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食品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靜變豆腐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豆腐”是中華歷史悠久的一種具有高營養高價值的傳統食品。
目前豆腐品類不少,通過鹽鹵石膏等點漿也使得口感得到了很大提升。更有臭豆腐、素雞、香干、魚豆腐、休閑豆干食品等的加入,豐富了人們的食譜,使得豆腐行業得以活躍。
豆腐品類雖多但口感口味變化不多,固有的口感口味相對單一,由于豆腐長期的發展,其固有的口感口味對豆腐本身的市場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礙。
現有的豆腐過于傳統,創新力不夠,缺乏特色和亮點。人們有一定的味覺疲勞,使得市場活力沉悶。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靜變豆腐的制備方法,以制備一種口味不同于傳統豆腐的靜變豆腐。
一種靜變豆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豆腐壓制成型;
S2、將步驟S1得到的豆腐切成豆腐塊,在30-60℃條件下利用植物混合炭黑均勻覆蓋包裹豆腐塊;
S3、將步驟S2得到的豆腐塊在8℃-25℃下靜放10-20小時;
S4、將豆腐塊表面原料炭黑洗去,切成片,即得到靜變豆腐。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步驟S1中,所述豆腐可采用鹽鹵或石膏點制工藝制備而成。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步驟S1中,所述豆腐采用酸漿點漿工藝制備而成。
本發明中,酸漿點漿工藝制備豆腐包括如下步驟:
1、泡豆:將黃豆浸泡一夜,豆水重量比為1:3,泡好的黃豆體積約為原來的2倍,夏季6—8小時,春冬季12小時左右,如浸泡時間過長會影響出漿率;
2、磨漿:將泡軟的黃豆加入2500克水(干豆和水的比例是1:10以內)進行研磨,為了提高出漿率,可以研磨兩遍;
3、濾渣:準備好過濾豆漿的布袋(目數200-230),將研磨好的生豆漿倒入布袋,將豆漿擠出,過濾后的豆漿放在鍋內;
4、煮漿:加熱豆漿煮開,將表面的泡沫撈出,豆漿煮開后還要繼續小火煮五分鐘左右,把漿煮透煮香;
5、點漿:初次先用25克的白醋加上50克的清水,攪均兌成酸鹵。煮好的豆漿關火,降溫到80度,加入450克左右冷水至鍋中,將兌好水的白醋分三到五次倒入鍋中,慢攪、輕攪,當豆漿開始出現絮狀沉淀物并且與水分離,保溫靜止20分鐘;
6、壓制:用模具壓制成型。
上述步驟5中,可以將清湯留出、并密封下發酵48小時,作為酸漿,以備下次點制使用。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步驟S2中,所述豆腐塊的規格為:長4-7cm、寬2-6cm、厚0.7-1.3cm。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步驟S2中,所述植物混合炭黑采用包括桐子殼、葵花盤、玉米芯、黃豆秸稈、花生桿、芝麻桿、水稻草中的至少兩種原料經炭化碾磨成的炭黑粉末。
其中,葵花盤為去除了葵花籽的葵花盤。玉米芯是玉米脫去籽粒后的穗軸。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植物混合炭黑優選采用桐子殼和葵花盤的混合炭黑粉末。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植物混合炭黑中,桐子殼炭黑與葵花盤炭黑的重量比為(5-6):(4-5)。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植物混合炭黑中,桐子殼炭黑與葵花盤炭黑的重量比為5.5:4.5。
本發明在傳統豆腐的基礎上運用純天然的植物原料炭黑為助劑創造出一種新型口感口味的美食,制作工藝簡單衛生,對環境無污染,原料易取,比例好控制。
不僅如此,而且利用桐子殼炭黑與葵花盤炭黑完成靜變豆腐的制備,由于炭黑的參與,可將有害物質吸收,并排出體外;能調節拉肚子所產生的不適應癥狀;抑制糞便中的臭味;提供腸內弱酸性菌的增生,并讓有害菌減少;提供負離子,可以抑制生病原因之一的活性酵素產生。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①口感口味獨特,完全區別于傳統豆腐;
②制作工藝簡單方便;
③原料天然且屬廢棄物,本發明可使得原料得以有效利用,產生經濟效益,變廢為寶;
