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海拔山區玉米秸稈全還田條件下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馬鈴薯種植及機械化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海拔山區玉米秸桿全還田條件下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馬鈴薯產業已成為云南省山地種植業中的支柱產業,是山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主要途徑之一。由于山區土壤干旱貧瘠,耕作管理粗放,栽培技術單一落后,加之馬鈴薯是無性繁殖作物,種植過程中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種性退化,嚴重影響著馬鈴薯產量的提高,繁育高質量的脫毒種薯,是大田馬鈴薯商品薯生產中重要環節。
[0003]馬鈴薯主產區大都集中在土壤貧瘠、缺乏灌溉的丘陵和高寒冷涼、自然條件惡劣的山區和半山區。山區由于受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經濟技術基礎等限制,云南省馬鈴薯生產仍以人畜力為主機械化水平非常低,不僅用工量大,而且標準化程度差。隨著農業生產勞動力緊缺,人工費用增加,農業標準化生產要求的提出,對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大。
[0004]馬鈴薯是忌連作的作物,連作容易引起品種退化、混雜、病蟲草害加重、產量下降、品質變劣等連作障礙,因此耕作上一般要求2-3年以上的輪作。在高海拔山區很難找到除玉米外其它更適合的作物來與之輪換種植,因此目前廣大山區任然沿襲以馬鈴薯輪作玉米的生產方式。玉米秸桿還田可以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但是秸桿散落在地面上,增加了后茬農田耕整地、施肥及馬鈴薯播種等農藝環節。因此,尋找一種既能同時保障山區人民對玉米和馬鈴薯生產的需求,又能克服馬鈴薯連作障礙的輕簡化耕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生產實踐價值。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高海拔山區玉米秸桿全還田條件下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方法,該方法既能保障山區人民對玉米和馬鈴薯生產的需求,又能克服馬鈴薯連作障礙及種薯退化問題,還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同時,可大大降低勞動強度和降低成本,提高馬鈴薯標準化種植程度,易于推廣應用。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高海拔山區玉米秸桿全還田條件下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玉米品種選擇:選用早熟,抗逆性強,高產,且適宜高海拔區種植的玉米品種;步驟(2),起壟覆膜:第一季,采用雙壟馬鈴薯種肥混播機一次性完成施肥、覆土和起壟工序,且采用大壟單行的種植方式壟距為89-91cm,壟高25-30cm;施肥時,所采用的玉米基肥為硫酸鉀復合肥,施入量40-55kg/畝,所述的硫酸鉀復合肥的N: P: K=I 5:15:15;覆膜前,噴施50%乙草胺乳油,噴施量為75-150ml/畝,均勻噴霧;選用幅寬89_91cm,厚0.008-0.0lmm的地膜對壟進行覆膜,間隔5-6m膜上橫壓一條土帶;土帶的寬度和厚度沒有要求,土帶主要作用是壓住薄膜,防止薄膜被風刮起,只要能達到上述作用即可。土帶的方向與地膜的延伸方向基本垂直;
步驟(3),玉米種植:覆膜后3-5天,在膜上開孔點播玉米,按照株距為20-25cm、深度為8-10cm進行點播,玉米點播后在膜開孔處覆土,覆土厚度為5-8cm;在4月初,且在清明節令前完成玉米播種;
步驟(4),玉米追肥: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各進行一次追肥,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各追施尿素5-10 kg/畝;
步驟(5),機械化玉米秸桿全還田:玉米成熟(10月份左右成熟)收獲后,將玉米秸桿在地里晾曬干燥,然后采用馬鈴薯殺秧機將玉米秸桿就地打碎,并均勻拋撒在田里,玉米秸桿切碎后的長度為4-7cm;
步驟(6 ),機械耕整地:玉米秸桿還田后,進行深耕細耙,將玉米秸桿翻埋到土壤中,翻耕深度30-40cm;
步驟(7),第二年2月下旬-3月初進行種薯準備:選擇脫毒馬鈴薯種薯,播前7-8天對馬鈴薯種薯切塊,切塊的為長度、寬度和厚度均為3-4cm,然后采用噴霧液對種薯切塊進行噴霧拌種處理;
其中,所述的采用噴霧液對種薯切塊進行噴霧拌種處理的具體步驟是:取72%農用鏈霉素10-15g、58%甲霜靈錳鋅30-40g和水15-20kg,混合均勻后,制成噴霧液,然后采用噴霧液對800-1 OOOkg切塊種薯進行噴霧拌種處理;
