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采用二次發酵的烏龍茶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茶葉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采用二次發酵的烏龍茶工藝。
【背景技術】
[0002] 茶葉發生吸氧作用,即稱為發酵。茶葉之發酵,為紅茶制造過程中最重要之步驟, 因茶葉之色、香、味諸特性皆系于此時生成。當萎雕葉經揉捻后,茶汁與空氣接觸即起化學 變化,發生兩種分明之結果:葉片之色與香,均起變化,發酵之目的乃使此種變化,進行至可 使制成之茶有優良之特質。
[0003]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 漢族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殺青、萎凋、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質優 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于1725年前后。品嘗后齒頰留香, 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烏龍茶為中國特有 的茶類,主要產于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近年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 產。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主要生產地區 是福建省安溪縣長坑鄉等地。
[0004] 以往的烏龍茶制作工藝,都是將茶青萎凋后通過一次發酵對茶葉進行處理,存在 發酵度較低、口感不穩定的缺點,而且由于陳放過程中的微生物發酵受到陳放當地的氣候 影響比較大,陳放時間、茶葉的味道與不同地區的氣候有關,靠自然條件來讓黑茶中的物質 一次發酵使產品的質量無法保證,如果染上雜菌,消費者買到的茶葉可能口感不好,有異 味,因而一次發酵無法得到品質均一的產品。
【發明內容】
[0005]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烏龍茶的二次發酵工 藝,運用CO2檢測設備對茶葉的發酵過程進行調控,優化二次發酵工藝參數,科學方便,便于 儲存,同時提1? 了茶葉品質。
[0006]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二次發酵的烏龍茶工藝,包括:采摘、曬青、一次發酵、揉捻、炭焙、二次發酵、機 焙、制成茶葉成品包裝后存放,其中,所述一次發酵的條件是:在16°C ~22°C,濕度控制在 60%~70%,CO2濃度為700PPM ~800PPM條件下,發酵6~10小時; 所述二次發酵的條件是:16°C ~22°C,濕度控制在60%~70%,C02濃度為700PPM ~800PPM 條件下,進行第二次發酵,時間為3天~4天。
[0007] 進一步的,所述采摘為每年3至5月份間,由人工采摘茶葉新梢芽葉。
[0008] 進一步的,所述曬青過程為:將人工采摘的茶葉新梢芽葉,均勻地攤放在萎凋槽 上,攤放葉的厚度的10 cm至14cm,通風散熱,常溫下自然萎凋20小時至24小時。
[0009] 進一步的,所述揉捻過程為:將一次發酵后的茶葉盛進專用工具內手工揉捻30 min ~40min,至葉片揉卷成條索狀。
[0010] 進一步的,所述炭焙過程為:在45°C ~55°C條件下,用木炭進行烘焙到8成干時收 起。
[0011] 進一步的,所述機焙過程為:將經過二次發酵后的毛茶揀梗成凈茶后在溫度為 90°C ~100°C條件下用電烘箱烘焙8小時~12小時,待茶葉自然冷卻后,在80°C ~100°C條件 下烘焙40小時~60小時。
[0012] 進一步的,所述發酵工藝過程運用CO2檢測設備對茶葉的制作過程進行調控,使 CO2穩定在700PPM~800PPM范圍內,當二氧化碳濃超過設定值時,控制系統自動開啟通風裝 置進行排氣。
[0013] 進一步的,所述茶葉成品包裝后存放的條件為:在溫度為0°C,含水量為3%~5%的 條件下避光保存;或在室溫陰涼條件下避光保存。