④吃法多種多樣,不局限,且多吃不膩。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因此只是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一種靜變豆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豆腐壓制成型;本實施例中,豆腐采用鹽鹵點制工藝制備而成,鹽鹵點制工藝為傳統技術,在此不做贅述;
S2、將步驟S1得到的豆腐切成豆腐塊,所述豆腐塊的規格為:長4cm、寬2cm、厚0.7cm,在30℃條件下利用植物混合炭黑均勻覆蓋包裹豆腐塊,所述植物混合炭黑采用桐子殼、葵花盤、玉米芯經炭化碾磨成的炭黑粉末,其中,桐子殼炭黑、葵花盤炭黑、玉米芯炭黑的重量比為3:2.7:1.9。
S3、將步驟S2得到的豆腐塊在8℃下靜放10小時;
S4、將豆腐塊表面原料炭黑洗去,切成片,即得到靜變豆腐。
本實施例制備的豆腐口味與傳統豆腐有明顯區別。
實施例2
一種靜變豆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豆腐壓制成型;本實施例中,采用的豆腐是石膏點制工藝制備而成的,這種工藝為傳統工藝,在此不做贅述;
S2、將步驟S1得到的豆腐切成豆腐塊,所述豆腐塊的規格為:長7cm、寬6cm、厚1.3cm,在60℃條件下利用植物混合炭黑均勻覆蓋包裹豆腐塊;所述植物混合炭黑采用玉米芯、黃豆秸稈經炭化碾磨成的炭黑粉末,兩者的重量比為3:2;
S3、將步驟S2得到的豆腐塊在25℃下靜放20小時;
S4、將豆腐塊表面原料炭黑洗去,切成片,即得到靜變豆腐。
本實施例制備的豆腐口味與傳統豆腐有明顯區別。
實施例3
一種靜變豆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豆腐壓制成型;本實施例中,采用的豆腐是酸漿點漿工藝制備豆腐,本實施例中,具體步驟為:
1、泡豆:將黃豆浸泡一夜,豆水重量比為1:3,泡好的黃豆體積約為原來的2倍,夏季7小時,春冬季12小時,如浸泡時間過長會影響出漿率;
2、磨漿:將泡軟的黃豆加入2500克水(干豆和水的比例是1:10)進行研磨,為了提高出漿率,可以研磨兩遍;
3、濾渣:準備好過濾豆漿的布袋(目數200),將研磨好的生豆漿倒入布袋,將豆漿擠出,過濾后的豆漿放在鍋內;
4、煮漿:加熱豆漿煮開,將表面的泡沫撈出,豆漿煮開后還要繼續小火煮五分鐘左右,把漿煮透煮香;
5、點漿:初次先用25克的白醋加上50克的清水,攪均兌成酸鹵。煮好的豆漿關火,降溫到80度,加入450克左右冷水至鍋中,將兌好水的白醋分三到五次倒入鍋中,慢攪、輕攪,當豆漿開始出現絮狀沉淀物并且與水分離,保溫靜止20分鐘;可以將清湯留出、并密封下發酵48小時,作為酸漿,以備下次點制使用;
6、壓制:用模具壓制成型;
S2、將步驟S1得到的豆腐切成豆腐塊,所述豆腐塊的規格為:長6cm、寬5cm、厚1.0cm,在45℃條件下利用植物混合炭黑均勻覆蓋包裹豆腐塊;
所述植物混合炭黑優選采用桐子殼和葵花盤的混合炭黑粉末,所述植物混合炭黑中,桐子殼炭黑與葵花盤炭黑的重量比為5.5:4.5;
S3、將步驟S2得到的豆腐塊在16℃下靜放15小時;
S4、將豆腐塊表面原料炭黑洗去,切成片,即得到靜變豆腐。
本實施例制備的豆腐口味與傳統豆腐有明顯區別。
實施例4
一種靜變豆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豆腐壓制成型;本實施例中,采用的豆腐是酸漿點漿工藝制備的豆腐,具體步驟如實施例3所述,
S2、將步驟S1得到的豆腐切成豆腐塊,所述豆腐塊的規格為:長4cm、寬3cm、厚1.3cm,在40℃條件下利用植物混合炭黑均勻覆蓋包裹豆腐塊;
所述植物混合炭黑采用黃豆秸稈、花生桿、芝麻桿、水稻草經炭化碾磨成的炭黑粉末,重量比為4:3.7:2.4:1.9;
S3、將步驟S2得到的豆腐塊在25℃下靜放17小時;
S4、將豆腐塊表面原料炭黑洗去,切成片,即得到靜變豆腐。
本實施例制備的豆腐口味與傳統豆腐有明顯區別。
實施例5
一種靜變豆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豆腐壓制成型;本實施例中,采用的豆腐利用酸漿點漿工藝制備而成,制備方法如實施例3所述;
S2、將步驟S1得到的豆腐切成豆腐塊,所述豆腐塊的規格為:長7cm、寬2cm、厚1.2cm,在50℃條件下利用植物混合炭黑均勻覆蓋包裹豆腐塊;
所述植物混合炭黑采用桐子殼、玉米芯經炭化碾磨成的炭黑粉末,重量比為5.5:4.5;
S3、將步驟S2得到的豆腐塊在25℃下靜放14小時;
S4、將豆腐塊表面原料炭黑洗去,切成片,即得到靜變豆腐。
本實施例制備的豆腐口味與傳統豆腐有明顯區別。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