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控制食用菌袋灌裝、窩口、插棒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食用菌包裝裝置,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控制食用菌袋灌裝、窩口、插棒裝置,屬于包裝機械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袋料栽培食用菌為農民種植食用菌的主要栽培方式,目前食用菌生產配套的機械設備自動化程度低,其中食用菌培養料裝袋機還沒有全自動灌裝、窩口、插棒裝置。一般菌袋灌裝后,由人工拿起菌袋后,用手擰緊菌袋口,并將擰緊袋口豎直向下塞入菌料中留出頂孔,然后由人工在頂孔里插上接菌棒。這種半自動的灌裝、窩口、插棒方式浪費人力,速度慢,效率低且窩口和插棒松緊不均勻,不利于菌株的一致性生長。現階段各廠家發明了幾種半自動食用菌袋裝袋機,窩口和插棒依靠人工來完成,而用于食用菌袋灌裝、窩口、插棒一體機卻很少,而現有的食用菌生產一體機的體積大,各個部分銜接差,控制不便,使生產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食用菌生產一體機的體積大,各個部分銜接差,控制不便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動控制食用菌袋灌裝、窩口、插棒裝置,包括灌裝裝置、傳袋裝置、窩口留孔裝置、菌袋工位轉換裝置、插棒裝置、自動控制柜、第一機架、第二機架和第三機架,灌裝裝置和傳袋裝置置于第一機架上,所述窩口留孔裝置置于第二機架上,插棒裝置和自動控制柜置于第三機架上,所述灌裝裝置的出口工位與傳袋裝置的傳送入口工位對應,傳袋裝置的傳送末端工位與菌袋工位轉換裝置接收工位相對應,菌袋工位轉換裝置分別與窩口留孔裝置操作工位和插棒裝置的出料口工位配合對應,自動控制柜的輸出端分別連接灌裝裝置、傳袋裝置、窩口留孔裝置、菌袋工位轉轉換置和插棒裝置。
[0005]所述傳袋裝置包括減速電機和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兩塊支撐板、第一光軸、第二光軸、配套的絲桿螺母和絲杠、兩個限位開關、絲桿螺母架、第一直線軸承、第二直線軸承、導向板、導向輪、弧形軌道、下弧形接袋片、鏈輪和鏈條,所述兩塊支撐板通過相互平行的第一光軸、第二光軸和絲桿建立連接,絲桿的一端穿出支撐板后與鏈輪建立連接,鏈輪與減速電機的輸出端通過鏈條建立連接,所述兩個限位開關分別安裝在兩塊支撐板的內偵牝第一直線軸承和第二直線軸承分別套設在第一光軸和第二光軸上,第一直線軸承和第二直線軸承通過絲桿螺母架與絲桿螺母建立連接,第一直線軸承與第二直線軸承通過導向板與合頁式接袋套筒建立連接,所述合頁式接袋套筒的位置與灌裝裝置的出料口位置對應,所述導向輪、弧形軌道和下弧形接袋片置于合頁式接袋套筒的下端,下弧形接袋片的下端通過導向輪與弧形軌道建立滑動連接,所述弧形軌道安裝在第一支架上,絲桿螺母傳袋機構結合限位開關,可以實現菌袋灌裝位置的精確控制。
[0006]所述菌袋工位轉換裝置包括接袋機構和推袋機構,所述接袋機構包括提升氣缸、固定板、擺尾氣缸、鉸鏈和扶袋弧形套筒,推袋機構包括推袋氣缸、菌袋盒、光電檢測開關、菌棒控制氣缸、擋片和菌棒料口,所述扶袋弧形套筒的進料端與下弧形接袋片的出料端位置對應,扶袋弧形套筒的下端通過鉸鏈分別與固定板和擺尾氣缸的輸出端建立連接,固定板的下端與提升氣缸的運動端建立連接,所述推袋氣缸水平放置,推袋氣缸的運動端與菌袋盒的入口位置對應,所述菌棒料口置于菌袋盒的上部,光電檢測開關置于菌袋盒的下部,擋板置于菌棒料口下端的菌袋盒內部,所述菌棒控制氣缸水平安裝在菌袋盒外壁上,菌棒控制氣缸的運動端與菌袋盒內部的擋板建立連接,所述扶袋弧形管套置于推袋氣缸的運動端與菌袋盒的入口之間,所述窩口留孔裝置的操作端置于推袋氣缸的運動端與菌袋盒的入口之間位置的上部。
[0007]所述插棒裝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同軸安裝的螺旋料斗、頂盤和底盤,所述螺旋料斗上設有弧形出料管,所述弧形出料管的出料口與菌棒料口的位置對應,頂盤的下端設有銜鐵,底盤的上端設有脈沖電磁鐵,所述銜鐵和脈沖電磁鐵建立連接。
[0008]所述底盤和頂盤之間設有板彈簧組件。
[0009]所述灌裝裝置包括螺旋絞龍頭、灌裝料斗、灌料筒和壓料內軸,灌裝料斗內設有水平設置的螺旋絞龍外軸,所述螺旋絞龍外軸的一端與壓料內軸的一端同軸連接,螺旋絞龍外軸的另一端穿過灌料筒與螺旋絞龍頭建立連接,所述壓料內軸的另一端連接動力裝置,壓料內軸上套設有電磁離合器組件。
