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唐式女襯衫。
背景技術:
唐式女襯衫是指2001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穿著的新唐裝系列款式之一的短袖女襯衫。保持中國傳統基本特征:立領、對襟及手工制作的盤扣。但是,袖子一改中國傳統的直袖、連袖,采用裝袖造型。是一種具有傳統服裝基本特征,又借鑒了現代服裝款式造型的女襯衫。
傳統的唐式襯衫的結構制圖是采用中國傳統的比例制圖,如在授權公告號CN2746778。名稱為“唐裝結構制版”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唐裝結構制版,它的前衣片門襟止口劈門量為2.5-3.5CM;前衣片門襟止口下段劈門量為1-1.8CM;前衣片下擺處起翹量為2-7CM;前后衣片擺縫圍度為6-8CM;前、后衣片胸圍比例分配為1/4加減3.5-4.5CM;橫開領數據為0.3-0.8CM;前、后衣片長短尺寸差異數值為2-7CM。比例制圖是在人體測量數據的基礎上,根據造型需要加放松量后形成成衣規格,再以成衣規格為計算基數,按照一定的比例(1/3、1/4、1/5、1/6、1/10)計算出制圖所需要的各個控制點的位置及尺寸,最后用不同的線條連接各控制點形成平面制圖,但由于制圖中所采用的計算公式都近似比值,所以存在一定的計算誤差,在實際應用中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必要的修正。比例制圖中對女性側胸省的設計,不管不同個體的胸圍大小,不論什么年齡、什么體型,采取經驗值,在前片腋下設置2.3cm左右,這對不同體型、不同年齡的女性不一定合適,從而造成穿著的不合體。
鑒于此,本案發明人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升穿著舒適性的新型唐式女襯衫。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這樣的技術方案:
一種唐式女襯衫,包括前衣身、后衣身、形成在前衣身與后衣身之間的領口、連接在領口上的衣領、形成在前衣身與后衣身之間的袖窿以及連接在袖窿上的衣袖,袖窿包括左袖窿和右袖窿,前衣身包括呈對襟設置的左前衣身和右前衣身,左前衣身與右前衣身通過盤扣活絡連接,所述左前衣身上設有通過對折第一折線并縫合形成的第一折縮部,在所述左袖窿上形成與第一折縮部對應的第一松量部,第一折線由位于所述左前衣身上的左胸省省尖點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衣身與所述左前衣身的連接處,在所述右前衣身上設有通過對折第二折線并縫合并形成的第二折縮部,在所述右袖窿上形成與第二折縮部對應的第二松量部,第二折線由位于所述右前衣身上的右胸省省尖點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衣身與所述右前衣身的連接處。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左前衣身上設有通過對折第三折線并縫合形成的第三折縮部,第三折線沿上下方向設置,所述后衣身上對應第三折縮部設有第四折縮部,在所述右前衣身設有通過對折第四折線并縫合形成的第五折縮部,第四折線沿上下方向設置,在所述后衣身上對應第五折縮部設有第六折縮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左前衣身的內側設有第一掛面塊,第一掛面塊從所述領口延伸至所述左前衣身的下端,第一掛面塊的右側與所述左前衣身的右側縫接在一起,所述右前衣身的內側設有第二掛面塊,第二掛面塊從所述領口延伸至所述右前衣身的下端,第二掛面塊的左側與所述右前衣身的左側縫接在一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還包括對應所述后衣身設置的貼邊塊,貼邊塊沿所述領口延伸,貼邊塊的上端縫接在所述領口處,貼邊塊的左端縫接在所述第一掛面塊上,貼邊塊的右端縫接在所述第二掛面塊上。
