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織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織帶。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下用于手提包提手的織帶,為了便于握持,都會將較寬的織帶在中間段進行對折,之后再進行車縫,以此方式加工的提手,工序繁瑣,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工序簡單,成本低的織帶。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織帶,包括織帶本體,以及設置于所述織帶本體中部的一體對折編織段,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織帶本體兩端的厚度。
其中,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與所述織帶本體兩端采用一體編織而成。
其中,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的寬度小于所述織帶本體兩端的寬度。
其中,所述織帶本體及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均設置為單層結構的高強滌綸織帶。
其中,所述織帶本體的兩端與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平滑過渡編織為一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包括織帶本體,以及設置于所述織帶本體中部的一體對折編織段,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織帶本體兩端的厚度。以此結構設計的一體對折織帶工序簡單,省去了車縫時所帶來的人力物力的浪費,因而極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織帶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一種織帶側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結合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一種織帶,包括織帶本體1,以及設置于所述織帶本體1中部的一體對折編織段2,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2的厚度等于所述織帶本體1兩端的厚度,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2的寬度小于所述織帶本體1兩端的寬度,且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2與所述織帶本體1兩端采用一體編織而成,所述織帶本體1的兩端與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2的連接處采用平滑過渡編織。此外,為有效降低成本,所述織帶本體1及所述一體對折編織段2均設置為單層結構的高強滌綸織帶。
采用上述結構設計的織帶,如圖2所示,從側面看去,中間段呈現的是一體對折編織段2的厚度,然后再從一體對折編織段2的一側邊漸開出織帶本體1的兩側邊,以此方式設計,省去了傳統織帶將中間段對折車縫的工序,采用一體編織的方式,既保留了傳統車縫織帶的外觀,又有效的降低了織帶的生產成本。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