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扣具,特別是一種未錯位移動時能容易分開與錯位移動能不易分開的磁扣。
背景技術:
隨時工業技術逐漸進步,使得扣具的結構與機能持續演進,而趨向多樣化與精致化發展,如今包括衣著、家飾、運動用具、安全護具、手提袋等多種物件都具有特殊設計的扣具。
然而,目前市面上已有一種能快速組裝及容易拆解的磁扣,但是,當磁扣本身的磁力不足時,磁扣容易因為外力而分離,進而導致位于物件內的容置物掉落遺失,此外,若磁扣本身的磁力過大時,則容易造成物件內的電子產品受損,因此,市面上已有針對前述缺失進行改良的磁扣。
請參閱圖1所示,現有磁扣1主要由一公扣10以及一母扣11所構成,所述公扣10具有一第一扣體101以及一裝設于所述第一扣體101的第一磁吸件102,而所述第一扣體101設有一嵌合部103,所述母扣11具有一第二扣體111以及一裝設于所述第二扣體111的第二磁吸件112,而所述第二扣體111下側具有一嵌合槽113。
請參閱圖2所示,所述公扣10與母扣11相互組裝時,需先將所述第一扣體101抵觸于所述第二扣體111,此時,所述第一磁吸件102與第二磁吸件112兩者呈現所述第一磁吸件102的重心與第二磁吸件112的重心不位在同一平面的錯位樣態,隨后,所述第一扣體101通過所述第一磁吸件102與第二磁吸件112相互吸引,使得所述第一扣體101的嵌合部103移動至所述第二扣體111的嵌合槽113,此時,所述第一磁吸件102與第二磁吸件112兩者呈現所述第一磁吸件102的重心與第二磁吸件112的重心位在同一平面的對準樣態,藉此,所述現有磁扣1能通過所述第一磁吸件102吸附于第二磁吸件112以及所述嵌合部103嵌設于嵌合槽113,使得所述公扣10或母扣11兩者其中之一受到外力作用時,所述公扣10能不易分離于所述母扣11。
雖然,所述現有磁扣1的結構設計能使所述公扣10與母扣11不易相互分離,但是,欲要將所述公扣10與母扣11兩者相互分離,需要對所述公扣10施加作用力,而此作用力必須大于所述第一磁吸件102與第二磁吸件112之間的磁力才能使所述公扣10分離于所述母扣11。
有鑒于此,現有磁扣在使用時能有不足之處,實有改良現有磁扣之必要,藉由改善現有磁扣的結構樣態,使現有磁扣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時,公扣能容易分開于母扣,以及現有磁扣受到外力作用時,公扣能不易分離于母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公扣與母扣兩者未相互錯位移動時,公扣與母扣兩者能快速分開,而公扣與母扣兩者相互錯位移動時,公扣無法與母扣分開。
為達前述目的,本發明磁扣配合一結合物件使用,所述結合物件具有一第一物件以及一第二物件,其中,所述磁扣主要由一裝設于所述第一物件的公扣以及一裝設于所述第二物件的母扣所構成。
于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公扣主要由一第一本體、一第一磁吸件以及一卡合件所構成,其中,所述公扣的第一本體裝設所述第一磁吸件,并形成所述卡合件,所述卡合件具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一本體的突出部以及一由所述突出部延伸的卡勾部。
所述母扣主要由一第二本體、一第二磁吸件、一限位部以及一卡合部所構成。所述第二本體與所述第二磁吸件相互裝設,而所述第二磁吸件磁性吸附于所述第一磁吸件,其中,所述限位部形成于所述限位部,并具有一供所述卡勾部插入的定位空間,并由所述卡合部與所述卡勾部相互嵌合定位。
于此實施例中,當所述公扣與母扣通過所述第一磁吸件與第二磁吸件相互磁性吸附并朝向不同方向錯位移動時,所述卡合件的卡勾部嵌接于所述定位空間,使所述公扣無法與母扣相互分離。
于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卡合件的突出部進一步延伸形成一反向卡勾部,而所述母扣進一步包含一反向卡合部,其中,所述反向卡合部與卡合部分別位于所述突出部的相對兩側,而所述反向卡合部具有一供所述反向卡勾部插入的反向定位空間,并由所述反向卡合部與所述反向定位空間相互嵌合定位。
于此實施例中,當所述公扣與母扣通過所述第一磁吸件與第二磁吸件相互磁性吸附并朝向不同方向錯位移動時,所述卡合件的卡勾部嵌接于所述定位空間,或者所述卡合件的反向卡勾部嵌接于所述反向定位空間,使所述公扣無法與母扣相互分離。
于又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公扣進一步包含一形成于所述第一本體的對稱卡合件,而所述母扣進一步包含一形成于所述第二本體的對稱限位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對稱限位部的對稱卡合部,其中,所述對稱卡合件具有一對稱突出部與一對稱卡勾部,而所述對稱限位部具有一可供所述對稱卡合件容置的對稱限位空間,并由所述對稱限位部來限制所述對稱突出部的運動范圍,又所述對稱卡合部并具有一供所述對稱卡勾部插入的對稱定位空間,并由所述對稱卡合部與所述對稱卡勾部相互嵌合定位。