一種唐式女襯衫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A、制作前衣身、后衣身、衣領以及衣袖,前衣身包括左前衣身和右前衣身,衣袖包括左衣袖和右衣袖;
步驟E、將左前衣身、右前衣身、左衣袖、右衣袖以及衣領縫接在一起并裝上盤扣;
其中,步驟A中后衣身采用如下方式制作:
依照第二原型模板制作第二過渡模板,第二原型模板由對應人體頸部的第二頸線201、對應人體肩部的第二肩線202以及對應人體腋部的第二腋線203、對應人體腰部的第二腰節線204、連接第二腰節線204與第二腋線203的第二右垂線205以及連接第二頸線201與第二腰節線204的第二左垂線206圍成,在第二肩線202上設有第二左肩省線207和第二右肩省線208,第二左肩省線207和第二右肩省線208與第二肩線202分別交于C和C’,第二左肩省線207和第二右肩省線208均朝第二腰節線204延伸并相交形成第二省尖點E,由E點做水平線與第二腋線203相交于D點;
按住E點,將C點轉移至C’點,D點隨之移動至D’點處,轉移量DD’設為“O”;依照第二原型模板畫C’點到D’點的輪廓線并形成第二過渡模板,參照第二過渡模板裁剪后衣身20;
步驟A中前衣身采用如下方式制作:
依照第一原型模板制作第一過渡模板,第一原型模板由對應人體頸部的第一頸線、對應人體肩部的第一肩線、對應人體腋部的第一腋線、對應人體腰部的第一腰節線、連接第一腰節線與第一腋線的第一左垂線以及連接第一頸線與第一腰節線的第一右垂線圍成,在第一腋線上設有第一下胸省線和第一上胸省線,第一下胸省線和第一上胸省線均朝第一右垂線延伸并相交形成第一省尖點P,第一下胸省線和第一上胸省線與第一腋線相交于A”點和A點,在第一左垂線上取一點F,連接P點和F點,在第一腋線上取A’點,使得A點到A’點的量為“O”;
按住P點,將A”點轉移至A’,F點相應轉移至F’點,依照第一原型模板畫A’點到F’點的輪廓線并形成第一過渡模板,參照第一過渡模板裁剪前衣身,并將角FPF’的對角線作為第一折線,在第一折線上取一點P’,使得PP’的長度為3~6cm,對折P’F和P’F’并將P’F和PF’縫接在一起形成第一折縮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衣袖采用如下方式制作:
將所述第一過渡模板和所述第二過渡模板置于同一紙板上,并使得所述第一腋線的下端點和所述第二腋線的下端點重合于B,做經過B點的水平線BL,做經過A”的水平線形成G線,做經過B點且與BL線垂直的直線作為袖山線,設所述第一過渡模板的第一腋線的上端點為H,設所述第二過渡模板的第二腋線的上端點為I,做經過I的水平線并與袖山線相交于R點,做經過H的水平線并與袖山線相較于S,R點和S點連線的中點設為Q,袖山的高度為BQ長度的5/6,袖山點設為F,在BL線上取一點U,連接F點和U點,使得FU的長度等于BH長度減去0.5cm的值,在BL線取另外一點W,連接F點和W點,使得WF的長度為IB長度減去0.5cm的值,WF和FU位于袖山線的兩側,做經過F點的第一水平線,在B點下方畫第二水平線,第一水平線與第二水平線之間的距離等于袖長的長度,經過U點做第二水平線的垂線,垂足為T1,經過W點做第二水平線的垂線,垂足為T2,從IB弧線最外側的點向BL線做垂線并與BL線相交于a2,從BH弧線最外側的點向BL線作垂線并與BL線相交于a1,將直線Ba1三等分,將直線Ba2三等分,將IB弧線以B點為起點對應2/3Ba2長度的弧段轉移至W點處形成第一弧段,將BH弧線以B為起點對應2/3Ba1長度的弧段轉移至U點處形成第二弧段,從F點處在直線FU的1/4長度處垂直于FU向上抬高1.8cm至1.9cm形成第一銜接點,從F點起在FW直線上的1/4直線FU長度處取一點,并將該點垂直于直線FW向上抬高1.9cm至2cm形成第二銜接點,在G線與FU交點向上1cm處取b1點,經F、第一銜接點以及b1點做第一凸弧,經b1點做與第一弧段銜接的第一凹弧,經F、經第二銜接點以及b2作第二凸弧,經b2做與第二弧段銜接的第二凹弧,第一凸弧、第一凹弧、第一弧段、UT1、T1T2、T2W、第二弧段、第二凹弧以及第二凸弧圍成所述左衣袖或者所述右衣袖。