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屬于動物學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蜱蟲俗稱草爬子、廋牛叮,屬于節肢動物門蛛形綱寄螨目蜱總科動物,分為兩大類群:硬蜱和軟蜱,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比較強的盾板,統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統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現的蜱蟲約有800多種,我國記錄的約110種。蜱蟲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在牲畜等動物的皮毛間,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蟲體橢圓形,不吸血時,背腹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10毫米,大小為干癟綠豆大小,也有細如米粒的;吸血后,有飽滿的黃豆偶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約有30毫米。表皮革質,背面或具殼質花盾板。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部分。顎體也稱假頭,位于軀體前端,由顎基、螯肢、口下板及須肢組成。軀體呈袋狀,大多褐色,兩側對稱。發育過程分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時期。成蟲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樹根、畜舍等處,在表層縫隙中產卵。產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數次。卵呈球形或橢圓形,大小約0.5-1毫米,色淡黃至褐色,常堆積成團。在適宜條件下卵可在2-4周孵出幼蟲。幼蟲形似若蟲,但體小,有足3對,幼蟲經1-4周蛻皮為若蟲。若蟲有足4對,無生殖孔。若蟲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經1-4周蛻皮為成蟲。硬蜱壽命自I個月到數十年不等;軟蜱的成蟲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產卵,一般可活5、6年至數十年。蜱蟲的幼蟲、若蟲、雌雄成蟲都吸血。硬蜱多在白天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長,一般需要數天。軟蜱多在夜間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短,一般數分鐘到I小時。蜱蟲的吸血量很大,各發育階段飽血后可脹大幾倍至幾十倍,雌硬蜱甚至可達100多倍。蜱蟲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如全溝硬蜱常寄生在動物或人的頸部、耳后、腋窩、大腿內偵叭陰部和腹股溝等處。蜱蟲的嗅覺敏銳,對動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敏感,當與宿主相距15米時,即可感知,由被動等待到活動等待,一旦接觸宿主即攀登而上。在林間常爬到高處的樹枝上,一旦有人或動物靠近,即可感知,當人或動物走入其掉落范圍時,借助重力迅速落下,然后爬行到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進行吸血。截至2011年6月,中國報告的蜱蟲病病例有280多人,死亡10余人,在國外也是常見的疾病,比如通過吸血傳播螺旋體或病毒,弓丨起感染者患萊姆病、森林腦炎等,給人們帶來較大的傷害。因為蜱蟲長期以來給人帶來較大的危害,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研究如何對其進行防治,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將蜱蟲采集起來,作為標本對其進行詳細研究。為了采集蜱蟲,很多學者根據蜱蟲自身的特點設計了較多的采集方法,目前最為常用的是牽拉白布行走法,即采集者手拉一塊白布,在林間行走,當蜱蟲掉落后進行收集。但是這種方法需要人雙手牽拉,在凹凸不平的林間地表行走,一方面會讓大部分蜱蟲掉落到人身上,給采集者帶來危險,另一方面容易將白布弄臟,不利于蜱蟲的分揀,效率較低,再者,由于牽拉要克服摩擦力,對采集者來說是件非常耗力的事情。因此如何研究出一種能夠避免蜱蟲掉落到人身上、避免采集裝置與地面的接觸、降低采集者能量的消耗成為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所以利用將收集蜱蟲的結構變成頭頂帽狀,戴在采集者的頭頂,讓采集者的二氧化碳和汗臭從匯蟲罩腔擴散后引誘蜱蟲掉落但不會掉到采集者身上,并用匯蟲罩進行采集蜱蟲,達到高效收集蜱蟲減輕蜱蟲對人可能的傷害的目的,發明一種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是必要的。
【發明內容】
[0003]為了克服公知采集蜱蟲方法可能對采集者造成傷害、采集效率低、耗費能量多的難題,本發明提供了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該種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利用將收集蜱蟲的結構變成頭頂帽狀,戴在采集者的頭頂,讓采集者的二氧化碳和汗臭從匯蟲罩腔擴散后引誘蜱蟲掉落但不會掉到采集者身上,并用匯蟲罩進行采集蜱蟲,從而達到高效收集蜱蟲減輕蜱蟲對人可能的傷害的目的。