于此實施例中,當所述公扣與母扣通過所述第一磁吸件與第二磁吸件相互磁性吸附并朝向不同方向錯位移動時,所述卡合件的卡勾部嵌接于所述定位空間,或者所述對稱卡合件的對稱卡勾部嵌接于所述對稱定位空間,使所述公扣無法與母扣相互分離。
于前述三種實施例中,所述公扣進一步具有一第一擋板,并于所述第一本體突出形成一第一柱體,所述第一柱體具有一容置所述第一磁吸件的第一組裝空間,所述第一擋板遮蔽于所述第一組裝空間,以防止所述第一磁吸件由所述第一組裝空間掉落,而所述母扣進一步具有一第二擋板,并于所述第二本體突出形成一第二柱體,所述第二柱體具有一容置所述第二磁吸件的第二組裝空間,所述第二擋板遮蔽于所述第二組裝空間,以防止所述第二磁吸件由所述第一組裝空間掉落。
其中,所述第一本體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柱體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一本體易于縫設于所述第一物件,而所述第二本體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柱體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二本體的厚度易于縫設于所述第二物件。
并且,所述限位部由所述第二本體凹陷一第一槽穴來構成所述限位空間,而所述卡合部由所述第一槽穴內凹一第二槽穴來構成所述定位空間。或者,所述限位部由所述第二本體突出多個擋壁來構成所述定位空間,而所述多個擋壁其中一部分延伸一卡塊,使一部分擋壁、卡塊與第二本體共同構成所述定位空間。
此外,所述卡合件能夠以所述第一磁吸件與第二磁吸件兩者相互吸附的位置為軸心于所述定位空間與限位空間內以一動作路徑進行移動。
本發明特點在于母扣的限位部用以限制突出部的運動范圍,使公扣與母扣通過第一磁吸件磁性吸附于第二磁吸件而相互組裝,公扣與母扣在未相互錯位移動的情況下,公扣與母扣兩者能相互分離,但當公扣與母扣在朝向不同方向錯位移動的情況下,卡合件的卡勾部嵌接于定位空間,使公扣無法與母扣相互分離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磁扣的分解圖;
圖2為圖1公扣與母扣相互組裝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a為公扣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5b為母扣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6為定位空間與限位空間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7為公扣位于連接位置的示意圖;
圖8為公扣位于靠合位置的示意圖;
圖9為公扣由靠合位置移動至連接位置的示意圖;
圖10a為卡合件的突出部接觸于抵觸面的示意圖;
圖10b為卡合件的卡勾部抵觸于第二槽穴外周面的示意圖;
圖11為卡合件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來回擺動的示意圖;
圖12為第一物件與第二物件呈現開啟狀態的示意圖;
圖13為第一物件與第二物件呈現閉合狀態的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現有磁扣;10-公扣;101-第一扣體;102-第一磁吸件;103-嵌合部;11-母扣;111-第二扣體;112-第二磁吸件;113-嵌合槽;2-磁扣;20-公扣;21-第一本體;22-第一磁吸件;221-重心;23-第一擋板;24-第一柱體;25-卡合件;251-突出部;252-卡勾部;253-反向卡勾部;26-第一組裝空間;261-第一開口;27-對稱卡合件;271-對稱突出部;272-對稱卡勾部;30-母扣;31-第二本體;32-第二磁吸件;321-重心;33-第二擋板;34-第二柱體;341-擋壁;342-卡塊;35-第二組裝空間;351-第二開口;36-限位部;361-限位空間;362-第一槽穴;362a-抵觸面;362b-第一表面;362c-第二表面;37-卡合部;371-定位空間;372-第二槽穴;38-反向卡合部;381-反向定位空間;40-連接位置;41-平面;50-靠合位置;60-動作路徑;61-第一位置;62-第二位置;70-結合物件;71-第一物件;72-第二物件;73-閉合狀態;74-開啟狀態;80-對稱限位部;81-對稱限位空間;90-對稱卡合部;91-對稱定位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來進一步描述本發明,本發明的優點和特點將會隨著描述而更為清楚。
