,在第三要素1144的中空圓筒部1170內的下部和上部中裝入第一要素1142(僅第二子要素1146)和第二要素1143。在下部面1149上敷貼有貼片1002的狀態下,第一要素1142的第一子要素1145緊貼第二子要素1146的下部面1156。在該狀態下,敷貼在第一子要素1145及其下部面1149上的貼片1002可以從中空圓筒部1170的下部開口1173向下方突出。

            關于第二要素1143,下部圓筒部1166配置于中空圓筒部1170的內側,上部圓筒部1167從中空圓筒部1170的上部開口1174突出。

            在配置于中空圓筒部1170內的第一要素1142、第二要素1143之間可配置彈簧1175。在實施方式4中,彈簧1175配置為包圍中央的突起1180,但是配置彈簧的位置或數量不限于此。由此,第一要素1142的板部1151被按壓于下部凸緣1171,第二要素1143的下部圓筒部1166被按壓于上部凸緣1172,并且在突起1180和與其對置的突起接觸部1181之間留有微小的間隙的狀態下,這些第一要素1142、第二要素1143穩定地保持在中空圓筒部1170的內側。

            如實施方式3中所述,從在第三要素1144的中空圓筒部1170的內側收容第一要素1142和第二要素1143的目的出發,第三要素1144的中空圓筒部1170可分割為多個部分而形成。例如,可沿著包括中心軸1125的面將中空圓筒部1170分割為兩個半圓筒部分,在組裝時將兩個半圓筒部分組合。或者還可分割為上部凸緣1172和除此之外的圓筒部分,在將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及彈簧收容于圓筒部分之后,組裝上部凸緣1172。

            對于由以上結構形成的敷貼裝置1111,貼片1002安裝在第一要素1142的下部面1149上。此時,微針陣列1022配置于中央部1147,雙面膠帶1028配置于傾斜板部1148之上。

            根據如上所述的結構,在安裝于第一子要素1145的下部面上的貼片2與皮膚抵接的狀態下,向第二要素1143的上部圓筒部1167施加按壓力,由此,第三部件1143對抗彈簧1175的賦能力而下降,突起1180與突起接觸部1181抵接。另外,若進一步施加按壓力,則第一要素1142的板部1151向下方彎曲,貼片1002被按壓于皮膚(未圖示),針扎入皮膚。另外,貼片1002的粘合劑層緊貼于皮膚并粘合。之后,若去除按壓力,則在第一要素1142(第一子要素1145、第二子要素1146)的彈性恢復力和彈簧1175的作用下,第一要素1142及第二要素1143恢復到施加按壓力前的狀態。

            另外,根據敷貼裝置1141,即使按壓力的作用點從中心軸1125偏離,按壓力也會經由突起1180而可靠地傳導到板部1151的中央。因此,支承于第一要素1142的貼片1002的針可垂直地扎入皮膚。因此,當穿刺時,不會發生針的彎曲、破損或折損。

            在上述實施方式4中,將板部1151的兩端從環狀環1161分離,并使兩側的橋1162的兩端與環狀環1161相連結,然而也可以如圖36所示,使板部1151的兩端與環狀環1161相連結,并使橋1162的兩端從環狀環1161分離,在橋1162的下部面上分別形成反“L”形的導件1155,利用這些導件1155來引導傾斜板部1148的末端角部。

            實施方式5

            圖29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5。在圖中,實施方式5的敷貼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1201來表示,并且包括第一要素1202和第二要素1203,第二要素1203包括第一子要素1204和第二子要素1205。

            第一要素1202具有包括平行的一對緣1206的板狀的橋1207,橋1207的下部面1208和上部面1209分別形成了第一要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橋1207的兩端與沿著以橋1207的中央為中心的圓周的一部分延伸的兩個圓弧狀的壁1210的上端一體地連結。

            在實施方式5中,橋1207的中央區域(形成后續說明的貼片支承面的區域)1211的板厚大,位于其兩側的側部區域212的板厚小。

            在橋1207的上部面1209中,突起1213一體地形成于中央。在實施方式5中,突起1213的上端1214為球面。

            第二要素1203的第一子要素1204具有中空筒體1215。中空筒體1215的外徑為人手能夠握住的程度的大小,例如優選為1~5cm。中空筒體1215的內徑大于沿著第一要素1202的圓弧狀壁1210的外圍面的圓的半徑,并且第一要素1203在中空筒體1215的內側能夠活動。中空筒體1215的下端開放,中空筒體1215的上端一體地支承著與上述中空筒體1215的中心軸1216正交的徑向的板狀橋1217。在實施方式5中,橋1217的上部面1218形成了第二要素的第二面。

            在實施方式5中,在中空筒體1215中,在與橋1217的兩個緣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有從上述中空筒體1215的上端向下方延伸的一對狹縫1219或切口,使得當從上方按壓橋1217時容易地彎曲。

            第二要素1203的第二子要素1205以可升降的方式收容于構成第一子要素1204的中空筒體1215的內側。在實施方式5中,第二子要素1205由中空或實心的筒體1220形成。

            筒體1220的外徑優選與中空筒體1215的內徑大致相同。在實施方式5中,中空筒體1215和筒體1220均為橫截面呈圓形的筒體,但也可以為橫截面呈四邊形或其他多邊形的筒體。中空筒體1215和筒體1220的高度優選為,在將筒體1220收容于中空筒體1215的內側的狀態下,第一要素1202大致收容于筒體1220之下。

            筒體1220的下部面1221形成了第二要素的第一面,在其上,在中央形成有突起接觸部1222。優選突起接觸部1222呈與突起上端1214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在實施方式中,突起上端形成為凸狀球面,突起接觸部形成為凹狀球面。

            在以上結構中,貼片1002可保持在第一要素1202的橋1207的下部面中央區域1211中。如圖所示,保持著貼片1002的第一要素1202被收容于收容有筒體1220的中空筒體1215的下端。因此,在該狀態下,使貼片1002與皮膚抵接,并向中空筒體1215的上端橋1217施加按壓力。由此,橋1217向下方彎曲,內側的筒體1220被按壓。另外,可從筒體下部面1221的突起接觸部1222經由突起1213傳導到第一要素1202的橋1207。其結果是,橋1207向下方彎曲,保持在其下部面的貼片2與皮膚抵接,針可扎入皮膚。

            此時,即使第二要素203的中空筒體1215不是垂直地朝向皮膚,第一要素1202也可以突起1213的前端1214為中心旋轉,橋1207的朝向為平行于皮膚,支承于其下部面的針可垂直地扎入皮膚。因此,當穿刺時,不會發生針的彎曲、破損或折損。

            如上所述的實施方式5的敷貼裝置可進行各種變形。

            變形例5-1

            在上述說明中,第二要素的橋1207與中空筒體1215一體地形成,但也可以與中空筒體1215為單獨的部件。在這種情況下,例如如圖30所示,中空筒體1215由無橋的單純的筒形成。另外,準備要安裝在中空筒體1215的上端的環狀體的蓋1225,橋1226與上述蓋1225一體地形成。根據該變形例,蓋1225安裝在中空筒體1215的上端,橋1226與筒體1220的上端面對置。在本變形例中,也可以在橋1226的中央一體地形成突起1227。根據如上構成的變形例,施加于橋1226的按壓力可經由突起1227傳導到筒體1220。

            變形例5-2

            如圖31所示,在第一要素中的用于支承橋1207的壁1210可以為環狀。在這種情況下,在環狀壁1210上,也可以分別在橋1207的兩緣1206的外側形成從環狀壁1210的下端向上端延伸的槽或狹縫等切口1228,或從環狀壁1210的上端向下端延伸的槽或狹縫的切口(未圖示)。

            變形例5-3

            在上述實施方式5中,外側的中空筒體的上端設置有可變形的橋,并對其施加按壓力,但如圖32所示,也可以在筒體1220的上端中央形成小直徑的凸部1237,而在中空筒體1215的上端形成與上述凸部1237相對應的形狀的開口1238,使凸部1237從上述開口1238突出,并向上述凸部1237施加按壓力。

            變形例5-4

            也可以將參照圖26已說明的關于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與本實施方式相結合。在該變形例中,如圖33所示,第一要素1202由帶狀的薄的板1231形成,在其下部面上形成貼片支承臺部1232。另一方面,在中空筒體1215上,在其下端內部面上形成向內方突出的凸緣1233,在該上述凸緣1233上架設板1231。因此,根據本變形例,若筒體1220下降,則如圖所示,架設在板1231的上部面中央的突起1234與筒體1220的下部面1221的中央相抵接(或者雖然未圖示,架設在筒體1220的下部面中央的突起與板1231的上部面中央相抵接),板1231向下方彎曲,由此貼片1002被按壓向皮膚。

            變形例5-5

            在本變形例中,也可以如圖34所示,在板1231與凸緣1233之間設置彈簧1235,使突起與突起接觸部相接觸。

            實施方式6

            圖35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6。在圖中,實施方式6的敷貼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1241來表示,并且包括第一要素1242和第二要素1243。第一要素1242與已參照圖29說明的實施方式5的第一要素1202相似,在支承橋的兩端的壁由環狀的連續壁形成的這一點上不同。因此,向本實施方式的第一要素1242的各部分賦予向在圖29中表示的第一要素的對應部分賦予的附圖標記加上40而得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第二要素1243由中空或實心的筒體1260所構成。筒體1260的大小為人以手能夠握住的程度。在筒體1260的下端周圍設有沿著筒體1260的下端周圍連續地形成的環狀壁1261,在上述環狀壁1261的內側形成有第一要素的收容空間1262。環狀壁1261的內徑大于第一要素1242的環狀壁1250的外徑,使得收容于收容空間1262的第一要素1242可搖動。

            在該實施方式中,橋1247的下部面1248和上部面1249分別形成了第一要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筒體1260的下端面1263和上端面1264分別形成了第二要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此外,在實施方式6中,在橋1247的上部面1249上形成有突起1253,在筒體1260的下端面1263上形成有凹狀的突起接觸部1265。

            在由以上結構形成的實施方式6的敷貼裝置1241中,支承一個貼片2的第一要素1242收容于第二要素1243的收容空間1262中。在上述狀態下,利用手把持第二要素1243,將第一要素1242按壓向皮膚。由此,貼片2的針可扎入皮膚。此時,即使第二要素1243的筒體1260未垂直地朝向皮膚,第一要素1242也以突起1253的前端為中心進行旋轉,橋1247的朝向為平行于皮膚,支承于其的下部面的針可垂直地扎入皮膚。因此,當穿刺時,不會發生針的彎曲、破損或折損。

            其他

            以上,說明了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但是形成敷貼裝置的各部分可由金屬或非金屬或樹脂之中的任一材料形成。另外,對于敷貼裝置中的變形的部位(例如,橋或傾斜板部)的厚度或形狀,可根據材料的性質,選擇能夠獲得期望的功能的厚度或形狀。

            另外,在上所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說明的各部的形狀為一個示例,并不是局限性的。

            實施方式7

            圖37示出來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7。在圖示中,實施方式7的敷貼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2001來表示,并且包括第一要素2002和第二要素2003。第一要素2002及第二要素2003可均由金屬或樹脂形成,也可以一方由金屬形成而且另一方由樹脂形成。

            第一要素2002具有:中央板部2004;以及傾斜板部2005,一體地連結于中央板部2004的兩側。中央板部2004為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緣2005、2006所包圍的四邊形的板部。中央板部2004的Y方向緣2006與傾斜板部2008相連結。傾斜板部2008為一對平行的緣2009和緣2006、2010所包圍的四邊形的板部,上述一對平行的緣2009以從中央板部2004的Y方向緣2006的兩端附近向外側且向上方斜向地互相展開的方式延伸,上述緣2006、2010將所述緣2009的端部相連結,并在Y方向上平行地延伸。

            在中央板部2004的一對X方向緣2005上,一體地形成有從中央板部2004的一對X方向緣2005向上方延伸的四邊形的垂直板部(感測器部)2012。

            第二要素2003具有板部2013。板部2013為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緣2014、2015所包圍的四邊形的板。X方向的各個緣2014與沿著上述緣2014延伸的下部凸緣或水平引導部2016一體地形成。在實施方式中,對置的水平引導部2016的Y方向的內部尺寸與傾斜板部2008的末端緣2010的Y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傾斜板部2008的末端部2010能夠收容于對置的水平引導部2016的內側。另外,對置的Y方向緣2015之間的距離大于一對傾斜板部2008的末端緣2010的X方向的間隔,一對傾斜板部2008的末端緣2010與位于水平引導部2016之間的板部2013的下部面2017相接觸(參照圖41)。

            因此,在實施方式中,中央板部2004的底面2007形成了第一底面部分,一對傾斜板部2008的底面2011形成了第二底面部分。另外,板部2013的下部面2017(圖41)形成接觸部。

            另外,板部2013的X方向的緣2014與向外側突出的伸張部2018一體地形成。伸張部2018位于緣2014的中央,并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槽或開口2019。開口2019的大小(橫截面)略大于第一要素2的垂直板部2012的橫截面,第一要素2002的垂直板部2012可從開口2019的下方插入開口2019。

            在實施方式中,在板部2013的上部面2035的中央形成有規定形狀的指托部2036。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指托部2036為圓形的隆起的臺,指托部2036可以為平面形狀呈四邊形等的多邊形、橢圓形、星形等的其他形狀的隆起部或凹陷,也可以為球面狀的隆起部或凹部,還可以為單純的標識或圖案。

            如圖38所示,貼片2020大致具有薄片基材2021和支承于薄片基材2021的微針陣列2022。薄片基材2021具有:基材膜2023;粘合劑層2024,設置在基材膜2023的下部面(微針陣列2022的支承面)上;以及剝離處理層(脫模層)2025,設置在基材膜2023的上部面(與敷貼裝置1對置的面)上。如圖39所示,微針陣列2022包括:圓形或四邊形的基底2026;以及多個細長的針2027,在基底2026的下部面上隔開規定的間隔(例如300~1000微米)整齊配置為格子狀或蜂窩狀,且具有規定的高度(例如300~1000微米),例如可將生物可降解合成高分子材料(例如透明質酸、膠原蛋白、聚乳酸、聚乙醇酸)充填到對應的形狀的模具中而制成。雖然未圖示,但可在針2027的前端側涂敷有靶向藥物(疫苗、蛋白質、肽等分子)。取而代之或附加性地,在微針陣列2022成形時,可通過將靶向藥物混入形成針的材料中而包含于針2027的內部。

            關于薄片基材2021和微針陣列2022,微針陣列2022的基底2026可粘合于薄片基材2021的粘合劑層2024上。如圖所示,薄片基材2021大于微針陣列2022,在微針陣列2022敷貼于薄片基材2021的狀態下,在微針陣列2022的周圍露出充分面積的粘合劑層2024。

            如此形成的貼片2020支承于第一要素2003的下部面2007、2011上。具體而言,如圖37、40所示,利用雙面膠帶2028將薄片基材2021的兩側基材部分2029粘合于傾斜板部2008。此時,如圖所示,雙面膠帶2028與薄片基材2021的緣2030隔開規定距離的量。雙面膠帶2028用于在向皮膚敷貼貼片2020之前,就將貼片2020保持在第一要素2的下部面2007、2011上。因此,雙面膠帶2028的大小、形狀、位置及粘合力優選地確定為,可使貼片2020保持在第一要素2003上,另外利用粘合劑層2024敷貼在皮膚上的貼片2020在敷貼在皮膚上之后,在將敷貼裝置2001從貼片2020分離時,貼片2020不會因皮膚雙面膠帶2028與第一要素2002之間的粘合力而從皮膚剝離。考慮到這些條件,在實施方式7中,要使雙面膠帶2028的尺寸盡量地小,并安裝在從薄片基材21的兩端向內側移動規定距離的量的位置。

