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食用材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改性磷脂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大豆磷脂是世界各國公認的多用途安全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加工工業中被廣泛應用。磷脂不但具有乳化、濕潤、降低粘度、增溶、分散和防氧化的功能,而且在飲料和烘焙食品中能夠與淀粉和蛋白質結合,改善食品的紋理結構,防止食品老化,促進食品變酥脆,進而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但傳統的磷脂多以粘稠狀液體形式存在,酸價較高,且國內的大豆濃縮磷脂通常質量較差、色澤深、雜質含量高、氣味和滋味差,難以進行精制提純。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改性磷脂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原料組成乳化效果好、酸價低、口感好,阻止了傳統化學或生物方法導致的磷脂結構變化,避免引進外來基團,是種新型的改性磷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改性磷脂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濃縮磷脂6-10份、碳酸鈣8-12份、食鹽1-2份、蛋白溶液10-20份、蜂蜜5-7份、淀粉糖酯4-6份、花生磷脂酶2-6份、月桂醇7-11份、單甘酯3-5份、吐溫4-6份、麥芽糊精3-5份、混合磷脂5-7份、蒸餾水60-80份。
進一步: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濃縮磷脂6份、碳酸鈣8份、食鹽1份、蛋白溶液10份、蜂蜜5份、淀粉糖酯4份、花生磷脂酶2份、月桂醇7份、單甘酯3份、吐溫4份、麥芽糊精3份、混合磷脂5份、蒸餾水60份。
進一步: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濃縮磷脂8份、碳酸鈣10份、食鹽1.5份、蛋白溶液15份、蜂蜜6份、淀粉糖酯5份、花生磷脂酶4份、月桂醇9份、單甘酯4份、吐溫5份、麥芽糊精4份、混合磷脂6份、蒸餾水70份。
進一步: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濃縮磷脂10份、碳酸鈣12份、食鹽2份、蛋白溶液20份、蜂蜜7份、淀粉糖酯6份、花生磷脂酶6份、月桂醇11份、單甘酯5份、吐溫6份、麥芽糊精5份、混合磷脂7份、蒸餾水80份。
進一步:本發明制備方法具有如下步驟:
步驟一、將上述材料按比例配置,并且將濃縮磷脂、淀粉糖酯、吐溫、食鹽、蛋白溶液混合均勻;
步驟二、將蜂蜜和麥芽糊精,并加入與二者相同比例的蒸餾水;
步驟三、將上述步驟一和步驟二混合,在恒溫水浴鍋預熱到40℃,并加入剩余原料于均質機上均質20min,轉速為10000rpm,得到淡黃色均勻乳狀液;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所述液體加水配制成5%濃度的乳液進行真空冷凍干燥、超微粉碎制得成品。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原料組成乳化效果好、酸價低、口感好;
2、阻止了傳統化學或生物方法導致的磷脂結構變化;
3、避免引進外來基團,是種新型的改性磷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一種改性磷脂材料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濃縮磷脂6-10份、碳酸鈣8-12份、食鹽1-2份、蛋白溶液10-20份、蜂蜜5-7份、淀粉糖酯4-6份、花生磷脂酶2-6份、月桂醇7-11份、單甘酯3-5份、吐溫4-6份、麥芽糊精3-5份、混合磷脂5-7份、蒸餾水60-80份。
實施例二:
一種改性磷脂材料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濃縮磷脂6份、碳酸鈣8份、食鹽1份、蛋白溶液10份、蜂蜜5份、淀粉糖酯4份、花生磷脂酶2份、月桂醇7份、單甘酯3份、吐溫4份、麥芽糊精3份、混合磷脂5份、蒸餾水60份。
實施例三:
一種改性磷脂材料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濃縮磷脂8份、碳酸鈣10份、食鹽1.5份、蛋白溶液15份、蜂蜜6份、淀粉糖酯5份、花生磷脂酶4份、月桂醇9份、單甘酯4份、吐溫5份、麥芽糊精4份、混合磷脂6份、蒸餾水70份。
實施例四:
一種改性磷脂材料由以下質量份數配方成分組成:濃縮磷脂10份、碳酸鈣12份、食鹽2份、蛋白溶液20份、蜂蜜7份、淀粉糖酯6份、花生磷脂酶6份、月桂醇11份、單甘酯5份、吐溫6份、麥芽糊精5份、混合磷脂7份、蒸餾水80份。
實施例五:
一種改性磷脂材料的制備方法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將上述材料按比例配置,并且將濃縮磷脂、淀粉糖酯、吐溫、食鹽、蛋白溶液混合均勻;
步驟二、將蜂蜜和麥芽糊精,并加入與二者相同比例的蒸餾水;
步驟三、將上述步驟一和步驟二混合,在恒溫水浴鍋預熱到40℃,并加入剩余原料于均質機上均質20min,轉速為10000rpm,得到淡黃色均勻乳狀液;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所述液體加水配制成5%濃度的乳液進行真空冷凍干燥、超微粉碎制得成品。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