請參閱圖3及圖4所示,本發明磁扣2包含:一公扣20以及一母扣30。
所述公扣20具有一第一本體21、一第一磁吸件22以及一第一擋板23。所述第一本體21由所述第一本體21的上側面朝向所述第一本體21的下側面延伸形成一第一柱體24,所述第一柱體24向下延伸形成一卡合件25,并于中央設有一第一組裝空間26,所述卡合件25位于所述第一組裝空間26的一側,而所述第一組裝空間26設有一位于所述第一本體21上側面的第一開口261,其中,所述卡合件25具有一由所述第一柱體24垂直向下延伸的突出部251以及一由所述突出部251的一端水平延伸形成的卡勾部252,使得所述卡合件25呈現l字型的外觀樣態。
所述第一磁吸件22裝設于所述第一組裝空間26,而所述第一擋板23連接于所述第一本體21的上側面,使所述第一擋板23遮蔽于所述第一組裝空間26的第一開口261,進而使所述第一本體21與第一擋板23兩者共同包覆所述第一磁吸件22,以防止所述第一磁吸件22由所述第一組裝空間26掉落,其中,所述第一本體21與第一擋板23之間是以黏貼、熔接或嵌固的方式連接固定,而所述第一本體2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柱體24的厚度。
然而,所述第一柱體24延伸形成所述卡合件25以及設有所述第一組裝空間26僅方便說明,并未加以所述公扣的結構樣態,亦即圖5a所示,可增加所述第一本體21的厚度,亦可在未形成所述第一柱體24的情況下,將所述卡合件25與所述第一組裝空間26兩者能形成于所述第一本體21。
所述母扣30具有一第二本體31、一第二磁吸件32以及一第二擋板33,所述第二本體31由所述第二本體31的下側面朝向所述第二本體31的上側面延伸形成一第二柱體34,而所述第二柱體34具有一由下往上凹陷形成的第二組裝空間35、一限位部36以及一形成于所述限位部36一側的卡合部37,所述第二組裝空間35設有一位于所述第二本體31下側面的第二開口351。其中,所述限位部36用以限制所述突出部251的運動范圍,并具有一供所述卡合件25容置的限位空間361,而所述卡合部37與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相互嵌合定位,并具有一供所述卡勾部252插入的定位空間371,并且,所述第二本體3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柱體34的厚度,而所述限位空間361的開口方向相交于所述定位空間371的開口方向。
而所述第二組裝空間35、限位部36與卡合部37三者形成于所述第二柱體34僅方便說明之用,并未限制所述母扣30的結構樣態,亦即如圖5b所示,不必形成所述第二柱體34,而是將所述第二本體31的厚度增厚,使所述第二組裝空間35、限位部36與卡合部37三者能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二本體31。
于此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限位部36的限位空間361是由所述第二本體31由上往下凹陷一第一槽穴362構成,而所述卡合部37的定位空間371由所述第一槽穴362內凹一第二槽穴372所構成。如圖所示,所述第一槽穴362的體積大于所述卡合件25的體積,并具有一呈現弧曲樣態的抵觸面362a、一相鄰于所述抵觸面362a的第一表面362b以及一相鄰于所述抵觸面362a的第二表面362c,所述第一表面362b與第二表面362c兩者位于所述抵觸面362a的相對兩側,并未彼此相互平行,使得所述第一槽穴362呈現弧形樣態,而所述抵觸面362a水平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槽穴372,而所述第二槽穴372也呈現弧形樣態,使得所述第一槽穴362的開口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槽穴372的開口方向。
然而,所述限位空間361由所述第一槽穴362所構成以及所述定位空間371由所述第二槽穴372所構成僅方便說明之用,并未加以限制所述限位空間361與定位空間371兩者構成方式,亦即參閱圖6所示,所述第二本體31的第二柱體34向上突出四個擋壁341,而所述四個擋壁341其中之一水平延伸形成一卡塊342,使所述四個擋壁341與第二本體31共同構成所述限位部36的限位空間361,而一部分擋壁341、卡塊342與第二本體31共同構成所述卡合件25的定位空間371。
所述第二磁吸件32裝設于所述第二組裝空間35,而所述第二擋板33連接于所述第二本體31的下側面,使所述第二擋板33遮蔽于所述第二組裝空間35的第二開口351,進而使所述第二本體31與第二擋板33兩者共同包覆所述第二磁吸件32。其中,所述第二本體31與第二擋板33之間是以黏貼、熔接或嵌固的方式連接固定。