            由此,在利用保持有貼片2020的敷貼裝置2001向人或動物的皮膚敷貼上述貼片2020的情況下,如圖41所示,用手指2031按壓第二要素2003的板部2013的上部面中央。施加于板部2013的按壓力2032經由板部2013的下部面(接觸部)2017而作用于兩個傾斜板部2008的緣2010。由此,兩個傾斜板部2008彈性變形,其末端側相對于中央板部4向下方移動,與其變形一同,傾斜板部8的兩個緣2010在板部2013的下部面(接觸部)2017上滑動并向外側展開。

            按壓力2032傳導到第一要素2002的傾斜板部2008和中央板部2004。其結果是,如圖40的(a)部分、圖40的(b)部分所示,支承于中央板部2004和傾斜板部2008的下部面2007、2011上的貼片2020被按壓向皮膚2033。此時,不僅中央板部2004,而且傾斜板部2008也被按壓向皮膚2033。因此,支承于傾斜板部2008的兩側基材部分2029的粘合層被以適當的力度按壓向皮膚2033并粘合。

            之后,若去除按壓力2032,則傾斜板部2008基于其彈性而恢復到變形前的狀態。此時,如圖40(c)所示,敷貼于皮膚2033的薄片基材2021的端緣2030與其所粘合著的皮膚部分一同從傾斜板部2008分離。其結果是,還由于傾斜板部2008從皮膚2033分離并恢復到變形前的狀態,剝離力在雙面膠帶2028上向集中作用于外側的緣。由此,薄片基材2021在敷貼于皮膚2033的狀態下易于從雙面膠帶2028剝離。因此,可將敷貼于皮膚的貼片2020在可靠地保持在皮膚上狀態下從敷貼裝置1分離。

            像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敷貼裝置,敷貼在皮膚2033上的貼片2020以其兩端側部分2029為起點從敷貼裝置1分離。因此,當敷貼裝置2001從皮膚2033逐漸分離時,貼片2020原樣敷貼于敷貼裝置2001而不會從皮膚2033剝離,并且針2027一旦扎入皮膚則會保持扎入的狀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第一要素2002的中央板部2004與側部板部2008的邊界(中央板部2004和緣2006)上,可以沿著該邊界設置脆弱部,當作用了按壓力2032時,側部板部2008易于彈性變形。具體而言,可以如圖41所示,沿著中央板部2004的傾斜板部2008的上部面邊界部或下部面邊界部,連續地形成切口2034(例如“U”狀或“V”狀的缺口),也可以間斷地形成切口(例如未圖示的槽或狹縫)。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37所示,在第二要素2003的板部2013的上部面2035,可以在其中央形成規定形狀的指托部2036。在該實施方式中,可按壓板部2013的中央部,因此按壓力2032均勻地作用于左右的傾斜板部2008,其結果是,針的垂直進入性變得更好。在圖示的例中,指托部36為圓形的隆起的臺,然而指托部36也可以是平面形狀為四邊形等的多邊形、橢圓形、星形等其他形狀的隆起部或凹陷,還可以為球面狀的隆起部或凹陷,也可以為單純的標識或圖案。

            如圖42所示,在第二要素2003的板部2013上,傾斜板部2008的兩端側下部面的與緣2010相接的區域可以是向外側朝向斜上方延伸的傾斜面2037或凸狀或凹狀的傾斜曲面。在這種情況下,當施加按壓力2032時,傾斜板部2008更易于彈性變形。因此,可利用更小的按壓力使傾斜板部2008變形。上述變形例還可適用于以下說明的其他實施方式。

            雖然未圖示,但在第一要素2上,也可以使傾斜板部2008的厚度小于中央板部2004的厚度,以小的按壓力來使傾斜板部2008變形。

            如圖41所示,關于垂直板部2012的高度,在傾斜板部2008的變形前的狀態下垂直板部2012并不突出于板部2013的上部面,然而在施加了規定的按壓力2032且傾斜板部2008以規定量變形的狀態下,垂直板部2012從板部2013的上部面突出,也可以在上述狀態下使附加于垂直板部2012的標識2038(參照圖37)或標記從板部2013的上部面顯現。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者能夠通過對顯現于板部2013的上部面的垂直板部2012進行視覺地確認,來確認是否向板部2013施加了期望的按壓力2032。另外,如圖所示,支承著貼片2020的中央板部2004朝向皮膚突出,按壓力2032的大部分成為支承于中央板部2004的貼片2020的針2027的穿刺力,因此標識2038顯現在板部2013的上部面2035上實質上意味著規定的穿刺力作用于針2027。

            如圖43所示,關于第二要素2003的板部2013,可將在Y方向上延伸的兩個緣2015的中央區域2039切除。在這種情況下,在X方向的緣2014的附近且與下部凸緣2016相鄰的下部面殘留部分2017a用作引導傾斜板部2008的接觸部(導件部)。

            實施方式8

            圖4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8。

            如圖所示,實施方式8的敷貼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2101來表示,并且包括第一要素2102和第二要素2103。第一要素2102及第二要素2103可以均由金屬或樹脂形成,以可以一方由金屬形成而另一方由樹脂形成。

            第一要素2102與如上所述的實施方式7的第一要素2002相同。因此,在以下的實施方式8的說明中,針對包含于實施方式8的結構中有關第一要素的部分,使用在實施方式7中賦予第一要素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在第二要素2103中,板部2113在從X方向的緣2114向內側(Y方向)離開規定距離的量的位置,從Y方向的緣朝向內側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狹縫或切口2140,由此,板部2113分割為位于一對切口2140之間的的變形部2141和位于變形部2141的兩個外側的一對反“L”形導件部2142。變形部2141和導件部2142通過在X方向上整齊排列的切口2140之間所殘留的中央連結部2143相連結。

            在Y方向上延伸的變形部2141的緣2144與在Y方向延伸的壁2145一體地連結。壁2145的兩端與在X方向上延伸的壁2146一體地連結,通過上述壁2144、2146而形成了四邊形的框架2147。

            在本實施方式中,優選為在Y方向的各個壁2145的兩端側部分形成由從壁2145的下端向上方延伸的槽或狹縫所形成的切口2148。在這種情況下,如圖45所示,若向變形部2141施加按壓力2132而向下方變形(彎曲),則與變形部2141以一體地連結的壁2145以其下端向外側移動的方式變形。由此,位于壁2145之間的皮膚2133因與壁2145的接觸而向外側拉伸,針的垂直進入性變好。另外,在張力未作用于皮膚的狀態(例如皮膚松弛的狀態)下,若不相對于皮膚將針相當地壓入,則針無法扎入皮膚,而在如上所述的皮膚被拉伸的狀態下,可以以更小的按壓力或以更少的壓入量將針扎入皮膚。

            不僅僅是壁2145,X方向的各個壁2146也可在其兩端側形成同樣的切口2149。在這種情況下,框架2147所包圍的區域的皮膚2133向四方拉伸,因此針相對于皮膚2133的侵入性變得更好。另外,如上所述,可以更小的按壓力或以更少的壓入量將針扎入皮膚。

            另外,在按壓力2132作用于變形部2141而使其變形的期間,第一要素2102的傾斜板部2008的兩端角部被導件部2142所引導。此時,由于變形部2141的兩端側的變形量小,因而傾斜板部8的活動不會因上述變形而受限制。

            如圖44中所示,可使第二要素2103的一方的伸張部2118向Y方向外側延伸來形成把持部2150。在這種情況下,優選將相鄰的X方向的壁2146的上部的一部分切除來形成開口2151,并使把持部2150不與壁2142干渉。根據該實施方式,具有如下優點:當使用時,需要者可用手把持把持部2150,并利用拇指按壓板部2136來施加按壓力2132(圖45),因此可單手操作,操作性好。

            實施方式9

            圖46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9。

            在圖示中,實施方式9的敷貼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2201來表示,并且包括第一要素2202、第二要素2203及第三要素2261。第一要素2202、第二要素2203及第三要素2261可均由金屬或樹脂形成,還可使其中的一個或兩個由金屬形成而其余的由樹脂形成。

            第一要素2202與上述的實施方式8的第一要素相同。因此,在以下的實施方式9的說明中,對于實施方式9所包含的結構中關于第一要素的部分使用在實施方式8中賦予第一要素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說明。

            除了去除了把持部和開口的這一點外,第二要素2203與如上所述的實施方式8的第二要素相同。因此,在以下的實施方式9的說明中,對于實施方式9所包含的結構中關于第二要素的部分使用實施方式8中賦予第二要素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說明。

            第三要素2261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板狀的橋2262。如圖所示,橋2262具有下部面2263和上部面2264。橋2262的兩端與框架2265相連結。框架2265由在X方向上延伸的一對壁2266和在Y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一對壁2267連結而成,橋2262的端部與Y方向的壁2267的中央上端一體地連結。

            由壁2266、2267的內部面所形成的框架2265的內周形狀略大于第二要素2203的框架2147的外圍形狀,即,第三要素2261的框架2265的X、Y方向內部尺寸略大于第二要素2203的框架2147的X、Y方向外部尺寸,由此,可以將第二要素2203收容于第三要素2261的框架2265的內側,并使收容于第三要素2261的框架2265的內側的第二要素2203可相對于第三要素2261搖動。

            橋2262具有在其下部面2263上一體地形成的突起2268。突起2268的位置可確定為,在第二要素2203收容在第三要素2261的框架2265內的狀態下,突起2268與板部2113的上部面中央部(接觸部2152)對置。在實施方式8中,突起2268呈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細長的桿形。替代第三要素2261的橋2262地,突起2268也可以設置在第二要素2203的板部2113的中央。

            當使用以如上所述的方法構成的實施方式9的敷貼裝置2201時,如上所述向第二要素2203組裝第一要素2202。另外,將組裝有第一要素2202的第二要素2203收容在第三要素2261的內側。

            如上所述,貼片2020可敷貼在第一要素2202的下部面上。

            為了從上述狀態將貼片2020敷貼在人或動物的皮膚上,向第三要素2261的橋2262的中央部施加按壓力2232。按壓力2232經由中央的突起2268傳導到第二要素2202的板部2113。按壓力2232還經由連結部2143和水平導件部2142而從板部2113傳導到第一要素2202的傾斜板部2008。其結果是,支承于第一要素2202的下部面的貼片2020被按壓向皮膚。另外,傾斜板部2008的末端角部2010在被反“L”形導件部2142引導的同時向外側展開。此時,第一要素2202的垂直板部2012被引導向第二要素2203的開口2118。其結果是,支承于傾斜板部2008的薄片基材2021的粘合層以適當的力度而按壓向皮膚并粘合。

            之后,若去除按壓力2232,則第一要素2202的傾斜板部2008恢復到變形前的狀態。此時,敷貼在皮膚上的薄片基材2021的兩側基材部分2029與其所粘合的皮膚部分一同從傾斜板部2008分離。其結果是,還由于傾斜板部2008從皮膚分離并恢復到變形前的狀態,剝離力在雙面膠帶2028上集中作用于外側的緣。由此,薄片基材2021在敷貼于皮膚的狀態下易于從雙面膠帶2028剝離。因此,可將敷貼于皮膚的貼片2020在可靠地保持在皮膚上的狀態下從敷貼裝置分離。

            另外,施加于第三要素2261的橋2262的按壓力2232經由突起2268傳導到第一要素2202的中央接觸部2152。因此,即使按壓力2232的作用點從橋2262的中心偏離,施加于橋2262的按壓力2232也會作用于第二要素2202的中央。因此,針2027垂直地侵入皮膚。因此,當穿刺時,不會發生針2027的彎曲、破損或折損。

            在第三要素2261中,優選在支承著橋2262的壁2267上形成從壁2267的下端向上端延伸的狹縫2269。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按壓力2232施加于橋2262的上部面而橋2262向下方彎曲,則與之相伴地,狹縫2269之間的壁部分易于向外側展開。同樣地,還可在構成第三要素2261的框架2265的剩余的壁2266上,設置同樣的狹縫2270。因此,在張力未作用于皮膚的狀態(例如皮膚為松弛的狀態)下,若不將針相當地壓入,則針無法扎入皮膚,而在如上所述的皮膚被拉伸的狀態下,可以更小的按壓力或以更少的壓入量將針扎入皮膚。此外,狹縫可從上端向下端反向地形成。

            如圖47所示,可將第三要素2261的壁2266的一部分2271切除。在這種情況下,以小的按壓力2232就能夠獲得橋2262的大的變形。

            第二要素2203和第三要素2261的框架可以為四邊形以外的形狀,例如可以為圓形、六邊形、八邊形(參照圖48)。

            實施方式10

            圖49、50(未圖示微針)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10。

            在圖中,實施方式10的敷貼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2301來表示,并且包括第一要素2302、第二要素2303及第三要素2304,第一要素2302包括第一子要素2305和第二子要素2306。

            第一子要素2305具有:四邊形的中央板部2307;以及四邊形的傾斜板部2308,一體地連結于上述中央板部2307的對置的一對緣上,其中,中央板部2307和傾斜板部2308的下部面2309分別形成了第一底面部分和第二底面部分。第一子要素2305的結構、材料、厚度等可選擇為,若向下方按壓兩傾斜板部2308的末端緣2310,則兩個傾斜板部2308的末端緣2310的間隔擴大。

            第二子要素2306具有大致長方形的板部2311。板部2311由在長邊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緣2313和在短邊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緣2314而構成輪廓。在實施方式10中,長邊方向的一對緣2313相互平行。短邊方向的一對緣2314可以同樣地相互平行,也可以位于以板部2311的中央為中心的圓周上。

            長邊方向的緣2313分別形成有沿著所述緣2313向下方突出的導件凸緣2315。導件凸緣2315的對置的面之間的距離與傾斜板部2308的寬度相同或略大,使導件凸緣2315所夾的板部2311的下部面2316用作傾斜板部2308的導件面。

            關于板部2311,長邊方向的緣2313的中央部經由連結部2317而支承于支承框架2320。支承框架2320具有環狀的環2321和兩個橋2322。環狀的環2321具有略小于第三要素2304的中空圓筒部2330的內徑的外徑。橋2322沿著板部2311的長邊平行地延伸,橋2322的兩端與環2321一體地連結。另外,橋2322的中央部經由連結部2317與板部2311一體地連結。

            第二要素2303為以中心軸2325為中心的圓筒狀部件,并具有:下部圓筒部2326,具有規定的外徑;以及上部圓筒部2327,具有比下部圓筒部2326小的外徑。

            第三要素2304具有以中心軸2325為中心的中空圓筒部2330。中空圓筒部2330的下端和上端分別具有向內側突出的下部凸緣2331和上部凸緣2332,并且在下部凸緣2331和上部凸緣2332的內側分別形成有下部開口2333和上部開口2334。

            在由以上結構形成的第一要素2302、第二要素2303及第三要素2304中,第一要素2302(僅第二子要素2306)和第二要素2303可安裝于第三要素2304的中空圓筒部2330內的下部和上部中。第一要素2302的第一子要素2305在下部面2309上敷貼有貼片2020狀態下緊貼于第二子要素2306的下部面2316。

