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茶,具體涉及一種益氣生津的復方茶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在中國傳統的養生中,唾液是無上寶貴,有延壽漿之美譽。就以現在醫學知識,唾液中含有多種有助益身體成份,尤其在促進消化,增強養份吸收功能,有著很大的作用。口中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順,另一方面可以滋潤自己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力旺盛的人,口腔唾液都很充足。時時有感口乾舌燥,喉頭緊鎖,身體必定是出了問題有了毛病。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于機體表面。因為夏天氣候炎熱,汗出過多,所以會耗氣傷津。目前藥店和超市中存在各種各樣的保健藥物,但是其價格昂貴或是功效普通。因此,當前市場急需一種可以益氣生津的復方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了一種益氣生津的復方茶,其可對于飲用者起到顯著的益氣生津的功效。
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一種益氣生津的復方茶,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普洱茶10-15份,五味子10-12份,人參5-8份,麥冬1-3份,冰糖1-3份。
五味子:酸,溫,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治肺虛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盜汗,勞傷羸瘦,夢遺滑精,久瀉久痢。
人參:甘微苦,溫;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胃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常用于肺燥干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
冰糖:味甘,性平,無毒;健脾和胃;潤肺止咳。主脾胃氣虛;肺燥咳嗽;或痰中帶血。
優選地,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普洱茶12-15份,五味子10-12份,人參6-8份,麥冬1-3份,冰糖1-3份。
優選地,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普洱茶12份,五味子10份,人參8份,麥冬3份,冰糖1份。
本發明提供了上述所述的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備方法是將原料干燥、粉碎之后按照重量份配比混合均勻,得到的混合粉即為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將得到的混合粉采用常規的袋泡茶生產工藝,裝袋制成的袋泡茶,每包裝有干燥的混合茶粉10g。本發明的茶服用方法是開水沖泡5-10分鐘后作為茶水飲用,每次1袋,用200~400mL開水泡汁服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益氣生津的復方茶,該益氣生津的復方茶制作簡單,飲用方便,效果好,對肢體怠倦,氣短懶言,虛勞發熱等主病證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補中益氣、益氣生津的作用,具有保健、見效快、純天然、無毒無副作用等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好的說明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本發明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的一種實施例,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普洱茶15份,五味子12份,人參8份,麥冬3份,冰糖3份。
上述所述的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的制備方法是將上述原料干燥、粉碎之后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混合均勻,得到的混合粉即為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將得到的混合粉采用常規的袋泡茶生產工藝,裝袋制成的袋泡茶,每包裝有干燥的混合茶粉10g。
實施例2
本發明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的一種實施例,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普洱茶10份,五味子10份,人參5份,麥冬1份,冰糖1份。
上述所述的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的制備方法是將上述原料干燥、粉碎之后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混合均勻,得到的混合粉即為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將得到的混合粉采用常規的袋泡茶生產工藝,裝袋制成的袋泡茶,每包裝有干燥的混合茶粉10g。
實施例3
本發明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的一種實施例,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普洱茶12份,五味子10份,人參8份,麥冬3份,冰糖1份。
上述所述的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的制備方法是將上述原料干燥、粉碎之后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混合均勻,得到的混合粉即為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將得到的混合粉采用常規的袋泡茶生產工藝,裝袋制成的袋泡茶,每小袋有干燥的混合茶粉10g。
本發明經臨床驗證,飲用本發明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選擇門診病人10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最大年齡65歲,最小年齡15歲,臨床表現為汗出過多,肢體怠倦,氣短懶言,口干作渴,舌質紅干,脈虛弱,內熱消渴等癥狀,病人每周使用3次,連續使用8-10周,結果表明,85%以上的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其中使用本發明實施例3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產品的所有患者癥狀都明顯改善,本發明所述益氣生津的復方茶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和治療功效。
最后所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