請參閱圖7所示,所述公扣20與母扣30通過所述第一磁吸件22磁性吸附于所述第二磁吸件32而相互組接,此時,所述公扣20位于一所述突出部251與卡勾部252兩者皆位于所述限位空間361的連接位置40,其中,當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連接位置40時,所述第一磁吸件22的重心221與所述第二磁吸件32的重心321皆位在同一平面41上,使得所述公扣20與母扣30兩者共同呈現對位狀態。
請參閱圖8所示,所述公扣20與母扣30分別朝向不同方向錯位移動時,所述卡合件25的突出部251會在所述限位部36的限位空間361內進行移動,使所述公扣20由所述連接位置40移動至一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位于所述定位空間371的靠合位置50,其中,當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靠合位置50時,所述第一磁吸件22的重心221與第二磁吸件32的重心321分別位于不同的平面41上,使得所述公扣20與母扣30兩者共同呈現錯位狀態。。
請參閱圖9所示,當所述公扣20與母扣30兩者未進行朝向不同方向的錯位移動時,所述公扣20通過所述第一磁吸件22與第二磁吸件32兩者之間的相吸磁力而由所述靠合位置50移動至所述連接位置40,藉此,在所述公扣20與母扣30皆未進行朝向不同方向錯位移動的情況下,所述公扣20會持續位于所述連接位置40,而僅只有進行錯位移動時,所述公扣20才會位于所述靠合位置50。
請參閱圖10a所示,于此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公扣20由所述連接位置40移動至所述靠合位置50時,所述卡合件25的突出部251會朝向所述第一槽穴362的抵觸面362a移動,以改變所述突出部251與抵觸面362a之間的間隔距離,而當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靠合位置50時,所述卡合件25的突出部251與所述第一槽穴362的抵觸面362a相互抵觸,然而,當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靠合位置50時,所述突出部251抵觸于所述抵觸面362a僅方便說明之用,并未加以限制,亦即如圖10b所示,當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靠合位置50時,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抵觸于所述第二槽穴372的外周面,或者,當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抵觸于所述第二槽穴372的外周面時,所述卡合件25的突出部251同時接觸于所述第一槽穴362的抵觸面362a。
請參閱圖11所示,所述卡合件25能夠以所述第一磁吸件22與第二磁吸件32兩者相互吸附的位置為軸心于所述定位空間371與限位空間361內以一動作路徑60進行移動,而所述卡合件25以所述動作路徑60進行移動時,所述卡合件25與軸心之間的距離并不會改變。
如圖所示,由于所述限位空間361與定位空間371皆呈現弧形樣態,亦即所述卡合件25能以所述第一磁吸件22與所述第二磁吸件32兩者相互接觸的位置為軸心,在一所述卡合件25抵觸于所述第一表面362b的第一位置61與一所述卡合件25抵觸于所述第二表面362c的第二位置62之間以一弧形動作路徑60來回擺動,然而,所述限位空間361與定位空間371兩者亦可構造成環圈樣態,使所述卡合件25能以所述第一磁吸件22與所述第二磁吸件32兩者相互接觸的位置為軸心進行旋轉運動。
請參閱圖12及圖13所示,于具體應用時,本發明磁扣2配合一結合物件70使用,所述結合物件70具有一裝設所述公扣20的第一物件71以及一裝設所述母扣30的第二物件72,于此較佳實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本體21的厚度相較于所述第一柱體24的厚度較為薄,因而,所述公扣20的第一本體21易于縫設于所述結合物件70的第一物件71,同樣地,所述第二本體3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柱體34的厚度,因而,所述母扣30的第二本體31也可以易于縫設于所述結合物件70的第二物件72。然而,所述公扣20與母扣30可通過熱壓方式分別組裝于所述第一物件71與第二物件72,于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公扣20的第一本體21表面上具有多個黏著凸點(圖未示),而所述公扣20的第一本體21放置于所述第一物件71的表面,使得所述黏著凸點(圖未示)位于所述第一本體21與第一物件71之間,隨后再由一加熱裝置(圖未示)隔著所述第一物件71對所述復數黏著凸點(圖未示)進行加熱,使所述黏著凸點(圖未示)溶化,進而使所述公扣20通過融化后的所述黏著凸塊(圖未示)黏貼于所述第一物件71,而所述母扣30亦可同樣通過溶化后的黏著凸塊(圖未示)黏貼于所述第二物件72。