            關于第二要素2303,下部圓筒部2326配置于中空圓筒部2330的內側,上部圓筒部2327從中空圓筒部2330的上部開口2334突出。

            在配置于中空圓筒部2330內的第一要素2302與第二要素2303之間可配置彈簧2335。在實施方式10中,彈簧2335被配置為包圍中央的突起2340,然而配置彈簧2340的位置或數量不局限于此。由此,第一要素2302的環2321被按壓向下部凸緣2331,第二要素2303的下部圓筒部2326被按壓向上部凸緣2332,并且以在突起2340和與其對置的突起接觸部2181之間留有微小的間隙的狀態下,這些第一要素2302、第二要素2303可穩定地保持在中空圓筒部2330的內側。

            如在實施方式9中所說明,從在第三要素2304的中空圓筒部2330的內側收容第一要素2302和第二要素2303的目的出發,第三要素2304的中空圓筒部2330可分割為多個部分而形成。例如,可沿著包括中心軸2325的面將中空圓筒部2330分割為兩個半圓筒部分,在組裝時將兩個半圓筒部分組合。或者也可以分割為上部凸緣2332和除此之外的圓筒部分,將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及彈簧收容于圓筒部分之后,組裝上部凸緣2332。

            對于由以上結構形成的敷貼裝置2301,貼片2020安裝在第一要素2302的下部面上。此時,微針陣列2022配置于中央部2307,雙面膠帶2028配置于傾斜板部2308之上。

            根據如上所述的結構,在將安裝在第一子要素2305的下部面上的貼片2020抵接于皮膚的狀態下,向第二要素2303的上部圓筒部2327施加按壓力,由此,第三部件2303對抗彈簧2335的賦能力而下降,突起2340與板部上部面2312的突起接觸部2341抵接。另外,若進一步施加按壓力,則第一要素2302的板部2311向下方彎曲,貼片2020被按壓于皮膚(未圖示),針可扎入皮膚。另外,貼片2020的粘合劑層緊貼于皮膚并粘合。之后,若去除按壓力,則在第一要素2302的彈性恢復力和彈簧2335的作用下,第一要素2302及第二要素2303恢復到施加按壓力前的狀態。

            由此,根據敷貼裝置2301,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地,可使敷貼于皮膚的貼片2020在可靠地保持在皮膚上的狀態下從敷貼裝置分離。另外,即使按壓力的作用點從中心軸2325偏離,按壓力也會經由突起2080而可靠地傳導到板部2311的中央。因此,支承于第一要素2302的貼片2020的針可垂直地扎入皮膚。因此,當穿刺時,不會發生針的彎曲、破損或折損。

            在上述實施方式10中,使板部2311的兩端從環狀環2321分離,并使兩側的橋2322的兩端與環狀環2321相連結,然而也可以如圖51所示,使板部2311的兩端與環狀環2321相連結,而與之相對地,使橋2322的兩端從環狀環2321分離,并且在橋2322的下部面上分別形成反“L”形的導件2315,利用這些導件2315引導傾斜板部2308的末端角部。

            以上,對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進行了說明,然而形成敷貼裝置的各部分可由金屬或非金屬或樹脂之中的任一材料形成。另外,在敷貼裝置中變形的部位(例如橋或傾斜板部)的厚度或形狀可根據材料的性質來選擇能夠獲得需要的功能的厚度或形狀。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說明的各部分的形狀為一個示例,而并不是限定性的。

            實施方式11

            圖52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11。在圖中,實施方式11的敷貼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3001來表示,并且包括第一要素3002和第二要素3003。第一要素3002及第二要素3003可均由金屬或樹脂形成,也可以一方由金屬形成而另一方由樹脂形成。

            第一要素3002具有:中央板部3004;以及傾斜板部3008,一體地連結于中央板部3004的兩側。中央板部3004為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緣3005、3006所包圍的四邊形的板部。中央板部3004的Y方向緣3006與傾斜板部(伸縮性部件)3008相連結。傾斜板部3008為一對平行的緣3009和緣3006、3010所包圍的四邊形的板部,上述一對平行的緣3009從中央板部3004的Y方向緣3006的兩端附近朝向外側且向上方斜向地互相展開而延伸,上述緣3006、3010將這些緣3009的端部相連結,并在Y方向上平行地延伸。

            在中央板部3004的一對X方向緣3005上一體地形成有從所述緣3005向上方延伸的四邊形的垂直板部3012。垂直板部3012的上端在從其下降規定距離的量的位置處形成有標識(顯示部)38。在實施方式中,標識3038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線,具有與形成第一要素3002的顏色不同的顏色。例如在第一要素3002的表面為白色的情況下,標識3038可標記為視覺上醒目的顏色,例如紅色。

            第二要素3003具有板部3013。板部3013為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緣3014、3015所包圍的四邊形的板。關于X方向的各個緣3014,一體地形成有沿著上述緣3014延伸的下部凸緣或水平引導部3016。

            在實施方式中,對置的水平引導部3016的Y方向的內部尺寸與傾斜板部3008的末端緣3010的Y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使得傾斜板部3008的末端部3010能夠收容在對置的水平引導部3016的內側。另外,對置的Y方向緣3015之間的距離大于一對傾斜板部3008的末端緣3010的X方向的間隔,使得一對傾斜板部8的末端緣3010與位于水平導件3016之間的板部3013的下部面3017相接觸(參照圖56)。

            板部3013的X方向的緣3014還一體地形成有向外側突出的伸張部3018。伸張部3018位于緣3014的中央,并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槽或貫通孔3019。貫通孔3019的大小(橫截面)略大于第一要素3002的垂直板部3012的橫截面,使得第一要素3002的垂直板部3012可從貫通孔3019的下方插入貫通孔3019。

            如圖56所示,板部3013的厚度、第一要素3002的材料、傾斜板部3008及垂直板部3012的高度、標識3038的位置(高度)可確定為,在傾斜板部3008變形前的狀態下,插入于貫通孔3019的垂直板部3012的上端部位于上述貫通孔3019的內側,而不顯現于板部3013的表面,另外當向板部3013作用規定的按壓力時,傾斜板部3008的末端緣3010發生規定量的變位,垂直板部3012的標識3038顯現于板部3013的上部面3035。在此,“規定的按壓力”為將后述的貼片20的針3027扎入皮膚規定深度所需的力。另外,如圖所示,支承著貼片3020的中央板部3004向皮膚突出,按壓力的大部分成為支承于中央板部3004的貼片3020的針27的穿刺力,因此標識3038顯現在板部3013的上部面3035實質上意味著規定的穿刺力作用于針3027。

            在實施方式中,在板部3013的上部面3035的中央形成有規定形狀的指托部3036。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指托部3036為圓形的隆起的臺,但是指托部3036也可以為平面形狀呈四邊形等的多邊形、橢圓形、星形等的其他形狀的隆起部或凹陷,還可以為球面狀的隆起部或凹陷,也可以為單純的標識或圖案。

            如圖53所示,貼片3020大致具有薄片基材3021和支承于薄片基材3021的微針陣列3022。薄片基材3021具有:基材膜3023;粘合劑層3024,設置在基材膜3023的下部面(微針陣列3022的支承面)上;以及剝離處理層(脫模層)3025,設置在基材膜3023的上部面(敷貼裝置3001對置的面)上。如圖54所示,微針陣列3022包括:圓形或四邊形的基底3026;以及多個細長的針3027,在基底3026的下部面上隔開規定的間隔(例如300~1000微米)整齊配置為格子狀或蜂窩狀且具有規定的高度(例如300~1000微米),例如可將生物可降解合成高分子材料(例如,透明質酸、膠原蛋白、聚乳酸、聚乙醇酸)填充于對應形狀的模具而制成。另外,雖然未圖示,但可在針3027的前端側涂敷靶向藥物(疫苗、蛋白質、肽等的分子)。取而代之或附加性地,可在微針陣列3022成形時,通過將靶向藥物混入形成針的材料中而包含于針3027的內部。

            關于薄片基材3021和微針陣列3022,在薄片基材3021的粘合劑層3024上敷貼有微針陣列3022的基底3026。如圖所示,薄片基材3021大于微針陣列3022,在微針陣列3022敷貼于薄片基材3021的狀態下,微針陣列3022的周圍露出充分面積的粘合劑層3024。

            如此形成的貼片3020支承于第一要素3003的下部面。具體而言,如圖52、53所示,利用雙面膠帶3028將薄片基材3021的兩側基材部分3029粘合于傾斜板部3008。此時,如圖所示,雙面膠帶3028從薄片基材3021的緣3030離開規定距離的量。雙面膠帶3028用于在將貼片3020敷貼于皮膚之前,將貼片3020保持在第一要素3002的下部面3007、3011上。因此,雙面膠帶3028的大小、形狀、位置及粘合力優選確定為,可將貼片3020保持在第一要素3003上,并且在將利用粘合劑層3024敷貼于皮膚的貼片3020敷貼于皮膚之后,當使敷貼裝置3001從貼片3020分離時,貼片3020不會因皮膚雙面膠帶3028與第一要素3003之間的粘合力而從皮膚剝離。考慮到這種條件,在實施方式1中,要使雙面膠帶3028的尺寸盡量地小,并且安裝在從薄片基材3021的兩端向內側移動規定距離的量的位置。

            由此,當利用保持有貼片3020的敷貼裝置3001向人或動物的皮膚敷貼上述貼片3020時,如圖56所示,利用手指3031按壓第二要素3003的板部3013的上部面中央。施加于板部3013的按壓力3032經由板部3013的下部面(接觸部)3017而作用于兩個傾斜板部3008的緣3010。由此,兩個傾斜板部3008彈性變形,其末端側相對于中央板部3004向下方移動,與其變形一同,傾斜板部3008的兩個緣3010在板部3013的下部面(接觸部)3017上滑動并向外側展開。

            按壓力3032可傳導到第一要素3062的傾斜板部3008和中央板部3004。其結果是,如圖55的(a)部分、圖55的(b)部分所示,支承于中央板部3004和傾斜板部3008的下部面3007、3011上的貼片3020被按壓在皮膚3033上。此時,不僅中央板部3004,而且傾斜板部3008也被按壓向皮膚3033。因此,支承于傾斜板部3008的兩側基材部分3029的粘合層被以適當的力度按壓在皮膚3033上并粘合。

            之后,若去除按壓力3032,則傾斜板部3008基于其彈性而恢復到變形前的狀態。此時,如圖55的(c)部分所示,敷貼在皮膚3033上的薄片基材3021的端緣3030與其所粘合著的皮膚部分一同從傾斜板部3008分離。其結果是,還由于傾斜板部3008從皮膚分離并恢復到變形前的狀態,剝離力在雙面膠帶3028上集中作用于外側的緣。由此,薄片基材3021在敷貼于皮膚3033的狀態下易于從雙面膠帶3028剝離。因此,可使敷貼于皮膚的貼片3020在可靠地保持在皮膚上狀態下從敷貼裝置3001分離。

            像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敷貼裝置,敷貼在皮膚3033上的貼片3020以其兩側基材部分3029為起點從敷貼裝置3001分離。因此,當敷貼裝置3001從皮膚3033分離時,貼片3020原樣敷貼于敷貼裝置3001而不會從皮膚3033剝離,并且針3027一旦扎入皮膚則保持扎入的狀態。

            另外,如上所述,若規定的按壓力施加于板部3013,則如圖56的(b)部分所示,傾斜板部3008發生規定量的變形,在垂直板部3012上附加的標識3038顯現在板部3013的表面。因此,需要者可通過對顯現于板部3013的上部面的標識3038進行視覺的確認,即,可通過視覺變化來確認是否向板部3013施加了期望的按壓力3032。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垂直板部3012的側面上附加的標識3038用作顯示部,然而也可以將垂直板部3012的上端面3012a用作顯示部,在向板部3013施加了規定的按壓力的狀態下,使垂直板部3012的上端面3012a露出于板部3013的上部面。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將垂直板部3012的上端面著色為與第一要素3002或第三要素3003的表面顏色不同的顏色,能夠容易地確認垂直板部3012的上端面3012a到達板部3013的上部面的情況,即,是否向板部3013施加了規定的按壓力。

            確認是否施加來規定的按壓力的方法不局限于利用視覺的方法,如下所述,還可利用聽覺或觸覺。

            實施方式12

            圖57、58示出了具有利用了聽覺的顯示功能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12。在該實施方式中,在Y方向上對置的一對垂直板部3012的內部面3121之間的距離L與對置的一對貫通孔3019的內方壁面3122之間的距離L’大致相同。另外,在垂直板部301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內方的突起部3123。垂直板部3012及突起部3123的大小及形狀可確定為,如圖58的(a)部分所示,在傾斜板部8非變形的狀態下,垂直板部3012的上部位于對應的貫通孔3019內,突起部3123與貫通孔3019的內方壁面3123抵接,由此,垂直板部3012的上部向外側變形,如圖58的(b)部分所示,在規定的按壓力作用于板部3013而傾斜板部3008發生變形的狀態下,突起部3123越過貫通孔3019而顯現于板部3013的上部面3035上,此時,垂直板部3012彈性地恢復到非變形狀態,并且垂直板部3012的內部面3121與貫通孔3019的內方壁面3123彈性地碰撞而發出聲音。

            因此,根據該實施方式,利用碰撞音(聽覺性變化),將向板部3013施加規定的按壓力而使傾斜板部3008發生規定量變形、即規定的力已施加于針的情況向需要者通知。

            另外,根據上述實施方式,如圖58的(b)部分所示,在施加了規定的按壓力而發生了碰撞音的狀態下,突起部3123卡合于板部3013的上部面3035,第一要素3002固定于第三要素3003,可防止敷貼裝置3001的再利用。

            實施方式13

            圖59、60示出了具有利用觸覺的顯示功能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3。在該實施方式中,在第一要素3002的中央板部3004的上部面中央形成有柱狀的突起3131。另外,在板部3013的中央形成有貫通上部面和下部面的貫通孔3132。此外,如圖9的(a)部分所示,關于突起3131和貫通孔3132的大小和形狀,在傾斜板部3008為非變形的狀態下,突起3131的上部位于對應的貫通孔3132內,如圖9的(b)部分所示,在規定的按壓力作用于板部3013而使傾斜板部3008發生了變形的狀態下,突起3131越過貫通孔3132而顯現于板部3013的上部面3035,而與抵接于板部3013的上部面的手指3031接觸。

            因此,根據上述實施方式,規定的按壓力施加于板部3013而使傾斜板部3008發生規定量變形的情況、即、規定的力施加于針的情況可通過觸碰到手指3031的突起3131的感觸(觸覺變化)來通知給需要者。

            實施方式14

            圖61、62示出了具有利用了視覺的顯示功能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14。該實施方式的敷貼裝置3201具有第一要素3202、第二要素3203及第三要素3204。除了在一方的垂直板部3012的外部面帶有橫長四邊形的標識3220或圖案的這一點之外,第一要素3202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一要素3002相同。第二要素3203具有從上方觀察時呈大致長方形的蓋形狀的按壓部件3211。具體而言,按壓部件3211具有:四邊形的頂板3214,由在X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緣3212和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緣3213包圍而成;以及壁3215,從頂板3214的周圍向下方延伸。另外,在X方向的緣3212附近,按壓部件3211還具有貫通頂板3214且可供第一要素3202的垂直板部3012插入的貫通孔3216。另外,在與X方向的一方的緣3212相鄰的壁部分3217中形成有與貫通孔3216相通的窗3218。窗3218對應于第一要素3202的標識3220的形狀,并呈橫長四邊形。

