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藥劑配制
[0040] 先用丙酬溶解原藥,根據預備實驗的結果將適量的兩原藥配成若干個不同配比, 再用丙酬將各處理分別稀釋成若干個濃度梯度待用。
[0041] 將感病黃瓜栽培在育苗鉢中,置于溫室中培養,植株長到Ξ至四葉期后,采集相同 葉齡的葉片,用于黃瓜白粉病菌的培養及測定。
[0042] 1. 3. 2小麥白粉病菌的培養及抱子懸浮液的配制
[0043]小麥白粉病菌采用活體植株法在20°C、1化光暗交替的條件下培養,每30d轉代培 養1次。接種時用無菌水洗脫發病葉片上的分生抱子,配制成抱子濃度為1X1〇6個/mL的 懸浮液。
[0044] 1. 3. 3供試菌株敏感性測定
[0045] 采用葉碟保濕法進行毒力測定。先將采集的葉片制備成直徑為1. 5cm的葉盤,隨 機混勻,分別置于配置好的系列濃度藥液中浸泡化,每個濃度50個葉盤,試驗W不加藥劑 的處理為空白對照,浸泡結束后,葉子正面朝上擺放于相同藥液濃度潤濕的吸水紙上,把 葉盤上的藥液吸干,將配制好的抱子懸浮液1化接種于葉盤中央,室溫放置5min后,置于 20°C、1化光暗交替的條件下培養,lOd后測量葉盤上的發病面積,計算ECw。
[0046] 在預備試驗的基礎上,用W上方法分別對單劑咪挫菌胺與霜脈氯進行毒力測定, 二者ECs。值分別為 4. 9772mg/1 和 12. 1579mg/1。
[0047] 根據病斑面積占葉盤面積的百分率劃分病級
[004引 0級巧病;
[004引 1級:抱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W下;
[0050] 3級:抱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6% -10%W下;
[0051]5級:抱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11%-20%W下;
[005引 7級:抱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21 % -50%W下;
[005引 9級:抱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0%W上;
[0054] 1. 3. 4混劑毒力測定及結果分析
[00巧]用單劑毒力測定方法按照混配比例進行混劑的毒力測定。
[0056] 若對照死亡率巧%,不校正,對照死亡率在5%-20%之間,按公式2進行校正,對 照死亡率>20%,試驗需重做。
[0057] W藥劑濃度(mg/L)的對數值為自變量X,W校正死亡率的幾率值為因變量y,分 別建立毒力回歸方程式,采用DPS軟件計算單劑及各配比混劑的ECs。按照孫云沛方法計算 共毒系數(CTC)。共毒系數CTC,計算公式如下:(W咪挫菌胺為標準藥劑,其毒力指數為 100):
[0058] 霜脈氯的毒力指數燈I)=咪挫菌胺的ECs。/霜脈氯的EC^X100
[005引 Μ的真實毒力指數(ATI)=咪挫菌胺的ECw/M的ECwX100
[0060] Μ的理論毒力指數燈ΤΙ)=咪挫菌胺的ΤΙXP咪挫菌胺+霜脈氯的ΤΙXP霜脈氯
[0061] Μ的共毒系數(CTC) =Μ的ΑΤΙ/Μ的ΤΤΙX100
[0062] 式中:
[0063] Μ為咪挫菌胺與霜脈氯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0064] Ρ咪挫菌胺為咪挫菌胺在混劑中所占的比例
[0065] Ρ霜脈氯為霜脈氯在混劑中所占的比例。
[0066] 2. 1毒力測定結果
[0067] 表1咪挫菌胺與霜脈氯對黃瓜白粉病的毒力測定
[0068]
[0069] 從表中可W看出,不同比例配比的試驗結果表明,按有效成分比例分別稀釋均表 現出較強的增效作用,其中W咪挫菌胺與霜脈氯為1:20~20:1的時候增效效果佳建議對 適宜配比1:10~10:1左右混配制劑進行進一步的田間藥效試驗,W評價其田間實際應用 效果。
[0070] 3、田間試驗防治黃瓜白粉病,黃瓜灰霉病的實驗結果
[0071] 3. 1田間試驗防治黃瓜白粉病
[0072] 3. 1. 1試驗方法
[0073] 試驗在山東平度市黃瓜地,每小區調查4個點,每點調查2株,用分級法記載發病 程度,分級標準如下:
[0074] 0級巧病;
[00巧]1級:抱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W下;
[007引 3級:抱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6% -10%W下;
[0077] 5級:抱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11 % -20%W下;
[007引 7級:抱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21 % -50%W下;
[0079] 9級:抱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0%W上。
[0080] 3. 1. 2調查時間和次數
[0081] 試驗共調查4次,藥前基數調查,第一次藥后7天、第二次7天及藥后15天進行調 查。
[0082] 3. 1. 3藥效計算方法
[0083] 病葉率(% )=病葉數/調查總葉數X100
[0084] 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X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X9)X100
[0085] 防治效果(% ) =〔1-(空白對照區藥前病情指數X處理區藥后病情指數)/(空 白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X處理區藥前病情指數))X100。
[0086] 3. 1. 4藥害調查方法
[0087] 施藥后連續15d目測藥劑對作物是否有藥害。