此外,所述第一柱體2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本體21的厚度,亦可增加所述公扣20的結構強度,同樣地,所述第二柱體3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本體31的厚度,亦可增加所述母扣30的結構強度。
如圖所示,所述第一物件71與第二物件72通過所述第一磁吸件22與第二磁吸件32兩者之間的相吸磁力而呈現相互連接的閉合狀態73,而當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連接位置40時,所述公扣20能容易分開于所述母扣30,進而使所述第一物件71與第二物件72兩者從閉合狀態73而轉變呈現相互分離的開啟狀態74。藉此,當所述公扣20位于所述連接位置40時,所述第一物件71與第二物件72兩者能共同選擇性呈現分離的開啟狀態74或是連接的閉合狀態73。
當所述第一物件71與第二物件72兩者其中之一受到所述外力拉動時(或兩者皆受到所述外力拉動),所述第一公扣20由所述連接位置40移動至所述靠合位置50,藉此,因為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位于所述定位空間371,而使得所述公扣20能不易與所述母扣30分開,進而使所述第一物件71與第二物件72能持續呈現閉合狀態73。
其中,所述第一物件71與第二物件72一體成形于所述結合物件70,使所述結合物件70可設為外套、襯衫、公文包、鞋子、手套、手機保護套,又或者所述第一物件71與第二物件72兩者可單獨設為外套、襯衫、公文包、鞋子、手套、手機保護套。
請參閱圖14所示,于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差別在于所述卡合件25的突出部251進一步延伸形成一反向卡勾部253,而所述母扣30進一步包含一反向卡合部38,至于實際使用方式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所述卡勾部252與反向卡勾部253分別位于所述突出部251的相對兩側,使得所述卡合件25呈現t字型樣態;所述卡合部37與反向卡合部38分別位于所述限位部36的相對兩側,而所述反向卡合部38與所述反向卡勾部253相互嵌合定位,并具有一供所述反向卡勾部253插入的反向定位空間381,當所述公扣20與母扣30通過所述第一磁吸件22與第二磁吸件32相互磁性吸附并朝向不同方向錯位移動時,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嵌接于所述定位空間371,或者所述卡合件25的反向卡勾部253嵌接于所述反向定位空間381,使所述公扣20無法與母扣30相互分離。
請參閱圖15所示,于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差別所述公扣20進一步包含一形成于所述第一本體21的對稱卡合件27,而所述母扣30進一步包含一形成于所述第二本體31的對稱限位部80以及一形成于所述對稱限位部80的對稱卡合部90,至于使用方式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所述卡合件25與對稱卡合件27兩者分別位于所述第一組裝空間26的相對兩側,使得所述公扣20呈現左右對稱的樣態,所述對稱卡合件27具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一本體21的對稱突出部271以及一連接于所述對稱突出部271的對稱卡勾部272。
所述限位部36與對稱限位部80兩者分別位于所述第二組裝空間35的相對兩側,使得所述母扣30呈現左右對稱的樣態,所述對稱限位部80來限制所述對稱突出部271的運動范圍,并具有一可供所述對稱卡合件27容置的對稱限位空間81,而所述對稱卡合部90并具有一供所述對稱卡勾部272插入的對稱定位空間91,并由所述對稱卡合部90與所述對稱卡勾部272相互嵌合定位。
藉此,當所述公扣20與母扣30通過所述第一磁吸件22與第二磁吸件32相互磁性吸附并朝向不同方向錯位移動時,所述卡合件25的卡勾部252嵌接于所述定位空間371,或者所述對稱卡合件27的對稱卡勾部272嵌接于所述對稱定位空間91,使所述公扣20無法與母扣30相互分離。
以上的說明和實施例僅是范例性的,并不對本發明的范圍構成任何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下能夠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細節和形式進行修改或替換,但這些修改和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