            第三要素3204由伸縮部件3219形成。在實施方式中,伸縮部件3219為由具有伸縮性的材料(例如聚氨酯海綿、硅樹脂、橡膠等的彈性體)形成的箱型的部件。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機構的敷貼裝置3201中,第三要素3204的伸縮部件3219可設置于第一要素3202的中央板部3004。接下來,第二要素3203設置于伸縮部件3219之上。此時,第一要素3202的垂直板部3012可插入于第二要素3203的貫通孔3216。如果需要,伸縮部件3219可借助于粘合劑等固定于中央板部3004的上部面、頂板3214的下部面。

            因此,在貼片3020敷貼時,若向按壓部件3211的頂板3214施加按壓力,則伸縮部件3219在該按壓力的作用下變形。另外,在施加了將針扎入皮膚所需的規定的按壓力的狀態下,伸縮部件3219發生規定量的變形,標識3220整個顯現于窗3218的內側。因此,可通過目視確認顯現于窗3218的標識3220的大小,來確認規定的按壓力是否施加于按壓部件211。

            另外,還可單純地判斷中央板部3004與板部3013之間的距離縮短的情況。此外,中央板部3004即使不是平面也可以,也可以為曲面。

            在本實施方式中,使設置微針的部分發生位置移動,作為指示器來操作。發生位置移動的部分不是設置微針的部分,例如若設置在中央板部3004的上部等,則除了施加于微針的應力以外,例如還會拾取施加于圖21的框架1089等的應力,因此無法僅感測施加于微針的應力,應力感測的精度降低。

            像這樣,為了高精度地感測施加于微針的應力,使設置微針的部分發生位置移動,可以利用目視來讀取其變位,優選地,將上述變位作為指示器來進行聽覺、觸覺轉換來感測。

            進而,優選在為了將微針扎入皮膚而施加由外部施加的應力的部分與設置微針的部分之間,設置螺旋彈簧、板簧或海綿狀樹脂等的在應力的作用下發生伸縮的部件。進一步優選設置在同軸上。

            為了僅檢測施加于微針的應力,微針設置面可盡量地小,最優選與微針尺寸相同。在微針的設置部中,比微針的尺寸大的部分可以設置為應力難以傳導到指示器的結構。例如有,若施加了應力則馬上彎曲,使得應力無法傳導到指示器等的方法。

            關于作為指示器的顯示功能,可由視覺、聽覺及觸覺的單一一種形成,但優選由多種組合而成。

            以上,對根據本發明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進行了說明,然而構成敷貼裝置的各部分可由金屬或非金屬或樹脂之中的任一材料形成。在如卡盒(cartridge)那樣可多次反復使用的情況下,從耐久性的觀點來看優選金屬。另外,作為金屬,優選不銹鋼(SUS)。另外,關于敷貼裝置的變形部位的厚度或形狀,可根據材料的性質來選擇能夠獲得期望的功能的厚度或形狀。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介于第一要素與第二要素之間的伸縮性部件,伸縮性部件可以為傾斜板、螺旋彈簧或板簧,也可以為除彈簧以外的具有伸縮性的材料(例如聚氨酯海綿、硅樹脂、橡膠等的彈性體)。

            在本實施方式中,可以在按壓部件3211的頂板3214的中央設置指托部3221。指托部可以為圓形、多邊形、橢圓形、星形等的隆起部或凹陷,也可以為單純的標識或圖案。

            實施方式15

            圖63示出了具有利用視覺顯示功能的敷貼裝置的實施方式15。該實施方式的敷貼裝置3301具有第一要素3302、第二要素3303及第三要素3304。第一要素3302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一要素類似,具有中央板部3305和在中央板部3305的兩側一體地形成的傾斜板部3306。第二要素3303具有:截面為四邊形的支承塊3307,形成于第一要素3302的中央板部3305之上;彈簧支承部3308,一體地形成于支承塊3307的上部面上;以及彈簧3309,支承于彈簧支承部3308,支承塊3307利用粘合劑等固定于中央板部3305的上部面上。因此,支承塊3307也可與第一要素3302一體地形成。第三要素3304具有覆蓋在彈簧3309的上部上的蓋3310。在以如上所述的方法形成的實施方式的敷貼裝置3301中,貼片(未圖示)安裝在中央板部3305和傾斜板部3306的下部面上。此外,貼片敷貼時,按壓蓋3310的上端面,將貼片按壓向皮膚。此時,若向蓋3310施加規定的按壓力,則蓋3310的下端與支承塊3307的上部面抵接。因此,需要者可利用視覺及觸覺來感知蓋3310與支承塊3307抵接的情況,從而可確認向針施加了規定的穿刺力。即,彈簧3309的彈性、蓋3310與支承塊3307的距離(蓋的移動距離)可確定為,使得當向蓋3310施加了規定的按壓力時,使蓋3310與支承塊3307抵接。

            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說明的各部分的形狀是一個示例,而不是局限性的。

            具體而言,在利用聽覺或觸覺的實施方式中,可以如圖64所示,在形成于第二要素的板部3013上的貫通孔3132的內側,形成由可利用突起3131而破壞的板等所構成的破壞部3133,在規定的按壓力作用于針的狀態下,破壞部3133被破壞而發出破壞音。另外,如圖65所示,也可以在貫通孔3132上形成向下方彎曲的變形部3134,在規定的按壓力作用于針的狀態下,變形部3134變形為向上方彎曲的狀態,并在此時發出聲音。另外,作為利用聽覺的顯示機構,可以利用諸如按扣那樣的凸部件和凹部件來構成,在凸部件和凹部件嵌合時發出聲音。例如,凸部件設置在中央板部3004,凹部件設置在板部3013,或者也可以是凸部件設置在板部3013,凹部件設置在中央板部3004。

            另外,這些用于發出聲音的部件的設置部位可以為除中央板部3004與板部3013之間之外的部位,只要能夠適當地操作即可。

            基本形態

            以下,對根據本發明的微針貼片的基本形態和將該基本形態具體化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對根據本發明的使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的基本形態進行說明。圖66示出了將微針貼片敷貼在人或人以外的動物的皮膚之前的“準備狀態”的裝置,圖67示出了將微針貼片的針扎入了皮膚的“穿刺狀態”的裝置。所謂裝置的準備狀態是指在將裝置置于皮膚之上的狀態,即未向裝置施力(將針按壓向皮膚的力)的狀態。所謂裝置的“穿刺狀態”是指向準備狀態的裝置施加了力,結果微針貼片的針扎入了皮膚的狀態。

            以下的說明假設針對朝向大致水平方向的皮膚,從其上方將微針貼片敷貼的狀態。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上”、“下”、“外側”、“內側”等的意味著方向的術語。然而,使用這些術語是為了便于理解裝置的結構及作用。因此,不應該由這些術語的使用來限制發明的技術范圍,這是理所當然的。

            如圖66所示,裝置4010具有殼體4011。殼體4011具有:受壓部4012,在使裝置4010從準備狀態向穿刺狀態轉移時,承受用戶的按壓力4110(參照圖67);以及多個腳部4013,用于支承受壓部4012。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受壓部4012表現為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筆直的部件,多個腳部4013表現為從受壓部4012的外緣向皮膚4200延伸的部件,受壓部4012和各腳部4013通過連結部4016連結。

            受壓部4012的從上方觀察的形狀可以為多邊形(三角形(未圖示)、四邊形(參照圖68)、五角形(未圖示)、六邊形(參照圖70)或其他多邊形)、圓形(圖69參照)或交替存在圓弧緣和直線緣的形狀(參照圖71)中的任意一種。關于多個腳部4013,相鄰的腳部分離并獨立。在實施方式中,多個腳部4013配置為關于將受壓部4012的中央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成的中心軸4015對稱。然而,這一點對于本發明來說不是本質性問題。

            在受壓部4012之下支承著用于支承微針貼片4001的支承部4014。支承部4014的大小和形狀可確定為,使得在準備狀態下,支承部4014所支承的微針貼片4001與皮膚4200之間隔開的規定的間隙而對置。如圖所示,貼片4001經由未圖示的敷貼部件(例如敷貼薄片、雙面粘接件、粘合劑)而以可剝離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4014的下部面。微針貼片4001具有支承于支承部4014的基材4002和形成于上述基材4002的下部面上的微小的針4003。針4003由例如數百微米長的細的突起形成,在表面或內部擔載有靶向藥物(疫苗、蛋白質、肽等的分子)。

            腳部的數量可根據受壓部4012的形狀等任意確定。例如,在受壓部4012為四邊形的情況下,如圖68所示,可僅使受壓部4012的對置的一對緣4017a與腳部4013相連結,也可以使對置的兩個對緣4017(4017a、4017b)分別與腳部4013相連結。如圖69所示,在受壓部12為圓形的情況下,還可將兩個、三個、四個或以上的數量的腳部4013等間隔地設置在周向上。如圖71所示,在交替地具有圓弧的緣4017(4017c)和直線的緣4017(4017d,4017e)的類四邊形的受壓部4012的情況下,可僅使對置的一對緣4017(4017d)與腳部4013相連結,也可以使對置的兩對緣4017(4017d、4017e)分別與腳部4013相連結。在如圖70所示的六邊形受壓部4012中,還可以對所有的緣(4017f~4017k)設置腳部4013,也可僅對奇數序號(4017f、4017h、4017j)或偶數序號的緣(4017g、4017i、4017k)設置腳部4013。

            如圖66所示,優選為腳部4013從受壓部4012的緣向外側且向斜下方延伸。然而,如下所述,這一點不是必須的。

            多個腳部4013的至少一個或多個連結部4016之中的至少一個可構成為,若向準備狀態的受壓部4012施加力4110,則對應的腳部4013的前端部4013d與皮膚4200相接觸,并且向遠離中心軸4015的方向移動,借助于與皮膚4200之間的摩擦,將與支承部4014對置的皮膚部分4201向相同方向拉伸,向上述皮膚部分4201施加“拉力”4202。

            具體而言,在圖66的裝置4010中,多個腳部4013的至少一個由易于變形的材料構成。由此,若向受壓部4012施力,則腳部4013變形為凹狀(凹陷),如圖67所示,從虛線狀態(準備狀態)轉變為實線狀態(穿刺狀態)。其結果是,與皮膚4200相接觸的腳部前端部4013d以遠離中心軸4015的方式移動,并借助于與皮膚4200之間的摩擦而向與支承部4014對置的皮膚部分4201施加期望的“拉力”4202。因此,微針貼片的各個針4003易于扎入被施加了“拉力”4202的皮膚部分4201。因此,不會發生針的破損或折損,可實質性地將所有的針可靠地扎入皮膚,可將擔載于針的藥劑可靠地給藥。

            在以上說明中,若向受壓部4012施力,則腳部4013發生變形,然而如圖72所示,也可以將當將力4110作用于受壓部4012時易于變形的“U”形的、槽狀的或薄壁的易變形部18設置在連結部4016,利用這種易變形部4018的變形,或利用上述易變形部4018的變形與腳部4013的彈性變形的組合,而能夠以更小的加壓力獲得期望的變形量。

            在圖66的形態中,腳部4013被表示為傾斜延伸的部件,然而如圖73所示,腳部4013也可以形成為由傾斜延伸的部分4013a和從上述傾斜延伸的部分4013a的上端朝向中心軸4015水平延伸的部分4013b而構成的部件。在該實施方式中,水平延伸的部分4013b經由連結部4016而與受壓部4012相連結。另外,易變形部4018可形成于連結部4016。因此,若向受壓部4012施力,則連結部4016發生變形,腳部4013的前端部4013d與皮膚4200摩擦接觸并遠離中心軸4015,而向與支承部4014對置的皮膚部分4201施加“拉力”4202。

            在向從受壓部4012的中心離開的位置施力的情況下,或者在向受壓部4012的上部面不均勻地施力的情況下,微針貼片4001的整個面被以相同的力按壓向皮膚,如圖74所示,優選利用在中心軸4015上設置于支承部4014與受壓部4012之間的球窩接頭4019來連結兩者。

            腳部4013及易變形部4018的變形能力可通過選擇形成腳部4013及易變形部4018的材料或大小(厚度)來調節。

            受壓部4012和腳部4013可由合成樹脂或金屬形成的一個或多個部件構成,優選由一個部件形成,或一體地形成。還可使受壓部4012和腳部4013之中的一方由合成樹脂形成而另一方由金屬形成,并且通過適當的連結單元,例如使樹脂熔接于金屬來將兩者一體地連結。作為優選的樹脂,可例舉聚丙烯、聚乙烯、尼龍、ABS樹脂、PET、丙烯酸樹脂、聚苯乙烯、偏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氟樹脂(聚四氟乙烯)、氯乙烯、偏氯乙烯、聚酰胺、橡膠、硅樹脂等。另外,作為優選的金屬,可例舉鈦、不銹鋼、鋁、鎂合金等。

            如上所述,只要在向受壓部4012施力時,腳部4013的前端部4013d向遠離中心軸4015的方向移動即可。為此,優選易變形部設置為比皮膚接觸面更靠近中心側。只要能夠獲得這種功能,腳部4013的形狀就無限定。例如如圖75和圖76所示,腳部4013的前端側的部分(附圖標記4013c所示的部分)可朝向皮膚4200垂直地延伸。另外,例如如圖77所示,易變形部4018不僅可形成于用于將腳部4013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4013b與受壓部4012連結的連結部4016,或者,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形成于用于將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4013b與垂直延伸的部分4013c連結的斜向延伸的部分4013a。在這些實施方式中,若按壓受壓部4012,則易變形部4018發生變形,腳部4013的垂直延伸的部分4013c(尤其是前端部4013d)向遠離中心軸4015的方向移動。

            如圖78所示,只要能夠獲得上述功能,則腳部4013的前端部分4013e也可以從外側向內側傾斜地延伸。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殼體4011,尤其是用于連結受壓部4012與腳部4013的截面結構呈大致四邊形、大致梯形,然而如圖79所示,受壓部4012與腳部4013以弧狀連結的形態也包括在本發明的范圍之內。在這種情況下,優選如圖所示,在受壓部4012和腳部4013的邊界上或腳部4013設置易變形部4018。

            還可以將垂直的腳部和傾斜的腳部組合。例如,雖然未圖示,還可以將一對腳部中的一方形成為垂直的腳部,另一方形成為傾斜的腳部。另外,在具有對置的兩對腳部(四個腳部)的裝置中,可將對置的一對腳部形成為垂直的腳部,并將剩余的對置的一對腳部形成為傾斜的腳部。在后者的情況下,例如如圖80所示,可使傾斜的腳部4013的垂直方向的長度大于垂直的腳部13f的垂直方向的長度,由此利用垂直的腳部4013f來保持經由傾斜的腳部4013而施加于皮膚的“拉力”。

            根據由如上述的本發明的裝置的實施方式,若在將裝置放置于皮膚上的狀態下利用手指按壓受壓部,則至少一個腳部的與皮膚相接觸的部分從裝置的中心朝向外側拉伸皮膚,由此微針貼片向對置的皮膚部分施加“拉力”。因此,微針貼片的各個針容易扎入被施加了“拉力”的皮膚部分。因此,不會發生針的破損或折損,可實質性地將所有的針可靠地扎入皮膚,可將擔載于針的藥劑可靠地給藥。

