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綠茶的制作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幽香型綠茶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的綠茶制作一般都是經過鮮葉采摘、攤青、殺青、揉捻和干燥這五個過程;在鮮茶葉的采摘過程中,一般都是采用對采摘的時間進行限定,未能涉及到茶葉種植的海拔高度的要求和天氣狀況的要求;攤青過程中對茶葉的失水率內有明確的規定,只是憑肉眼感覺;茶葉的殺青過程很多都采用鍋爐炒制,不能實現連續性的茶葉制造;一般的捻揉過程均是采用幾個壓力不同的階段進行施壓,捻揉;傳統茶葉的理條溫度均設置在100℃以上,溫度較高不利于能源的節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綠茶的制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幽香型綠茶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幽香型綠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的采摘:選擇環境溫度在18~22℃且環境中沒有露水的晴朗天氣,海拔在1000米以上,采摘一芽一葉或是一芽二葉初展;采摘的鮮葉采用通風的設備盛裝和轉移;
2)鮮葉的攤青:將采摘好的鮮葉轉移至陰涼通風的攤晾場地,將鮮葉攤鋪開讓其自然萎凋,攤鋪厚度為2~4厘米,自然萎凋的過程中檢測茶葉的水分并做好記錄;當茶葉水分失去8%~12%時,停止攤青工序;
3)茶葉的殺青:將攤青后的茶葉用蒸汽進行殺青處理,蒸汽溫度控制在260℃~280℃;
4)茶葉的捻揉:殺青后的茶葉立即冷卻,當冷卻溫度為23~28℃時,用0.2~0.5mpa的力度揉制8~10分鐘;
5)茶葉的理條:將捻揉后的茶葉理條成型,理條溫度為75~85℃,此過程重復兩次;
6)茶葉的烘制:將理條完成的茶葉進行烘制,溫度為85~90℃,烘制時間為25~30分鐘;冷卻至23~27℃放置25~30分鐘;再將茶葉第二次烘制,烘制溫度為:98~105℃,烘焙時間為:20~23分鐘;
7)茶葉的提香:將溫度升至115~118℃對烘焙完成的茶葉提香2~3小時。
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1)中海拔為1200~1500米。
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1)中晴朗天氣為3~5月的晴朗天氣。
進一步限定,所述步驟2)中每隔3小時對攤鋪的茶葉進行翻晾。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傳統的方式采用風機吹風增加對流的方式,由于茶葉受到的力太大,從而導致具有香味的組成的結構遭到破壞;在茶葉自然萎凋中,當茶葉的水分失去率低于8%時,茶葉的顏色發黑,影響茶葉的外觀;當茶葉的水分失去率大于12%時,會將茶葉的香味帶走;因此茶葉的水分失去率控制在8%~12%;使得茶葉的色澤鮮艷、香味濃郁。
2.鮮葉的采摘選擇環境溫度在18~22℃且環境中沒有露水的晴朗天氣,采摘下來的茶葉不會因為攜帶露水而增加了茶葉的含水量、且在攤青的過程中由于茶葉的含水量太高導致局部溫度過高,從而影響茶葉的色澤;環境溫度低于18℃時,不利于茶葉水分的蒸發;環境溫度低于22℃時,由于光線中的紫外線太強,照射在茶葉上會將茶葉中的芳香物質揮發出來,從而減少茶葉的香味。
3.避免茶葉中的水分流失太嚴重而帶走里面具有香味的芳香物質;蒸汽溫度控制在260℃~280℃,溫度高于280℃時,殺青將茶葉中芳香物質揮發,香味減小,溫度低于260℃時,不能夠完全破壞或是鈍化茶葉中的茶多酚等酶的酶促氧化反應。
4.揉捻過程是為了破壞茶葉的組織細胞,將茶汁溢流出來,進行必要的氧化反應;壓力控制在0.2mpa~0.5mpa,傳統的制備方法采用幾個壓力不同的階段進行捻揉,本發明采用一個壓力揉制,使得捻揉過程簡單化、節約時間和節約人工和機械成本。
5.理條溫度控制在75~85℃,一方面茶葉中的水分可以蒸發,另一方面塑造茶葉的形狀;傳統的制備方法中理條溫度在100℃以上;本步驟既可以達到相同的茶葉質量又可以節約能源。