[0004]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本發明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由匯蟲罩1、固定帽3、口鼻集氣罩4、口鼻集氣罩上固帶5、口鼻集氣罩下固帶6、導氣管7、導氣管孔8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匯蟲罩I球面形,上口緣圓形,直徑為0.5-1.5米,從圓心到匯蟲底囊10上口緣所在圓心的距離為5-10厘米,包括匯蟲罩壁支架9、匯蟲底囊10、匯蟲罩口支架11、罩底架環2、出蟲栓口 12、匯蟲罩壁20和匯蟲罩腔21,匯蟲罩I的周壁為匯蟲罩壁20,匯蟲罩壁20由市售的孔徑為0.1-0.2毫米的紗網或白色的棉纖維布裁剪而成,厚度為0.5-2毫米;匯蟲罩壁20所圍成的空間為匯蟲罩腔21;匯蟲罩壁支架9不銹鋼質,上下方向位于匯蟲罩壁20內,共4-8根,每根匯蟲罩壁支架9長度為0.3-0.8米,上端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在匯蟲罩口支架11上,下端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在罩底架環2上,橫截面為長方形、正方形或圓形;匯蟲罩口支架11是匯蟲罩I上口緣用于支撐的圓環形支架,直徑為0.5-1.5米,不銹鋼質、塑料質或鋁合金質,橫截面為長方形、正方形或圓形;罩底架環2是匯蟲罩I下部將匯蟲底囊10隔離出來同時連接匯蟲罩I和固定帽3的環形支架,不銹鋼質,直徑為10-30厘米;匯蟲底囊10包括罩底架環2、匯蟲底囊壁18、匯蟲底囊腔19和出蟲栓口 12,上口緣由罩底架環2支撐,并用針線將匯蟲底囊壁18的上口緣縫制連接在匯蟲罩壁20的底緣,匯蟲底囊1內由匯蟲底囊壁18圍成的空間為匯蟲底囊腔19,是匯蟲罩腔21最底部的部分,匯蟲底囊壁18由市售的聚乙烯塑料膜,不透氣,匯蟲底囊壁18上面有兩個孔,一個是出蟲栓口 12上端的開口,另一個是導氣管孔8;出蟲栓口 12位于匯蟲底囊10底部正中,固定連接在匯蟲底囊壁18上,圓柱狀,直徑為1-3厘米,高度為1-2厘米,包括內絲栓帽16和內絲栓帽塞17,內絲栓帽16和內絲栓帽塞17靠與市售礦泉水瓶蓋處相同的螺旋絲相互嵌合連接而成出蟲栓口 12。
[0006]所述的固定帽3圓筒狀,棉纖維布質,直徑為10-30厘米,上口緣縫制在罩底架環2處匯蟲罩壁20外表面,下口緣游離,后面有一個固定帽調節縫13,固定帽調節縫13是一個裂縫,在裂縫兩邊固定帽3的壁上,從上到下排列著2-8個由市售金屬質的氣眼制成的系帶穿孔14,孔徑為3-8毫米;系帶15由棉纖維繩制成,長度為10-50厘米,交叉穿行于相鄰系帶穿孔14之間。
[0007]所述的口鼻集氣罩4塑料質,厚度為0.5-2毫米,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位于鼻子的外面,連有口鼻集氣罩上固帶5,戴上后與鼻子之間有1-5毫米的縫隙,上端伸展到眼睛與鼻子中間位置并并借助口鼻集氣罩上固帶5與鼻子接觸,接觸點兩側朝向眼角的方向各有1-3個凹槽,凹槽越靠外緣深度越大,越靠近鼻孔深度越小;下半部分位于嘴的外面,半球狀,周緣連有口鼻集氣罩下固帶6,借助口鼻集氣罩下固帶6均與面部皮膚接觸,口鼻集氣罩上固帶5和口鼻集氣罩下固帶6均是由市售的松緊帶制成;導氣管7是橡膠質長管,內直徑為1-5毫米,壁厚1-2毫米,一端開口于口鼻集氣罩4底部,另一端開口于匯蟲底囊10,兩端的開口均稱為導氣管孔8。
[000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利用將收集蜱蟲的結構變成頭頂帽狀,戴在采集者的頭頂,讓采集者的二氧化碳和汗臭從匯蟲罩腔擴散后引誘蜱蟲掉落但不會掉到采集者身上,并用匯蟲罩進行采集蜱蟲,從而達到高效收集蜱蟲減輕蜱蟲對人可能的傷害的目的。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所用裝置適用于林間蜱蟲標本的采集、林間娛樂防蟲、林間作業防蟲等作業,制作簡單,可操作性強,成本低廉,效果明顯。
【附圖說明】
[000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10]圖1為本發明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本發明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的匯蟲底囊結構示意圖。
[0012]圖中1.匯蟲罩,2.罩底架環,3.固定帽,4.口鼻集氣罩,5.口鼻集氣罩上固帶,6.口鼻集氣罩下固帶,7.導氣管,8.導氣管孔,9.匯蟲罩壁支架,10.匯蟲底囊,11.匯蟲罩口支架,12.出蟲栓口,13.固定帽調節縫,14.系帶穿孔,15.系帶,16.內絲栓帽,17.內絲栓帽塞,
18.匯蟲底囊壁,19.匯蟲底囊腔,20.匯蟲罩壁,21.匯蟲罩腔。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實施例一:
[0014]如圖所示,本發明帽式林間蜱蟲采集裝置由匯蟲罩1、罩底架環2、固定帽3、口鼻集氣罩4、口鼻集氣罩上固帶5、口鼻集氣罩下固帶6、導氣管7、導氣管孔8、匯蟲罩壁支架9、匯蟲底囊10、匯蟲罩口支架11、出蟲栓口 12、固定帽調節縫13、系帶穿孔14、系帶15、內絲栓帽16、內絲栓帽塞17、匯蟲底囊壁18、匯蟲底囊腔19、匯蟲罩壁20、匯蟲罩腔21組成。匯蟲罩I是人在林間行走時,借助人身上的紅外線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引蜱蟲,進而接住掉落蜱蟲的球面形結構,上口緣圓形,直徑為0.5-1.5米,從圓心到匯蟲底囊10上口緣所在圓心的距離為5-10厘米,包括匯蟲罩壁支架9、匯蟲底囊10、匯蟲罩口支架11、罩底架環2、出蟲栓口 12、匯蟲罩壁20和匯蟲罩腔21,匯蟲罩I的周壁為匯蟲罩壁20,匯蟲罩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