            進而,為了使腳部的與皮膚相接觸的部分易于從裝置的中心向外側展開,優選易變形部4018位于比與腳部的與皮膚相接觸的部分更靠近裝置的中心的位置。通過上述位置關系可實現如下本發明的裝置的所期待的目的:腳部按壓皮膚而將皮膚展開,而不是將殼體固定。

            實施方式16

            對將如上所述的基本形態具體化了的多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8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的實施方式16。圖示的實施方式的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4020來表示,大致具有殼體4021和微針貼片的支承部4022。

            殼體4021具有受壓部4023和多個腳部4044。

            受壓部4023具有沿著裝置4020的中心軸402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部4026。筒部4026具有在X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一對壁4027和在與X軸正交的Y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一對壁4028,在這四個壁4027、4028的內側形成有大致四角筒狀的空間4029。如圖83所示,X方向的一對壁4027以使得內部面上部的對置距離小于內部面下部的對置距離的方式,在內部面上部與內部面下部之間形成有臺階部4030。另外,如圖84所示,Y方向的一對壁4028在內部面上部的開口附近形成有向內側突出的內方突起4031。

            筒部4026在其內側的空間4029中收容有指示器4032。如圖81所示,指示器4032具有四邊形的底框4033。在底框4033的上部面上,一體地形成有從在X方向上延伸的框部分向上方延伸的一對垂直壁4034和從在Y方向上延伸的框部分向上方延伸的一對垂直壁4035。如圖81及圖83所示,在X方向上延伸的垂直壁4034配置于與對應的底框部分的外緣相距規定距離的量的內側,并且形成有從垂直壁4034向外側突出的一對卡合部4036。另外,關于垂直壁4034,在內部面上部與內部面下部之間形成有臺階部4037(僅在圖83中示出),使得內部面上部的對置距離小于內部面下部的對置距離。如圖81及圖84所示,在Y方向上延伸的垂直壁4035的上部形成有向外側突出的外方突起4038。

            筒部4026和指示器4032的各部分的大小和形狀確定為,如圖83及圖84所示,向筒部4026的內部空間4029插入指示器4032,在該狀態下,如圖83所示,使指示器4032的卡合部4036與筒部4026的臺階部4030卡合,如圖84所示,使指示器4032的外方突起4038的下部與筒部4026的內方突起4031的上部卡合,將指示器4032相對于筒部4026保持在圖示的上升位置。

            如圖81至圖83所示,指示器4032支承著受壓鈕4040。受壓鈕4040具有:指托部4041,用于由用戶施加力;以及一對垂直壁4042,從指托部4041的下部面向下方延伸,并在X方向上平行地延伸。在垂直壁4042的外部面形成有向外側突出的外方突起4043。指示器4032和受壓鈕4040的各部分的大小和形狀確定為,如圖83所示,使受壓鈕4040的垂直壁4042插入指示器4032的上部開口,在上述狀態下,使垂直壁4042的外方突起4043與指示器4032的內部面臺階部4037卡合。

            筒部4026的外部面連結有多個腳部4044。在實施方式中,在筒部4026的外部面一體地形成有六個凸緣4045,上述六個凸緣4045在以中心軸4025為中心的周向上隔開60度的間隔。另外,位于六個凸緣4045的各個前端的連結部4046與腳部4044一體地連結。如圖所示,多個腳部4044各自獨立而不與相鄰的其他的腳部相連結。如圖所示,腳部4044具有從連結部4046向外側水平延伸的部分(水平部分)4047和從水平部分4047的外側端部向外側斜下方延伸的部分(傾斜部分)4048。在實施方式中,在傾斜部分4048的前端部4049、即在使用時與皮膚相接觸的部位,形成有細槽或凹凸(未圖示),用于提高與皮膚之間的摩擦。

            如圖81所示,連結部4046沿著以中心軸4025為中心的正六邊形的邊分別筆直地延伸。在實施方式中,連結部4046比緣4045或腳部4044更薄而脆弱化,由此作為易變形部。因此,當向受壓部4023施加力時,殼體4021在連結部4046(易變形部)處彎曲。

            在受壓部4023之下,在多個腳部4044的內側設置用于支承微針片的支承部4022。支承部4022具有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板狀的支架4052。支架4052在其下部面上具有一對導件凸緣4053。導件凸緣4053關于中心軸4025對稱,且在圖16中在X方向上平行地延伸。另外,支架4052在中心軸4025的兩側形成有將支架4052上下貫通的孔4054。

            在支架4052的下部面上,在導件凸緣4053之間配置有梯形彈簧4055。梯形彈簧4055一體地具有:中央板部4056,用于支承微針貼片,且呈四邊形;傾斜板部4057,從與上述中央板部4056的對置的一對緣朝向斜上方延伸;以及一對垂直壁4058,位于中央板部4056與傾斜板部4057的連結部附近,并且從中央板部4056的上部面向上方延伸。垂直壁4058在其上端具有向外側突出的外方突起4059。

            如此形成的梯形彈簧4055在使傾斜板部4057的自由端位于導件凸緣4053之間,將垂直壁4058插入中央板部4056的孔4054并上述使垂直壁4058的上端外方突起4059與支架4052的上部面卡合的狀態下,組裝于支架4052。

            組裝了梯形彈簧4055的支架4052優選經由球窩接頭4060而連結到受壓部4040之下。在實施方式中,球窩接頭4060具有設置在受壓部4040的下部的上部結構4061和設置在支承部4022的上部的下部結構4062。上部結構4061具有:板部4063,與筒部4026的下端相連結;以及球形的球頭4064,固定于上述板部4063的下部面中央。下部結構4062具有形成于支架4052的上部面中央的球頭保持部4065。此外,上部結構4061的球頭4064保持在下部結構4062的球頭保持部4065,由此,支承部4022構成為能夠以球頭4064為中心旋轉。

            構成上述裝置4020各部分的大小和形狀可確定為,如圖83及圖84所示,在將支承部4022支承著微針貼片4066的裝置4020放置在皮膚4081上的準備狀態下,在微針貼片4066與皮膚之間形成規定的間隙而使微針貼片4066不與皮膚接觸。如圖81及圖83所示,優選以使得用戶的手指等不觸碰到支承于支承部4022的微針貼片的方式,將包圍微針貼片的下部面的保護蓋4068以裝拆自如的方式設置于支承部4022。

            對于具有以上結構的裝置4020,微針貼片4066可保持在梯形彈簧4055的中央板部下部面上。如圖87及圖88所示,微針貼片4066具有薄片基材4071和支承于其上的微針陣列4072。薄片基材4071具有:基材膜4073;粘合劑層4074,設置在基材膜4073的下部面(微針陣列4072的支承面)上;以及剝離處理層(脫模層)4075,設置在基材膜4073的上部面(與敷貼裝置4001對置的面)上。微針陣列4072可由圓形或四邊形的基底4076和在基底4076的下部面上隔開規定的間隔(例如300~1000微米)的整齊配置為格子狀或蜂窩狀的規定的高度(例如300~1000微米)的多個細長的針4077形成,例如可通過將生物可降解合成高分子材料(例如透明質酸、膠原蛋白、聚乳酸、聚乙醇酸)填充到對應形狀的模具中來制成。雖然未圖示,在針4077的前端側可涂敷靶向藥物(疫苗、蛋白質、肽等的分子)。取而代之或附加性地,在微針陣列4072的成形時,可通過將靶向藥物混入形成針的材料而包含于針4077的內部。

            關于薄片基材4071和微針陣列4072,微針陣列4072的基底4076可敷貼在薄片基材4071的粘合劑層4074上。如圖所示,薄片基材4071大于微針陣列4072,在微針陣列4072敷貼于薄片基材4071的狀態下,在微針陣列4072的周圍露出充分面積的粘合劑層4074。

            如此形成的微針貼片4066可利用在薄片基材的兩面設置有粘合劑層的雙面膠帶4078,將薄片基材4071敷貼在梯形彈簧4055的中央板部4056。雙面膠帶4078用于在將微針貼片4066敷貼于皮膚敷貼之前,將微針貼片4066保持在中央板部4056。因此,優選地,雙面膠帶4078的條件(大小、形狀、安裝位置及粘合力)可確定為,可使微針貼片4066保持在第一要素4003上,并且可在敷貼于皮膚之后使敷貼裝置4001從微針貼片4066分離時,利用粘合劑層4074而敷貼于皮膚的微針貼片4066不會因皮膚雙面膠帶4078與中央板部4056之間的粘合力而從皮膚剝離。考慮到這些條件,雙面膠帶4078的尺寸要盡量地小,并且安裝在薄片基材4071的兩端向內側移動規定距離的量的位置。

            如圖84至圖86所示,在利用由以上結構形成的裝置4020將微針貼片4066敷貼于人或動物的皮膚4081的情況下,將移除了保護蓋4068的裝置4020放置在皮膚4081上。在該準備狀態下,微針貼片4066保持在皮膚4081的上方并從皮膚4081離開。接下來,利用例如拇指等按壓受壓鈕4040的指托部4041。由此,在用于連結受壓部4023與腳部4044的連結部4046(易變形部)處,殼體4021彎折,微針貼片4066與受壓部4023一同向皮膚移動。此時,腳部4044以連結部4046為支點而樞軸旋轉,與連結部4046的移動量相應地,腳部4044的前端部4049向遠離中心軸4025的方向移動。因此,六個腳部4044的前端部4049所包圍的皮膚部分4082在上述前端部4049與皮膚4081之間的摩擦的作用下,皮膚部分4082被拉伸向遠離中心軸4025的方向,將“拉力”施加于上述皮膚部分4082。因此,若微針貼片4066的針4077與皮膚部分4082相接觸,則該皮膚部分4082不會隨著針4077的前進而后退,而針4077易于扎入被施加了“拉力”的皮膚部分4082。因此,不會發生針的破損或折損,可實質性地將所有的針可靠地扎入皮膚,并且可將擔載于針的藥劑可靠地給藥。

            若將期望的力施加于受壓鈕4040而將針4077扎入皮膚部分4082,則設置于指示器4032的垂直壁4035上的外方突起4038受到來自與之卡合的筒部4026的內方突起4031的反作用力,由此垂直壁4035向內方彎曲,受壓鈕4040和指示器4032相對于筒部4026移動到圖86所示的下降位置。此外,如圖86所示,若垂直壁4035的外方突起4038越過筒部4026的內方突起4031,則垂直壁4035彈性恢復到原來的筆直的狀態(非彎曲狀態)。此時,垂直壁4035的外方突起4038與筒部4026的壁4028碰撞而發出聲音。同時,受壓鈕4040與筒部4026的上端抵接,從而阻止了進一步的下降。因此,用戶可根據碰撞聲音和從受壓鈕40傳導來的沖擊而意識到針4077扎入了皮膚。其結果是,用戶不會繼續向裝置4020施力。

            根據本實施方式16的裝置的一部分可作為卡盒(cartridge)而再利用。例如,若在穿刺之后,再次設置保護蓋4068,則通過與支承部4022(例如,支架4052)的對置的緣部與保護蓋4068的卡合突起4085卡合,而可保持上述保護蓋4068。因此,通過在上述狀態下以手把持保護蓋4068并拉下,可使將去除了微針貼片的支承部4022與保護蓋4068一同從殼體4021取下。此時,一體地形成于支架4052的球窩接頭下部機構4062從固定于殼體4021的球窩接頭上部機構4061脫離。另外,指示器4032通過將受壓鈕提升而返回到圖18所示的原點,從而為再利用做好準備。關于指示器4032,以使受壓鈕提升而回到原點的方式,來確定垂直壁4035的大小或形狀及外方突起4038的大小或形狀。關于像這樣取下了支架4052等的殼體4021,將容納了具有微針貼片4066的其他的支承部4022的保護蓋4068安裝在殼體4021,由此可設置為可再利用的狀態。另一方面,從殼體4021取下的支架4052等可重新敷貼于微針貼片以供再利用。

            在以上說明中,在再利用時使球窩接頭4060的下部結構4062從球窩接頭4060的上部結構4061分離,但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僅將梯形彈簧4055分離,也可以將支承部4022和球窩接頭4060(包括上部結構4061和下部結構4062)從殼體4021分離,還可以僅重新敷貼微針貼片4066。

            實施方式17

            圖89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的實施方式17。圖示的實施方式的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4120來表示,大致具有殼體4121和微針貼片的支承部4122。

            殼體4121具有加壓部4123和多個腳部4144。

            加壓部4023具有沿著裝置4120的中心軸412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部4126。筒部4126具有在X方向上平行延伸的一對壁4127和在Y方向上平行延伸的一對壁4128,這四個壁4127、4128的內側形成大致四角筒狀的空間4129。如圖92所示,在X方向的一對壁4127的內部面下部形成有向內方突出的內方突起4130。另外,如圖93所示,Y方向的一對壁4128在內部面下部的開口附近形成有向內側突出的內方突起4131。

            筒部4126在其內側空間4129收容有指示器4132。如圖89所示,指示器4132具有四邊形的上壁4133。在上壁4133的下部面中央一體地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的中央垂直壁4134。在中央垂直壁4134的側面(在Y方向上對置的面)的中段一體地形成有向外方突出的外方突起4135。另外,在中央垂直壁4134的下端中央一體地形成有球窩接頭用的球頭4136。另外,在上壁4133的下部面上,在垂直壁4134的兩側一體地形成有外側垂直壁(板簧部)4137。另外,在各外側垂直壁4137的下端一體地形成有向外側突出的外方突起4138。

            筒部4126和指示器4132的各部分的大小和形狀確定為,如圖91及圖92所示,指示器4132插入筒部4126的內部空間4129,在該狀態下,如圖91所示,指示器4132的中段外方突起4135與筒部4126的下端內方突起4131卡合,如圖92所示,指示器4132的下端外方突起4138與筒部4126的內部面內方突起4130卡合,指示器4132相對于筒部4126保持在圖示的下降位置處。

            如圖89至圖92所示,筒部4128支承加壓鈕4140。加壓鈕4140具有用于供用戶施加力的指托部4141,在下部面中央一體地具備凸臺部4142。

            筒部4126的外部面連結著多個腳部4144。在實施方式中,在筒部4126的外部面上,在以中心軸4125為中心的周向上隔開60度的間隔,一體地形成有六個凸緣4145。另外,在六個凸緣4145的各個的前端設置的連結部4146與腳部4144一體地連結。如圖所示,多個腳部4144各自獨立而不與相鄰的其他腳部相連結。如圖所示,腳部4144具有從連結部4136向外側水平地延伸的部分(水平部分)4147和從水平部分4147的外側端部向外側朝向斜下方延伸的部分(傾斜部分)4148。在實施方式中,在傾斜部分4148的前端部4149,即,在使用時與皮膚相接觸的部位形成有用于提高與皮膚之間的摩擦地細槽或凹凸(未圖示)。

            如圖89所示,連結部4146沿著以中心軸4125為中心的正六邊形的邊分別筆直地延伸。在實施方式中,連結部4146比凸緣4145或腳部4144更薄而脆弱化,由此作為易變形部。因此,若向加壓部4123施加力,則殼體4121在連結部4146(易變形部)處彎曲。