[0010]所述灌料筒的出口端設有壓料環。
[0011]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本實用新型各個部分緊密銜接,減小了整個裝置的體積,縮短了物料在各個環節的傳遞距離,并且采用灌裝、窩口、插棒作業全自動化工況轉化,不僅大大提高了裝袋機的工作效率,而且減少了工人的工作量,自動化控制操作比人工操作更加精準,本實用新型適合用于全自動菌袋包裝生產一體機上,也適用于大批量的菌袋包裝生產線上。
【附圖說明】
[0012]圖1:整機結構示意圖;
[0013]圖2:以灌裝、窩口留孔工位主視圖;
[0014]圖3:傳袋裝置結構局部后視圖;
[0015]圖4:插棒裝置結構局部示意圖;
[0016]圖5:菌袋工位轉換裝置結構后視圖。
[0017]圖中1.灌裝裝置,2.傳袋裝置,3.第二機架,4.插棒裝置,5.自動控制柜,6.第三機架,7.菌袋工位轉換裝置,8.窩口留孔裝置,9.第一機架,1-1.左電磁離合器,1-2.右電磁離合器,1-3.灌料筒,1-4.壓料環,1-5.螺旋絞龍頭,1-6.壓料內軸,1-7動力裝置,1-8.螺旋絞龍外軸,1-9灌裝料斗,2-1.合頁式接袋套筒,2-2.鏈條,2-3.減速電機,2-4.弧形軌道,2-5.導向輪,2-6.左支撐板,2-7.第一光軸,2-8.絲桿,2-9.絲桿螺母架,2-10.導向板,2-11第一直線軸承,2-12.鏈輪,2-13.右支撐板,2_14右限位開關,2-15.絲桿螺母,2-16.第二直線軸承,2-17.第二光軸,2-18.左限位開關,2-19.下弧形接袋片,4-1.螺旋料斗,4-2.脈沖電磁鐵,4-3.銜鐵,4-4.底盤,4-5.板彈簧組件,4-6.弧形出料管,4-7.頂盤,4-8.菌棒控制氣缸,4-9.擋片,7-1.菌棒料口,7-2.菌袋盒,7-3.推袋氣缸,7-4.扶袋弧形套筒,7-5.鉸鏈,7-6.擺尾氣缸,7-7.提升氣缸,7-8.固定板,7-9.光電檢測開關,8-1.窩口機手爪。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一種自動控制食用菌袋灌裝、窩口、插棒裝置,包括灌裝裝置1、傳袋裝置2、窩口留孔裝置8、菌袋工位轉換裝置7、插棒裝置4、自動控制柜5、第一機架9、第二機架3和第三機架6,所述第一機架9、第二機架3和第三機架6呈L形排列,灌裝裝置I和傳袋裝置2置于第一機架9上,所述窩口留孔裝置8置于第二機架3上,插棒裝置4和自動控制柜5置于第三機架6上,所述灌裝裝置I的出口工位與傳袋裝置2的傳送入口工位對應,傳袋裝置2的傳送末端工位與菌袋工位轉換裝置7接收工位相對應,菌袋工位轉換裝置7分別與窩口留孔裝置8操作工位和插棒裝置4的出料口工位配合對應,自動控制柜5的輸出端分別連接灌裝裝置1、傳袋裝置2、窩口留孔裝置8、菌袋工位轉轉換置和插棒裝置4。
[0019]所述傳袋裝置2包括減速電機2-3和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左支撐板2-62-6、右支撐板2-132-13、第一光軸2_7、第二光軸2_17、配套的絲桿螺母2_15和絲桿2-8、左限位開關2-18、右限位開關2-14、絲桿螺母架2_9、第一直線軸承2_11、第二直線軸承2-16、導向板2-10、導向輪2-5、弧形軌道2-4、下弧形接袋片2_19、鏈輪2_12和鏈條2_2,所述左支撐板2-6和右支撐板2-13通過相互平行的第一光軸2-7、第二光軸2-17和絲桿2-8建立連接,絲桿2-8的一端穿出左支撐板2-6后與鏈輪2-12建立連接,鏈輪2_12與減速電機2-3的輸出端通過鏈條2-2建立連接,所述左限位開關2-18和右限位開關2-14分別安裝在左支撐板2-6和右支撐板2-13的內壁上,第一直線軸承2-11和第二直線軸承2-16分別套設在第一光軸2-7和第二光軸2-17上,第一直線軸承2-11和第二直線軸承2-16通過絲桿螺母架2-9與絲桿螺母2-15建立連接,第一直線軸承2-11與第二直線軸承2-16通過導向板2-10與合頁式接袋套筒2-1建立連接,所述合頁式接袋套筒2-1的位置與灌裝裝置I的出料口位置對應,所述導向輪2-5、弧形軌道2-4和下弧形接袋片2-19置于合頁式接袋套筒2-1的下端,下弧形接袋片2-19的下端通過導向輪2-5與弧形軌道2-4建立滑動連接,所述弧形軌道2-4安裝在第一機架9上,所述傳袋機構2有二種工作狀態:當導向板2-5與左限位檢測開關2-14接觸,給出模擬信號到減速電機2-3停車,合頁式接袋套筒2-1由絲杠螺母機構運到灌料筒1-3最左端工位,開始灌裝;當導向板2-5與右限位檢測開關2-14接觸,給出模擬信號到減速電機2-3停車,合頁式接袋套筒2-1由絲杠螺母機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