6.茶葉的烘制過程采用85~90℃烘制25~30分鐘和98~105℃烘焙20~23分鐘兩個階段進行,傳統的制備方法采用60~70℃,炒制時間為45~60min這一個過程,本發明采用的兩個過程進行烘制,第一過程結束后冷卻至23~27℃時放置30分鐘,便于茶葉中必要的酶反應進行得徹底。
7.茶葉的選取采用海拔在1200~1300的這樣海拔高度,經發明者發現,這個海拔范圍內的茶葉里的芳香物質含量很高。
8.3~5月生長出來的茶芽是最新鮮和鮮嫩的,口感好。
9.在鮮茶葉攤青的過程中,每隔3小時進行翻晾,避免下層的茶葉未能進行失水而導致溫度升高,從而在茶多酚等酶的作用下發生酶促氧化反應而導致茶葉的顏色暗淡和腐爛的現象,生產出來的茶葉翠綠、葉型完整、呈幽蘭花香型。
具體實施方式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幽香型綠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的采摘:選擇環境溫度在18~22℃且環境中沒有露水的晴朗天氣,海拔在1000米以上,采摘一芽一葉或是一芽二葉初展;采摘的鮮葉采用通風的設備盛裝和轉移;
2)鮮葉的攤青:將采摘好的鮮葉轉移至陰涼通風的攤晾場地,將鮮葉攤鋪開讓其自然萎凋,攤鋪厚度為2~4厘米,自然萎凋的過程中檢測茶葉的水分并做好記錄;當茶葉水分失去8%~12%時,停止攤青工序;
3)茶葉的殺青:將攤青后的茶葉用蒸汽進行殺青處理,蒸汽溫度控制在260℃~280℃;
4)茶葉的捻揉:殺青后的茶葉立即冷卻,當冷卻溫度為23~28℃時,用0.2~0.5mpa的力度揉制8~10分鐘;
5)茶葉的理條:將捻揉后的茶葉理條成型,理條溫度為75~85℃,此過程重復兩次;
6)茶葉的烘制:將理條完成的茶葉進行烘制,溫度為85~90℃,烘制時間為25~30分鐘;冷卻至23~27℃放置25~30分鐘;再將茶葉第二次烘制,烘制溫度為:98~105℃,烘焙時間為:20~23分鐘;
7)茶葉的提香:將溫度升至115~118℃對烘焙完成的茶葉提香2~3小時。
本發明的工作過程為:1)選擇環境溫度在18~22℃、環境中沒有露水的晴朗天氣且種植在海拔為1000米以上的茶葉采摘地,采摘一芽一葉或是一芽二葉初展;芽葉為鮮嫩且未被害蟲傷害,采摘的鮮葉采用壁面帶有通孔的盛裝桶盛裝和轉移;
2)鮮葉的攤青:將采摘好的鮮葉轉移至陰涼通風的攤晾場地,將鮮葉小心攤鋪開且自然萎凋,攤鋪厚度為3厘米,在自然萎凋的過程中,用茶葉水分檢測儀檢測茶葉的水分,如表1所示;當茶葉水分失去8%~12%時,停止攤青工序;
表1.茶葉含水量的測定
3)茶葉的殺青:用螺旋提升機將攤青后的茶葉輸送至蒸汽殺青機進行殺青處理,茶葉的輸送速度控制在3.6kg/min,蒸汽溫度控制在270℃;
4)茶葉的捻揉:殺青后的茶葉被轉移至冷卻槽立即冷卻,當冷卻溫度至25℃時,用0.3mpa的力度揉制9分鐘;
5)茶葉的理條:將捻揉后的茶葉放入理條機理條成型,理條溫度為80℃,此過程重復兩次;
6)茶葉的烘制:將理條完成的茶葉放入紅外線提香機烘制,溫度為86℃,烘制時間為27分鐘;冷卻至24℃放置30分鐘;再將茶葉第二次烘制,烘制溫度為:100℃,烘焙時間為:22分鐘;
7)茶葉的提香:將紅外線提香機的內部烘制溫度升至117℃對烘焙完成的茶葉提香2.56小時。
實施例二
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步驟1)中海拔為1200~1500米。
經發明人發現,當海拔在1200~1300米時茶葉里的芳香物質含量比其它的海拔上種植的茶葉的芳香物質含量高。
實施例三
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步驟1)中晴朗天氣為3~5月的晴朗天氣。
3~5月生長出來的茶芽是最新鮮和鮮嫩的,口感好且含有的有益成分高。
實施例四
在實施例一或二或三的基礎上,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步驟2)中每隔3小時對攤鋪的茶葉進行翻晾。
在鮮茶葉攤青的過程中,每隔3小時進行翻晾,避免下層的茶葉未能進行失水而導致溫度升高,從而在茶多酚等酶的作用下發生酶促氧化反應而導致茶葉的顏色暗淡和腐爛的現象,茶葉翠綠、葉型完整、呈幽蘭花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