            在加壓部4123之下,在多個腳部4144的內側設置用于支承微針片的支承部4122。支承部4122具有配置于水平方向上的板狀的支架4152。支架4152在其下部面上具有一對導件凸緣4153。導件凸緣4153相對于中心軸4125對稱,且在圖89中在X方向上平行地延伸。另外,支架4152在中心軸4125的兩側形成有將支架4152上下貫通的孔4154。

            在支架4152的下部面上,在導件凸緣4153之間配置有梯形彈簧4155。梯形彈簧4155一體地具有:中央板部4156,用于支承微針貼片,且呈四邊形;傾斜板部4157,從上述中央板部4156的對置的一對緣向斜上方延伸;以及一對垂直壁4158,位于中央板部4156與傾斜板部4157的連結部附近,并從中央板部4156的上部面向上方延伸。垂直壁4158在其上端具有向外側突出的外方突起4159。

            關于如此形成的梯形彈簧4155,在使傾斜板部4157的自由端位于導件凸緣4153之間,使垂直壁4158插入中央板部4156的孔4154中,并使上述垂直壁4158的上端外方突起4159與支架4152的上部面卡合的狀態下,組裝于支架4152。

            組裝了梯形彈簧4155的支架4152優選經由球窩接頭4160連結到加壓部4140之下。在實施方式中,球窩接頭4160構成為包括:球頭4136,設置于指示器4132;以及球頭保持部4165,形成于支架4152的上部面中央,球頭4136保持于球頭保持部4165,由此支承部4122構成為可以球頭4136為中心旋轉。

            構成上述裝置4120的各部分的大小和形狀可確定為,如圖92所示,在將支承部4122支承著微針貼片4166的裝置4120放置于皮膚4181上的準備狀態下,在微針貼片4166與皮膚之間形成規定的間隙,使微針貼片4166不與皮膚相接觸。如圖90及圖91所示,優選以用戶的手指等不觸碰到支承于支承部4122的微針貼片的方式,將包圍微針貼片的下部面的保護蓋4168以裝拆自如的方式設置于支承部4122。

            對于具有以上結構的裝置4120,微針貼片4166保持于梯形彈簧4155的中央板部下部面上。微針貼片4166與圖87及圖88所示的微針貼片相同。

            如圖92至圖94所示,在利用由以上結構形成的裝置4120將微針貼片4166敷貼于人或動物的皮膚4181的情況下,將摘除了保護蓋4168的裝置4120放置于皮膚4181上。在該準備狀態下,微針貼片4166保持在皮膚4181的上方而從皮膚4181離開。接下來,利用如拇指等按壓加壓鈕4140的指托部4141。由此,殼體4121在將加壓部4123與腳部4144相連結的連結部4146(易變形部)處彎曲,微針貼片4166與加壓部4123一同向皮膚移動。此時,腳部4144以連結部4146為支點樞軸旋轉,與連結部4146的移動量相對應地,腳部4144的前端部4149向遠離中心軸4125的方向移動。因此,六個腳部4144的前端部4149所包圍的皮膚部分4182在上述前端部4149與皮膚4181之間的摩擦的作用下,將皮膚部分4182拉伸向遠離中心軸4125的方向,向上述皮膚部分4182施加“拉力”。因此,若微針貼片4166的針與皮膚部分4182相接觸,則該皮膚部分4182不會隨著針的前進而后退,針易于扎入被施加了“拉力”的皮膚部分4182。因此,不會發生針的破損或折損,可實質性地將所有針可靠地扎入皮膚,可將擔載于針中的藥劑可靠地給藥。

            另外,若向加壓鈕4140施加期望的力來將針扎入皮膚部分4182,則設置在指示器4132的垂直壁(板簧部)4137上的外方突起4138受到來自與之卡合的筒部4126的內方突起4130的反作用力,由此垂直壁4137向內方彎曲,筒部4126相對于指示器4132向下方移動。此外,若垂直壁4137的外方突起4138越過筒部4126的內方突起4130,則如圖94所示,垂直壁4137彈性恢復到原來的筆直的狀態(非彎曲狀態)。此時,垂直壁4137的外方突起4138與筒部4126的壁4127碰撞而發出聲音。同時,加壓鈕4140的凸臺部4142抵接于指示器4132的上端,阻止了進一步的下降。因此,用戶可從碰撞聲音和從加壓鈕4140傳導來的沖擊而意識到針扎入了皮膚。其結果是,用戶不會繼續向裝置4120施力。

            根據本實施方式17的裝置的一部分可作為卡盒而再利用。例如,在穿刺之后,再次設置保護蓋4168時,支承部4122(例如支架4152)的對置的緣部與保護蓋4168的卡合突起4185卡合來保持上述保護蓋4168。因此,通過在上述狀態下以手把持保護蓋4168并拉下,可將去除了微針貼片的支承部4122與保護蓋4168一同從殼體4121取下。此時,與支架4152一體地形成的球窩接頭4160的球頭保持部4165從與殼體4121相連結的球窩接頭4160的球頭4136脫落。另外,關于指示器4132,通過把持指示器4132從殼體4121拉下而返回到圖91所示的原點,為再利用做好準備。像這樣,關于取下了支架4152等的殼體4121,通過將容納有具有微針貼片4166的其他支承部4122的保護蓋4168安裝于殼體4121,而設置為可再利用的狀態。另一方面,從殼體4121取下的支架4152等可重新敷貼微針貼片4166以供再利用。

            在以上的說明中,在再利用時將球窩接頭4160的下部結構(球頭保持部4165)從球窩接頭4160的上部結構(球頭4136)分離,然而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僅使梯形彈簧4155分離,也可以將包括支架4152和梯形彈簧4155的支承部4122從殼體4121分離,還可以僅重新敷貼微針貼片4166。此外,在如上所述的實施方式17和后述的實施方式18之間,在一方的實施方式中從殼體分離的部位可用于安裝在其他實施方式的殼體上。

            腳部的間隔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裝置為利用施加于受壓部的力來向皮膚施加“拉力”,從而將針可靠地穿刺入皮膚的裝置。為了實現這種獨特的功能,相鄰的腳部的間隔和易變形部和腳部的與皮膚接觸部分的位置關系是重要的因素。以下,對得到這種見解的實驗及其結果進行說明。

            實驗1

            實驗中準備了三種殼體模型。如圖110所示,第一殼體模型具有四邊形的受壓部和從上述受壓部的對置的一對緣(連結部)向下方延伸的一對腳部。關于第一殼體模型,制作了受壓部與腳部之間的角度(內角)為90度、95度、100度、105度的四種試樣A~D。試樣A~D由紫外線固化樹脂成形。試樣A~D的受壓部以及腳部的大小相同。根據角度的不同,在試樣A~D中,對置的腳部的前端(與皮膚相接觸的部分)的距離為30mm、33mm、35mm、37mm。

            如圖111所示,第二殼體模型具有四邊形的受壓部和從上述受壓部的各個緣(連結部)向下方延伸的四個腳部。關于第二殼體模型,制作了受壓部與腳部之間的角度(內角)為90度、105度的兩種試樣E、F。試樣E、F由紫外線固化樹脂成形。試樣E、F的受壓部和腳部的大小相同。根據角度的不同,試樣E、F的對置的腳部的前端(與皮膚相接觸的部分)的距離為30mm、37mm。

            如圖112所示,第三殼體模型具有十字形的受壓部和從上述受壓部的各個緣(連結部)向下方延伸的四個腳部。關于第三殼體模型,制作了受壓部與腳部之間的角度(內角)為90度、105度的兩種試樣G、H。試樣G、H由紫外線固化樹脂成形。試樣G、H的受壓部和腳部的大小相同。根據角度的不同,在試樣G、H中,對置的腳部的前端(與皮膚相接觸的部分)的距離為30mm、42mm。

            將各試樣放置在皮膚上,向受壓部施加10N的力,并測量了皮膚的展開度(即,腳部間距離)。測量結果在表1中示出。

            [表1]

            如表1中所示,在具有兩個腳部的試樣A~D中,隨著內角變大,皮膚的展開度變大。對此,在具有四個腳部的試樣E、F中,未能確認皮膚的展開度。另外,關于具有四個傾斜的腳部的試樣H,成功確認了皮膚的展開度,但在具有四個垂直(非傾斜)的腳部的試樣G中未能確認皮膚的展開度。

            本申請的發明人認為像這樣在試樣A~D和H中成功確認了皮膚的展開度,而對于試樣E~G未能確認皮膚的展開度的原因如下:在E及F中,針對加壓應力,腳部的剛性強,殼體形狀無法變形,腳部無法展開。此外,還確認了如下情況:為了使腳部的與皮膚相接觸的部分易于從裝置的中心向外側展開,如果易變形部18位于比腳部的與皮膚相接觸的部分更靠近裝置的中心的位置,則更易于使皮膚擴展。

            另外,在G的情況下,認為原因在于相鄰的腳部之間的距離。基于這種想法,將拉伸皮膚時的最大展開率設定為30%,將作為目標的皮膚的展開率(目標值)設定為10%,并研究了為了取得最大展開率10%所需的相鄰的腳部之間的間隔。

            另外,作為為使腳部展開而使殼體形狀變形的方法,作為可通過易變形部的設置來實現的易變形部,根據切口或凹凸等的形狀、厚度、鉸鏈、不同的剛性的材質的組合等而不同。

            最大展開率由實驗來確定,優選為20%,更優選為30%,進一步優選為40%。在實驗中,沿著皮膚對40歲年齡段的日本男性的前臂、上臂、腹部進行了拉伸。其結果是,前臂的最大展開率為34.5%,上臂的最大展開率為36.7%,腹部的最大展開率為26.6%。因此,將皮膚的最大展開率的典型值設為30%。

            目標值優選為6%,進一步優選為10%或15%的理由如下:例如,當使如圖113所示的兩個腳部抵接于皮膚時,在它們之間的皮膚隆起。在腳部間距離為30mm,與皮膚抵接的力為10N的情況下,根據隆起,腳部間的皮膚伸展約2mm(=6.7%)。因此,根據腳部間的距離的擴大,而進一步向皮膚施加“拉力”的目標值設為最低6%,將典型值設為10%。上述值與本申請的發明者的實驗結果相符,即,通過將皮膚拉伸10%,能夠將針比較容易地穿刺入皮膚。

            如圖114所示,考慮了利用在X方向上和在與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隔開規定的間隔(2d)的四個腳部,使它們之間所包圍的皮膚部分向X方向和Y方向展開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相鄰的兩個腳部的相鄰的端點分別向Y、X方向拉伸。此時,觀察端點P,上述端點P為了在Y方向移動y1,端點P需要同時向斜向移動xy1。當將上述條件套用到皮膚的30%的最大展開率、10%的目標值時,點P為了移動0.1d(從中心軸至腳部的距離),0.1sinθ(θ:相鄰的腳部的中心角度/2)需要小于L/2(L:相鄰的腳部間距離)的30%。上述關系可以由下列數學式表示。

            【數學式2】

            【數學式3】

            基于上述數學式,關于圖116中示出的四個腳部(腳部的長度相同)的模型,設皮膚的最大展開率為30%,設皮膚的展開率(目標值)為10%,來計算相鄰腳部間距離L,計算結果為6.5mm。

            另外,制造圖116所示條件的三個殼體模型,并向受壓部施加10N的力,測定了對置的腳部之間的皮膚的拉伸。結果,當相鄰腳部間距離為7mm時,對置的腳部之間的皮膚的拉伸率為13.3%。然而,當相鄰腳部間距離為5mm(<6.5mm)時,對置的腳部之間的皮膚的拉伸率為6.7%(<10%)。從上述結果確認了如下情況:通過使相鄰腳部間距離滿足數學式2的關系,可使對置的腳部之間的皮膚的拉伸率為10%以上。

            接下來,關于圖117中示出的六個腳部(腳部的長度相同)的情況,設皮膚的最大展開率為30%,設皮膚的展開率(目標值)為10%,來計算相鄰腳部間距離(L),計算結果為4.5mm。

            另外,制造圖118所示的條件的三個模型,并向受壓部施加10N的力,測定了對置的腳部之間的皮膚的拉伸。結果,當相鄰腳部間距離為4.5mm時,對置的腳部之間的皮膚的拉伸率為13.3%。然而,當相鄰腳部間距離為2mm(<6.5mm)時,對置的腳部之間的皮膚的拉伸率為6.7%(<10%)。從上述結果確認了如下情況:通過使相鄰腳部間距離滿足數學式2的關系,可使對置的腳部之間的皮膚的拉伸率為10%以上。

            此外,在至此記載的實施方式中,例示了腳部從中心軸以放射線狀延伸,并在以中心軸為中心的圓的周向上等間隔地配置的情況,然而腳部并非必須在以中心軸為中心的圓的周向上等間隔地配置,也可以設置在同心圓的周向上,或者設置為左右、上下非對稱。在這種情況下,上述子數學公式中示出的d表示從所有腳部的與皮膚相接觸的面所對應的重心至各腳部的距離之中最短的距離。

            像這樣,雖然確認了,為了使展開皮膚的機構能夠在皮膚上具有效果,需要設計為,當展開皮膚的腳展開為10%以上時,相鄰的腳間隔的展開在30%以內,然而作為相鄰的腳間隔最寬的實施方式,可例舉圖119中示出的兩個腳部的實施方式。此外,為了皮膚面的穩定及插入的穩定,還可安裝穩定器。

            實施方式18

            圖95至圖9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將微針貼片敷貼于皮膚的裝置的實施方式18。圖示的實施方式的裝置的整體以附圖標記4210來表示,大致具有殼體4211和微針貼片的支承部4212。

            如圖98、99所示,殼體4211具有受壓部4213、多個第一腳部4214及多個穩定器4215(以下稱為“穩定器”)。此外,雖然裝置4210具有穩定器4215,但應理解的是,不具有穩定器的實施方式(參照圖119)也包括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

            出于使微針向皮膚推進的作用和展開皮膚的作用的目的,優選一個動作可執行兩個作用。上述所謂一個動作是指利用手向受壓部施加應力,也是為了使微針向皮膚推進的作用和展開皮膚的作用而施加的唯一的力。另外,通過將施加的力施加于與皮膚相接觸的腳部,向腳部與皮膚施加大量摩擦,使皮膚更易于展開。此時,施加于腳部的應力為0.1N以上,優選為0.2N以上,更優選為0.5N或2N以上。如果向腳部施加的應力弱而無法施加摩擦,則腳部會在皮膚上滑動,而無法展開皮膚。

            受壓部4213具有:大致圓筒形的筒部4217,沿著裝置4210的中心軸4216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受壓壁(受壓面4218),由堵塞筒部4217的上端的頂壁形成;以及凸緣4219,從筒部4217的下端朝向外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實施方式中,凸緣4219的外形從上方觀察時呈大致四邊形,在與中心軸4216正交的平面上,具有:一組第一緣4220,相對于中心軸4216對稱且在Y方向上延伸;以及一組第二緣4221,與第一緣4220正交且在X方向上延伸。第一緣4220支承著從中心軸4216朝向外側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第一腳部4214,第二緣4221支承著從中心軸向下方延伸的一對穩定器4215。

            如上所述,第一緣4220形成了受壓部4213與第一腳部4214之間的第一連結部。另外,第二緣4221形成了受壓部4213與穩定器4215之間的第二連結部。在以下的說明中,以附圖標記4220表示第一連結部,以附圖標記4221表示第二連結部。

