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表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以生耳作為充電觸點的充電表帶。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隨著電子技術水平和制造工藝的提升,出現了可穿戴式智能設備。這些可穿戴式智能設備(例如:智能手表)由于受穿戴要求的限制,設計得非常小巧,因此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只能采取小型電池。
[0003]目前智能手表的電池往往安裝在手表表盤內部,這些電池種類分為兩類:紐扣式電池和可充電式電池。紐扣式電池的電量往往比較少,而且不可充電,當電量用完后就需要將手表拆開更換電池,非常麻煩;而充電式電池的體積比較大,放在手表表盤內部會將手表主體的體積增大,使手表整體有笨拙感,并且為了美觀設計,手表的表體不能有影響美觀的各種接口,例如充電接口。
[0004]而智能手表既有雙核處理器、又要實現彩屏或亮屏功能,往往不到兩天就把電量用完了。因此所有移動智能設備乃至智能手表的電池續航能力水平面臨了瓶頸問題。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充電電池裝在表盤中導致智能手表體積增大、智能手表表面出現充電接口導致不美觀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充電電池安裝在表帶中、將聲耳設計成充電觸點的表帶結構。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種充電表帶,所述表帶包括第一表帶和第二表帶,所述第一表帶包括第一連接端和第二連接端,所述第二表帶包括第三連接端,所述第一表帶內設有充電電池,所述第一連接端處的充電電池依次與充電板、觸點彈針和生耳結構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連接端處的充電電池與充電板、觸點彈針、生耳結構通過端口座固定連接。
[000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充電表帶,通過將充電電池安裝于智能手表的表帶內,將充電電池外置于表盤外,在保障智能手表的電池續航能力的同時,減少智能手表表盤由于容納充電電池而增大的體積。為了使表帶中的充電電池能為表盤的零部件運行提供電流,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充電表帶將生耳結構設計成導電觸點并與表盤中的用電模塊連接,該生耳結構隱藏在表帶和表盤的連接處,從而避免在智能手表表體開充電接口導致不美觀。并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充電表帶相應地在表帶充電電池和生耳結構之間設計了充電板和觸點彈針,從而實現將電流從充電電池傳導至生耳結構,進而通過該生耳導電觸點將電流傳導至表盤的用電模塊。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充電表帶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充電表帶生耳結構的示意圖;
[0011]圖3(A)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充電表帶生耳結構的第一生耳結構示意圖;
[0012]圖3(B)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充電表帶生耳結構的第二生耳結構示意圖;
[0013]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充電表帶充電板與端口座固定連接后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0014]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充電表帶充電板與端口座固定連接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5]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充電表帶端口座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0016]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蓋體一結構示意圖;
[0017]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蓋體二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19]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充電表帶,如圖1所示,上述表帶包括第一表帶1和第二表帶2,該第一表帶1包括第一連接端11和第二連接端12,第二表帶2包括第三連接端23,上述第一表帶1內設有充電電池,而第一連接端處11的充電電池依次與充電板4、觸點彈針5和生耳結構6電性連接,該充電電池通過所述端口座3依次與充電板4、觸點彈針5和生耳結構6電性連接。
[0020]進一步地,上述第一表帶內的充電電池是柔性電池,其嵌設于表帶內,并可隨表帶的彎折而變形。再進一步地,該柔性電池的輸出端設置于第一表帶1的第一連接端11處,該柔性電池輸出端包括正極和負極,相應地:充電板4包括正極和負極,觸點彈針包括第一觸點彈針51和第二觸點彈針52,生耳結構6包括第一生耳61和第二生耳62。
[0021]具體地,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生耳結構可以為兩端分別設有耳頭63的一根金屬棒,該兩端分別為第一生耳61和第二生耳62;或者,如圖3(A)和圖3(B)所示,上述生耳結構可以為兩根的其中一端設有耳頭63的金屬棒,分別構成第一生耳61和第二生耳62。在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該第一生耳61或第二生耳62除了包含耳頭63,還包含凹槽結構64。具體地,該耳頭63的長度為1?3mm ;凹槽結構64包含兩圈環形凸起及其形成的凹槽,該凹槽結構64的長度為6?8mm。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生耳結構的棒體65長度為18?20mm,或者兩根棒體65的長度分別為9?10mm。
[0022]進一步地,上述生耳結構的棒體65內設置彈簧結構,該彈簧結構的兩端分別連接凹槽結構64與棒體之間的過渡棒體(圖中未示出)。當耳頭63受壓力朝棒體65的方向擠壓時(例如將表帶安裝至表盤中),兩端的過渡棒體向棒體65的內部運動,直至凹槽結構64的環形凸起抵頂棒體65的端口。而凹槽結構64中的凹槽和凸起則分別與表盤連接結構(途中未示出)相互配合卡扣連接。
[0023]再進一步地,該生耳結構6的材質為可導電的金屬,例如金、銀、銅、鐵等等。
[0024]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上述充電板4通過端口座3與充電電池的輸出端電性連接。如圖6所示,該端口座3包括第一部31、第二部32和第三部33,該第一部31與第二部32垂直,而第二部32和第三部33垂直。具體地,該端口座第一部311上設有金屬彈片,該金屬彈片311與充電電池的電流輸出端電性連接,金屬彈片311的個數優選為4個;該端口座第二部32與充電板4電性連接,端口座第三部33與充電電池卡扣固定連接。
[0025]更進一步地,如圖4和圖5所示,該充電板4與端口座第二部32的連接面設有電焊盤41,該電焊盤41設置在端口座3的兩側;該充電板4與端口座第二部連接的相對面上設有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圖中未示出),所述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分別容納上述第一觸點彈針51和第二觸點彈針52。
[0026]在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上述充電電池的正極與充電板4正極、第一觸點彈針51、第一生耳61電性連接,上述充電電池4的負極與充電板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