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唐式女襯衫,通過將第一折縮部的折縮量轉移成左窟窿的第一松量部,將第二折縮部的折縮量轉移成右窟窿的第二松量部,用來為手臂的運動提供活動松量,從而增強袖子的穿著舒適度和運動功能性。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制作方法,通過肩省、胸省轉移到袖窿的量“○”,來增加袖窿的深度,為手臂的運動提供活動松量,從而增強袖子的穿著舒適度和運動功能性,該方法中,利用原型模板來裁剪前衣身和后衣身,原型裁剪法的最大特點是合理地設計胸省的位置,科學地處理胸省間的轉移,巧妙地運用胸省的變化方法,解決了女裝的結構設計關鍵。該方法中,通過拷貝袖窿底的曲線到袖底前后,衣身袖窿弧線與袖子袖山弧線貼合,經過縫合穿著后腋下既舒服又美觀。袖山弧線尺寸比袖窿尺寸多2.2cm左右,這些為裝袖所留的縮縫量滿足了人體手臂的形狀,使衣袖外形富有立體感。
原型裁剪法沒有繁瑣的公式需要死記硬背,只需背長,胸圍兩尺寸,制出原型,只要理解了應用原型設計唐式女襯衫的原理與方法,就能快速為各體型女性設計其所需要的款式。不僅適合單件裁剪,也適合批量生產,能夠提高衣身的制版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二原型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二過渡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后衣身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原型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過渡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右前衣身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衣袖的制作過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中衣袖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中衣領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中女性胸坡角的示意圖;
圖13為第八代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的平面圖;
圖14為第八代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的立體圖;
圖中:
11-左前衣身 12-右前衣身
100-第一原型模板 101-第一頸線
102-第一肩線 103-第一腋線
104-第一腰節線 105-第一右垂線
106-第一左垂線 107-第一下胸省線
108-第一上胸省線 20-后衣身
1000-第一過渡模板
200-第二原型模板 2000-第二過渡模板
201-第二頸線 202-第二肩線
203-第二腋線 204-第二腰節線
205-第二右垂線 206-第二左垂線
207-第二左肩省線 208-第二右肩省線
30-衣領 41-左衣袖
42-右衣袖 411-第一銜接點
412-第二銜接點 413-第一凹弧
414-第二凹弧 415-第一弧段
416-第二弧段 50-盤扣
61-第一折縮部 62-第二折縮部
63-第三折縮部 64-第四折縮部
65-第五折縮部 66-第六折縮部
631-第三折線 661-第六折線
71-第一掛面 72-第二掛面
80-貼邊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進行詳細闡述。