            關于第一連結部4220,通過使其板厚比凸緣4219及第一腳部4214的板厚薄,而形成了易變形部4224。同樣地,關于第二連結部4221,通過使其板厚比凸緣4219及穩定器4215的板厚薄,而形成了易變形部4225。如圖所示,關于易變形部4224,在第一連結部4220中形成一個或多個開口部4226,使得更易于變形。同樣地,關于易變形部4225,在第二連結部4221中形成一個或多個開口226,使得更易于變形。

            第一腳部4214具有:第一腳部分4228,與第一連結部4220相鄰并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第二腳部分4229,從第一腳部分4228的末端朝向斜下方并向外側延伸。在第一腳部分4228與第二腳部分4229的邊界上形成有在X方向上連續地或間斷地延伸的易變形部4230,上述易變形部4230比第一腳部分4228和第二腳部分4229薄。雖然未圖示,但也可以通過在第一腳部分4228與第二腳部分4229的邊界上形成一個或多個開口,使得更易變形。易變形部4224和易變形部4230的薄壁部的厚度和開口部的大小或數量可確定為,當在將殼體4211放置于皮膚上的狀態下向受壓部4213施加力時,易變形部4224比易變形部4130更易于變形。另外,使易變形部4224的變形量與易變形部4230的變形量之間存在差異,來以規定的力度展開皮膚,換言之,可利用力來控制皮膚的展開度。在這種情況下,若向受壓部4213施加力,則首先上述力主要由易變形部4224承擔,該易變形部4224變形并展開皮膚,接下來,在易變形部4224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形之后,向受壓部4213施加的力由另一易變形部4230承擔,該易變形部4230作為主體發生變形,使微針向皮膚推進。

            穩定器4215可以從第二連結部4221與中心軸4216基本平行地向垂直下方延伸,也可以相對于中心軸4216向外側斜向延伸。

            如圖97所示,優選第一腳部4214的垂直長度4231(從第一腳部4214的上部面至末端部4233的距離)大于穩定器4215的垂直長度4232(從穩定器4215的上部面至末端部4234的距離)。

            支承部4212具有:安裝在殼體4211的下部面上的支架4235(參照圖100、101)和安裝在支架4235的下部面上的梯形彈簧部4236(圖102、103)。從上方觀察時,支架4235呈大致四邊形的板形狀,在中央一體地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環狀筒部4237。筒部4237的外部面形狀對應于受壓部筒部4217的內部面形狀,支架筒部4237能夠從受壓部筒部4217的下方恰好嵌入到受壓部筒部4217的內側。在支架筒部4237的內部面上,以關對于上述支架筒部4237的中心軸(在支架4235組裝于受壓部4213的狀態下,上述中心軸與裝置的中心軸4216一致)對稱的方式,形成有對置的一對卡合爪4238,上述一對卡合爪4238在從內部面上部向內側延伸之后,進一步向下方延伸。如圖105所示,優選卡合爪4238的下端比支架4235的下部面更靠上。

            如圖101所示,在支架4235的下部面上形成有沿著對置的一對緣(圖中為在Y方向上延伸的緣)延伸的一對導件凸緣4239。

            如圖102所示,梯形彈簧部4236一體地具有:四邊形的中央板部4240,用于支承微針貼片;傾斜板部4241,從上述中央板部4240的對置的一對緣朝向斜上方向外側延伸;以及垂直壁4242,位于中央板部4240的中央部,從上述中央板部4240的上部面向上方延伸。垂直壁4242由從垂直壁4242的側面向外方突出的上段突起4243和下段突起4244一體地形成。中央板部4240和傾斜板部4241的寬度,尤其是傾斜板部4241的自由端的寬度略小于導件凸緣4239的間隔。

            關于如此構成的梯形彈簧部4236,使傾斜板部4241的自由端位于導件凸緣4239之間,并如圖105所示,使垂直壁4242的上段突起4243卡合于支架4235的對置的卡合爪4238之間,而組裝于支架4235。

            如圖所示那樣設計為,梯形彈簧4236與支架4235靈活地卡合,當微針與皮膚相接觸時,即使微針并未垂直面向皮膚,也能夠通過靈活的卡合部來校正微針與皮膚之間的垂直性,使微針垂直地侵入皮膚。

            如圖105所示,構成如上所述的裝置4210的各部分的大小和形狀可確定為,在將在殼體4211中安裝了支架4235和支承著微針貼片的梯形彈簧部4236的裝置4210放置于皮膚4245上的準備狀態下,微針貼片與皮膚4245之間形成規定的間隙,使微針貼片不與皮膚4245相接觸。

            如上所述,微針貼片4247具有薄片基材和支承于薄片基材的微針陣列。微針陣列由圓形或四邊形的基底和在基底的下部面上隔開規定的間隔(例如300~1000微米)整齊配置為格子狀或蜂窩狀的規定高度(例如300~1000微米)的多個細長的針形成,例如,可通過將生物可降解合成高分子材料(例如透明質酸、膠原蛋白、聚乳酸、聚乙醇酸)填充到對應形狀的模具中來制成。雖未圖示,但在針1027的前端側可涂敷靶向藥物(疫苗、蛋白質、肽等的分子)。取而代之或附加性地,在微針陣列的成形時,可通過將靶向藥物混入形成針的材料而包含于針的內部。

            如圖105所示,微針貼片4247在使用時經由敷貼薄片4248敷貼于梯形彈簧部4236的下部面上。敷貼薄片4248具有薄片基材和設置在薄片基材的下部面上的粘合層,微針貼片4247敷貼于上述粘合層而被支承。敷貼薄片4248在使微針貼片4247位于中央板部4240的下部面上的狀態下,其兩側部分利用雙面膠帶(未圖示)敷貼于傾斜板部4241。優選地,雙面膠帶的粘合力(面積×單位面積的粘合力)確定為,在將敷貼薄片4248的兩側部分的粘合層敷貼于皮膚的狀態下,粘合層與皮膚之間的粘合力遠遠超過雙面膠帶與薄片基材之間的粘合力,使敷貼薄片248易于從梯形彈簧部4236分離。

            如圖105、106所示,在利用由以上結構形成的裝置4210將微針貼片247敷貼于人或動物的皮膚4245的情況下,在梯形彈簧部4236的下部面上裝置4210放置于皮膚4245上。在該準備狀態下,微針貼片4247保持在皮膚4245的上方而從皮膚4245離開。接下來,利用例如拇指按壓受壓面4218。由此,首先第一腳部4214的易變形部4224彎曲,接下來易變形部4230彎曲,微針貼片4247向皮膚4245移動。如上所述,易變形部4224比易變形部4230更易于變形,因此易變形部4224的彎曲角大于易變形部4230的彎曲角。另外,若皮膚的拉伸力達到設定的應力的極限附近,則易變形部230開始變形,使微針貼片4247向皮膚面推進。由此,即使在皮膚幾乎不拉伸的狀態下,微針也向皮膚推進,從而可進行穿刺。

            如上所述,通過易變形部4224彎曲,與皮膚4245相接觸的腳部末端部4233向遠離中心軸4216的方向(外側)移動。其結果是,利用腳部末端部4233與皮膚4245之間的摩擦,兩個腳部末端部4233所夾的皮膚部分4246被向兩側拉伸,向上述皮膚部分4246施加“拉力”。因此,若微針貼片4247的針與皮膚部分4246相接觸,則上述皮膚部分4246不會被針壓著后退,因此針易于扎入被施加了“拉力”的皮膚部分4246(參照圖107)。因此,不會發生針的破損或折損,可實質性地將所有的針可靠地扎入皮膚,可將擔載于針的藥劑可靠地給藥。

            在微針貼片4247的針即將扎入皮膚之前或針開始扎入皮膚的狀態下,穩定器4215的末端部4234與皮膚4245相接觸。其結果是位于第一腳部4214的末端部4233之間的皮膚部分4246發生的“拉力”而得到保持。具體說明如下:例如當拉住四邊形的彈性板的對置的一對緣來將四邊形的彈性板向外側拉時,因泊松效應,與上述一對緣正交的方向的緣被拉向內側。同樣地,通過第一腳部4214而被拉伸向規定的方向的皮膚部分4246試圖向與皮膚部分4246正交的方向從動性地收縮,這種泊松效應被穩定器4215所抑制,從而維持了向腳部4233所包圍的區域的皮膚部分施加的“拉力”。另外,在針扎入皮膚時,穩定器215與皮膚相接觸而將“拉力”保持為適當的狀態,因而針相對于皮膚的穿刺性變好。

            若在針扎入皮膚部分4246的狀態下進一步按壓受壓面4218,則在從受壓面4218接受的按壓力和從皮膚4245接收的反彈力的作用下,梯形彈簧部4236的傾斜板部4241變形。與變形一同,梯形彈簧部4236的末端部分被導件凸緣4239引導,沿著支架4235的下部面向外側移動。另外,若施加了將所有的針可靠地穿刺入皮膚4245所需的力,則如圖108所示,梯形彈簧部4236變形為期望的形狀,其結果是,中央垂直壁4242的下段突起4244從卡合爪4238之間穿出。梯形彈簧部4236的變形狀態可由卡合爪4238和下段突起4244之間的卡合而保持。另外,下段突起4244與卡合爪4238之間的接觸及當下段突起4244從卡合爪4238之間穿出時發出聲音,沖擊會傳導到手指。由此,用戶可意識到用于敷貼微針貼片4247所需的力已施加于受壓面4218。

            在向受壓面4218施加了期望的力的狀態下,保持在腳部末端部4233之間的皮膚部分4246與腳部末端部4233相比更加隆起。因此,保持在梯形彈簧部4236的傾斜板部4241上的敷貼薄片4248的粘合層按壓于皮膚4245并敷貼。

            接下來,從上述狀態開始去除施加于受壓面4218的力,從皮膚4245拿起裝置4210,敷貼薄片4248從敷貼于梯形彈簧部4236的傾斜板部4241的雙面膠帶剝離,微針貼片4247在針原樣扎入皮膚4245狀態下,利用敷貼薄片4248而保持在皮膚4245上。

            與其他實施方式同樣地,即使在實施方式18的裝置中,也如圖104所示,優選以不使用戶用手指等觸碰支承于支承部4212的微針貼片的方式,將包圍微針貼片的下部面的保護蓋4249以裝拆自如的方式設置在支承部4212上。

            根據本實施方式18的裝置的一部分可作為卡盒而再利用。例如在穿刺之后,若將保護蓋4249插入殼體4211內,則去除了微針貼片的支承部4212與保護蓋內相接合,若從殼體4211去除保護蓋4249,則也將包括梯形彈簧4236和支架4235的支承部4212與保護蓋4249一同去除。

            當再利用時,通過將安裝有微針貼片的梯形彈簧4236和收容有支架4235的保護蓋壓入殼體內,安裝有微針貼片的支承部4212與殼體4211相接合,并變為可開始使用狀態。關于指示器,如圖示的實施方式,可將梯形彈簧作為更換部件來進行再設置,也可在穿刺時通過加壓使梯形彈簧變形之后,利用梯形彈簧要恢復到原來的梯形形狀的力,下段突起4244從與壓入卡合爪4238時的相反方向穿出并返回原點。

            通過重復上述操作,可衛生地進行再利用。作為卡盒更換的部分,可以為支架4235、梯形彈簧4236與微針貼片,或者為梯形彈簧4236與微針貼片,或者微針貼片的組合,可在使用時進行接合。另外,指示器返回到原點,并為再利用做好準備。此外,關于指示器,為了返回到原點而發揮指示器的作用,可通過爪的形狀來設計在移動的方向上的載荷應力和用于返回原點的必要應力。

            另外,作為流通形態,優選與實施方式無關地,將支架或梯形彈簧、微針貼片的卡盒式部件單獨地或多個組合,放入殼中或者安裝保護蓋,以保護微針不受沖擊。為此,可選擇利用硬質的材質來防止對微針的接觸的結構或利用緩沖材料來使沖擊減弱的結構的保護殼。

            可以通過將單獨的或多個部件組合而成的保護殼設置于殼體,而簡單地將各個必要部件與殼體相接合而成為可使用狀態的形狀。

            通過卡盒化使得流通性優良,能夠通過簡單的操作來進行穿刺,使得患者自己也能夠實施治療。

            如上所述,人的皮膚的展開率存在極限。因此,優選在向皮膚施加了一定程度的拉伸力之后,與皮膚相接觸的腳部在皮膚上滑動從而不能向皮膚進一步施加拉伸力。更優選在向皮膚施加了規定的拉伸力之后,停止使皮膚展開的動作。在針對各腳部設置多個易變形部的實施方式中,可通過使各個易變形部的變形性能不同來實現該功能。在這種情況下,首先通過一個易變形部發生變形來展開皮膚,在向皮膚施加了規定以上的拉伸力(上述拉伸力優選為例如0.1N至100N的范圍)之后,上述易變形部停止展開皮膚的動作,取而代之地,通過其他的易變形部的變形來使微針向皮膚推進。

            具有受壓部和多個腳部的殼體也可以為圖120、圖121、圖122或圖123所示的形狀。在這些實施方式中,腳部或受壓部或雙方的易變形部由曲面狀或直線狀的彈性變形部或它們的組合而構成。在易變形部小且其曲率小的情況下,會在易變形部局部性地施加大的力,耐久性、再現性低。因此,為了保持耐久性、再現性,優選使曲線狀易變形部的曲率大。然而,若曲率大則成形性低,因此更優選在易變形部中利用彈性的曲面狀或直線狀的板部分或它們的組合。通過將曲面狀或直線狀的板部分組合,使得更易于調節施加于皮膚的拉伸力。

            例如,如圖120及圖121所示的實施方式的殼體由曲面板部分形成的易變形部4330和曲面板部分形成的易變形部4324組合而成。在該實施方式中,易變形部4324的區域,尤其是其中央區域被用作受壓部4313。然而,受壓部也可設置在別的地方或部件上。雖然未圖示,但在易變形部4324之下,也可以配置微針貼片的支承部件、應力感測用的彈簧部件、彈性部件或指示器或它們的任意組合。

            根據這種實施方式,若按壓受壓部4324,則易變形部4324變形并且腳部的間隔擴大。到皮膚的拉伸力達到極限為止,實質上僅易變形部4324發生變形,且微針向皮膚推進。若皮膚的拉力達到極限,則之后易變形部4330變形,微針朝向皮膚推進。

            在圖122中示出的實施方式中,受壓部形成筆直的彈性變形部。在圖123中示出的實施方式中,受壓部和腳部一同形成曲線狀的彈性變形部。

            當然,不僅可利用易變形部4324和易變形部4330的變形,還可利用易變形部與易變形部的接合部或易變形部與腳部末端之間的部分的變形。另外,通過擴大腳部末端部4333對皮膚的設置面積,可將大部分的力施加于腳部末端部,對皮膚的摩擦增大,易于展開皮膚。

            實施方式19

            在實施方式19中,用于將微針插入皮膚的裝置由收納微針貼片的保護殼或流通用殼形成。例如,如圖124~圖126所示,裝置具有:微針貼片5002,包括微針5003;容器5001,收容微針貼片5002;以及密封部件5005,用于密封容器5001的開口。