[0088] 3. 1. 5試驗結果及分析
[0089] 各處理防治黃瓜白粉病的效果。(表2)
[0090] 表2各處理防治黃瓜白粉病的效果
[0091]
[0092]
[0093] 由表2可知咪挫菌胺?霜脈氯W5:1比例復配殺菌劑對于黃瓜白粉病的治效果明 顯高于咪挫菌胺、霜脈氯單劑,殺菌效果隨劑量的增加而遞增。根據田間目測,在試驗劑量 范圍內,作物生長正常,各處理藥劑均未出現對黃瓜的藥害現象,說明其對黃瓜是安全的。 建議與作用機理不同的殺菌劑混合使用W延緩病菌抗藥性的產生。
[0094] 3. 2田間試驗防治黃瓜灰霉病
[0095] 3. 2. 1試驗方法
[0096] 試驗地點在山東平度蔬菜園內,供試蔬菜為黃瓜,長勢較好,試驗設每畝設對照共 10個處理。每處理重復4次,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4平方米。
[0097] 3. 2. 2調查時間和次數
[0098] 在施藥前、第1次藥后7天及第2次施藥后7天、14天,每小區采用對角線5點取 樣,每點調查2株,共10株,調查全株葉片,逐葉分級調查發病程度,計算病指及防治效果。
[0099] 分級標準如下:
[0100] 0級巧病;
[0101] 1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W下;
[0102] 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6% -15%;
[0103] 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16% -25%;
[0104] 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26 % -50 %;
[0105]9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0%W上。
[0106] 3. 2. 3藥效計算方法
[0107] 病葉率(% )=病葉數/調查總葉數X100
[010引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X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X9)X100
[0109] 防治效果(% ) =〔1-(空白對照區藥前病情指數X處理區藥后病情指數)/(空 白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X處理區藥前病情指數))X100。
[0110] 3. 2. 4藥害調查方法
[0111] 施藥后連續14d目測藥劑對作物是否有藥害。
[0112] 3. 2. 5試驗結果及分析
[0113] 表3各處理防治黃瓜灰霉病的效果
[0114]
[0115] 從表3中可W看出不同比例的混配藥劑,按不同的用量進行試驗,咪挫菌胺?霜脈 氯W5:1比例復配藥后其對的防治均優于對照藥劑且殺菌效果隨劑量的增加而遞增。根據 田間目測,在試驗劑量范圍內,作物生長正常,各處理藥劑均未出現對黃瓜的藥害現象,說 明其對黃瓜是安全的。建議與作用機理不同的殺菌劑混合使用W延緩病菌抗藥性的產生。
[0116] 綜上所述,本發明含有咪挫菌胺與霜脈氯的殺菌組合物,對黃瓜白粉病、灰霉病都 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其對祀標作物安全。復配制劑不僅提高了防效,而且擴大了殺菌譜, 拓寬使用范圍,降低成本,對多種病害起到一藥兼治的作用,減輕人力物力,提高生產效益。 所W,本復配制劑的發明與推廣對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權項】
1. 一種含有咪唑菌胺與霜脲氰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殺菌組合物的有效成分 為咪唑菌胺與霜脲氰二元復配,其余為輔助成分,其中有效成分咪唑菌胺與霜脲氰的質量 比為1~50 : 50~1。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咪唑菌胺與霜脲氰在制劑中的總 重量占整個制劑質量的1 %~80%。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咪唑菌胺與霜脲氰在制劑中的總 重量占整個制劑質量的5%~50%。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殺菌組合物的劑型為 乳油、懸浮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水乳劑、微乳劑、顆粒劑、微膠囊劑。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含有咪唑菌胺與霜脲氰的殺菌組合物,其有效成分為咪唑菌胺與霜脲氰二元復配。其中咪唑菌胺與霜脲氰的質量比為1~50∶50~1,制劑中有效成分咪唑菌胺與霜脲氰的質量份數比1%~80%,其余為農藥中允許使用和接受的輔助成分,本發明所述殺菌組合物的劑型為乳油、懸浮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水乳劑、微乳劑、顆粒劑、微膠囊劑。對瓜類灰霉病、黃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葉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IPC分類】A01P3/00, A01N47/34, A01N43/50
【公開號】CN105379740
【申請號】CN201510964195
【發明人】葛堯倫, 司國棟, 王鐵威, 陳健, 于毅
【申請人】青島奧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9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9日