參照圖1至圖14,一種新型唐式女襯衫,包括前衣身、后衣身20、形成在前衣身與后衣身20之間的領口、連接在領口上的衣領30、形成在前衣身與后衣身20之間的袖窿以及連接在袖窿上的衣袖,袖窿包括左袖窿和右袖窿,衣袖包括左衣袖41和右衣袖前42,左衣袖41縫接在左袖窿上,右衣袖42縫接在右袖窿上。衣身包括呈對襟設置的左前衣身11和右前衣身12,左前衣身11與右前衣身12通過盤扣50活絡連接,所述左前衣身11上設有通過對折第一折線并縫合形成的第一折縮部61,在所述左袖窿上形成與第一折縮部61對應的第一松量部,第一折線由位于所述左前衣身11上的左胸省省尖點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衣身20與所述左前衣身11的連接處,在所述右前衣身12上設有通過對折第二折線并縫合并形成的第二折縮部62,在所述右袖窿上形成與第二折縮部對應的第二松量部,第二折線由位于所述右前衣身12上的右胸省省尖點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后衣身20與所述右前衣身12的連接處。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左前衣身11上設有通過對折第三折線并縫合形成的第三折縮部63,第三折線沿上下方向設置,所述后衣身20上對應第三折縮部設有第四折縮部64,在所述右前衣身12設有通過對折第四折線并縫合形成的第五折縮部65,第四折線沿上下方向設置,在所述后衣身20上對應第五折縮部65設有第六折縮部66。第三折縮部63、第四折縮部64、第五折縮部65以及第六折縮部66的設置,可以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唐氏襯衫更加貼身,提升穿著的舒適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左前衣身11的內側設有第一掛面塊,第一掛面塊71從所述領口延伸至所述左前衣身11的下端,第一掛面塊71的右側與所述左前衣身11的右側縫接在一起,所述右前衣身12的內側設有第二掛面塊72,第二掛面塊72從所述領口延伸至所述右前衣身12的下端,第二掛面塊72的左側與所述右前衣身12的左側縫接在一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還包括對應所述后衣身20設置的貼邊塊80,貼邊塊80沿所述領口延伸,貼邊塊80的上端縫接在所述領口處,貼邊塊80的左端縫接在所述第一掛面塊71上,貼邊塊80的右端縫接在所述第二掛面塊72上。貼邊塊80的設置,一方面可以作為第一掛面塊71和第二掛面塊72縫接的載體,另一方面,貼邊塊80可以作為服飾織嘜縫接的載體,使得服飾織嘜在使用過程中不易對皮膚造成干擾,保證了服飾穿著的舒適性。
一種唐式女襯衫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A、制作前衣身、后衣身20、衣領30以及衣袖,前衣身包括左前衣身11和右前衣身12,衣袖包括左衣袖41和右衣袖42;
步驟E、將左前衣身11、右前衣身12、左衣袖41、右衣袖42以及衣領30縫接在一起并裝上盤扣50;
其中,步驟A中后衣身20采用如下方式制作:
依照第二原型模板200制作第二過渡模板200,第二原型模板200由對應人體頸部的第二頸線201、對應人體肩部的第二肩線202以及對應人體腋部的第二腋線203、對應人體腰部的第二腰節線204、連接第二腰節線204與第二腋線203的第二右垂線205以及連接第二頸線201與第二腰節線204的第二左垂線206圍成,在第二肩線202上設有第二左肩省線207和第二右肩省線208,第二左肩省線207和第二右肩省線208與第二肩線202分別交于C和C’,第二左肩省線207和第二右肩省線208均朝第二腰節線204延伸并相交形成第二省尖點E,由E點做水平線與第二腋線203相交于D點;
