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魚苗孵化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孵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魚苗孵化池。
【背景技術】
[0002]魚卵均為半浮性卵,在靜水條件下孵化時,會堆積在一起,逐漸下沉,落底堆積,導致溶氧不足,胚胎發育遲緩,甚至窒息死亡。而在水流的條件下進行孵化時,在水流的作用下受精卵漂浮在水中,使魚苗始終處于漂浮狀態,且流水可提供充足的溶氧,可使魚苗充分進行孵化。半浮性魚卵的孵化器技術性要求較高,要求水流平穩,過濾面積大,有利于水體交換。孵化環道在半浮性魚卵孵化生產上應用較廣泛,但,其水體不能進行內部循環,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區室內大棚養殖時,采用外部注水,水溫變化較大,同時也浪費加溫能耗,且有向心沉積現象,造成魚苗孵化率降低,其排污清理較麻煩,浪費勞動力。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魚苗孵化池,其水體內部循環,水溫變化小,且不易產生向心沉積現象,孵化率高,易清理。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5]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魚苗孵化池,其包括:
[0006]第一池壁,所述第一池壁為圓環形;
[0007]第二池壁,所述第二池壁為圓環形,設于所述第一池壁內側,與所述第一池壁同軸布置,所述第二池壁高度較所述第一池壁低;
[0008]所述第一池壁內側與所述第二池壁外側為阻隔以形成第一水池,所述第二池壁內側為阻隔以形成第二水池;
[0009]過濾網,所述過濾網設于所述第二池壁上方,沿所述第二池壁外邊緣呈圓柱形布置,以阻止魚苗在所述第一水池與所述第二水池之間流動;
[0010]水流控制系統,所述水流控制系統將所述第二水池中的水抽入所述第一水池,水再通過所述過濾網流入所述第二水池,形成循環;
[0011 ] 所述水流控制系統包括:
[0012]噴管,所述噴管設于所述第一水池底部,沿所述第一水池環形均勻分布,所述噴管的噴水方向同為順時針水平方向或逆時針水平方向,以使所述第一水池中的水流方向一致;
[0013]第一排污通道,所述第一排污通道設于所述第一水池底部,與第一水池連通,用于排泄所述第一水池中的沉積物;
[0014]第二排污通道,所述第二排污通道設于所述第二水池底部,與第二水池連通,用于排泄所述第二水池中的沉積物。
[0015]進一步地,所述的水流控制系統,還包括:
[0016]水栗,所述水栗設于所述第二水池底部;
[0017]進水管,所述進水管一端與所述水栗連通,另一端與環形管道連通;
[0018]所述環形管道設于所述第一水池底部,與所述噴管連通;所述噴管均勻分布在所述環形管道上,所述噴管與所述第一水池底面平行;
[0019]回水管,所述回水管一端與所述進水管連通,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水池連通;
[0020]第一流量調節閥,所述第一流量調節閥設于所述進水管上,位于所述回水管與所述進水管連接部的下游,用于調節所述進水管流量;
[0021]第二流量調節閥,所述第二流量調節閥設于所述回水管上,用于調節所述回水管流量。
[0022]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水池的底部高度在沿徑向向外延伸中逐漸降低,所述第一水池底面在靠近所述第一池壁的部分為水平布置。
[0023]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水池底部為中心部位較低的漏斗狀。
[0024]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污通道設于所述第一水池的底部外邊緣,所述第一排污通道上設有第一開關閥,以控制所述第一排污通道的通斷;
[0025]所述第二排污通道設于所述第二水池底部中央,所述第二排污通道上設有第二開關閥,以控制所述第二排污通道的通斷。
[0026]進一步地,所述環形管道與所述第一水池底部有一定間隙,以使沉積物能通過。
[0027]進一步地,所述噴管一端與所述環形管道連通,另一端為封閉。
[0028]進一步地,所述噴管上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噴口,所述噴口沿所述噴管軸向直線分布O
[0029]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池壁和所述第二池壁為混凝土材料。
[003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池壁外徑為4.3米,其壁厚為0.5米。
[0031]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魚苗孵化池至少具有下列優點:
[0032]其水體內部循環,水溫變化小,且不易產生向心沉積現象,孵化率高,易清理。
[0033]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0034]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魚苗孵化池的示意圖;
[0035]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魚苗孵化池的池體剖視圖;
[0036]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魚苗孵化池的俯視圖。
[0037]圖中所示:
[0038]I為第二水池,2為噴管,3為第一池壁,4為環形管道,5為回水管,6為第一流量調節閥,7為第二流量調節閥,8為進水管,9為水栗,10為過濾網,11為第二池壁,12為第一水池,13為第二開關閥,14為第二排污通道,15為第一開關閥,16為第一排污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39]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在下述說明中,不同的“一實施例”或“實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實施例。此外,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點可由任何合適形式組合。
[004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魚苗孵化池,其包括:第一池壁3、第二池壁11、過濾網10、水流控制系統、第一排污通道16和第二排污通道14。
[0041]第一池壁3為圓環形,其為混凝土材料制作;
[0042]第二池壁11為圓環形,其為混凝土材料制作,其設于第一池壁3內側,與第一池壁3同軸布置,第二池壁11高度較第一池壁3低,以使水位較高時,水流能通過第二池壁11 ;
[0043]第一池壁3內側與第二池壁11外側為阻隔以形成第一水池12,第一水池12為環形水池,第一水池12的底部高度在沿徑向向外延伸中逐漸降低,以使內側沉積物能向外側流動,改善向心沉積現象;第一水池12底面在靠近第一池壁3的部分為水平布置,使第一水池12中沉積雜物基本向水池底部最低部位的水平底面沉積,水池底部的水平底面部分形成環狀結構,環狀結構下方設有排污口,便于沉積物清理。
[0044]第二池壁11內側為阻隔以形成第二水池I,第二水池I為圓柱狀;
[0045]過濾網10設于第二池壁11上方,沿第二池壁11外邊緣呈圓柱形布置,以阻止魚苗在第一水池12與第二水池I之間流動;過濾網10設在第二池壁11的頂端,與第二池壁11固定連接,過濾網10的上邊沿高度基本和第一池壁3頂端高度相當;
[0046]水流控制系統將第二水池I中的水抽入第一水池12,水再通過過濾網10流入第二水池I,形成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