步驟(8),馬鈴薯種薯包衣:將經過步驟(7)噴霧拌種處理后的馬鈴薯種薯切塊晾曬2-3天,待切口晾干后,用馬鈴薯種薯包衣劑進行包衣處理,包衣以后晾曬3-4天,之后進行播種;
所述的用馬鈴薯種薯包衣劑進行包衣處理的具體步驟是將銳勝40ml和適樂時10ml —起兌水4-5kg,混合均勻后與150-200kg馬鈴薯種薯進行拌種;
步驟(9),馬鈴薯機械化播種:在第二年3月中旬至4月初,采用經步驟(8)處理好的馬鈴薯種薯切塊進行播種;
步驟(10),機械化播種施肥:采用雙壟馬鈴薯種肥混播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和起壟工序,在第二年3月中旬至4月初完成馬鈴薯播種,采用大壟單行的種植方式,壟距為89-91 cm,株距15_20cm;開溝下種深度為12cm_l 7cm,施肥深度為1cm-15cm,種薯與肥料的隔離土層2 3cm(肥料是施在種薯的兩側,不是正上方,所以所有端值均能取到);施肥時,將辛硫磷和控釋摻混復合肥混合均勻后作為基肥,辛硫磷的用量是每畝l_2kg,控釋摻混復合肥的用量是每畝40-50kg,播種時起壟高度為10-15cm;
步驟(11),播后土壤封閉:播種后3-5天,用噴桿式噴霧機噴施封芽性除草劑,所述的封芽性除草劑為50%乙草胺乳油,施用量為75ml-150ml/畝,均勻噴霧;接著在馬鈴薯出苗后,且在雜草2-4葉期,對馬鈴薯田噴施選擇性除草劑,所述的選擇性除草劑的制備方法是將25%杜邦寶成干懸浮劑4-5g、洗衣粉10-15g和水30-40L混合均勻即得,噴施量為30-40L/畝;
步驟(12),馬鈴薯苗期和蕾期機械中耕培土及追肥:用中耕犁進行中耕作業,二次為宜;馬鈴薯苗即將冒土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此時正在出苗,有20%-30%的馬鈴薯出苗時,則進行第一次中耕);馬鈴薯即將封行時(即現蕾初期)結合追肥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根據馬鈴薯生長勢及土壤肥力,追施尿素和硫酸鉀復合肥,尿素的施用量為5-10kg/畝,硫酸鉀復合肥的施用量為10-15kg/畝;兩次中耕培土后,馬鈴薯壟高達到30-35 cm;
步驟(13),疫病防治:封行后結合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實時數據進行田間晚疫病的防治;
步驟(14),馬鈴薯機械化收獲:第二年9月-10月,待馬鈴薯75%莖葉枯黃后,采用馬鈴薯殺秧機將田間植株及雜草打碎后,用馬鈴薯收獲機進行收獲工作,并按薯塊大小分級裝袋、入庫,將種薯和商品薯分開貯藏;
步驟(15),第三年,重復步驟(I)-步驟(6),第四年重復步驟(7)-步驟(14),第五年步驟(I)-步驟(6),依此循環下去。
[0007]進一步,優選的是,步驟(I)所述的玉米品種選擇生育期在115-125天,抗逆性強,高產,且適宜2400-2700米海拔區種植的玉米品種。
[OOO8 ] 進一步,優選的是,所述的玉米品種為云瑞8號、云瑞47或云瑞6號。
[0009]進一步,優選的是,步驟(3)中,采用播種器或小鏟在膜上開孔。
[0010]進一步,優選的是,步驟(4)追肥時,如果在玉米行間有上一年殘留的馬鈴薯苗,則需要拔除。
[0011]進一步,優選的是,步驟(7)所述的種薯切塊的長度、寬度和厚度的尺寸極差為20-30mm ο
[0012]進一步,優選的是,步驟(8)所述的用馬鈴薯種薯包衣劑進行包衣處理的具體步驟還可以是將銳勝40ml、適樂時1001111和阿米西達50-701111,一起兌水4_5kg,混合均勾后與150-200kg馬鈴薯種薯進行拌種。
[0013]進一步,優選的是,步驟(13)所述的疫病防治的具體步驟是:
首先用百菌清50g、易保50g和水16L—起混合均勻,制成第一防治噴施液;
再用大生50g、易保50g和水16L—起混合均勻,制成第二防治噴施液;
然后用52.5%抑快凈水分散粒劑25-30g和水16L—起混合均勻,制成第三防治噴施液; 在無任何病株的情況下,采用第一防治噴施液和第二防治噴施液對田間交替噴施; 在發現中心病株后,采用第三防治噴施液對田間進行噴施;
其中,噴施間隔時間、噴施量和噴施次數按照常規方法,根據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結合田間晚疫病發病程度來確定。
[0014]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
1、本發明技術方案中,玉米點播前開溝、施肥、起壟實行機械操作,與“座水點播”相比,減少播種過程中人工澆水環節,而是直接利用原來土壤中水份,并縮小玉米播種幅寬,且壟型,壟距規則一致。
[0015]2、本發明采用白色地膜覆蓋,與種植戶常規用的黑色地膜覆蓋比較,土壤濕度較適宜出苗,較黑色地膜覆蓋方式土壤溫度高3-5°C,利于早出苗,較常規種植晚播15-20天左右,但僅較常規種植出苗晚5-7天左右。玉米在覆膜后3-5天進行人工膜上開孔點播,玉米出苗率可達95%以上,且較常規種植減少出苗期破膜工序。
[0016]3、本發明技術方案,第一季中,玉米秸桿實行機械打碎、均勻拋撒、全量還田。玉米秸桿經過粉碎裝置打碎長度保持在在4-7cm。這樣有利于玉米秸桿分解,有利于后茬開溝、起壟、播種環節的順利實現;也減少了玉米秸桿收割的大量人工,還實現了農田資源的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