按住E點,將C點轉移至C’點,D點隨之移動至D’點處,轉移量DD’設為“O”;依照第二原型模板200畫C’點到D’點的輪廓線并形成第二過渡模板2000,參照第二過渡模板200裁剪后衣身20,具體在第二過渡模板2000基礎設計后衣身的長度、下擺等尺寸;
步驟A中前衣身采用如下方式制作:
依照第一原型模板100制作第一過渡模板1000,第一原型模板100由對應人體頸部的第一頸線101、對應人體肩部的第一肩線102、對應人體腋部的第一腋線103、對應人體腰部的第一腰節線104、連接第一腰節線104與第一腋線103的第一左垂線106以及連接第一頸線101與第一腰節線104的第一右垂線105圍成,在第一腋線103上設有第一下胸省線107和第一上胸省線108,第一下胸省線107和第一上胸省線108均朝第一右垂線105延伸并相交形成第一省尖點P,第一下胸省線107和第一上胸省線108與第一腋線103相交于A”點和A點,在第一左垂線106上取一點F,連接P點和F點,在第一腋線103上取A’點,使得A點到A’點的量為“O”;
按住P點,將A”點轉移至A’,F點相應轉移至F’點,依照第一原型模板100畫A’點到F’點的輪廓線并形成第一過渡模板1000,參照第一過渡模板1000裁剪前衣身(具體是設計衣身長度尺寸、下擺等),并將角FPF’的對角線作為第一折線,在第一折線上取一點P’,使得PP’的長度為3~6cm,對折P’F和P’F’并將P’F和PF’縫接在一起形成第一折縮部61,同樣右前衣身12上形成第二折縮部62。
經過上述處理后,C點轉移至C’點,D點轉移至D’點,在圖4中,C點未轉移時的位置點,D點未轉移時的位置點。A”點轉移至A’點,F點轉移至F’點,圖7中,F點和A”點表示未轉移時的位置點。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衣袖采用如下方式制作:
將所述第一過渡模板1000和所述第二過渡模板2000置于同一紙板上,并使得所述第一腋線103的下端點和所述第二腋線203的下端點重合于B,做經過B點的水平線BL,做經過A”的水平線形成G線,做經過B點且與BL線垂直的直線作為袖山線,設所述第一過渡模板1000的第一腋線103的上端點為H,設所述第二過渡模板2000的第二腋線203的上端點為I,做經過I的水平線并與袖山線相交于R點,做經過H的水平線并與袖山線相較于S,R點和S點連線的中點設為Q,袖山的高度為BQ長度的5/6,袖山點設為F,在BL線上取一點U,連接F點和U點,使得FU的長度等于弧BH長度減去0.5cm的值,在BL線取另外一點W,連接F點和W點,使得WF的長度為弧IB長度減去0.5cm的值,WF和FU位于袖山線的兩側,做經過F點的第一水平線,在B點下方畫第二水平線,第一水平線與第二水平線之間的距離等于袖長的長度,經過U點做第二水平線的垂線,垂足為T1,經過W點做第二水平線的垂線,垂足為T2,從IB弧線最外側的點向BL線做垂線并與BL線相交于a2,從BH弧線最外側的點向BL線作垂線并與BL線相交于a1,將直線Ba1三等分,將直線Ba2三等分,將IB弧線以B點為起點對應2/3Ba2長度的弧段轉移至W點處形成第一弧段415,將BH弧線以B為起點對應2/3Ba1長度的弧段轉移至U點處形成第二弧段416,從F點處在FU的1/4長度處垂直于FU向上抬高1.8cm至1.9cm形成第一銜接點,從F點起在FW直線上的1/4直線FU長度處取一點,并將該點垂直于直線FW向上抬高1.9cm至2cm形成第二銜接點,在G線與FU交點向上1cm處取b1點,經F、第一銜接點以及b1點做第一凸弧411,經b1點做與第一弧段415銜接的第一凹弧413,經F、經第二銜接點以及b2作第二凸弧412,經b2做與第二弧段416銜接的第二凹弧44,第一凸弧411、第一凹弧413、第一弧段415、UT1、T1T2、T2W、第二弧段416、第二凹弧414以及第二凸弧412圍成所述左衣袖41或者所述右衣袖42,第一凸弧411、第一凹弧413、第一弧段415、第二弧段416、第二凹弧414以及第二凸弧412銜接處平滑過渡。
采用上述的袖子結構設計,第一弧段415和第二弧段416分別從BH弧和IB弧中轉移過來,縫制時衣身袖底弧線與袖子的袖底弧線是吻合的,因為裝袖造型的袖窿和袖子,是嚴格按照人體腋窩和臂膀形狀設計的,穿在人體身上能顯得服帖合身。