            在使用時,取下密封部件5005,將收容有微針貼片5002的容器5001設置在皮膚上。接下來,若用手、手指等向受壓部5006施加負重,則易變形部5008變形,位于容器頂部5006之下的微針貼片5002被按壓向皮膚(圖127),微針到達皮膚內。接下來,若進一步用手按壓受壓部5006,則微針扎入皮膚深處。為了使微針相對于皮膚垂直且穩定地推進,優選設置易變形部5008。另外,優選構成為,若微針的穿刺結束,則殼在其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由此,微針貼片易于從殼轉移至皮膚。此外,也可以使頂部的變形小,來提高微針的垂直侵入性。

            殼的材質不做特別的限定,但通常可利用樹脂或金屬。作為優選的樹脂,可例舉聚丙烯、聚乙烯、尼龍、ABS樹脂、PET、丙烯酸樹脂、聚苯乙烯、偏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氟樹脂(聚四氟乙烯)、氯乙烯、偏氯乙烯、聚酰胺、橡膠、硅樹脂等的樹脂、以及發泡苯乙烯、發泡聚氨酯、發泡三聚氰胺等的發泡樹脂。另外,作為優選的金屬,可例舉鈦、不銹鋼、鋁、鎂合金等。

            關于易變形部,可在殼的各個部分(即,頂部、側壁部、擋板部(裙邊部))設置邊沿、折線、薄壁部等,由此殼能夠均勻地變形。

            為了保護微針5003不受沖擊,可在微針貼片5002與密封部件5005之間安裝間隔件5004。在這種情況下,對微針的沖擊被緩和,能夠防止流通時及保管時微針發生破損。間隔件的材質不做特別限定,然而作為優選的樹脂,可例舉聚丙烯、聚乙烯、尼龍、ABS樹脂、PET、丙烯酸樹脂、聚苯乙烯、偏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氟樹脂(聚四氟乙烯)、氯乙烯、偏氯乙烯、聚酰胺、橡膠、硅樹脂等的樹脂、以及發泡苯乙烯、發泡聚氨酯、發泡三聚氰胺等的發泡樹脂。另外,作為優選的金屬,可例舉鈦、不銹鋼、鋁、鎂合金等。

            圖128示出了變形例。在該變形例中,為了提高微針對皮膚的垂直侵入性,容器5001具有多個邊沿5009。因此,當使用時,除去密封,將安裝有微針貼片的殼5010設置在皮膚上。接下來,利用手指按壓作為受壓部的頂部,頂部5011變形,位于頂部5011及頂部的皮膚側的微針貼片向皮膚推進,微針貼片與皮膚相接觸。之后,若進一步按壓受壓部,則微針扎入皮膚深處。另外,優選構成為,若微針的穿刺結束,則殼在其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由此,微針貼片易于從殼轉移至皮膚。

            如圖129所示,為了使頂部均勻地變形,可進一步在頂部設置折線、薄壁部等的易變形部5012。優選地,通過在頂部中央設置厚的硬質部5013,如圖130所示,可使微針相對于皮膚保持大致平行并且使上述微針向皮膚推進,并且能夠對稱性地分散微針從皮膚接受的力。

            另外,頂部的形狀可以為平板狀或凸狀或凹狀,更優選為不反轉的形狀。通過采用不反轉的形狀,使得變形時的動作穩定,并且,通過凹陷形狀使得易于誘發頂板的變形,微針可穩定地向皮膚推進。另外,優選構成為,若結束微針的穿刺,則殼在其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由此,微針貼片易于從殼轉移至皮膚。

            可以設置用于指示微針已充分地扎入皮膚的指示器。指示器可設置在殼內,也可設置在殼外。為了確保微針的滅菌性,優選指示器設置在殼外。由此,裝置的滅菌處理就變得簡便。

            為了提高擔載于微針的藥劑的穩定性,優選在殼內收容干燥劑來去除水分。還可與干燥劑一同,在殼內放入干燥的氮氣。除了加入干燥劑之外,或者替代加入干燥劑地,還可以采用水分吸収樹脂制成殼或密封部件。

            為了提高擔載于微針的藥劑的穩定性,可向殼內封入脫氧劑或封入干燥氮氣。除了加入脫氧劑或乾燥氮氣之外,或替代加入脫氧劑或乾燥氮氣,還可以采用氧吸收性樹脂來制成殼或密封部件。

            如上所述,根據利用殼的作為用于將微針插入皮膚裝置的實施方式19,可提供低成本、緊湊且操作性優秀并能夠減少廢棄物的裝置。

            為了在流通時及保管時保護微針貼片的粘合面,可以在微針貼片的面向皮膚的敷貼部分設置剝離紙。優選剝離紙通過硅膠處理、壓花處理等,從而在使用時易于剝離。剝離紙的剝離起點優選調節為,當對剝離紙進行剝離時,不會使微針貼片也一同從裝置剝離。例如,在微針貼片與裝置局部敷貼的情況下,優選將剝離起點設計在與敷貼位置同一的位置。由此,當去除剝離紙時,可防止微針貼片也一同剝離。另外,為了防止微針貼片也一同剝離,優選考慮剝離紙的形狀,從而以小的力來進行剝離。此外,在附屬于裝置的部件中存在需在使用前移除的部件(例如,保護殼、封口、間隔件等)的情況下,更優選在移除這些部件時剝離紙也同時移除的結構。為此,優選剝離紙與要去除的部件部分性地或整體性地相粘合。另外,還可以對要去除的部件進行硅膠處理或壓花處理,從而替代剝離紙而發揮作用。

            (附圖標記的說明)

            1001、2001:微針貼片敷貼裝置;1002:微針貼片;1003:第一要素;

            1004:第二要素;1022:微針陣列;1027:針;4010:微針貼片敷貼裝置;

            4011:殼體;4012:受壓部;4013:腳部;4018:易變形部;4066:微針貼片。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婷婷六月激情在线综合激情,亚洲国产大片,久久中文字幕综合婷婷,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99国产精品电影,伊人精品线视天天综合,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亚洲精品1区 国产成人一级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下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九色国产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伊人久久成人爱综合网 欧美日韩亚洲区久久综合 欧美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三区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在线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绿帽视频 国产视频亚洲 国产在线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综合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色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区一二 国产区精品 欧美视频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97 视频一二三区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久久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aⅴ 亚洲乱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第二页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高清 91麻豆国产在线观看 最新日韩欧美不卡一二三区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国产在线 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久久 九色国产 精品国产九九 国产永久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9999热视频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 麻豆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五月 国产精品免费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草影视 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色 国产亚洲三级 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牛牛影视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一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在 九九热在线精品 99精品福利视频 色婷婷色99国产综合精品 97成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孕妇 亚洲欧美成人网 日韩高清在线二区 国产尤物在线观看 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91网站在线看 韩国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99热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一区 高清视频一区 精品九九久久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99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91 久热国产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99热 成人自拍视频网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久久影院国产 国产玖玖在线观看 99精品在线免费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高清二区综合区 国产精品视频自拍 亚洲一级片免费 久久久久久九九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中文在线亚洲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综合人成 国产性大片免费播放网站 亚洲午夜综合网 91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套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老王 91在线网站 国产视频97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99re6久精品国产首页 久久精品91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 日本福利在线观看 伊人成综合网 久久综合一本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 久久福利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麻豆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欧美日本二区 国产永久视频 国产一区二 一区二区福利 国产一毛片 亚洲精品1区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91精品对白露脸全集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伦理 欧美成人伊人久久综合网 亚洲性久久久影院 久久99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区久久综合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 久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91香蕉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91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性色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日韩中文字幕a 国产成人亚洲日本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经典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伦理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日韩毛片网 久久免费高清视频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91麻豆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免费在线视频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综合网站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专区 亚洲人成人毛片无遮挡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国产香蕉精品视频在 九九热免费观看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九九热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专区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片 日韩在线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本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热在线观看 国产r级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高清二区综合区 韩国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婷婷伊人网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亚洲综合色站 国产尤物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 免费在线视频一区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a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mv视频精品 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精品a级片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mv视频精品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 婷婷丁香色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五月综合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精液呈暗黄色 亚洲乱码一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久久免费播放视频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 久久免费精品高清麻豆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社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综合丝袜 91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18 亚洲日日夜夜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亚洲高清二区 国内成人免费视频 精品亚洲性xxx久久久 国产精品合集一区二区三区 97av免费视频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国产区久久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99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精品九九免费视频 欧美91精品久久久久网免费 99热国产免费 久久精品色 98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久久精品播放 中文字幕视频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小视频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91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区 伊人成综合网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伊人黄色片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狠狠干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电影 国产99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久久狠狠干 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九九热在线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九九视频这里只有精品99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久久综合给会久久狠狠狠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欧美一区二区高清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国产二区 欧美不卡网 91在线精品中文字幕 在线国产福利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 91亚洲福利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字幕 91久久精品国产性色也91久久 亚洲性久久久影院 欧美精品1区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九九热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久久国产经典视频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97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视频一二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一区二三区 伊人成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 97在线亚洲 国产在线不卡一区 久久久全免费全集一级全黄片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日韩 亚洲毛片网站 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99re热在线视频 久久激情网 国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亚洲综合色 中文字幕视频免费 国产视频亚洲 婷婷伊人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国产码欧美日韩高清综合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主播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夜色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久久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电影网 99re6久精品国产首页 久久激情网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香蕉国产综合久久猫咪 国产专区中文字幕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久久国产经典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爱啪在线线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五月网 精品国产网红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亚洲伊人色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在线日韩国产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国产综合精品在线 国产区福利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制服丝袜在线 毛片在线播放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最新日韩欧美不卡一二三区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鬼色 日本精品1在线区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综合久久网 婷婷六月激情在线综合激情 亚洲乱码一区 国产专区91 97av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五月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伊人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色噜噜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国产专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中文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免费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视频91在线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野战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精品99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高清性色生活 国产精品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 99re热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精品久久久久免费极品大片 中文字幕视频二区 激情粉嫩精品国产尤物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亚洲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艹 中文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九九免费视频 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网站 日韩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草影视 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99热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尤物 久碰香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日夜夜 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伊人手机在线视频 91免费国产精品 日韩欧美中字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全黄三级播放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开裆丝袜高跟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 激情综合丝袜美女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 日韩亚州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高清二区综合区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1区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久久福利影视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日产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午夜电影在线入口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一级片免费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久碰香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www.欧美精品 在线小视频国产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图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九九精品免视频国产成人 不卡国产00高中生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播放成人 99re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91在线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区久久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九九热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不卡日韩美女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色视频 欧美精品免费一区欧美久久优播 国产精品网址 国产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 日韩美香港a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123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99r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vr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91免费国产精品 日韩免费小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国产亚洲第一伦理第一区 在线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制服丝袜 国产在线成人精品 九九精品免视频国产成人 亚洲国产网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区一二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日本高清www午夜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999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综合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国产精品夜色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导航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精液呈暗黄色 久久99国产精品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精品国产97在线观看 99re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视频91在线 999av视频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99久久亚洲国产高清观看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综合激情在线 91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激情粉嫩精品国产尤物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国产成人精品本亚洲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软件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妲己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爱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99热国产免费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福利社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97 91精品福利久久久 国产一区福利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九色国产 在线日韩国产 黄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小说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丝袜 日本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国产日产亚洲精品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播 亚洲国产欧美无圣光一区 欧美视频区 亚洲乱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牛牛影视 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一区福利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日本二区在线观看 99久久网站 国产亚洲天堂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7777 欧美久久综合网 国产小视频精品 国产尤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日本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偷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国产高清啪啪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在线第三页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9r在线视频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乱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91香蕉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五月婷婷亚洲 中文字幕久久综合伊人 亚洲精品一级毛片 99国产精品电影 在线视频第一页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白白视频在线观看2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www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麻豆91在线视频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高清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欧美国产中文 99精品欧美 九九在线精品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制服丝袜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久99视频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亚洲 国产精品视频分类 国产精品成在线观看 99re6久精品国产首页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久久国产三级 日韩国产欧美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一级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91精品国产手机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播放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鬼色 九一色视频 青青视频国产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97 日韩免费大片 996热视频 伊人成综合网 亚洲天堂欧美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给会久久狠狠狠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欧美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精品1区 99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 91在线看视频 国产精品96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91在线亚洲 热久久亚洲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观看 日韩在线毛片 亚洲永久免费视频 九九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网站 日本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在线 伊人久久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在线观看日韩一区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色婷婷中文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0 欧美成人伊人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亚洲一区欧美日韩 色综合视频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国产高清a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综合网一区 国产不卡在线看 国产成人精品精品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91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人成午夜免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久久五月网 九九热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99久热re在线精品996热视频 亚洲国产网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日韩字幕一中文在线综合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在线不卡 精品国产色在线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日本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乱码 成人免费国产gav视频在线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曰批人成在线观看 韩国电影一区二区 99re这里只有精品6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re6久精品国产首页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欧美色图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热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小说区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自产v一区二区三区c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调教视频 国产成人91激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91中文字幕网 成人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视频91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国产综合尤物免费观看 久久99青青久久99久久 日韩精品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999 91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igao视频 色综合区 在线亚洲欧国产精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 中文在线亚洲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99热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视频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99精品影视 美女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午夜夜伦伦鲁鲁片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国产99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女在线精品 婷婷影院在线综合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3p一区二区三区 91成人爽a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二区首页 欧美日韩导航 亚洲高清二区 欧美激情观看一区二区久久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中文在线 亚洲日本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制服丝袜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不卡在线看 国产欧美网站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国产黄色片在线观看 夜夜综合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在线观看 国产91在线看 伊人久久国产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久久福利 日韩中文字幕a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影院 91在线高清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啪 久久人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久久久久久 久久伊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在线看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制服 日本精品1在线区 99re视频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国产视频1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a 亚洲国产欧美无圣光一区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第一页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青青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www.五月婷婷 麻豆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五月 亚洲精品区 久久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 99在线视频免费 伊人久久中文字幕久久cm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mv视频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精品线视天天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电影网 国产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二区 久久免费播放视频 一区二区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二区 麻豆国产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久久 久久中文字幕综合婷婷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福利 精液呈暗黄色 香蕉国产综合久久猫咪 国产专区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永久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观看国产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另类 久久国产综合尤物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高清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igao视频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www.五月婷婷 精品色综合 99热国产免费 麻豆福利影院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苏妲己 久久电影院久久国产 久久精品伊人 在线日韩理论午夜中文电影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伊人国产精品 久草国产精品 欧美一区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91免费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在线看 久久99青青久久99久久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99久久免费看国产精品 国产日本在线观看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麻豆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五月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 91久久精品国产性色也91久久 国产一区a 国产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亚洲女在线精品 一区二区美女 中文字幕在线2021一区 在线小视频国产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国产在线第三页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这里精品 欧美在线va在线播放 精液呈暗黄色 91精品国产手机 91在线免费播放 欧美视频亚洲色图 欧美国产日韩精品 日韩高清不卡在线 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二区首页 亚洲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在线精品小视频 久久午夜夜伦伦鲁鲁片 国产无套在线播放 久热这里只精品99re8久 欧美久久久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第二页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在线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免费 国产玖玖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精品91在线 欧美一区二三区 日韩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日本成人一区二区 日韩免费专区 国内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国产综合尤物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系列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人精品 亚洲毛片网站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999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国产欧美 国产精品99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精品理论片久久影院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 久久免费手机视频 日韩a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亚洲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中文字幕丝袜 www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亚洲乱码一区 国产日韩欧美三级 久久999精品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久热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日韩国产欧美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小说区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