[0014] 本發明的優點是: 本發明公開的一種茶葉炭焙工藝,運用C02檢測設備對茶葉的制作過程進行調控,使 烏龍茶的發酵更加充分,讓營養成份轉化更加徹底,可有效減低茶多酚,增加氨基酸的含 量,最終減少烏龍茶的苦澀味,提高茶葉加工過程質量的穩定性,同時提高了茶葉品質,制 得的成品便于儲存。
【具體實施方式】
[0015] 以下給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用來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6] 下述實施例中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
[0017] 實施例1 一種二次發酵的烏龍茶工藝,制作方法如下: (1)采摘:每年3至5月份間,由人工采摘茶葉新梢芽葉。
[0018] (2)曬青:將人工采摘的茶葉新梢芽葉,均勻地攤放在萎凋槽上,攤放葉的厚度的 10 cm,通風散熱,常溫下自然萎凋20小時。
[0019] (3) -次發酵:將曬青后萎凋青葉在20°C,濕度控制在60%,CO2濃度為700PPM條 件下,發酵6小時。
[0020] (4)揉捻:將殺青茶葉盛進專用工具內手工揉捻30 min,至葉片揉卷成條索狀。
[0021] (5)炭焙:將揉捻后的茶葉在溫度45°C,用木炭進行烘焙到8成干時收起。
[0022] (6)二次發酵:將炭焙后的茶葉在溫度20°C,濕度60%,,運用0)2檢測設備對茶葉 的炭焙過程進行調控,使CO 2濃度為700PPM,進行第二次發酵,時間為3天。
[0023] (7)第一次機焙:將二次發酵后的茶葉用電烘箱在溫度90°C的條件下,經過8小時 的烘焙。
[0024] (8)冷卻:將第一次機焙后的茶葉取出,攤開,自然冷卻。
[0025] (9)第二次機焙:將冷卻后的茶葉在80°C條件下烘焙40小時。
[0026] (10)包裝存放:將炭焙后制成的毛茶包裝,在溫度為0°C,含水量為3%的條件下 避光保存。
[0027] 實施例2 一種二次發酵的烏龍茶工藝,制作方法如下: (1)采摘:每年3至5月份間,由人工采摘茶葉新梢芽葉。
[0028] (2)曬青:將人工采摘的茶葉新梢芽葉,均勻地攤放在萎凋槽上,攤放葉的厚度的 14cm,通風散熱,常溫下自然萎凋24小時。
[0029] (3) -次發酵:將曬青后萎凋青葉在22°C,濕度控制在70%,CO2濃度為800PPM條 件下,發酵10小時。
[0030] (4)揉捻:將殺青茶葉盛進專用工具內手工揉捻40min,至葉片揉卷成條索狀。
[0031] (5)炭焙:將揉捻后的茶葉在溫度55°C,用木炭進行烘焙到8成干時收起。
[0032] (6)二次發酵:將炭焙后的茶葉在溫度22°C,濕度70%,,運用0)2檢測設備對茶葉 的炭焙過程進行調控,使CO 2濃度為800PPM,進行第二次發酵,時間為4天。
[0033] (7)機焙:將二次發酵后的茶葉用電烘箱在溫度100°C的條件下,經過12小時的烘 焙。
[0034] (8)冷卻:將第一次機焙后的茶葉取出,攤開,自然冷卻。
[0035] (9)第二次機焙:將冷卻后的茶葉自然冷卻后,在KKTC條件下烘焙60小時。
[0036] (10)包裝存放:將炭焙后制成的毛茶包裝,在溫度為0°C,含水量為4%的條件下 避光保存。
[0037] 實施例3 一種二次發酵的烏龍茶工藝,制作方法如下: (1)采摘:每年3至5月份間,由人工采摘茶葉新梢芽葉。
[0038] (2)曬青:將人工采摘的茶葉新梢芽葉,均勻地攤放在萎凋槽上,攤放葉的厚度的 11 cm,通風散熱,常溫下自然萎凋21小時。
[0039] (3) -次發酵:將曬青后萎凋青葉在16°C,濕度控制在62%,CO2濃度為720PPM條 件下,發酵7小時。
[0040] (4)揉捻:將殺青茶葉盛進專用工具內手工揉捻32min,至葉片揉卷成條索狀。
[0041] (5)炭焙:將揉捻后的茶葉在溫度47°C,用木炭進行烘焙到8成干時收起。
[0042] (6)二次發酵:將炭焙后的茶葉在溫度16°C,濕度62%,,運用0)2檢測設備對茶葉 的炭焙過程進行調控,使CO 2濃度為720PPM,進行第二次發酵,時間為3天。
[0043] (7)機焙:將二次發酵后的茶葉用電烘箱在溫度92°C的條件下,經過9小時的烘 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