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夾,具體是一種無NTC發夾應用電路。
背景技術:
傳統的發夾是利用現有技術中的發夾,普遍采用MCU通過溫度傳感器采集數據,然后利用可控硅同時控制上下兩個發熱體的控制方式,所以在現有技術中要么上下兩個發熱體同時導通加熱,要么上下兩個發熱體同時被關斷。但因發熱體存在個體差異,各發熱體的溫度響應特性不一樣,其發熱性能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加熱時間里,發夾的上下兩個發熱體溫度的上升量也不同。現有技術中,為了減少發夾中上下兩發熱體的個體差異,提高控制精度,一方面采取配對處理的方式,即將性能接近的兩發熱體配成一對,作為一發夾的上下兩發熱體;另一方面提高傳感器的精度和質量,對放置在發熱體的位置要合理。上述第一種方案會增加額外的工序,存在工時長和人工成本提高的缺陷,第二種方案存在制造成本相對較高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NTC發夾應用電路,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無NTC發夾應用電路,包括單片機控制單元、PTC阻值測量單元、PTC加熱控制單元、過零檢測單元和按鍵控制單元,所述單片機控制單元分別連接PTC阻值測量單元、PTC加熱控制單元、過零檢測單元、按鍵控制單元、電源降壓單元和LED燈指示單元,PTC阻值測量單元還通過PTC加熱控制單元連接過零檢測單元,按鍵控制單元還通過電源降壓單元連接LED燈指示單元。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單片機控制單元采用單片機SN8P2711。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不使用NTC(溫度傳感器)對發熱體的溫度進行采集,直接檢測發熱體的阻值來測得所對應的溫度進行溫度控制,成本減少,市場競爭力更大。
附圖說明
圖1為無NTC發夾應用電路的電路原理框圖,
圖2為無NTC發夾應用電路的電路圖,
圖3為無NTC發夾應用電路的工作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無NTC發夾應用電路,包括單片機控制單元、PTC阻值測量單元、PTC加熱控制單元、過零檢測單元和按鍵控制單元,所述單片機控制單元分別連接PTC阻值測量單元、PTC加熱控制單元、過零檢測單元、按鍵控制單元、電源降壓單元和LED燈指示單元,PTC阻值測量單元還通過PTC加熱控制單元連接過零檢測單元,按鍵控制單元還通過電源降壓單元連接LED燈指示單元。所述單片機控制單元采用單片機SN8P2711。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因考慮成本問題,該電路電源方案采用的是阻容降壓方案,220V電源經過電阻R1和電容C2的降壓,再經過穩壓管D3穩壓到5.1V,C3,C4,C5電容濾波得到穩定的給MCU提供的電源電路。
PTC阻值測量單元由于電路沒有NTC,無法直接檢測到發熱體的實際溫度,但在電路設計中可以通過檢測MCU的P4.0和P4.4引腳的兩路AD值,再進行所采集到的值比較,得出AD1值和AD2值,接著計算是,得出V2=V1/(470+10)*10;V4=V1/(R+0.2)*0.2(R為發熱體的阻值),通過AD的計算公式,再將兩路AD進行比較,最后得出,R=48AD1/AD2-0.2。所求得發熱體的阻值都有對應的溫度,從而實現無NTC也可以檢測發熱體的實際溫度,達到控制的目的。
PTC加熱控制單元的工作原理,采用的是可控硅控制發熱體的功率來達到控制溫度的目的。可控硅的Q1的G極連接MCU的P5.4引腳,S極接地,D極連接發熱體到L線,二極管D6與電阻R9起保護和限流的作用,在MUC對應的該引腳輸出高電平,可控硅Q1導通,發熱體開始加熱。可控硅Q1導通通過過零檢測,在每個波形的過零點前0.5ms打開,在過零點后0.5ms關閉,然后控制電平的輸出時間來對溫度進行細致調節,精確溫度能達到正負10度。為了能更好的適應需要,通過J1短路,溫度能上調20度,J2短路,溫度下調20度。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