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運動鞋部件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鞋底跟部的緩震墊。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鞋子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現有的鞋底一般在鞋跟部設置氣墊或者硅膠墊用以提升鞋底的緩震性能,但是隨著人們對鞋底的要求的提升,鞋底還需要兼顧對人們腳部的保護等方面。人們在跑動以及跳躍等過程中,需要鞋底對足弓部具有一定支撐的同時又得對足跟部起到緩震的作用。現有的跟部設置柔性材質的緩震墊的鞋底大多還是采用普通的橡膠底片,橡膠底片在鞋跟部與鞋底中部之間不具有形變空間,在人們運動狀態下,橡膠底片彎折且緩震墊受壓產生形變的過程中,橡膠底片不能引導鞋底中后部的彎折,從而影響了鞋底特別是鞋底中部對人們足弓部的支撐并且影響了緩震墊的緩震效果。
現有的用于鞋底跟部的柔性材質的緩震墊大多采用實心的硅膠材質,該種設置浪費材料,并且由于不具有形變空間的緣故,緩震效果不理想。再有該種設置方式對人們腳跟部兩側的支撐效果與腳跟部中間的支撐效果一致,這樣人們在腳部不平衡或者運動狀態下的重心不平衡的時候,容易因為缺少側向的支撐而崴腳或者摔倒。而市面上也有通過在緩震墊上打孔的方式,但是單純打孔的方式,雖然可以解決緩震效果的問題,但是還是缺少對腳部的平衡支撐。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鞋底跟部的緩震墊,以解決現有的大多數鞋底缺少平衡支撐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鞋底跟部的緩震墊,包括緩震墊本體,該緩震墊本體底面開設有復數個緩震孔,每一緩震孔內均設有一呈球狀的緩震空腔。每一上述緩震空腔內均裝配有一空心的緩震球,緩震球位于上述緩震孔開口處開設有底部開口,底部開口與緩震孔開口相配適。
進一步地:
上述緩震孔沿鞋底長度方向呈線性布設于上述緩震墊本體兩側。
上述緩震墊本體開設有復數個緩震通孔,緩震通孔沿豎直方向貫穿緩震墊本體地設于緩震墊本體中部。
位于上述緩震墊本體同一側的相鄰的上述緩震孔之間均開設有上述緩震通孔。
應用上述緩震墊本體的緩震鞋底還包括一體粘接的中底以及橡膠底片,緩震墊本體夾設于中底與橡膠底片之間,緩震墊本體橫向貫通設置。該緩震墊本體為四棱的臺狀結構,緩震墊本體位于鞋底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頂沿向上述中底方向延伸。
上述緩震墊本體首端的兩側端部朝鞋底首端方向延伸。
上述緩震墊本體的兩側側壁對應開設有復數個凹陷,位于同一側壁的相鄰的兩個凹陷之間設有一連接凹槽。
上述凹陷與上述緩震孔一一對應設置。
上述緩震墊本體為透明硅膠緩震墊本體。上述緩震球為非透明柔性材質緩震球。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第一,本實用新型的緩震墊本體兩側的緩震孔配合空心緩震球的設置,起到兩側支撐的同時又不會影響緩震性能,并且緩震孔配合緩震球使得緩震墊本體兩側的反彈能力得到加強,可以有效降低人們崴腳的可能以及在人們腳部失去平衡后能夠幫助人們更快的恢復平衡。
第二,本實用新型的緩震墊本體兩側的緩震孔配合緩震通孔的設置,在緩震墊本體受壓的時候,兩側的緩震孔形變能力稍弱能夠起到兩側支撐的作用。
第三,本實用新型的緩震墊本體兩側側沿向上延伸的設計有益于緩震墊本體粘接的牢固性的同時加強鞋底的包裹性與側邊支撐性能。而緩震墊本體的端部延伸設置可以令鞋底不同的柔軟度的材質的過渡更為和諧。
第四,本實用新型的緩震墊側面的凹陷配合連接凹槽的設置,減少緩震墊的材料成本的同時使得緩震墊發生形變的時候具有形變空間,增強緩震墊的緩震效果。凹陷具有一定的凹透鏡的效果,使得緩震墊內部的不透明的緩震球能夠更加清晰的被看見,從外觀凸顯了緩震墊的特點以及令鞋底更加美觀,從而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緩震鞋底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緩震墊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緩震墊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緩震墊沿圖3中A-A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緩震鞋底底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局部A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5中局部B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圖2、圖5、圖6、圖7,一種平衡支撐的緩震鞋底,該鞋底為平底鞋鞋底,其包括一體粘接的中底1、橡膠底片2以及緩震墊3,緩震墊3夾設該中底1與該橡膠底片2之間,緩震墊3設于鞋底跟部,緩震墊3橫向貫通設置。緩震墊3為柔性材質緩震墊3,優選為透明硅膠緩震墊3。上述緩震墊3為四棱的臺狀結構,緩震墊3位于鞋底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頂沿向該中底1方向延伸,緩震墊3首端的兩側端部朝鞋底首端方向延伸。兩側側沿向上延伸的設計有益于緩震墊3粘接的牢固性的同時加強鞋底的包裹性與側邊支撐性能。而緩震墊3的端部延伸設置可以令鞋底不同的柔軟度的材質的過渡更為和諧。上述橡膠底片2底面開設有一中部彎折槽21以及一尾部彎折槽22,中部彎折槽21與尾部彎折槽22均橫向貫通設置,中部彎折槽21與上述緩震墊3首端底沿對應設置,尾部彎折槽22鄰近緩震墊3尾端底沿設置。上述中部彎折槽21中部折角為100°至130°且開口向鞋底首端朝向。上述尾部彎折槽22中部折角為95°至125°且開口向鞋底尾端朝向,優選地,中部彎折槽21中部折角為110°,尾部彎折槽22中部折角為105°。上述緩震墊3位于鞋底寬度方向上的兩側側壁對應開設有3個凹陷31,位于同一側壁的相鄰的兩個凹陷31之間設有一連接凹槽32。本實用新型的中部彎折槽21以及尾部彎折槽22配合緩震墊3的設置,在人們運動狀態下,橡膠底片2彎折且緩震墊3受壓產生形變的過程中,橡膠底片2在中部彎折槽21以及尾部彎折槽22的位置具有形變空間,從而引導鞋底中后部的彎折,進而保證了鞋底特別是鞋底中部對人們足弓部的支撐以及保證了緩震墊3的緩震效果。
參考圖2、圖3、圖4,上述緩震墊3底面開設有14個緩震通孔33以及6個緩震孔34,緩震通孔33沿豎直方向貫穿緩震墊3設置,每一緩震孔34內均設有一呈球狀的緩震空腔。上述緩震通孔33中的10個分兩列沿鞋底長度方向呈線性布設于上述緩震墊3中部,6個上述緩震孔34分兩列沿鞋底長度方向呈線性布設于上述緩震墊3兩側,剩余4個緩震通孔33設于上述緩震墊3的同一側的相鄰的上述緩震孔34之間。每一上述緩震空腔內均裝配有一空心的緩震球35,緩震球35位于上述緩震孔34開口處開設有底部開口351,底部開口351與緩震孔34開口相配適。上述緩震球35為非透明柔性材質緩震球35,優選為深色硅膠空心緩震球35。位于緩震墊3同一側的緩震孔34與上述凹陷31對應設置。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