第八代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是以成年人(18~24歲)的標準體形(胸圍80~89)為中心而篩選出來的,是符合人體自然形態的貼體型原型。借鑒新文化式女裝原型來設計新唐式女襯衫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中國人與日本人同是亞裔人,體態特征相似,從圖13和圖14可以看出,新文化式女裝原型采用是前后箱型的立體構成方式,很符合中國人的體態特征;二是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經歷了八次修改,每次修改都順應人體體型及世界時裝潮流的變化。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因素導致女性胸圍的增大,以及現代年輕人審美觀念的變化,現代人穿補正內衣增加胸部立體造型,胸省量變大,前衣長增長。第八代原型正是為現代年輕女性著裝胸圍的增加,胸省變大的體形而設計的原型模板。從下表可以看出,隨著人體身高和胸圍的增加,原型胸省量也相應增加。
新文化式女裝原型胸圍與胸省量的關系如下表,單位:厘米(cm),
在具體設計過程中:
1、采用160/84A,凈胸圍84cm,背長38cm的新文化式女裝原為模板,依照步驟A進行原型省道的轉移處理。
2、前片領子:沿著肩線,原型橫開領開0.3cm,前中心往左收1cm連接至胸圍線作為撇勢,并且下降低1cm,提高領子穿著的舒適度。由于人體前胸存在胸坡角,正常女性胸坡角24°如圖12,由于胸坡角的存在,則形成前頸類似省道的撇胸,以適應人體結構,使服裝在前胸部更加合體。如果將一塊面料覆合于人體胸部時,在領口的前中心線部位,就會出現多余的面料,只有將這部分的量去除,才能使前胸部位平服合體,這部分就是撇胸量。因此,使用原型上衣設計紙樣設計新唐式女襯衫時,收獲1cm撇胸,使服裝胸部造型合體、平整,提高穿著的舒適度。
后片領子:沿著肩線,原型橫開領開0.3cm。
2、胸圍的設計、袖窿深的設計
從省道處理后的前片原型腋下點(即第一腋線103的下端點)至前后中心線(即第一右垂線105)的距離之和的兩倍為衣服的成品胸圍。如果需要中增在大胸圍量,可以從原型腋下點水平向外增加;相反減小胸圍,從原型腋下點水平向內縮小胸圍量。
通過后片肩轉移到后袖窿加大袖窿深,前片胸省轉移相同的量到前袖窿加大前片袖窿深。
這樣處理后,如果在設計中有的人手臂的活動量還需要增加更多的活動空間,還可以通過降低原型腋下點的高度來加深袖窿深。如果需要較合體的唐式女襯衫,后片肩省不需要轉移至袖窿,直接作為肩省通過工藝縫合,前片胸省也不需要轉移至袖窿,直接作為胸省通過工藝縫合,這樣保留有胸省、肩省的唐式女襯衫很合體。總之,肩省、胸省轉移的量,袖窿深需要的量可以按人體活動及款式需要靈活地進行合理調節。
3、側縫線、下擺線、側縫開叉的設計
從省道處理后的前后原型腋下點向下引垂線,前片腰節處收2cm,前片下擺偏出1.5cm,側縫下擺起翹1cm,;后片腰節處收1.5cm,后片下擺偏出1cm,側縫下擺起翹1cm;連順前后側縫線、下擺線,并在兩側縫留14cm開叉,開叉的長短可以根據造型需要或個人喜好來確定,也可以不要。
4、側胸省、腰省的設計
原型腋下點往下8cm由胸省A’A”轉移來的FPF’角中作省尖距離P點3~6m的側胸省。
前片BP點(即圖13中BP點)向下引垂線,距胸省省尖4cm作為腰省的省尖點,腰省大3cm,
后片腰中點設計一個2.5cm的腰省,前后腰省的大小、長度根據造型需要來確定。
設計的唐氏女襯衫的規格為:160/84A,前衣身長68cm,袖長20cm,胸圍94cm,領圍38.2cm,總肩寬40.4cm。
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圖示和實施例,任何人對其進行類似思路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